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8 11:20:3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交流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探究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自排课本剧表演。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会,针对哥哥与妹妹的不同表现,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语文教案 篇4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