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3-12-09 09:59:32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优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教案(优选10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经常食用的鱼,知道鱼含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2、学习一定的吃鱼技巧。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了解并且知道各种食用鱼的名称。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

  (1) “妈妈有带你们去买过鱼吗?在哪买啊?”

  (2) “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哪些鱼,它们原来都是生活在哪儿的呀?”教师请幼儿观察操作卡片,启发幼儿说出生活在海洋里的鱼和生活在池塘里的鱼。

  (3) “你吃过什么鱼?味道怎么样?

  (4) “鱼有什么营养?”

  (5) 请幼儿观察操作卡片(二)(三)。

  图上的小男孩怎么啦?

  (6) 师总结鱼虽然又好吃,又有营养,但吃鱼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有刺,应该吐出来,要注意嘴里有饭就不吃鱼,嘴里有鱼就不忙吃饭,千万不能讲话说笑。

  活动反思:

  课堂教学中,幼儿积极,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习性和年龄特征,能根据幼儿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能接受老师,同学的建议和意见,幼儿在活动中能自我感知,互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儿谣的节奏,能根据语词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动作。

  2.体验游戏中的快乐。

  教具准备:

  PPT、铃鼓、刮弧、打棒、响板、《小蚂蚁》,磁扣,积木

  活动重点:

  体验"搬""推""拉""堆"四个动力语词。

  活动难点:

  感受十六分音符,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导森林里将要举办一场昆虫选美大赛。大赛需要搭建一个大舞台,那搭建舞台额任务交给谁了呢?(小蚂蚁)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工作的?(边听音乐,边感知动作)

  二、感知,体验儿谣中的动力语词。

  1、理解儿谣中的动作。

  小蚂蚁是怎样工作的?

  2、幼儿感受4种动力。

  老师协助演示搬,推,拉,堆。

  3、幼儿合作游戏。

  幼儿合作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

  三、乐器演奏

  1、传递游戏,发放乐器。

  喊着节奏口号传递乐器:拿----给----拿------给------

  2、乐器演奏--------师:我们三个队伍一起来,请注意,嘴巴念的每一个字都要拍到乐器上哦,小手小嘴,准备开始!

  --------分组轮奏表演,要求嘴巴念的`每一个字都要拍到乐器上。

  3、结束选美大赛马上要开始了,我们快去看看吧。随音乐离场。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好,非常喜欢跟着音乐做出各种肢体动作,而这样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儿谣适合幼儿感知节奏。

中班教案 篇3

  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呀,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大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是妈妈,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2.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3.喜欢参加学习诗歌活动,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

  活动难点:是让幼儿学习一年四季有哪些季节,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活动准备:中国地图,课件,画好祖国版图轮廓线的背景图,诗歌相应图片及内容

  活动过程:一、开始环节1. 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1) .出示背景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 .寻找家乡位置,感受"祖国真大"。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基本环节。--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1.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2.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问: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3.教师用图片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问: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4.多形式让幼儿学习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5.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结束环节四、延伸环节请幼儿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用手中的画笔画一幅漂亮的画,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活动延伸:1. 利用"小舞台",继续鼓励幼儿朗诵表演儿歌,更好地理解儿歌的意思,达到有表情地朗诵。

  2. 可以延伸绘画活动《美丽的祖国》,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

  活动建议:为了让幼儿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我运用了课件和图片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具展开教学。孩子们先欣赏了祖国风光的图片,只能简单说出图片上有什么,不明白其要表达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等内容。我通过课件用"游泳与滑雪;围着火炉吃西瓜"不可能的事情却在同一个时间发生。让幼儿初步理解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诗歌的内容比较抽象,让幼儿理解的内容很多,只能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中国分为南北方,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同一时间各自的气候和人们所做的活动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社会经验的积累,诗歌里的内容才能慢慢渗透在孩子的脑海里,他们才能真正懂得诗歌内容。

  活动反思:《我们的祖国真大》是一首简短的诗歌,诗歌内容讲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也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南方于北方的气候差异。

  首先通过ppt中的中国的地图进入活动中,其次通过地图中南方和北方的人们的比较,让孩子知道中国的广阔,从而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为了使幼儿能更有效的记住诗歌,我利用了东西南北的手势方向,将歌词中的事物放入相应的位置,帮助孩子记忆。诗歌中的“十月就飘大雪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过讲解以及与我们自身的比较,还有游戏“找一找,说一说”,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了解了北方的气候特点,知道南北方有着明显的气候差异。

  诗歌中心句:伟大的祖国——妈 妈,幼儿对于妈 妈的概念只局限在自己的妈 妈上,对于祖国妈 妈还不能理解,一直有小朋友问:“为什么要叫祖国妈 妈?”在念诗歌时也经常落下这句,在此老师还需要做更多的讲解,让幼儿真正理解句意基础上,更有效的学习诗歌,不仅知道中国的地大物博,也增进幼儿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

中班教案 篇4

  一、主题的产生:

  在之前我们曾经做过“阿拉宁波”的主题,让孩子了解到宁波的历史和各个领域的特色,孩子们兴趣很高,虽然对宁波的海鲜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对宁波这个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城市来说,只谈海鲜似乎并不能全面的代表宁波独特的饮食文化,况且从一个地方的特色饮食入手,可以使他们对宁波的特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食物是他们每天都要接触的,所以我决定以此开展主题活动。

  三、教育目标:

  四、实践活动:语言:《缸、鸭、狗的故事》活动四:社会:《包汤圆》音乐:《大家吃的喜洋洋》

  五、环境布置:在班级墙面上开辟一个小班块“我是小小美食家”,可以是幼儿吃小吃时的图片,也可是是幼儿带来的宁波名菜的菜谱或图片,也可以是幼儿自己的文字,来介绍自己最喜欢吃的一道宁波菜。在区域角办 “美食一条街”、“美食大排挡”等,请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宁波的特色小吃。

  六、家长工作:请家长帮忙替孩子寻找有关宁波饮食文化的书籍、图片、网站、资料等,并且在利用节假日带幼儿去品尝宁波的小吃,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酒店参观厨房运作流程。

  八、活动内容详案:

  活动一:语言:《缸、鸭、狗的故事》

  设计思路:要了解宁波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也许从宁波的小吃开始是最合适的。要吃小吃,就一定要去城隍庙步行街上的“缸、鸭、狗”,对于这个老字号小吃名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这对幼儿开始了解宁波饮食文化是一个很有趣的开始。

  活动目标:1,知道故事的'名称,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简单讲述故事的内容。

  2,能够明白宁波著名小吃的由来,培养幼儿对宁波小吃文化的浓厚兴趣。

  3,养成认真倾听故事的习惯。

  活动准备:在课前请家长代幼儿去“缸、鸭、狗”吃小吃,“缸、鸭、狗”的照片和资料。

  活动过程:1,引出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口缸、一个鸭子、一条狗,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你们看黑板上有什么东西啊?”(有缸、一个鸭子和一条狗)

  2,教师提出疑问,引导幼儿讨论。

  “那我们小朋友想一想,动动脑筋,这三个东西有什么联系吗?”

  3,教师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缸、鸭、狗的故事》。

  4,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5,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再次讲述故事,并提问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1)这个张店主叫什么?他识字吗?

  (2)他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招牌呢?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

  故事:从前,有个非常勤劳的人,虽然家里很穷,可是由于他刻苦的努力开了一家小吃店,日子还是过的有声有色。此店主姓张,乳名叫阿狗,他在小吃的制作上很下功夫,名字越来越大,来光顾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店也越做越大,可是有了店铺总得有个招牌,有个名字吧,可是这个张老板是不识字的,阿狗想来想去,头都想破了却也想不出个办法,他又是个要强得人,不想去求别人,终于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想起了用实物代替,这还要感谢我们宁波可爱的本地话,因为在宁波话中“张”音同“缸”,“阿”音同“鸭”,“狗”音仍为“狗”,于是张阿狗的店招牌就成了现在这摸样:一口缸、一个鸭子、一条狗,流传至今。

  课后反思;孩子们对吃的东西比较有兴趣,这堂生动有趣的语言课,对于幼儿开始了解宁波的饮食文化起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小朋友们认真的听,并且能够提出各种有关小吃的问题,使这个活动开展起来十分顺利,孩子们对小吃文化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家长反馈说孩子们回到家后都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有的孩子说我们宁波人真聪明,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活动二:社会:《包汤圆》

  设计思路:要了解宁波的小吃,从宁波的特色点心开始是最合适的。点心中还是以宁波猪油汤圆最有名气,它已有700年的历史。加上之前对“缸、鸭、狗”这个百年老店的了解,孩子们对这个老店最出名的猪油汤团也是“垂涎已久”了。

  活动目标:1、在动手包汤圆的活动中,进一步对宁波特色点心感兴趣。

  2、品尝自己制作的点心,有参与的愿望。

  活动准备:水磨糯米粉、清水、馅

  活动过程:1、引出主题。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来卖汤圆…………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小朋友,老师唱的歌好听吗?”(好听!)“那你们知道老师唱的是什么吗?”(是汤圆)“那你们想不想吃汤圆、作汤圆啊?”。(想)

  2、出示一只包好的汤团。“快来看看老师手上拿着什么?”(汤圆)“好,那请我们小朋友好好的看一看,这个汤圆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白白的,而且里面有很好吃的东西)“里面好吃的叫馅,是用猪油、白糖、黑芝麻麻馅做成的,这个呀就是我们宁波有名的猪油汤团!”

  3、请幼儿边看,讲解:“请小朋友想一想馅是怎么进去的呢?这是宁波特有的吗?”

  4、老师示范讲解包汤团的要领。“我们小朋友将我们面前的水磨糯米粉加一些清水,慢慢的揉成一个圆圆的、小小的粉团,然后把我们准备好的馅用调羹舀起一点放到粉团中间的地方,在撺成一个圆就做好了”

  5、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操作。

  6、请食堂的师傅帮助下汤圆,幼儿在旁观看,教师做讲解,幼儿吃汤圆。

  课后反思:

  活动三:社会;《我看厨师做美味》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宁波有名的菜肴和小吃。

  2,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

  活动准备:1,事先与厨师联系。

  2,布置工作间,每人一套餐具。

  活动过程: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知道或吃过那些宁波的菜肴或小吃。2,食堂工作人员给幼儿讲有关即将制作的这道菜的故事,激发幼儿兴趣,3,食堂工作人员现场制作一、两种宁波小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参与。

  4,一起分享品尝。

  活动四:科学:《我最爱吃的小吃》 活动目标:1,进一步了解宁波有名的菜肴和小吃。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幼儿园食堂自制和购买的各种宁波的小吃及菜肴,布置一个自助餐厅。

  活动过程:1,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宁波名菜、名小吃品尝活动,每一道菜都标出菜名和典故。幼儿自取食物时,教师向幼儿介绍该食品的名称和典故,丰富幼儿对宁波名菜、名小吃的了解。

  2,请幼儿品尝小吃。

  3,引导幼儿边吃边交流:吃的是什么?什么特点?自己认为最好吃的是什么?为什么?

  活动五:美术:《我们也来烧鱼》 活动目标:1,了解烧鱼的一般方法,萌生乐意参与厨房劳动的愿望,体验“烧鱼”的乐趣。

  2,学习用橡皮泥塑造鱼的立体造型,并用辅助材料装饰。

  活动准备:快餐盘、橡皮泥、各种色纸、吸管等。

  活动过程:1,回忆经验。(1)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样烧鱼的?烧鱼需要哪些东西?(2)每种鱼的烧法一样吗?(3)教师演示一种烧鱼的做法。

  2,分组操作。(1)小组讨论各种不同烧法,如:雪菜墨鱼、宁式鳝鱼、蛤蜊鲫鱼等。(2)动手操作,巧用辅助材料装饰,教师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1)把作品放在一起,请幼儿介绍自己作品的名称、烧法。(2)轮流观看、学习分享,体验“烹饪”的乐趣。

  活动六:科学:《开渔节》 活动目标:1、了解开渔节的意义及基本活动,关心家乡的时事。

  2、了解歌曲内容,学习跟着节拍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目标:1、尝试用刀切发好的面团,初步学习搓、捏和做包子的方法。2、在操作活动中激起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鸡蛋、馅、刀

  活动过程:1、谈话关于宁波的特色点心。2、制作蒸蛋:请厨房的阿姨发好面团,进行示范。3、幼儿操作。4、吃蒸蛋。

中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和老师一起看绘本书,发现故事中重复的对话,体会故事语言的趣味性。2、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爱牙重要性。

  难点:理解重复的句子,表达了鳄鱼和牙医不同角色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绘本及PPT课件。

  2、鳄鱼头饰和医生帽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鳄鱼,引出课题:

  师:“有一位鳄鱼先生在我们教室里睡觉休息呢,我们一起问问他吧,鳄鱼先生你怎么啦?”(我牙疼,打算去看医生,可是好怕哦!)“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看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二)共读绘本,猜测联想:

  第一遍看绘本PPT:引导幼儿逐一看图猜测讲述,然后教师用书上的文字逐一讲述。

  重点提问:刚才老师说故事的题目是什么?你们猜为什么鳄鱼会怕怕?牙医会怕怕?后来鳄鱼去看牙医了吗?(勇敢面对可怕、困难的事情,并坚持把它克服。)牙补好了,鳄鱼会怎么说?牙医呢?(哇,鳄鱼和牙医都好有礼貌哦!)

  (三)学习对话,体会心理:

  1、提问:谁还记得故事书的题目?你们觉得鳄鱼可怕?还是牙医可怕?为什么?

  2、师: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故事书吧。

  3、第二遍看绘本PPT: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学说重复对话部分(教师先说一句鳄鱼的话,幼儿学说一句牙医的话)重点引导幼儿体会角色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提问:谁发现了一个秘密,鳄鱼和牙医说的话是怎么样的?(一样的)

  5、第三遍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表演故事,重点体会角色的'心理,并尝试用动作、表情、神态来表现。

  (四)懂得爱牙,天天刷牙:

  1、鳄鱼的牙齿怎么会蛀会疼的?(不刷牙、吃太多糖、睡觉前吃东西)

  2、师:现在,连鳄鱼都懂得要爱护牙齿呢,我们就更加要爱护,怎么爱护呢?(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3、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反思和重构:

  一、课后反思:

  课后自己感觉最明显不足在于时间的把握,因为小班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过长的教学活动时间容易引起幼儿的疲劳,所以教学内容还需要压缩。

  活动的前半部分优于后半部分,注重引导幼儿从画面观察入手,关注画面所传达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猜测联想,利于今后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什么要让孩子先看画面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我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培养幼儿的一种观察力、联想力和判断力,即通过观察画面的每个细节,联想可能会发生的故事情节,并对故事的前因后果进行推测和判断。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和欲望的有效手段。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孩子的是: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存在问题一:在绘本分享阅读教学中,一本完整绘本的结构:封面、环衬、扉页、故事和封底,是否需要向幼儿略作介绍?如果需要,什么时间介绍合适?在今天的活动中不难发现: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中,最好是围绕绘本故事内容展开,让幼儿观察并理解画面语言为主,力求紧凑。而今天的活动时间控制不好,幼儿在太长时间的活动中易产生疲劳,影响效果。所以,这些介绍可以在前期完成。

  存在问题二: 没有借助鳄鱼和牙医对话内容一致的特点,去设计幼儿的分角色扮演。鉴于幼儿对新授绘本课的陌生,完全可以设计成教师扮演鳄鱼,让孩子们扮演牙医,这样,孩子们可以学着教师的语言去模仿和重复。

  二、目标重构:

  1、愿意和老师一起观察绘本PPT,发现故事中重复的对话,体会故事语言的趣味性。

  2、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重点:在观察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爱牙重要性。

  难点:理解重复的句子,表达了鳄鱼和牙医不同角色的想法,并让幼儿扮演牙医学对话。

  三、环节重构:

  1、活动前承:前期了解绘本基本结构。(绘本的封面、环衬、扉页、故事、封底)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PPT,理解画面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角色的动作、表情,结合教师的提问,让幼儿发现重点。

  3、再次阅读绘本PPT,师幼分别扮演鳄鱼和牙医,进行角色对话的学习。

  4、图文结合,完整欣赏绘本PPT。

中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一次晨间谈话:“你喜欢什么动物”中,孩子们兴趣很浓,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其中孩子们对动物的主要习性和特点非常感兴趣,为了保持孩子这一兴趣,我设想开展一次有关动物的语言活动。而那时,我刚好在一书上看到了故事《你想借什么动物》,该故事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孩子对不同动物的主要习性和特点的认识,又为孩子们创造性地讲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定能让幼儿敢说、愿说、乐说,语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本次活动就由此而产生了。

  活动目标:

  1、根据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想象动物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大胆地讲述。3、感受帮助别人的乐趣,增进喜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借动物》。

  2、动物图片若干。

  3、图片(1)果园(2)、木材工地(3)房顶上的气球(4)过河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起兴趣。

  ⑴师:“小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

  ⑵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引出课题

  二、分段讲述故事,运用插问,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较连贯地表达个人见解。

  (一)看课件,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老爷爷打电话到动物园借会挠痒痒的动物——猴子)师:“动物园为什么要给老爷爷送来猴子?”

  (二)看课件,讲述故事的第二部分(小姐姐的红丝巾被风吹到高高的树杈上,就打电话到动物园借了个头最高的动物——长颈鹿。)师:“小姐姐该到动物园去借什么动物?为什么?”

  (三)看课件,讲述故事的第三部分(叔叔刚下火车,就给动物园打了个电话借动物——黑猩猩。)师:“刚下火车的叔叔带了很多东西,你猜猜他要借什么动物?为什么?大家大胆地猜一猜,猜错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四)看课件,讲述故事的第四部分(妈妈抱着宝宝逛商店,觉得累了就打电话到动物园借动物——袋鼠。)师:“动物园会给她送什么动物呢?为什么?”

  (五)小结:原来,动物们有很多本领,可以为人们服务。小猪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开了一家可以借动物的动物园,可是今天要借动物的人太多了,我们来帮帮小猪,看看谁遇到了困难,该如何解决。

  三、通过解决问题,启发幼儿根据动物们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想象它们可帮助人类的情景。

  ㈠教师出示图片(1)、(2)、(3)、(4)

  1、幼儿相互交流讲述图上的人遇到了什么困难。

  2、个别交流

  3、看一下篮子里有XX动物,它们有什么本领。(幼儿相互交流)。

  ㈡幼儿自由选择图片自主讲述,贴合适的动物,教师巡回指导。

  ㈢汇总幼儿的操作结果,个别交流。

  ㈣小结:表扬动物朋友,鼓励幼儿向乐于助人的小动物们学习。

  四、引导幼儿创造性想像讲述。师:“如果我们这儿也有一家可以借动物的动物园,你想借什么动物呢?为什么?”

  延伸活动:

  请幼儿想象动物为人类所做的'事情,进行创造性绘画,并编成一个小故事。附故事:你想借什么动物有一家动物园真稀奇:这里的动物不光让人看,还往外借呢!借动物?老爷爷活了八十岁头一回听到这个消息。这天,老爷爷正在看电视,马上就给动物园打了个电话。老爷爷说:“我的后背正痒痒……我想借个动物帮我挠痒痒。”“好说,好说。”不一会儿,动物园就给老爷爷送来一只会挠痒痒的猴子。怎么样,好玩吧?借动物的人很多很多:有一位小姐姐,她的红纱巾被风吹到高高的树杈上,连警察叔叔都没有办法取下来。后来小姐姐从动物园借了个头最高的长颈鹿,长颈鹿来到大树下,用嘴轻轻一叨,就把丝巾取了下来。火车站的出口,一位叔叔刚下火车,就给动物园打了个电话,你们猜他要借什么动物?他要借一头黑猩猩!这位叔叔带了好多东西,黑猩猩力气大嘛。可以替他扛箱子,拎包。街上有以为年轻的妈妈。她抱着小宝宝逛商店,走着走着,胳臂酸了,额头上也冒汗了。年轻的妈妈在路边打个电话,动物园马上就给她送来一只袋鼠……听故事的小朋友,如果你们那里的动物园也可以借动物,那么,你最想借什么动物呢?

  反思

  在这次活动之前,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孩子们非常喜欢动物,但对动物的了解只是表面的、零星的,缺乏对动物不同特征的了解。为了保持孩子对动物的兴趣,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借动物》。旨在丰富孩子对不同动物熟习性和特点的悉和了解,为孩子们创造性地讲述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敢说、愿说、乐说。从而激发幼儿喜欢动物的情感。

  本次活动属于讲述活动。该讲述活动是看图讲述。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环节,孩子们能够运用已有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帮助有困难的人选择不同的动物。从中可见,在借动物的情境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根据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想象动物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发展幼儿的想像力。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大胆地讲述。3、感受帮助别人的乐趣,增进喜爱动物的情感。

  我通过一幅幅图片,让幼儿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特征。让幼儿自己说出这些有困难的人们会去动物园借什么动物。通过这些图片,孩子们都了解到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环节,让幼儿自己想象,如如果我们这儿也有一家可以借动物的动物园,你想借什么动物呢?为什么?”这个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问题,他们说出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还会运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动物的特征,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和幼儿再次欣赏整个故事。

  在这次活动中,有着一些问题,在第二环节中,孩子想到了很多动物来帮忙,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应该去掉完整欣赏故事环节。

中班教案 篇7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先看动画片吧。(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习上,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 羊圈 劝告 街坊 窟窿 结结实实 叼走 后悔

  (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

  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养羊人毫不在乎)

  养羊人有那么多人,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不在乎,而他的好街坊却着急了。他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你能来当一当这个好心的邻居吗,来劝一劝这个养羊人。

  (请几个同学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对话,注意语气。)

  2.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学习课文4.5自然段,去那里寻找答案。

  女生齐读4.5两段,说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狼又钻进去,又丢了一只羊)

  3.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养羊人不听劝告,不修补羊圈,狼才会再次进来。)最后。他后悔了,听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不会,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不迟,因为他的羊以后再也没丢过。]

  5.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故事我们学完了,那谁可以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了才把羊圈修好。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牢,羊圈。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给予提纲,讲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自己先练习下。

  ……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请几位同学讲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

  2.抄写课文两遍,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 不 迟

  知

  第一次 不补 错

  就

  第二次 修补 改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会玩羊角球,能掌握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

  2.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羊角球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平衡木4个,树16棵(充气塑料玩具制作),小松鼠头饰。

  2.快乐的歌曲。

  活动过程

  1.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听音乐做准备活动“松鼠模仿操”。

  2.小松鼠玩球:幼儿人手一个球,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玩球,如抛、滚、拍等,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3.小松鼠学跳:在幼儿刚才玩的基础上,重点练习双脚连续向前跳。

  (1)教师一遍请个别幼儿示范跳的动作,一边讲解动作要领“两手抓住羊角,坐在球上,双脚蹬地和球一起前进”。

  (2)幼儿四散练习,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要跳的稳,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4.小松鼠比本领:幼儿分组联系跳的动作,要求幼儿不从球上跳下来,能力强的幼儿跳的距离可以长一些。

  5.小松鼠采松果,进一步联系连续跳。

  (1)启发幼儿说出冬天来了,小松鼠要帮助妈妈一起准备很多松果,幼儿四散跳到场地两边的“树林”采“松果”,进一步练习跳的动作,教师注意观察和个别指导。

  (2)小松鼠运果回家,引导幼儿双脚连续跳,将采到的“松果”送回家。

  6.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在抒情的慢三拍音乐中,幼儿悠闲地趴在羊角球上,摇来摇去,何老师一起做放松运动,幼儿的身体也渐渐恢复到相对静止状态。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绕口令,提高幼儿练习发音的兴趣,达到训练幼儿各发音器官灵活和密切配合的目的。

  2、重点练习狗(gou)和猴(hou)及头(tou)的发音。

  3、教育幼儿养成相互谦让的美德。

  活动准备

  太阳、山脉、狗、猴、独木桥等贴绒教具及狗、猴的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首先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绕口令中的方位名词“桥东”、“桥西”,出示贴绒教具“太阳”问幼儿:“太阳从哪边出来?”(东边),于是将太阳贴在右上角,“从哪边落下?”(西边)将山脉贴在黑板的左下角,然后出示“独木桥”将其贴在黑板中间。这样借东边的“太阳”,西边的“山脉”让幼儿理解掌握“桥东”“桥西”这两个方位词。

  2、练习发“ou”的音及正确使用“条”、“只”两个量词。教师将贴绒教具狗、猴分别拿在两只手中,交替地出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练习发ou的音,并结合“老师说,小朋友对”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练习正确使用量词。如教师说:“狗”,幼儿答:“一条”,教师说:“一只”,幼儿答:“猴”。这样反复快速地对答,不仅能使幼儿熟练地掌握“ou”的.发音,正确无误地使用两个量词,同时还可提高幼儿敏捷地反应能力。

  3、用贴绒教具狗、猴在独木桥上边演示,边学绕口令全文。幼儿掌握了方位名词、数量词及“ou”的发音后,学习绕口令的全文就比较容易了,但对幼儿对绕口令中的三、四句,特别是第四句“彼此匆匆跑回头”还不理解,这时教师除了用语言加以解释外,还可以用手指游戏帮幼儿进一步理解。教师以自己的左右手拇指(或戴指偶)分别扮演“狗”、“猴”,边念绕口令边进行手指表演:

  桥东走来一条狗(伸右拇指)

  桥西走来一只猴(伸左拇指)

  行到桥心相碰头(两拇指相对而碰)

  彼此匆匆跑回头(两拇指快速分开掉头)

  猴跑几步望望狗(左拇指朝右拇指两下)

  狗跑几步望望猴(右拇指朝左拇指两下)

  不知是猴怕狗(教师转头分别望望左右拇指)

  还是狗怕猴

  幼儿边念绕口令,边学着老师用自己的两手指进行表演,反复练习。

  4、教师提问:“到底是狗怕猴还是猴怕狗?”让幼儿展开充分的讨论。讨论中,教师进一步提示性地问幼儿:“为什么猴走几步望望狗,狗也象猴一样跑几步望望猴呢?”从而启发引导幼儿去理解,使幼儿明白狗、猴彼此谁都不怕谁,只是想让对方先过桥,因而猴跑几步望望狗是否过来了,狗跑几步望望猴是不是过来了,从而教育幼儿要养成相互谦让的美德。

  活动结束:

  幼儿可戴头饰分组进行表演,让幼儿在游戏表演中熟练地掌握绕口令内容,强化良好的行为规范。

中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角色的心情,体验小青虫遭受冷落和蜕变成功后的情绪变化。

  2.简单了解蝴蝶蜕变的过程,知道美丽可以慢慢创造。

  【活动准备】

  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疑激趣:

  1.(出示小青虫哭泣的图片)瞧,这是谁呀?它怎么啦?

  2.引导幼儿猜测小青虫为什么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分段欣赏故事

  ●(观看图片一)

  1.师:夏天可真热闹啊,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重点是观察小青虫偷偷欣赏音乐的样子,说说小青虫为什么要躲在草底下。

  ●(观看图片二)

  1.听着优美的音乐,你觉得小青虫会说什么?

  2.学学小青虫陶醉在曲子中的样子。

  ●(观看图片三)

  1.可是蟋蟀发现了小青虫,你觉得蟋蟀喜欢小青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引导幼儿猜想蟋蟀会对小青虫说什么,小青虫又会怎么说?(表演蟋蟀赶走小青虫的情节)

  3.这时小青虫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观看图片四)师:小青虫这么伤心,我们来安慰安慰它吧。你会对小青虫说什么?

  ●(观看图片五)听了小朋友的安慰,小青虫心里舒服多了,他爬到一棵没人知道的树上远远的、静静的听着优美的音乐。

  ●(观看图片六)听着听着,小青虫做了一件事情,它做了什么?

  ●(观看图片七)它把自己藏在茧里面静静的听着音乐,慢慢地睡着了,它还做了一个梦。它会梦到什么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观看图片八)1.幼儿说说小青虫梦见了什么?

  ●(观看图片九-图片十一)引导幼儿观察小青虫的变化,并大胆用语言进行表述。

  三、完整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意境美。

  1.播放音乐,教师完整地把故事说一遍,并问:"说说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说说小青虫是如何把自己变成漂亮的蝴蝶的?

  3.丑丑的`小青虫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原来美丽是可以创造出来了。所以小朋友们,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不能瞧不起那些不起眼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使自己变得更棒更美丽。

  四、延伸活动让我们跟着美丽的蝴蝶,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起到外面去玩玩吧!

  活动反思:

  《小青虫的梦》是来自冰波笔下的一个抒情类童话,故事中流动着一种清丽、优美的意境。故事讲述的是一条丑小青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从当初偷偷躲在树上听歌到如今在音乐会中翩翩起舞。它告诉我们不应该用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都能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我开始琢磨着怎样使幼儿体会、感受这个故事中的意境和道理。

  一个活动下来,有亮点也有不足,将本次活动中亮点与不足做个简单的反思:

  亮点:

  我认为整个活动,环节较为清晰,思路明确。在活动中,孩子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举手发言,师幼互动较好,氛围融洽。

  不足:

  教师在活动第二环节的集体阅读中,让幼儿观察蟋蟀的表情和动作,在设计修改教案的时候我考虑到蟋蟀是一个反面角色,因此并没有让幼儿进行模仿,但是如果只是让幼儿模仿角色的心理、情感以及语态动作等,并不是去强化幼儿的反面情感。我觉得这里的角色对比很明显,让幼儿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同样可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故事中角色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因此有必要在这个环节让幼儿起来模仿,动一动。

  当然,不足的地方还有,如怎样使教师给幼儿的反馈更有效等,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去实践、去琢磨、去积累。一个活动的结束不等于真正的结束,我要把每次活动结束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始,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教案04-30

中班的教案04-06

(经典)中班教案11-19

[精选]中班教案07-25

中班教案07-20

【精选】中班教案10-04

中班教案【经典】10-30

(经典)中班教案10-07

中班教案【精选】11-02

(精选)中班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