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6 10:17: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范例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2学情分析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特别是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领会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体会课文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和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4、学习课文抓住特点,用事实说话,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找出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用事实说话,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突破方法:从描写母鸡动作、神态的句子中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教学法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了吗?

  今天我们学的是哪一篇课文?(没举手的后悔了吧!)齐读课题。这篇课文谁写的?(你举手真快!)(老舍)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还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快打开67页看看吧。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不发出声音,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找出两句表示老舍对母鸡情感态度的话来。

  一向讨厌

  学生汇报,板书 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这两句话?同学们齐读一次。

  不敢再讨厌

  请你们根据老舍先生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快速地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2、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要分到第二大段,有什么理由?这一段是两种不同情感的过渡,叫过渡段,起着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所以分在第二大段。

  3、第一句话中的“一向”是什么意思?(一直、一直以来)

  “一向”说明作者讨厌母鸡的时间长,读时要重读。

  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话。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先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

  没结没完

  2、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板书 如怨如诉

  发了狂

  3、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听到母鸡没结没完的叫声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如怨如诉的叫声十分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发了狂的叫声再也受不了啦。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分三种叫声层层递进指导朗读(厌烦、再厌烦点、十分厌烦)。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是一次次加深,所以说“我”一向讨厌母鸡。

  (三)学习第二部分

  1、为什么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

  课文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大家自由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为什么说母亲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称母鸡为母亲呢?为什么说母亲就是英雄?……)贴出中心段。

  2、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前面4-7自然段中的一些感人的具体事例。

  (1)我们先学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悄悄拿起笔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思考你划的词或句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板书:负责、勇敢)

  (2)“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会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吗?可母鸡却立刻警戒起来,这说明了什么?

  “立刻警戒”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的负责写得活灵活现。它是怎么警戒起来的?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我们就试着通过母鸡警戒的动作读出它的认真负责来)。谁愿意来试试?

  (3)小结学法:读 划 思 说 读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怎么学习第四自然段?首先,老师请大家(读),在读的同时,老师还要求大家(划),接着(思考)你划出的句子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再跟同桌(说),最后再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4)请同学们就按照这种学习该当,从5、6、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开始自学。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①品读句子: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朗读提示:吃了食的小鸡雏身体有什么变化?看到小鸡圆圆的肚子,母鸡欣慰地笑了,可是它自己的身体却怎么样了?(消廋)它为什么会消廋许多呢?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慈爱)

  是呀,母鸡的心里只装着小鸡雏们,为了小鸡雏的健康成长,它自己却消廋了许多。这一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读小鸡雏的变化,心情(高兴),读母鸡的变化,要带着心疼和敬佩的语气去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一读,比一比

  它若伏在地上,有的鸡雏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是有了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母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它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哼,什么情况下放声啼叫?小鸡啄,母鸡会疼吗?母鸡为什么会一声也不哼?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慈爱)夜间有了一点动静,他为什么放声啼叫,而且那么尖锐,那么凄惨?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负责、勇敢、辛苦)

  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了母鸡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男女生比赛读。

  3、学完了母鸡带养小鸡雏的一些感人事例,你知道母鸡为什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呢?你知道母亲为什么是英雄吗?

  是的,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英雄。(齐读)跟老师读: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让我们带着对这只母鸡的无比尊重与赞美再读这几句话。(齐读)

  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证明它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英雄。(板书:母亲)难怪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个时候,作者对母鸡只是不再讨厌吗?作者对母鸡还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喜欢上了母鸡,而且无比地尊重这只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亲),让我们带着无比尊重的敬意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母鸡》一课,你想到了谁?(学生说)你想到了妈妈关心你的哪一件事

  2、小鸡雏们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回家说给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没结没完

  一向讨厌 如怨如诉

  发了狂

  18 母鸡 负责 母亲

  不敢再讨厌 慈爱 (伟大)

  勇敢

  辛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

  ②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