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6 09:06: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真观察各单韵母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并正确抄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通过学做小主人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待客之道及口语表达能力。

  3、 句式说话训练,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抄一抄

  1、 出示6个单韵母,读一读单韵母。

  2、 观察,这些单韵母分别写在四线三格的位置?说一说怎么记住它们的位置。

  3、 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书写字母时,中格要写满格。)

  4、 请小老师上台带大家写笔顺。

  5、 抄一抄以上几个字母。

  6、 小组内互评,看看谁写得漂亮,写得不够好看的同学请纠正。

  7、 小组推选出作业全班展示。

  二、依照例子说一说

  1、 读例句:

  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

  元宵节的晚上,————在一起————。

  ——————,————在一志————。

  (1)读懂例句的意思。

  (2)补充书上出示的句子。

  2、 任选一句,仿例句作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 全班交流反馈。

  三、口语交际:学当小主人

  1、 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 看图,图上的朋友是怎么做小主人的?

  3、 元宵节那天你家来过客人吗?你欢迎他们吗?为什么?你是怎样做小主人的?

  4、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接待客人的活动。

  请小组上台表演,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评出最出色的小主人和小组。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元宵节的公历时间,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树立“华人”观念。

  2、扩词练习,增加词汇量,学会更好地应用生字。

  3、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学习的举趣。

  教学过程:

  一、练习组词

  1、 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2、 小组内评对,比比谁组得词多。

  3、 全班反馈,相互补充。

  圆:团圆、圆形、圆月、圆盘、半圆

  灯:电灯、台灯、花灯、灯光、灯火

  年:过的、新年、年月、今年、明年

  二、继续了解元宵节

  1、 请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 小组内讨论:看日历,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几月几日?

  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3、 全班交流反馈。

  4、 师小结:每年的`家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世界各地华人的共同节日。

  三、交流、认识对联

  1、 齐读书中的对联。

  2、 这两幅对联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与元宵节有关,写出元宵节的特点?

  3、 元宵节帖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传统,小朋友们也收集了不少,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对联,我们要开个“元宵对联会”

  4、 小组内交流对联。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短《猜灯谜》,编灯谜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积累表义的偏旁,初步感受汉字的规律,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 教师范读短文。学生边听边想: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2、 圈出你今天新认识的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3、 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4、 讨论: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5、 解释“灯谜”与普通谜语的不同。(时间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6、 你能不能也编一个谜语呢?

  (1) 独立或小组合作编谜语。

  (2) 全班交流。

  7、 把自编的谜语写到前一课你所设计的花灯画中,回家后请爸爸妈妈猜一猜。

  二、金钥匙

  1、 读冬冬的话:我们学了好几个常用偏旁,要是能画个表,学习起来就方便多啦!

  2、 看表格,读懂表格中的三竖行分别表示哪三项。

  3、 谁能说说第一横行里的三格分别是什么?

  4、 偏旁和例字间有什么联系?

  5、 师生共同完成第二行:火字旁。

  (火表示与火有关。例字有:灯、烟、灰、灭)

  6、 学生独立完成第三横行。

  7、 与同学对照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第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第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第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第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第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作家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1、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第2、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学习第一段

  第1、抽读第一段,正音。

  第2、全体朗读一遍。

  第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学习第二段

  第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第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第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第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第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小结两段

  (七)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第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第2、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①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八)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抒情

  乐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语文教案 篇3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二、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三、反义词

  斜—正 扁—圆

  四、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五、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六、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七、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八、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九、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学生质疑。

  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提的问题,课文都做了介绍。

  二、初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1、自渎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

  2、文中哪个词语不理解,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还不会,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3、检测字词:同桌互相考一考。

  三、学习课文。

  1、自渎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

  (1)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的?想象“鲜花四季开放,野果挂满枝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的情景。体会特别法令森严,森林是王国的保护神。

  (2)失踪后的.森林王国又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描写,学生谈感受。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体会。

  (3)最后再分析失踪的原因:违法法令,乱砍乱伐,森林失踪。

  (4)师总结:有了森林,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没有森林人们遭受各种天灾人祸,过着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生活。可见,森林是多么的重要。学习了这篇,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是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失踪的森林王国》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2、学生根据课文所描写的,(也可加上自己临场发挥)编成课本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你还知道哪些资源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2、重点指导:“饶”不能加一点。“厌”不能写成“庆”

  区别:性——姓躁——燥

  3、学生写字,师巡视检查。

  三、完成语文天地“笔下生花”。

  题目:想象你走进了大森林……

  提示:把你走进大森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诗是清朝诗人张潮写的一首诗,全诗共9句,前四句写耳听自然之声,五、六两句写听琴听箫之声,第七第八两句又回到自然之中听瀑布和松风之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为一体。读后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学情分析>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识字写字和激发学生体会自然的声音的兴趣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新部首:禾字旁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诗意,理解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如果你用心去听你会发现许多奇妙的声音,让我们跟随清代的张潮去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5.扩展:带虫字旁,竹字头和三点水的字还有哪些?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2.师生接力读,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大自然的声音千变万化,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就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复习生字词

  (二)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哪个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琴字下面没有点。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虚线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夏”字里面有两横。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外活动。

  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