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7 16:07:1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

  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四、拓展延伸

  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为什么?

  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3.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一句话。

  师: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你们设计了哪些玻璃?

  二、展示、推销

  1.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或已经生产出来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自行准备。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推销员、最佳推销词。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读读说说

  1、谈话导入。

  ⑴小朋友在家里,仔细观察过爸爸、妈妈和你最常做的事有哪些?

  ⑵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读一读。(建立句子概念)

  3、同桌互读,指名读。

  4、看图说句子。

  ⑴出示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

  ⑵学生图画,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⑶小组讨论后交流。

  5、出示:沙沙 。你能说说沙沙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充分地说,不拘于例句的形式。)

  二、我会认

  1、谈话激趣。

  ⑴出示带有姓氏汉字的工作花瓣。(包括全班所有同学的姓,如王、刘、林、石、张、陈、郭、李等)

  ⑵请你们把认识的姓读给同学听,可以引导启发:老师的姓、自己的姓、小组内同学的姓、自己家里人的姓。

  2、学生交流,上把认识的姓氏花瓣组合成姓氏花,予以肯定。

  3、全班交流,扩展识字画。

  4、做练习。

  ⑴明确要求,看到认识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⑵涂好后,读给同学听。

  ⑶如果同桌又教给你新的姓氏,还可继续涂。

  5、教师激励:看看谁的花开得更漂亮。

  ⑴要求学生边涂边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认,越认越多。

  ⑵教师巡视,可个别指读。

  ⑶请最漂亮的姓氏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识字成绩及识字的.方法。

  三、读读背背

  1、出示图,观察图上的大白鹅,说一说。

  2、引导代表会:雪白的羽毛、弯曲的脖子、红色的脚掌。

  3、出示古诗,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

  ⑵激趣:看谁读得更好?

  ⑶学生自读,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得正确。

  ⑷指导学生评价。

  为什么他读得好呢?引导体会读出“鹅”的快活、可爱,读出对鹅的喜爱之情。

  4、教师再读,学生自读,赛背。

  四、扩展活动

  小朋友们,谁还会其他的古诗呢?愿意背给全班同学听吗?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目标: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么理解蚊子可以打败强大的狮子,却死在不值一提的蜘蛛手里?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请学生散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学生概述故事内容。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请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请学生站起来说出喜欢哪句句子,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后,解释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重点品味的内容:蚊子的语言、动作描写部分。

  *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讨论、理解的问题:

  1小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2挑战前、获胜后蚊子都吹响了他的小喇叭,这两次的心情分别如何?

  3和狮子比较,蜘蛛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可蚊子为何却命丧其手?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适当地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当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如果你就是那只“小小的蜘蛛”,你想要对这只“阴沟 里栽了船”的蚊子说什么?

  五、延伸体会寓意

  1、我们生活中有蚊子这样的人吗?你们在学习生活有过蚊子的表现吗?

  2、你能再讲一个寓言故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吗?

  六、质疑教材

  故事讲的是蚊子和狮子的故事,蚊子被蜘蛛吃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为什么课文又加了第二段和故事情节“无关”的内容?

  简单介绍寓言的结构特点:大部分寓言第一段讲述一个故事,第二段则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前面为记叙,后面是议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寓言可分为身 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但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是这种结构。

  七、教学建议:教师可带领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体会蚊子的心理,分析蚊子被蜘蛛消灭的原因,从而明确寓意。

  八、作业:必做:写一段有中心的话,其中用上“较量”、“凯旋”、“叹息”这三个词。

  选作:1、假设在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地逃生了。这之后,蚊 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发挥想象续写这个寓言故事。

  2、写一段“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小故事。

  二、电子课文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 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 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三、备课资料提供

  《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 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 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 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 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 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世界著名寓言

  寓言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比喻性质,常常借物喻人、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借远喻近。把不易理解的道理寄托在具体通俗形象的故事里,尤其适合少年儿 童。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风趣《拉封丹寓言》、深刻的《莱辛寓言》、凝练的《克雷洛夫寓言》都是寓言中的精品。本书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插图本” 系列中的一本,精选了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四位世界级寓言大师的优秀作品,配以形象生动的插图,使少年儿童借助引人入胜的精彩插图的帮助,来理解 每一个小故事里的深刻寓意。以自然万物为主角,呈现人生百态,充满着人生智慧的寓言,让人回味无穷。愿每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都能帮助小读者们理解一个寓意 深刻的道理……

  本书选收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四位世界级寓言大师的优秀作品260篇,这些寓言有的已经流传了甚至几百年,但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是倍感亲 切。我们可以从这些不长的短文和短诗中体味伊索寓言的`淳朴、智慧和机敏,拉封丹寓言的俏皮、风趣和生动,莱辛寓言的深刻、激越和时代感,克雷洛夫寓言的丰 富、凝练和绝妙讥讽,从而了解大师们所生活的时代,品味大师们特有的艺术风格,领悟深奥的人生道理。

  语言教学注意

  “ 寓言 ”就是以深刻的道理寄托小故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道理,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只所以简短。它最基本特征在于教训和 讽刺。

  感受形象,掌握语言。因为语言的寓意是包含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中的,这就要求对寓言的教学必须抓住生动形象的关键语句,找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些 语言所描写的形象,并使学生感受和想象这些画面,如:我在教寓言《矛与盾》中,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复朗读,整体 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如:“吾盾之坚”“吾矛之利”中的“坚”和“利”分别作“坚固”和“锋利”的解释。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其意。寓言不是简单的比 喻,而是通过一个简短完整的故事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来表现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来想象,使学生对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 的印象。

  四、课内精段练习设计及答案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 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 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 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他们的表现作用。

  A.较量较量: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B.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要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你并不比我强”和“我比你强得多”分别是________句和________句,从句子的语气上来看,第________句比第 ________句强。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世界的奇妙的。

  3.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含义。

  4.能仿照例句,写自己发现的普通而美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通过欣赏图片、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世界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普通而美的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的。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欣赏。

  2.学生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看了刚才老师展示给你们的图片,你们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美丽、富饶、奇妙)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现在,我们再来跟随作者彼得西摩去感受他眼中的奇妙的世界。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画出的生字和词语。

  3.出示会认字,检查生字词。

  ①指名拼读生字,正音。

  ②学生利用生字组词。

  4.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

  ①读词语,注意生字的写法。

  ②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提示易写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感知奇妙。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2.讨论交流: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3.读课文,找出描写“天空”和“大地”的段落。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

  (1)出示句子: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①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的存在,所以世界是神奇的)板书:生命

  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概括介绍了世界的特点,统领全篇,点明中心,是文章的总起句)

  (2)出示句子: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①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启发我们去寻找,去观察,去探索)板书:寻找

  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提示: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开头是总起句,引领全篇,结尾是总结句,总结全文。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总—分—总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的内容,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描写的内容,抓住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句子,弄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从而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课文的叙述方法。

  四、总结归纳,感受奇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奇妙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需要我们去寻找。那么,我们怎样去寻找奇妙的事物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的?

  板书:天空大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授内容。

  二、研读写天空的语句,感受奇妙。

  自由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我们这个世界是奇妙的?

  1.出示旭日东升图和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读句子,描述图中的景象。

  (2)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景物的奇妙的?(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天空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的形状)

  (3)这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4)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你对景色的'赞美,读出你对新的一天的期望。

  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课文第4~8自然段。

  3.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学习体会。

  4.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练习,理解内容。

  (1)找出描写想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这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7.读第2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下文)板书:初升的太阳空中的云彩雨后的水洼落日的余晖闪烁的群星

  设计意图:

  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品词析句,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写大地的语句,感受奇妙。

  默读课文第9~16自然段,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出示阅读提示。

  (1)这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2)哪些句子让你感到这个世界是奇妙的?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3)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事物写具体的?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1)这几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夏日、秋天、冬天。

  (2)①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春天,万物复苏,地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植物的生长真是神奇)

  ②我们能看到各种水果诱人的颜色,圆润的鲜红色的樱桃,深紫色的李子,浅黄色的梨。(各种水果颜色鲜艳、诱人)

  ③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这两句话把“房檐上垂下的冰柱”比喻成锋利的刀剑,把“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比喻成珍珠,使我们体会到景色的美丽和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小结。作者用一双慧眼发现了世界的美丽。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们怎样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呢?

  板书:植物的生长夏日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冰雪

  5.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然后汇报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描写了天空的颜色、云彩的形状、落日余晖的色彩和群星闪烁的样子,叙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四季的美丽景色,说明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探索,就能发现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板书:热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你学到了本课的哪些表达方法?

  3.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日常生活中的美,作者通过描写颜色、形状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观察到的一个事物或一处景色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2.理解句意,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习写景叙事的方法。

  5.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宽阔的胸怀,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胸怀旷达之美,欣赏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习古人写景叙事和写人的方法。2.领会语言运用的特点。3.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解决办法:加强诵读,老师帮助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儿时趣事,有的刻画人物形象,还有唐代以来的优秀诗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简洁。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简约的语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美文背诵。

  3.名句默写。

  (三)帮助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四)背诵默写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大漠孤烟直,_____。

  4.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5.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三峡》2、3、4节,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

  ④绝献多生怪柏( )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答案:

  (1)①上。 ②快。 ③白色 ④极高。 ⑤繁荣茂盛。(2)①对偶 ②借代、夸张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1-4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

  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被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习惯使人染上),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蓉中时 少:数量小 B.每履之履:踩,走。

  C.顾而笑曰顾:看 D.浸淫日广浸淫:积渐而扩及。

  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

  B.足若踬焉——脚好像被绊了一下

  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

  3.刘蓉习惯了走洼地,再走上填平后的地,他的感觉是( )

  A.足若踬焉 B.如土忽隆起者

  C.坦然则既平矣 D.既久,而遂安之

  4.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小资料]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