【精】语文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圣诞节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游戏:看图猜节日
(课件出示相应节日中秋节、感恩节、春节和圣诞节的图片)
2、了解圣诞节(课件出示圣诞节图),
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圣诞节的时候,孩子们能收到很多礼物,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有关圣诞节送礼物的故事,相信你们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课题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____树。(学生齐读)
2、指导学生读准给予一词。理解给予的意思吗?想象一下,给予树什么样?会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边读边想,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习生字新词:
⑴投影打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⑵在认读圣诞节一词时,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⑶在认读沉默不语时,让学生找出书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⑷在认读援助一词时,投影打出有关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教师直接做出解释:援助中心就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⑸在学习如愿以偿、仁爱、体贴等词语时,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指导学生读好。
二、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⑴读通课文,把不易读准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完成下面的填空:在()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送给了一个()的女孩。金吉娅是个()的孩子。
板书:金吉娅陌生女孩
三、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1、在田字格中书写12个生字。
2、练习组词:
予()买()即()
矛()卖()既()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泡泡。
4、家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通读全文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里缺少亲人的关爱,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这爱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指名5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披文入境,体会情感
1、教师引读:在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课件打出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指名学生读。
2、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呢?她内心的难过还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引导学生阅读后文金吉娅的自述。)
3、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如果你是妈妈会怎么想?(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家里并不宽裕来体会。体会分享与分的不同。
4、引导想像:让我们跟随着金吉娅一起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那张牵动人心的小卡片(音乐声起,课件打出根据课文内容写成的小卡片,指名学生读一读。)
5、看了这张卡片,金吉娅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读后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重点体会以下两层意思:
⑴小女孩太可怜了。
⑵只有20美元,买了洋娃娃哥哥姐姐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学生发言中教师指导朗读。)
6、观察书上的插图:当金吉娅把洋娃娃和那张卡片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她又会和工作人员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和老师一起演一演。
(教师扮演工作人员,相机向金吉娅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金吉娅善良、纯洁的爱心。)
7、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名学生读。
8、想象一下,那个得到圣诞礼物的小女孩会怎样想?你能替她说两句感激的话吗?
9、如果你们就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当得知这一切,你们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互动,进行口语交际。
10、在这个圣诞节,你认为除了棒棒糖,大家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三、深入解读,适度拓展
1、谈一谈你怎样理解给予树的含义?它到底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愿望快乐爱心友谊真情
2、从下列口语练习中选择一条,练习复述:
⑴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里的事?
⑵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在与家人聊起这件事时,你又会怎么说呢?
⑶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就遇到热心的邻居,听说昨天你的女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你该怎么说?
⑷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女孩,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
3、小结:勾画板书,画出树形图案。
语文教案 篇3
培养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团结友爱,共同合作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懂得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平时你有没有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件事呢?在合作中,你有什么感受?
2、新年快到了,李东和京京合做了一个灯笼。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合作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课文。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不太好读的地方,反复练习朗读,直至读通、读顺。
2、同桌互相朗读,并互相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4、共同交流,你知道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三、分段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认识生字朋友:
1、交流: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3、分段朗读课文,并互相。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知道京京和滨滨有什么特长吗?
(2)京京和滨滨为什么要选择合作做灯笼?
(3)京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句话?
(4)同学们为什么使劲鼓掌?
2、分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3、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完成过哪些事情?谈谈合作时有什么感受?学习这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认读识字卡片,并组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有什么要问的?
2、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3、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4、教师点拨,解答问题。
三、指导朗读:
1、同桌合作练习朗读课文,并互相,指导。
2、开展朗读比赛,同桌合作朗读课文,比一比、评一评、赛一赛,看哪个同桌合作读得最好!
3、指导朗读。
四、识记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讨论,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
2、学当小老师,交流识字结果。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写得端正、好看?
2、重点指导:使、咱、贴、巧、劲、桌。
3、学生书写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语文教案 篇5
习作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熟悉、喜欢的人物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前天,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风趣……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
五、修改誊写。
1、写好后自行修改。
2、教师面批后,誊写习作。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佳作。
评议,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1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誊写1遍。
课后分析:
三年级时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所以在教学之前举行了“我来夸一夸”时为了降低孩子写作的难度,在教学中学生的日记作为范例,可以增添孩子写作的兴趣,也使孩子除却对作文对惧怕心理,还可以让孩子撰写作文时“有路可寻”。从孩子对作文反馈来讲,学生能简单把事情叙述清楚,但写得生动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习作的格式,标点的使用上正确率有待提高。故我十分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讲评之后再让孩子把作文修改撰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万事开头难”之后定会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2.初步懂得环境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细读课文各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划出写家乡可爱的句子。
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读旁注。)
划出写雨来游泳本领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游泳。(读旁注)。
:整个第一段为故事奠定基础,作了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自读课文。
雨来上夜校读书,突出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读书?(读旁注。)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雨来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雨来有什么景响?(读旁注。)
划出写鬼子进屋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旁注。)
(4)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②雨来的表现怎样?(坚贞不屈。)
③划出写雨来的鼻血滴在识字课本上的句子,想想雨来的表现与识字课本的关系。(读旁注。)
(5)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划出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句子,说说写美丽景色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读旁注。)
②乡亲们是怎样雨来的?你得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雨来小小年纪志气高。)
(6)学习课文第六段。
①雨来是怎样从芦苇里露出小脑袋的?他是怎样从河里逃走的?
②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用。(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反衬出乡亲们后来发现“雨来没有死”时的`惊喜。)
2.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加上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不同于段意,是对段意的概括,各个小标题要尽量做到形式、结构统一。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在灯片上板书:①雨来游泳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3)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概括得更简练。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游泳、念书、掩护、斗争“牺牲”、没有死。
(4)我们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作小标题,但引用原句要加引号。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方”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3.。
4.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概括方法自由选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部分到整体,弄清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出示写有小标题的灯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课文的六大部分这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讲雨来能英勇脱险有关。
②第二大段讲雨来上夜校念书,懂得热爱祖国,是第三、四大段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基础。
③第五大段讲乡亲们赞扬雨来,是第三大段所叙述事情的发展。
(3):课文各部分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2.按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个人准备--指名复述、结合评议。)
3.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1.我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我们小组把词语朗读给大家听。
3.我来提出不懂的词语。
4、我来书写展示,说说学到的'偏旁部首。
(四)当堂检测:我会写
chūntiānxiǎocǎobùgǔ|íhuā
()()()()
(五)板书设计
识字1
春雨芽布
五、教学反思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听庞龙歌曲《两只蝴蝶》,感受这首歌曲所描绘的爱情画面,你有说明样的感触?用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书写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德。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妈妈感情变化的句子,理清课文层次;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31课给予树,我们都知道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中是——给予————吗?(学生自由说)
1.同学们理解的不错,让我们再一起用心地读一读课题吧。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说)
3.是啊,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呢?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好吗?
二.整体感知
那就请你打开语文书,翻到31课,去读一读,同时找一找课文中写妈妈心情变化的句子,注意,用笔划一划。
1、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划一划相关的句子。
2、交流妈妈心情变化的句子(结合板书:担心——生气——激动)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担心”,体会妈妈的爱。妈妈在担心什么呢?让我们去读读第一自然段吧(学生自由说)
1、课件出示:让我担心的是……
自己再读一读,又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妈妈特别担心?(只、却、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2、把妈妈的这种担心放进你的朗读吧!(自由读,指名读)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觉得妈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爱自己孩子)
4、是啊,妈妈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在这里,化作了一种担心,把你现在理解到的放进这句话里,肯定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5、学生读,指名读(适当点评)
(二)品读“生气”
但是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了20美元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买完礼物,该回家了!那么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的表现又怎么样呢?赶紧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吧!
1、学生自读,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从哪儿可以看出孩子们兴高采烈呢?为什么会兴高采烈呢?(学生回答)
2、对啊,确实应该兴高采烈,但是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沉默不语”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沉默不语呢?(学生自由说)
3、看到这个情形,妈妈会怎么样?(生气)请你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觉得已经读得像妈妈一样生气了,就举手,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从XX的朗读声中,除了很生气,你还听出了什么?(疑惑)在疑惑什么呢?说一说
把你现在有的体会,再放进这句话里,肯定能读得更有味道!快试试吧!
4、那么金吉娅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第四自然段,请你反复地读读,肯定能找到答案!
5、课件出示:后来……礼品区
这么重要的句子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再去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6、是啊,金吉娅给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却只给佳人买了棒棒糖,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从这段话里找到理由吗?(能)那就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
课件出示:我的钱就……只够…………却什么都没有
多读几遍,读懂的就更多了!(学生自由说,主要是小女孩和金吉娅的对比)
把你的体会放进这句话里,一定能读的更好!试一试吧!
7、金吉娅给可怜的女孩买了洋娃娃,就没有钱去给家人买漂亮的礼物了,她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再读一读,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而难过
重要的句子再读几遍,就能读懂更多了(学生自由说)
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被家人责怪,却使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
是啊,给予就是这样,在得到的同时,还会放弃、失去一些东西,这真让金吉娅为难呀,把你理解到的再放进这句话里,肯定也能读得非常好!
8、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说)
(三)品读“感动”
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怎么做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妈妈已经激动的说不话了,你能代妈妈跟她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说)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是啊,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还……以及……
理解“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的小女孩,她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3、说的很好,表达了小女孩的心声,请你把最后一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4、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板书:一棵树,一个问号?)
课件出示:给予树是一棵()的树(学生自由说)
结合板书,随机选择词语
三.拓展
是呀,援助中心有需要我们关心爱护的人,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也有很多贫困、战争、闹灾害的地方,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之树,仁爱之树,同情之树,这个世界会有许多比我们更贫穷、更孤单、更无助的人,更需要我们的善良和同情,同学们,这么一棵美丽的心灵之树应该种在哪里呢?
我们的心里!是呀,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和仁爱做阳光,精心地栽培这棵给予树吧,让她在我们的心里开花,结果!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问题贯穿始终,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心理的变化、以及课文里的饱含的对同情、善良、仁爱、体贴的美德的赞美之情。我认为,这些层层深入的提问就是有效性提问!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
“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⑴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⑵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4、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⑴查理有哪些变化?
⑵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思、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⑴“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⑵“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⑶“当然可以。”
⑷“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⑸“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议,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纷纷争着表达:
“变得有彬彬有礼了。”
“变得说话算数,诚实、守信了。”
“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不再搞恶作剧了。”
……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3、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开始自由表达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自主性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会提出问题,而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
如:
1、查理有哪些变化?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在质疑后积极读书,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议,使教学水到渠成,体会到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课中设疑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不了的让学生讨论,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问: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我在此设问,让学生在此讨论,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能深入课文学好,更能从课文中跳出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本课中,我在总结课文时,留下一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激起学生的议论,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新想法。虽然不一定可行,但毕竟是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掌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