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

时间:2024-01-26 10:42: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3.辨析多义词。

  4.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点导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补充作业 :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4.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 :

  1.课后练习2、3。

  2.补充作业 :同步训练。

  六.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

  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阅读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左传》及其艺术特色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刘伯温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6.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深入研读

  第一段:(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二段:(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三、四段依照一、二段的教学方法,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四)拓展延伸

  1.讲解“其”字在文中的用法(回顾+提问)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2.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是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小结作业

  以“我读到了一个____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都实现了,但以读促写环节没有完全展开就下课了,非常遗憾,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一个方面是时间太紧,内容太多,同时更是老师在时间把握、内容取舍上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了解国际问题的程度、深度没事先调研,不符合人人(语文)课堂核心理念——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协助下解决,也对学生换位思考意识不能到位的认识缺乏了解。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识记文中的文言现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点拨法,巩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 若不阙秦 阙:亏损,削弱

  C. 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 不知 知:同“智”

  8. 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9. 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辞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三、课堂小结

  10.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 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 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防守。

  D. 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实不足取

  11、见导学案

  【翻译略】

  【解析】

  7. A解析:越过晋国。

  8. C

  9. B解析:其中的“敢”是个谦词,“执事”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0. A解析:文中没有“看不起”的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B: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6

  教学设想:

  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细化段落,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在此基础上,点到文中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以读领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二、《左传》

  大家初中时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是什么呀,——《曹刿论战》。本文也是选自《左传》,《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三、课文讲解

  1、我们今天就来讲述这个发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上节课要求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首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找出,晋、秦这两个大国为什么要欺负郑国这个小国家呢?

  (齐读,请一位学生找出原因)

  “对,以其、、、、、、也”,(1)可以说,故事一开始就是尽显危机,形式非常紧迫,严峻。“锦|军函陵,秦|军氾南”,眼看郑国就要灭亡了。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读的这句吗?“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我们接着读故事。

  2、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2)烛之武要登场了,矛盾似乎又缓和了,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呢,是他毛遂自荐,主动承担责任吗?

  〈1〉对,不是。而是别人——佚之狐推荐的。可见佚之狐也是个知人善用的贤臣。若是让大家带着感情推荐烛之武,应该怎么读这句话?用什么语气、语调推荐呢?————读得坚定一点,胸有成竹“”师--必----胜。

  〈2〉但是烛之武却有推辞之意,(3)气氛一下又紧张了。想想也是,一 个多年未被重用的老臣,难免心中会有怨言。哪位同学能诉说一下他的怨言,带着烛之武的感情。————就是该读得伤感一点。

  〈3〉在这种情况下,郑伯也体现了贤君的模样,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然后又以利打动烛之武。——大家看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事情到了这种地步,矛盾又缓和了,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君。

  3、那么,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故事进入了高潮阶段。

  “夜缒而出”,这也照应了前文中严峻的形式(“缒”字“而”字的讲解)

  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烛之武的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会不会想“坏了,烛之武难道要叛国,郑国又危险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

  (6)(秦————晋————郑)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4、秦军退,并“使、、、、、、戍之”。晋国怎么样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 “不知”是真正的原因。

  四、艺术特色

  1、整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清洁是不是平稳发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3、这个故事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没有写秦晋如何计划,没有写郑国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笔墨写烛之武的说词,这是本文选材的一大特点,详略得当,结合《曹刿论战》。

  五、字词(略)

  六、板书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辞

  君知其难 君之薄也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亡郑 舍郑 联晋

  无利 有利 无利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10-1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6-1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3-2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02-1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4篇02-17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02-25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模板02-2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汇总2篇】10-29

实用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三篇05-13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3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