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2 09:35:3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泰 瓷 墟 揪 赔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 、 天国福音 、 魂飞魄散 、 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

  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三、选题设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路”的感叹,如战国时代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以上材料可以与《未选择的路》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应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选择。

  研究方法:

  首先,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其次,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

  参读书目:

  《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摘自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

  ●卡片②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

  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神秘的,诗歌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永远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但是尽管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却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他是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使用单数第一人称,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语文教案 篇4

  课题:遐想春天

  执教:刘改兰

  设计课时:1课时实施课时:1课时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各种事物的能力和大胆合理的想象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的探讨,培养学生互动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感受,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围绕一个中心,写出对春天的所见所闻。

  教学产出:

  1、仔细观察,把握住景物描写的中心;

  2、抓住重点,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

  3、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

  4、把你喜欢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材料:

  PPT课件、朱自清《春》的视屏、儿歌《春天在哪里》的视屏、小红花。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名称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欢欣声音秀1、合上眼睛,深吸进去一口气,1、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慢慢地呼出来,静静地、仔细地听。

  春景图秀2、欣赏万物复苏春景图;2、播放收集到的春天图片。

  3、快乐感知,各抒己见。

  精彩题目秀4、以所见所闻为内容,设计题目。3、组织、引导。

  快乐小导游5、读、说。4、播放PPT课件,组织、范读。

  小游戏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想象春天美。5、组织、巡视。

  美文欣赏7、欣赏美文。6、播放PPT课件,并欣赏

  朱自清的《春》。

  8、明确习作要求。7、出示习作要求.

  小练笔9、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合作写一个8、组织、巡视、引导。

  有关春天的小片段。

  成果展示10、汇报交流。

  11、歌唱。9、感情升华,播放儿歌

  《春天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复习生字词,明白狮子妈妈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狮子头像图、词语卡片。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随机学习“狮”的读音和字形,提示:注意“反犬旁”的写法。

  3、老师把这一对孪生兄弟带过来了,你看他们虽然长相相同,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只小狮子。你们想真正认识他们吗?

  4、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要想和这两只小狮子真正认识,我们需要进行闯关活动,只有你们顺利闯关,才能成为小狮子的好朋友,你们有信心吗?

  二、复习生字:

  出示目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

  自己读,齐读,开火车读。

  2、复习本课生词:

  (课件出示,词卡出示)开火车读,齐读。

  三、图文对照,感知内容:

  1、出示初步读文目标:

  ①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学会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读第1—2自然段。

  (1)这两段写了什么?(一只勤狮子和一只懒狮子)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狮子的“勤”的?(整天,滚、扑、撕、咬)

  (板书:刻苦)

  “整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练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怕累)

  它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谁能用手势做一做滚,扑,撕,咬的动作?(滚可以练得身体灵活:扑能使动作迅速而凶猛,撕,咬能置猎物于死地)

  指名读,齐读。

  ⑵ 另一只小狮子整天在干什么?板书:懒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什么样子?(没精打彩)还可以懒洋洋地干什么?(仿说短语)

  ⑶ 看图1谁是狮子妈妈?谁是刻苦的狮子?谁是懒狮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⑷ 带着感情读2自然段。

  4、这只狮子为什么会这么懒?读3~6自然段。

  ⑴ 小树向懒狮子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读出奇怪、关心、着急的语气。)

  ⑵ 懒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那苦头”指的什么?说明什么?(怕苦)它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慢吞吞说明什么?谁来试读?

  ⑶ 懒狮子不练功,以后怎样生活呢?它自己是怎样想的?

  “凭着”是什么意思?靠谁呢?它父母有什么本领?它父母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想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板书:yī kào 父母

  ⑷ 懒狮子说这话时是什么样子?(得意、了不起)看插图。为什么会这样?(炫耀……)

  ⑸ 它会生活得好吗?为什么?

  (6)有感情地读3—6自然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指名读。)

  5、狮子妈妈是怎样教育懒狮子的?读第七段,把妈妈说的话勾下来。

  ⑴ 妈妈一共讲了几句话?

  ⑵ 读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谁可靠,只有靠自己)

  ⑶ 要靠自己该怎么做?读第二句。

  “也”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让他向勤狮子学习克服怕苦的思想)

  ⑷ 妈妈还告诉懒狮子什么?真正的狮子是怎样的狮子(有独立生活能力,像父母一样做林中之王)?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只有刻苦……学会生活的本领,才……)

  四、拓展思维:

  1、 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他以后会怎么做?

  2、要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人,那你从小应该学会哪些生活的本领?

  五、知识积累:

  出示与勤学与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2、学习对话描写

  3、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教学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不明白的查字典解决:

  雕刻 气概 崇拜 模型 钢凿 砌成 膝盖

  鞠躬 荣耀 瞟 不屑 吆喊 囚犯 讥笑 哪叱

  2、解释下列的生词,自查词典:

  ①崇拜:尊敬钦佩。

  ②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③鞠躬:弯身行礼。

  ④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⑤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⑥伶俐:聪明、灵活。

  ⑦讥笑:讥讽和嘲笑。

  3、熟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课前演讲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 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检查预习: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给课前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完成后师生共评)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片段,了解预习识字及朗读熟练程度(完成后由一学生点评)

  三、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 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15分)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 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教师给课文分段学生归纳段意。(学生先动笔写后教师提问,括号内的教师板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铺成石路)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2、“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 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 垫。)(此题难度稍大,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4、“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此处教师简要讲解童话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5、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瓜。”这句话好在哪里?

  (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6、“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7、“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 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8、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9、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①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②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③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④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⑤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0、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六、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石像的结果完全是他自高自大的骄傲所还带来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谦虚不要骄傲。

  七、板书

  (-)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八、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多音多义字的不同用法,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词组、诗歌等,培养主动积累的习惯。

  3.口语交际训练,展示自己的特长。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字词,指名读。

  2.同桌互读。

  二、认读这些汉字,同桌互读,小组读。

  三、认识多音字,填空。

  1.自由读句子,试填空。

  2.集体评议,相互订正。

  “都”多音字 (都)喜欢打雪仗。

  天((都)峰。

  四、学习“日积月累”。

  l.读一读“读读记记”。

  2.指名读,正音。

  3.领读。

  4、同桌互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日积月累”,要培养主动积累的兴趣。

  2.学习“口语交际”、“展示台”,进行口语交际,展示特长。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中的“我会填”。

  1.读句子,要求正确通顺。

  2.根据句子的语气,填写标点符号。

  3.认真读一读。

  二、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和重音。

  4.说一说,读儿歌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口语交际”。

  1.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去做些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

  3.小组内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评的时候要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4.各小组推选优秀同学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这样说;今天我遇到了……,我…··,说……,他…··。

  四、学习“展示台”。

  1.同桌间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

  如:唱歌、朗读、写日记等。

  2.推选优秀同学上台表演。

  3.对表演好的给予表扬。

  单元后记:

  这一组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

  体验,培养爱心。“识字6”用对子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对比;《窗前的气球》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假如》表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日记两则》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情感熏陶:浓郁的亲情、真挚的民族情、对落后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情;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和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语文教案 篇9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

  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理解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⑿谦冲:谦虚。⒀自牧:自立调养。

  (14)简能:选拔人才。(15)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3.教师巡查解答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

  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