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6 09:38:0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及诗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进行语文活动一—当回小记者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指名读、正音。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3、投影出示这六个字,让学生观察。(减、喊、感、涡、锅、窝)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用这些字组词。

  5、在田字格里描写这些字。

  二、学习"我能填"

  1、投影出示。

  2、指名读,正音。

  3、教师领读。

  4、引导学生分析每组两个字的异同点,识记生字。

  5、学生先独立组词,然后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丑(小丑)扭(别扭){雏(雏鹰)准(准备)

  三、学习"我能写"

  1、学生读例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引导学生扩写第一个句子。

  (1)投影出示:()老师穿着一条()裙子。

  (2)学生试填。提示学生括号里可以填许多不同的词,只要语意通顺就行。如:(美丽的)老师穿着一条(耀眼的红)裙子。

  (年轻的)老师穿着一条(崭新的)裙子。

  4、学生试着扩写第二句,教师个别指导。

  四、学习"百宝箱"——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古诗。

  2、配乐朗读古诗。

  3、指名读,正音。

  4、齐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6、学生读背古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一:( )二:( )三:

  ( )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语文教案 篇4

  (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学习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学习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课文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4.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四、指导背诵课文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完成《生态课堂》上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准生字字音并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星星是什么样的?你们平时都在哪里见过星星呢?

  2、今天,我们这节课中的星星有点奇怪,它是绿色的,也不在天空中,那么它们在哪儿呢?

  3、出示课题,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问:读了这个奇怪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4、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疑问边欣赏动画边仔细听这个故事。(播放全文朗读课件。)

  5、听了这个故事,你刚才的疑问解决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同桌互读、请小老师领读。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做给拼音找主人的游戏。

  4、做生字开花的`游戏、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三、感情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1---6自然段。

  自由朗读1---6自然段,分自然段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师总结点拨:注意读出小松鼠有时高兴、有时难过;小草、小花怕被摘而焦急、害怕的语气。

  谁愿意来当小草、玫瑰花、小松鼠,我们来演一演?分角色表演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

  ④总结表演情况,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再次朗读。

  四、本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还学习了1---6自然段的课文,了解到小松鼠因为怕小草、小花疼而没有摘它们。她既没有草帽,也没有胸花,那生日晚会,她过得开心吗?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耳朵上的绿星星

  祝 贺 胸 戴

  玫 镜 善 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感悟本课中的道理,学习纪昌刻苦努力的精神。认识到学习一定要重视基本功训练。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达 芬奇经过数次的“画蛋”成为画家,莫泊桑经过不倦的写作终于成为文学巨匠。由此看来,“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成功来自于恒心、毅力,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今天我们就从这篇文章中再去验证这个观点。二 学生自读课文

  1、 形式多样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整体感知能力)A、 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梗概给同桌听。B、 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文章意蕴。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组与组之间以提问——应答的方式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三 探究课文内容

  3、 试一试,翻译几个句子,检验一下学生对词句的理解。4、 飞卫要求纪昌怎样做?纪昌又做了哪些事情?这与射箭有关系吗?5、 本文的成功之处你认为在哪里?6、 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依次发言。

  二、 课外延伸(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明白加强基本训练的重要性。)

  自由谈:1、你怎样评价飞卫、纪昌两人的行为?2、假如你是纪昌,你会怎样做?3、你认为当前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五 熟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六 板书设计:

  勤奋苦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乐园》教案08-29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