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9 10:28: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拨动情弦,思维点燃

  记得小时候,我们学校里来马戏团,团里有一个矮子演员,二十多岁,不到一米高,头大四肢短。走起路来很可笑。我们几个男孩子觉得好玩,放学后,一直跟在他后面,嘴里还不停地喊着:“矮子,矮子……”有一个调皮鬼竟在白纸上写了一个大字“矮子”,贴在他背上。我总觉得太过份了,可这个矮子却不以为然,丝毫也不生气,面对孩子的讥笑,却说:“我是矮子,先天不足,身不由已吗?”

  晚上马戏团开演了,首先出场就是哪个矮子。他一出场,全场发出一阵“哈哈哈”的嘲笑声。一会儿场上竖起了一只熊熊燃烧的火圈,只见矮子从火圈的六、七米远的地方直冲向火圈,在离火圈一米左右时,脚猛一蹬,两手向前一伸,从火圈中钻了过去。真不愧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哇!真行!厉害!好!一片喝彩声。这时的我,感动了,矮子不矮啊!胸怀宽广,技艺精湛,令人折服。从此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这件事虽然不在眼前,已几十年过去了,可还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不能抹去。

  为什么不能抹去,是因为在心灵中感动过。感动,大都来自人对人的感动,我们看电视剧,看书的时候,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同情是感动,产生崇敬是感动,看到非凡精神是感动,体会到高尚的品质是感动。感动后对你会产生一种力量,一种敬仰等。感动,也可以是人对物的感动,看到蚂蚁搬青虫,多么的不容易,感到团结就是力量。从物的身上看到人的品质,人的精神。感动,也可以是物对人的感动,当某一种物体,我们人类倍加关心、爱护,它似乎很有灵性,深受感动后感谢你,报答你。

  二、思维碰撞,火花四射

  师:同学们,你有过感动吗?

  生1:我被燕子的母爱精神所感动过。一次,我家做了一个燕子窝。一个星期天,小燕子出巢后,刚刚学会飞。一只小燕子掉在地上,我们抱在手掌里觉得好玩。这时,一只母燕飞来了,见到这个情景,就在屋内低飞盘旋着,嘴里不停得“叽、叽、叽”地叫着,好像在骂我。我们领会了这个意思,移来桌子,端来凳子放在桌子上,把小燕子放回巢里。这时母燕马上飞进巢里护住小燕子,亲热情儿甭说了。母爱,感动了我,从此,我决不会去损害小动物了。

  生2: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中的这位母亲对待盲童儿子使我感动了。事情是怎样的:“一位盲童,在打弹弓,打得很差劲,他的母亲却鼓励他干下去。路人见了,要求教他,可他的母亲拒绝了。母亲如此回答:“他是一位学生,他不比一般人差,他的智力,细胞和肌肉都跟平常人一样,只是眼睛瞎了,盲孩子也绝没有因为盲而不干。”这种无私的爱,对人生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我。我那此事与周围的人作比较,深深感到:母爱的伟大,盲孩子的坚强。

  生3:我曾经被动物的友情感动过。去年,我去海洋生物馆,参观8岁的海豚聪聪顶球表演,精彩的顶球表演使我拍麻了手掌,喊哑了嗓子。表演结束了,又去看望了它。今年暑假,我又去了海洋馆,可不见了海豚聪聪的表演,我去后台问了阿姨,阿姨告诉我,聪聪得病了,没法表演。阿姨带我去看,只见聪聪沉在水里一动不动。阿姨告诉我,聪聪第二次手术又要开始,手术时,我一直陪在聪聪身边。医生从聪聪身上取下一块硬东西,可手术不是很成功,聪聪流血过多,快要死亡了。在这临死之前,它看着我,轻轻地摔了几下尾巴,好像在与我说再见了。这时,我心里一阵难过,其实动物也知道好歹,也有感情,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师:同学们,听感动的事太多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只要你去细心领悟,很多地方都有感动的心情。

  三、它山之石,供你借鉴

  一个令我感动的“伟人”

  他,不是因普通人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而被我感动;他也不是因世界名人散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而被我感动;他既不平凡也不特殊,他是一所重点初中的优等生,学校的佼佼者,老师的得力助手,家长的孝顺儿子。也许,你会认为他很幸福,但他在心里却天天笼罩着乌云,在脸上却日日见不到灿烂太阳。

  初三,最重要的考试,他的作文分数全扣!这是为什么!?老师和家长睁大了眼睛,“有没有批错!?是不是分数记错了!?”其实,什么也没错,他的作文分数是全扣!马上,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劲敌的嘲笑,以及校长的叹气,像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地向他刮来!什么,他做错了什么?实际上,作文题目是《初三——那一段快乐时光》。其实谁都知道,初三那繁重的作业早已淹没了课余时间,还有什么快乐时光?学生们只好幻想天空的灿烂,空气的清新,或者从童年里提取一些加以改编写上去。而他,天天压在作业山下,什么也写不出来,便鼓起勇气倾泻他真正的心声!然而,他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再一次在初三奋斗——重读!

  也许,你认为他很傻,在这么重要的考试里竟敢“抗天逆命,在黑暗中寻找一线生机!”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被他感动了。我被他那种真真切切情感而深深地感动了。你知道,你知道吗?他提起笔,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少次思想斗争啊!而且,他那句话使我打骨子里对他产生铭心的感动!“我不后悔我写这篇作文,因为我写出了自己真实的心情——残酷的现实!”我真是太感动了,那种感动我一生都忘不了!我想,这件事也许可以感动全中国。他,比小草还渺小,比宇宙还伟大。我终于看到了他——一个令我感动的“伟大”!

  点 评:这是一篇课堂当堂作文,当我叫他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来当堂点评他的文章。我真是不相信,我马上指责他是抄来的。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没有抄。我一下子制止不了他的哭。我突然想出一个办法。我说:“你真的没有抄,我真的被你的文章写得如此好而感动了。你没抄,停止哭,就证明你是事实。”他马上拭干眼泪,终于把哭止住了。 这篇文章我有两点感动:一、中学生在中考中有如此胆量,敢把人生前途置之度外,向现实的教育提出挑战,敢说实话,——残酷的现实,又成了现实的牺牲品,不后悔。二、写文章者也敢这位初中当作崇敬的偶像,把他当作“伟人”。感动,真是感动。初中生感动作者,作者又感动了读者,这就是文章的精妙之处。这位小作者的文笔也相当不错,突出某一点有很多的语言铺垫,还有语言中情感流动“你知道,你知道吗?他提起笔,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少次思想斗争啊!”整篇文章充满了感动与情感,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蜗牛精神感动了我

  我看到过许多动物,唯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蜗牛。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树下乘凉,旁边有一口井,里面没有一滴水,井底有两只小蜗牛,由于我对蜗牛比较感兴趣,便仔细地观察了起来,大约过了十五分钟左右,我发觉稍大一点的蜗牛一直呆在原地不动,而一只小一点的蜗牛却在很努力地往上爬。

  它爬着爬着,已经爬到了枯井的一半了,但是,又马上掉了下来。掉下后,它又重新地爬起来,继续往上爬,这次还没爬到一半就又掉了下来,这样,爬了几次也不知道,连我都有点感到不耐烦了。

  这只小蜗牛掉下去后,那只稍大点的蜗牛慢吞吞地爬了过去,用触角碰那只小蜗牛,好象在跟它说:“你怎么这样傻呀?爬上掉下,爬上掉下,累不累啊,要是换作我的话,我才不会像你那么傻呢,我会舒舒服服地在井底痛快地睡一觉,我劝你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别爬了吧。”我原以为这下这只小蜗牛应该不会再爬了吧,没想到,它还是爬个不停。我想它这样再爬肯定很累,我让它休息一会吧,但是,怎样才能让它好好地休息一下呢,经过我的苦思冥想,终于有了一个主意,我迅速拿来几颗小石子和一根长树枝。我先用长树枝去轻轻地挑一下蜗牛,但是连续几下,也不能把蜗牛弄下去,我就扔了树枝,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扔向蜗牛,起初它粘在井壁上,弄不下去,我继续扔了好多把小石子,终于把蜗牛弄到了井底,但是它还是再断续往上爬,一点也不气馁,我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夜色汽渐渐暗了下来,我回家了。

  到了第二天清晨,我又迫不及待地跑向枯井,结果发现那只小蜗牛竟已在井外,而那只大蜗牛还在井底,可想而知,这只小蜗牛已经成功了。

  我对小蜗牛佩服极了,它是那么的`顽强,摔倒再爬起来,不达目地,誓不罢休,我被它那种顽强的意志,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我们要向蜗牛学习,能有和蜗牛一样的顽强意志,做什么事,都会成功的!

  点评:蜗牛的什么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读者,是它摔倒了再爬起来,无数次的摔,无数次的向上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力。作者又由蜗牛及人的联想,深化了立意,除了小蜗牛的顽强的意志力以外,还有小蜗牛的耐“寒”力也会令人欣慰,你看,它面对大蜗牛对他“劝慰”,其实是嘲笑,面对“我”对它的捉弄,它都不屑一顾,仍旧勇往直前,多么的耐挫折,多么的宽宏大量,难道你读了不受感动吗?所以,小作者紧紧围绕中心“感动”,而写足了为什么感动,写明了嘲笑和捉弄把感动具体化了,也由此联想到,感动不仅只有人的举动感动人,还有物的精神感动人,使得感动的渠道进一步开宽,选材多了,好中选优,感动点找到了,上升到人类所需要的精神,故事可以想像了,具体也有了,动笔写就容易了。

  四、拟题写文,个性展示

  从感动的心理现象分析,一般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格,一种品质,一种情谊等,引得你心里震撼。不过感动也有一个度,十分感动,是感动;三分感动,也是感动,你要取震撼力最大的。还有对于某一件事,有的人有感动,有的人无感动;有的人十分感动,有的人一点点感动,这都是固人而异。不过,感动也有一个发现过程,有人对某一件事产生了感动点,认为可喜;有人则没有体会到感动点。所以,提高人的感悟能力也得靠每个学生长期的训练而成,让你的眼睛,让你的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充满感悟,处处都有触动,你才是最聪明的。

  《 --------- 感动了我》。这个半命题题目,所填范围很广,有如下几条线索可以考虑:

  一、精神方面,如:母爱、顽强、拼搏、顾全大局、临危不惧……

  二、品质方面,如:不计前嫌、心胸宽广、爱助于人、善良仁爱……

  三、情感方面,如:友谊、深情……

  当然还有更多方面,更多内容。该题可以写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感动。人对人的感动,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写书中看到的,电视中看到的;人对物的感动,可根据物的特征反映出精神品质而感动;物对人的感动,可以写物受人的照顾,资助后,物不忘恩情,具有人的感恩。

  除了上面半命题以外,更欢迎你以感动为核心,自已命题。同学们,希望你打开思维闸门,情感滚滚而来,提笔写文,轻松自然,挥洒自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联系生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一、二”等7个生字。

  2、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等4个字和横、竖2种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认识田字格,学写汉字。

  教学难点:

读准“三、四、上”的字音。观察、仿照范字,能在田字格中写准位置。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一、二、三、四、五”和“上、下”。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听读课文中识字正音。

  通过听读儿歌,让学生说说诗中有哪些事物和数字。7个生字中,“三、四”的声母是平舌音,“上”的声母是翘舌音。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在多种语境中正音,激发学生认读的兴趣。

  (1)逐句听读。教师逐行示范读,引导学生逐行倾听并跟读,随机出现四行对韵歌。在听读中,可以采用全班读、同桌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及时纠正生字读音。

  (2)语境诵读。采用播放录音、师生对读、拍手对读等多种语境诵读方式,如教师读第一行,学生读第二行;教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在语境中巩固读音,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做动作等方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一、二、三、上、下”这5个汉字学生熟悉,“四、五”的字形相对复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联系生活识字。“一、二、三、四、五”是常见字,可联系生活多认读。有的学生学前已认识这些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还可以让会认的同学带大家认读。

  (2)简笔画识字。学习“上、下”时,可以提供大地、绿树、小鸟和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大地、树干和树根,最后通过找鸟和蚯蚓的位置,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3)语境识字。可以用熟字组成新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生字、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如“天上、地下、上下”等词语。

  2、写字。

  认识田字格。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

  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

  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

  各个方位记心间。

  培养良好习惯。写字教学要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动笔写字,写字姿势很重要,要关注每个学生执笔和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掌握是难点,有些学生在幼儿时期已形成了不规范的执笔方法,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去纠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我爱学语文”中了解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照图片摆好执笔和写字姿势,并要求学生在动笔前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不同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本课要求写的都是结构简单的独体字,结合“一、二、三、上”的书写,认识横、竖两种笔画,并按“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学习书写。教学时,可让学生观察独体字的笔画占位,然后教师范写,同时让学生也跟着书空,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

  本课4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语文课上学习儿歌。教学时,教师要重视示范和带读,引导学生能根据儿歌的节奏读正确,读流利,不唱读,不拖调。

  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鼓励学生看清文字后,把每个字读准确。这时允许学生以较慢的速度读,以认读汉字为主,重点是读正确。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理解运用。图文结合,在语境中理解词句。文中先后出现“金、木、水、火、土、上下、日月”等词语,其中“金木水火土”可以利用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知,请学生在图中和生活中找一找有关的事物,了解生活中和它们相关的事物。“上下”可以利用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加以理解,如“铅笔在桌子上”“凳子在桌子下”,学生知道天在上、地在下即可。“日月”不仅可以理解本意,还可以联系生活说说今天是“×月×日”,明天是“×月×日”,昨天是“×月×日”。

  对于“金木水火土”的理解,要避免对五行的介绍。重在读读背背中识字、积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相关的事物。

  3、课后练习。课后安排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出了本课的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课内要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从熟读到背诵,做到不漏字、不添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二题“认识田字格”,这是第一次练习写字,教材呈现了一个带生字“上”的田字格,并注明田字格中关键的'两条线,帮助学生借助“横中线”和“竖中线”来把握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认真写好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问题提示

  双横线中的字和田字格中的字要求有什么不同?

  本册教材在课后安排了两类字,双横线中的字只要求认识,田字格中的字要求会写。要求会认的字,结合语境能正确认读、换一个语境也能认读就可以了,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写字部分出现了笔顺跟随,对它的学习要求是怎样的?

  从本课开始,教材对每一个要求写的字都标注了笔顺跟随,用颜色的变化动态呈现每个字的笔顺。笔顺是用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写字的,不要当作考试内容,以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3】2 金木水火土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短小的儿歌,前两行数字与五行相对,后两行天地与日月相应。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本课堪称识字小文的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教师以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诵读导入

  1、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

  2、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3、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4、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交流,了解韵文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六七八九十等)

  (2)第二行中“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

  5、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韵文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韵文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必然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7张字卡,怎样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朗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预设:

  (1)“一、二、三”是三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横就是“一”,两个横就是“二”,三个横就是“三”。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2)“上、下”也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竖、短横在“一”的上面,就是“上”;竖、点跑到了“一”的下面,就成了“下”。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3)“四”和“田”长得很像,把“田”里面的“十”换成“”就是“四”。

  (4)“五”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一个“工”人腰里挂着一把折尺()。

  3、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4、生字运用,在7个生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为它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语最多。如果这个字的词语较少,可以用其中一个词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7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认识田字格:

  (1)引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练习写字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写字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田字格。

  (2)动画展示田字格,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中变红色并闪烁的部分,一边倾听田字格的自我介绍。

  我叫田字格,我中间的横线叫“横中线”,横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中间的竖线叫“竖中线”,竖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左右两部分。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又把我分成了“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四部分。

  (3)学生观察田字格,用手指一指田字格的每一部分,再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4)教师小结: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一、二、三、上”。

  (1)动画展示“横”“竖”两个笔画的书写,学生先观察它们的笔画走向,书空模仿,再观察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最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2)动画展示“一”“二”“三”“上”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第8页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5)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横”“竖”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书写,因此教师的书写指导必须到位。教师在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汉字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以动画视频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拼音基础,有些孩子识字量少,又不会拼音,他们读起韵文来困难较多。小韵文音频和视频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另外,在写字过程中,我利用动画展示生字的笔顺,利用动画突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这都起到了直观示范的作用。学生的感知是清晰的,学生的理解是轻松的,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

  2、注重书写姿势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夯实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注重书写姿势,不注重握笔姿势,写着写着,姿势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习惯,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

  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与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同学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同学要心口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同学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文言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同学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同学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同学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同学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同学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好”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同学欲进入课文中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同学读文、认字。提示同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和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同学读,评价、纠正;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同学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同学读文的积极性。用同学喜欢的方式读,同学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同学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同学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课件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竞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同学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w”)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身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同学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交流中,同学以简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打破了保守,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特别是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读、译、问、答,使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持久地坚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发明性的设计问题意图在于明理,拓展了同学的思维空间,让同学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同学:假如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同学都能背过。

  【设计意图:演一演为同学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同学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实际上这里在扮演时揭示写作顺序,为同学背诵做铺垫,使朗读扮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心口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