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1 08:20: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选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短文,在学习中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说明的道理。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注意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

  2、汇报查找资料情况,了解作者及背景。

  3、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预习情况。

、指导自学。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试着翻译理解文言文。

、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学体会,互相答疑解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讨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讨论对文中主人公的,交流读完后的体会。

  五、汇报交流。

  生汇报,师相机点拨指导。

  六、加强朗读。

  生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推荐作业。

  摘抄文中好词佳句。

  在课外阅读中,再找些文言文读一读,要理解,并弹出阅读体会。

  板书

  丈夫空想空想狭隘

  家当

  妻子狭隘后果可悲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五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两篇阅读课文:《祖父的院子》、《儿童诗两首》。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和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诗词大意,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部分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安排

  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理解、感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复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大意。

  二、感悟第2、3、4自然段

  感悟第2自然段:

  1、复习旧知。

  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读、说、演。

  “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3、想象、描述。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学生描述。

  4、感情朗读。

  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5、齐读1。2自然段。

  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

  感悟第3自然段:

  1、过渡。

  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伞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探究这个奥秘。

  2、学生读课文。

  3、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4、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投影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花朵(),(),草地就();

  (),花朵(),它是(),草地就();

  (),花朵又(),草地就()。

  5、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感悟第4自然段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师: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体会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

  (1)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

  C、过渡:是呀,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

  (2)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

  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C、过渡:是呀!作者哪里是把它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爱呀!他分明是把这金色的草地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爱!再读一读这句话,把这份爱好好的读出来吧!(指名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潜心品评,在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作业超市

  1、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的草地上去踏青,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草地,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你这次郊游所得。

语文教案 篇4

  一、揭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卫星是怎样上天的吗?讲解有关卫星是被火箭送上天的相关知识。以及火箭的规格,随着科学的发达,卫星越造越大,为提高运载能力,在火箭底部捆绑上几个装有更多燃料的助推器,以增大运载能力。

  2、课题《新的跨越》中“跨”字是什么意思,“跨越”一词又可以怎样理解?这是一则消息,我们从上节课就已经知道,阅读一则消息应从标题开始,那么看了这一标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要问呢?

  3、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这是一次“新的跨越”。

  二、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读生字,要求读准每一生字,尤其是“碌”字,不要跟“绿”字混

  2、读读课后词语。

  跨越自行研制醒目忙碌陆续烈焰苍穹天际

  解释“忙碌”中的“碌”字,“苍穹”中的“穹”字。结合课文理解“自行研制”体会我国的航天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3、提出在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内容。

  1、回顾学习消息的方法:先看标题,再看课文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有什么作用。

  2、了解大意。刚才我们已经看了标题,这一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课文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这个题目的意思?

  3、那么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一部分中找出答案?

  4、学习第一段:先划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再划出事情发生的地点,最后划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5、据回答板书:时间:北京时间七时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事情:我国自行研制蝗“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将美国制的通信卫星准确、顺利地送入预定轨道。

  6、其中开头黑体字部分你是怎样理解的?(是新华社报道的这则消息)

  7、知道了这个消息,你的内心有何感想,为什么?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一、二题。

  3、说说读消息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完成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不遗余力、微不足道、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多媒体

  一 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谬”读作iù,不要读成ià。

  (2)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 ) 杠( )

  艇( ) 扛( )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遗,留下。余,剩余。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足,值得。道,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一言难尽:几句话是说不完的。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三 细读领悟,体会态度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1)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3)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5.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1.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意外地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2.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这项课外训练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1.选字组词。

  非(洲) [洲 州] 杠(杆) [秆 杆] 不(遗)余力 [遗 遣]

  砍(削) [销 削] 不可思(议) [义 议]

  2.鲁滨孙明知道没有人帮忙,他无法让独木舟下水,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3.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以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为题材。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作品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强调个人应具有冒险精神的现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风靡英国,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语文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范例,既要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设计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开发与重组,再现黄河主人的技能之高、心灵之善、精神之佳,通过朗读、言语交际、情境体验等方式去感受、去熏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主人的形象、留下精彩的语言。

  组块设计:

  一、烘托渲染,突出黄河之险。

  媒体展示汹涌的黄河,请学生为画面配音,并读好第一自然段。

  二、寻踪追迹,突出主人技能之高。

  1、文中哪些地方写了黄河的主人呢?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后,要求学生将分布在各自然而然段的语句进行整理,形成一篇描述黄河主人的小短文。

  3、小短文,谈体会,再读出主人的`能干。

  三、创设情境,再现主人心灵之善。

  1、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上稍公驾驶的羊皮筏子,到黄河上去感受一番(媒体展示漂流情境),第一次坐羊皮筏子有何感受?相机出示文中内容引导朗读。

  2、同学们,为我们驾驶羊皮筏子的是镇静、机敏、勇敢、智慧的稍公啊,你不信任他吗?现在你们想干什么呢?

  四、话别留言,突出主人精神之佳。

  1、一次难忘的漂流快要结束了,我们要和稍公分别了,你们想对稍公说些什么呢?

  2、再读“稍公凭着……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场、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体会各个季节农民劳动的场景及景色的美丽,感受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辛勤劳动的赞美。

  多音字

  了 (liǎo)了解 字考了(le)好成绩,乐得不得了(liǎo)。

  (le)好了走了 歌得到了(le)表扬,不觉了(liǎo)不起。

  正 (zhēng)正月 辨“正”只有在表示“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时,读zhēng,

  (zhèng)正在 析如,正月、新正;其余情况一般读zhèng。

  场 (cháng)场院 例秋收结束了,农户们有的在场(cháng)院里打场(cháng),

  (chǎng)场面 句有的在广场(chǎng)上晒谷子,一片热闹的景象。

  近义词

  辛苦——忙碌喜洋洋——乐滋滋

  反义词

  嫩——老肥——瘦忙——闲早——晚

  晴——阴新——旧轻——重辛苦——轻松

  词语解释

  桑叶:桑树的叶子,是蚕的日常饲料。

  农业: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

  耕作: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

  戴月光:文中指农民辛苦劳作,晚上月亮出来时才收工回家。

  辛苦:身心劳苦。

  新制棉衣:文中指新做好的棉衣。

  笑盈盈:状态词。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笑盈盈”读xiàoyíngyíng。

  互动探究

  1这首儿歌描写了四季中的哪些代表性事物?

  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桑叶、蚕桑、插秧、稻、谷、雪、新制棉衣。

  2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3找一找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这个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这个比喻句是用“黄金”比喻“稻谷”

  4为什么说“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因为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稻谷丰收了,即使再辛苦,心里也是甜蜜的。

  5文中有两个描写心情的'ABB式词语,请写下来。

  喜洋洋、笑盈盈。

  方法百度

  学写比喻句。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本文中“谷像黄金粒粒香”就是把谷子比喻成黄金,这样描写既形象又生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那么,怎样来写比喻句呢?

  1.先找到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再把一个事物说成另一个事物。拿来比喻的事物应该是具体的,大家熟悉的。如“圆圆的月亮”与“盘子”的形状相似,都是圆圆的,盘子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所以就可以这样说:“圆圆的月亮像银盘。”

  2.要注意,用来打比方的应该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如“明明长得像爸爸”就不是比喻句,因为明明和爸爸都是人。

  3.比喻应该新鲜贴切,不落俗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乐园》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