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3 11:10: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经典(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的笔顺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形近字:自——白 木——禾 升——开 日——目

  同音字:升 生 禾 河 又 右

  二、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

  从小猴、小鹰、小鸭身上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力量大;小黄莺教给我们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三、复习

  1、复习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词

  2、听写

  3、朗读课文,抄写有特点的句子,会填空。

  4、归类识字:

  鸟——鸡 鸭 鹅 鸽 鸣 鸦 木——树 根 杨 柳 松 梅 林

  草——花 草 苗 节 莲 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病、扔、丢、变、黑、仔、细、串、己”10个生字;读准带有轻声的词语“清清的、绿绿的、黑黑的、臭臭的”,并积累这些词语。认识笔画“横折折折钩”。能在老师指导下描摹汉字“扔、生、光。”2朗读课文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顿读。 3能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4明白不能随便扔垃圾,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正确读准十个生字的音,注意“扔”右边部分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生病。学习生字:生、病。

  2交流:小朋友你们生过病吗?生的什么病?

  师:生病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今天小溪也生病了。

  3揭示课题,读课题。

  4质疑。

  二 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小溪动画。

  过渡:你喜欢这条小溪吗?为什么?(清澈见底,清凌凌,清清的,绿绿的)

  2出示句子“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 指导朗读句子,注意读准轻声。

  师:可是有一天,小溪生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3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小溪怎么会生病的?

  4交流,并学习生字。

  扔——认识新笔画“横折折钩”,边读边书空。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扔——丢(近义词) (做动作、唱近义词儿歌)

  变、黑——交流记字方法。

  5媒体播放(小溪生病的动画)

  出示句子“过了些日子,小溪变了。溪水黑黑的,臭臭的。”

  (1)指导朗读:看到小溪生病了,你感到怎样?(难过、不高兴)

  (2)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句子吗?

  (3)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6师引读第四、第五小节。

  (1)思考:现在你们知道了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小溪治病的吗?指名说。

  引读:难怪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大家听了,仔细想想——都不好意思了。

  (2)学生字:己、仔、细。

  7媒体播放(小溪病好的动画)。——跟着背景音乐师口述第六节。

  (1)出示句子“又过了些日子,小溪病好了。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它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

  (2)学习生字:串(你还知道“一串什么”?)

  (3)指明读,找伙伴读,挑战读。

  三 朗读全文,练习说话

  练习想象说话。

  师:小溪病好了,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它遇到了小动物,会对它们说什么呢?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老师指导。评一评:谁说得清楚、连贯。

  3老师小结。

  四 巩固练习,指导写字

  1朗读生字、词语。(媒体出示身上带有词语的小鱼游溪水的动画)

  2用“生、细”一字开花。

  3写字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描摹“扔、生、光”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着重指导学生写带口字旁的字。2、帮助学生能初步将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能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学写带有口字旁的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清晨出东海,傍晚下西山。照亮了大地,送来了温暖。(谜底:太阳)

  2、出示课题: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质疑:告诉大家,你在读书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3、小组合作读书。在都读不好的地方画上一条曲线。

  4、教师指导都读不好的地方。

  5、指名读课文。

  三、随文识字。

  1、认识词语。

  1)在课文中你认识了哪些新词语?2)学生汇报。师出示生词卡片。3)齐读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自学生字。

  小组合作学习:看看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字宝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课的生字真多,你们想不想与他们都交上朋友?

  2、小组合作识字。

  3、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们记住哪些字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

  4、质疑: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

  5、针对学生质疑,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二、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

  2、“火眼金睛”游戏。

  3、送字宝宝回家。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 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练一练。

  1、照样子,填一填。

  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温暖 暖和 寒冷

  愉快

  同情

  保护

  弱小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在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难说,要适当的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幸福 温文尔雅 耐心 一向 奇异 温和

  二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四字词语。

  首先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反),再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最后达到会运用。

  这些词语都是与“同情弱者”有关,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阳奉阴违 彬彬有礼 感恩戴德 宽宏大量 扶危助困

  表里如一 咄咄逼人 忘恩负义 小肚鸡肠 落井下石

  2、名言警句是文言文,先给学生讲清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除了书本上的外,类似的名言警句还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对联与律诗

  对联也称对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对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

  2、仄起平收。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

  3、平仄相间,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用仄声,反之亦然;

  4、句式一致,上下联相对,应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词性相对;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

  律诗和对联有着密切的联系。律诗分为五言与七言律诗。律诗共8句,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与颈联中的上下句为对偶关系。

  二 让学生背学过的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 读“日积月累”的第3题。

  1、多读几遍,若能把诗句所在的原诗背下来更好。

  2、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3、读下面的诗句,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唐)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李商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怀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四 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

  五 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成长过程中,你有过怎样隐秘的内心世界?你是否有过伤感?你今天怎样看待曾经有过的内心秘密与伤感?童年是美好的,今天你是否还记得童年的生活情感呢?让我们在《童年》欢快的旋律中去回味那已经逝去的童年岁月吧。(播放《童年》歌曲,多媒体展示《童年》歌词)我们的童年有快乐,也有痛苦,我们一起痛并快乐地生活着。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去追寻王海桐的生命足迹,细细体会她那快乐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了解她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多媒体显示课题)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王海桐是谁呢?(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王海桐是20xx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考上了北大金融系。以下这些内容是对她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介绍。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还要了解以下这些内容。(多媒体显示“基本解读”内容)“梦”是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追求。上北大,读金融是王海桐的心愿。虽然她一直都成绩优异,但在20xx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高考过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报纸刊登的试题,也不敢去核对分数,所以在她“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突然听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状元的时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本文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高中生面对成功,面对实现自己理想时的内心感受。

  二、基础知识:

  浑浑噩噩 逡巡 沙砾 干瘪 拙劣 希冀 攥住 懵懂 呓语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玉树临风:形容英俊潇洒的样子。

  释然:放松。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跟随在后面。

  三、让学生思考,教师作如下引导:(多媒体显示问题)

  问题一:文章开头,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她是从什么事件说起的?

  明确:是从高考成绩出来,自己成为理科状元开始说起。

  问题二:那么,在众人眼中,“我”是什么样的人?以课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是今年四川省理科状元;一个“状元”;考试考得很好的人;很会考试,考得很棒的人。

  问题三:那么,作者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

  问题四:她通过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明确: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许任何人将

  我十几年的经历用那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问题五: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明确:我不是一个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绝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

  四、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问题)

  教师已对文章导语部分进行了示范性的文本解读,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现在,每个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解答一个部分的内容,每组需要具体负责的问题,请看屏幕上的提示:

  第一组:“奶奶拂袖而去”

  探讨:用简短的话描述一下“我”婴儿时期所经历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个“拙劣的小偷”?在奶奶、爸爸和他人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在奶奶的心目中的“我”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我并不是作为一个快乐的天使出生,而是一个“拙劣的小偷”。我偷走了本不属于我的名字,我的女儿身注定我永远无法实现奶奶希望我成为“海边的梧桐”的夙愿。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

  在奶奶心目中,“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这句话包含了很多诗词:

  金戈铁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卧沙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第二组:“我比想象的灵巧”

  探讨:“我”在幼儿园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给了“我”哪些启示?

  明确:“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老师的这句话让我相信我是个脑子还行手很笨的孩子老师无心的一句话,却让我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初中,才发现自己其实很灵巧,从此变成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第三组:“习惯是一种力量”

  探讨:父母的教育给童年时期的“我”带来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是如何看待这些影响的?

  明确:我的童年,父母对我进行了严格的教育,他们对我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使我形成追求完美的习惯。我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总期望能做到最好。这样的习惯一方面让我长大后对任何事都很努力认真的去做,另一方面使我害怕出错,过分追求完美。

  这样的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和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

  第四组:“享受青春的美丽”

  探讨:在这一部分,作者记录了她的哪些生活经历?高中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令“我”心碎神伤?这种“巨大的痛苦”使“我”对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对“我”的高中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确: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了她那充满回忆的高中理科实验班学习和生活的片段。高中时,小姑的英年早逝沉重地打击了我。这种巨大的痛苦使我生发出人生无常的感慨,未来的不可知使我明白,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从此,我笑对生活,尽情享受青春的美丽,接受生活的磨练和打击。

  五、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五部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问题一:作者终于到了高考前夕。刚刚经历过中考的你们,觉得她里面的描写和你们当时的心情有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交流中考心情。

  虽然我们只是参加中考,竞争也没有高考激烈,但刚刚经历一次人生大转折的我们,多少都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我们看这两个句子:

  “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迷惘的心态。

  “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充分表达自己不确定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问题二: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子,一个高考的状元,她的成长之路是多么的不平坦,她的学习生活又是那样的充实、丰富。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又美丽又羞涩呢?

  明确:她从小就怀有这个梦想,因而美丽。她以前一直是被别人否定的,因而羞涩。

  问题三:在这篇课文里,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考。那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其实,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了并已经运用到了作文里,就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已经找到不少好词好句,所以,概括起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是生动活泼,富于青春气息,浪漫有文采。

  六、作业:

  1、欣赏第一单元“活动指引”中《不合作》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分析它的立意。这幅漫画对你认识自我有什么启示?结合阅读《我很重要》,谈谈你的体会。

  2、预习《我很重要》,思考并完成课后习题。(用铅笔做在书上)

  3、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上《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