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4 13:17:3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1909-20xx),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éng lóng)

  商酌(zhuó)鞠躬(jn)

  颠沛流离(pèi)感慨(ki)累赘(zhuì)拖沓(tà)

  2.生词注解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修润:修改润色。

  恳切:诚恳而殷切。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象征意义。

  (3)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悟长城的威武壮观,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坚强意志、民族经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重难点、关键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将文中第一自然段以诗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

  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这首诗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滩、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

  4.教师: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学生齐答“长城)。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教师板书课题)

  (以诗歌的形式将文中的段落作为序,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自然地导入本课的重点——长城)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自渎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

  (尊重阅读课文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

  三、集体反馈、突破重难点

  (一)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1、指名反馈文中直接描写长城的句子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眺: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1、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

  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

  2、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导:站在长城上,赛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机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来。

  2、学生自由地展示。

  3、教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2、指导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我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顽强不屈、雄伟气魄的象征)

  3.教师。

  四、课堂

  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4、教师: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坚强不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0*长城在我心中

  长

  雄伟壮观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能将两种句式相互转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能以阅读日记的形式交流在阅读过本单元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如何细致描写和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

  3、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小组内介绍清楚这种动物的外貌体态、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4、阅读《螳螂的启示》,认识连续观察日记,知道这种日记在写法上的特点。

  5、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学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同总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中的句子训练:

  1、通过第一组句子,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1)轻声读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呢?(意思完全相同)

  (2)再默读句子,想想两个句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总结:

  ①标点不同:一个用问号,一个用句号;

  ②部分词语不同;

  ③朗读时的语气不同;

  ④表达的效果不同,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要更强烈一些。

  (3)师小结:第一句叫反问句,第二句是把第一句变换一种说法改为了陈述句。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但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一些,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2、通过第二组句子,尝试改写。

  (1)审清题目。提示:我们在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①不能改变原句意思;②标点要正确使用;③不丢字,不写错别字。)

  (2)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拨订正。其中,变为反问句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意思保持不变,通顺即可。反问词可用怎么、怎么能、难道等。

  (二)温故知新中的拓展与交流:

  1、指名朗读导语。

  2、默读丫丫的阅读日记,边读边想一想:丫丫的这则阅读日记中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3、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

  (1)读了什么?(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一篇课文、某个段落,或几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2)读后产生了哪些问题?

  (3)思考后寻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即深入阅读后,揣摩到的写作手法。

  4、想想丫丫这样做阅读日记,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好处吗?

  (1)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做及时记录,可以为今后的复习提供材料;

  (2)能将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作更细致的揣摩,便于自己积累、掌握各种写作手法,今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坚持进行练笔,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5、指名朗读日记。师生共同评价,适时修改。

  6、小结:希望大家能将阅读日记坚持写下去,一个学期后,我们做一次班级阅读日记展览交流会,那时大家一定会写得很多,写得更好!

  (三)布置作业:

  1、陈述句、反问句互换的补充练习。

  2、将自己课堂上所写的阅读日记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3。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左右布置预习。提示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及活动建议、活动评价的内容。可以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将自己的发言列一个简要提纲。

  (一)通过导语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回忆各自在课前所准备的内容。

  (二)准备发言:

  1、认真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此次发言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有哪些。

  2、检查自己必须介绍的三项内容是否都做了准备?想想自己还想补充哪些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自己在课前所列的发言提纲。心里面试着先说一说。

  (三)明确小组发言的要求后,进行小组内的介绍。

  1、认真默读活动评价,对说者、听者提出的要求要分别明确。

  2、小组内发言,之后本组按要求进行评价,选出本组发言最佳者。

  3、每组选代表在班中发言,同学进行评价,选出本班发言最佳者。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的发言进一步修改,回家说给家人听,请他们作出评价。

  2、预习阅读平台。

  板书设计:

  介绍一种动物

  内容:

  1、外貌体态

  2、生活习性

  3、生存环境

  说者要求:

  (1)内容准确,观点正确

  (2)说话连贯,有条理

  (3)语气、语调适当

  (4)动作、声音模拟准确

  听者

  ①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

  ②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③能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4。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连续观察日记《螳螂的启示》。(一)引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写过日记,但昨天我们预习的日记《螳螂的启示》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二)明确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它属于应用文的一种。(三)阅读内容,明确写法特点:

  1、指名朗读,每名学生朗读一则日记,其他同学听听他们是否朗读得正确、流利,想想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明确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2、默读这六则日记,边读边思考:从这几则连续观察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把自己最欣赏的地方画下来。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1)先小组内交流。提示:可以从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谈,但必须要结合日记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收获。(2)全班进行交流。

  ①仔细认真地观察。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

  ②认真思考。能通过观察事物,进一步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③能坚持进行观察,做事能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④热爱生活,喜欢小动物。

  ⑤能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描写观察对象。如:比喻、设问。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则日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1、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请大家想一想:写这样的应用文,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吗?

  如:培养自己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将某种事物的变化及时记录下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2、大家都坚持记录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是不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几则不错的连续观察日记呢?我们只要前一段坚持认真观察,像作者那样细致描写、深入思考,一定能!(五)布置作业:

  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准备习作。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5。课前准备:放寒假前,或学期初就布置给学生观察任务,确定观察对象,开始进行连续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及时作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今天,我们要尝试创作一种应用文,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吗?(板书)(二)指导审题:

  1、指名朗读题目要求,看看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2、默读题目,画一画:你还知道了什么?想提示同学们哪些地方?(1)写作的内容: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2)要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三)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写法:1、默读《螳螂的启示》,回忆从这几则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2、将《螳螂的启示》中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练习朗读。(四)习作讨论平台:1、默读讨论平台中提示的问题以及三名同学所想到的内容。2、班级中哪些同学记录的是事物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哪些同学记录的是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师小结:变化比较快,比较明显的事物往往适于我们记录它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如:天气在一周内的变化、科学小实验前后的变化等。而变化相对时间段稍长一些的事物,适于我们记录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如:饲养蚕宝宝、泡水仙头等。5、指名朗读书上三名同学的话,看看他们三个都想到了哪些习作中的内容。

  第一个同学实现选择好了观察内容,准备进行连续观察;

  第二个同学选择了日记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同学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要注意的内容上的衔接,要写完整。

  6、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给自己提示些内容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提示:写法方面、格式方面、内容方面,如:描写细致,获得了启示等。

  (五)学生先试写一则,教师巡视。

  (六)讲评一两则学生当堂所写的日记,修改。

  (七)布置作业:写连续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 篇4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课件)

  2、“冬天”自述: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冬天。你们知道吗?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给大地带来很多很多的变化。大家都夸我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二、播放录像,整体感知“冬天”

  1、过渡:小朋友,下面,冬天就要开始给你们变魔术啦!你们看,它"呼地一吹",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播放录像(老师可以相机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冬天的本领事可大着呢!你看,他“呼”地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一会儿,大地就变白了。小树像株洁白的'珊湖:那些房子有的像一座座银砖搭起的城堡,有的像一朵朵蘑菇,还有的像个奶泊面包,可爱极了:雪越下越大,大山像一位披上白纱的仙女:过了一会儿,大地就像一块白白的软软的地毯。公园里的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不知怎么的,棉衣啊,手套啊,都从衣柜里跑出来,街上的人都变胖了。在这么冷的冬天里,小朋友们一点儿也不怕冷,他们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到公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好玩极了!

  三、揭题并质疑

  1、揭题:

  (出示课题)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一一冬天是个魔术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2、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四、合作学习,初读课文。

  1、过渡: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感到太有趣太神奇了,于是他们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冬天是个魔术师》。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2、学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画条横线作个记号:

  3、在2人小组内互相学习,把这些字记住:〈学完后检查一个组〉

  4、再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

  5、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一套字卡),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同组的同学教一教。

  6、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五、学习课文一、二节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过渡:同学们学得不错。但是,潘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在刚才的录像当中怎

  么没有小动物呢?他们都到哪里去呢?(指名回答)

  2、观看录像。

  3、指导朗读第一节。(出示第一节)

  4、指名读,评议。

  *你们觉得“冬天”这个魔术师变得快不快?它变得怎么快,你能不能用朗读来表现?(指名读,评议)

  5、读这句话时,还要注意什么?(轻声——啊)指名读,评议。

  6、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要冬眠?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冬天这个魔术师要给我们变什么?

  2、(出示第二节课文)指名读,说一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

  3、播放“雪景”录像,感受雪景的美。

  4、冬天真不愧是个魔术师,太神奇了!你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出示第二节第二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