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4-02-06 08:53:4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实用的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实用的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十六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能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致和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

  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教学手段采用:

  1、倡导“表现性学习”,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如身姿显得较丰腴。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新授

  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此环节学生掌握敦煌莫高窟如下知识信息:

  A、地理位置:敦煌在今甘肃省西北角,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B、发展过程: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引入乐傅和尚的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C、艺术特色: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与准备材料,进行探讨交流和总结。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验证学生们的探究结果。

  2、分析讨论:敦煌艺术中建筑、壁画、雕塑的整体特点,升华对传统艺术的情感。(师生互动完成)

  【幻灯链接】:(辅助资料)

  建筑: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壁画: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雕塑: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敦煌艺术特点,谈出自己认识和感受。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谈话,进行补充讲解。同时渗透和强化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结合欣赏归纳几个重要时期的主要艺术特色,理解敦煌艺术,全面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强化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深化爱国思想。)

  教师活动:用幻灯片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敦煌艺术形式(以壁画、雕塑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归纳其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的特色。

  【幻灯链接】:(辅助资料)

  a、北朝时期: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塑像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b、隋唐时期(重点探究分析):现存洞窟有300多个。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c、五代和宋:这一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d、西夏和元代: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教师活动:结合以上内容对学生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学生活动:分组探究,交流成果。

  4、敦煌艺术中彩塑艺术及壁画艺术的赏析。

  (丰富学生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美术传统的艺术特色的理解。结合讲解有关故事,创设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九色鹿”“尸毗王”、“经变”、“本身”“佛传”故事。)教师可通过课堂调查的形式引导个别学生给大家将与之相关的故事,但要注意把握时间。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选择造型生动、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作品,使学生易于接受,且易于比较,避免面面具到。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典型图片,讲解升华。答惑。

  学生活动:讲自己知道的相关故事或聆听他人讲故事,并把自己不懂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5、藏经阁的发现和失窃历程。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列举与之相似的例子,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爱国爱传统。

  学生活动:例举、谈感受,并谈一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

美术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

  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

  1、尝试表现田野的宽阔空间,秋天的田野上粮食丰收的景象。

  2、大胆表现自己看到过的,所想的景象,学习用重叠的方法画景物,学会。

  活动准备

  丰收的图片和照片 ,水彩笔,蜡笔,白纸。

  重点与难点

  教幼儿能完整的完成一份作品。

  大胆表现自己看到过的,所想的景象。学习用重叠的方法画景物。

  过程设计

  一、观察图片,回忆讨论

  (1) 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

  (2) 你看到过田野上丰收的景象吗?

  (3) 你看到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二、讨论与分析

  (1)如果让你在纸上来表现秋天田野上的丰收景象,你认为丰收是的.景物是怎样的?田野上是一片怎样的景象?

  (2)怎么来表示丰收?你认为可以画什么来表现粮食丰收的情景呢?(收割稻子,收割玉米… …)

  (3)远处的景物和近处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三、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要求远的景物画小,近的景物画大,排列有疏密

  (2)注意颜色的合理选择搭配

  (3)大胆创作,体现个性化

  四、讲评,幼儿相互观看欣赏,自由讨论

  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表扬动手动脑、相互合作的小朋友。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墙面上,让幼儿相互欣赏,也可请家长来参观。

  延伸活动

  可以将大米粒、小麦、玉米等混合,组织幼儿进行谷物分类,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和持久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在于引导幼儿用重叠的方法制作秋天的果实。了解秋天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感受丰收的喜悦,并初步了解农民劳动辛苦,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尊重农民的情感,并养成懂得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活动中,我结合实际季节引导这是秋天,转而引入秋天不仅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也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导入主题,让幼儿看了很多收割图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激发幼儿兴趣中,幼儿都表现出强烈的想要制作的欲望。在制作中,幼儿把作品完成后却说不好完整的一句介绍自己作品的汉话,我想在以后的制作中要加强强调,必进他们是幼儿,又是才接受双语课程的。以后我一定会加以强调,细心指导。

  请幼儿们感受周围的艺术、文化气氛,参观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在生活中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一切,感受生活和劳动传达出来的强烈的、炙热的感情。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家居和家具的造型美。

  2、引导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材料来设计制作家居模型。

  3、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家居模型、制作家具。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收集的材料设计制作家具。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小纸箱、纸盒、彩色卡纸、绒布、剪刀、双面胶、家居图片、家具照片、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VCD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放录像、让学生欣赏各种家居室内布置、欣赏各种家具的造型美。播放娃娃家的布置录像,激发学生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愿望。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设计布置娃娃家。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议一议玩娃娃家,里面要有什么家具?(床、沙发、橱柜)如何摆放家具?

  2.小组讨论,谁来设计房间的家居布置?谁来制作什么家具?用什么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板、牙膏盖等)。

  3、老师示范如何运用大纸盒做大衣橱,板式结构的橱,先用卡纸或木纹纸把盒子包装起来,注意六面体的`包装,用双面胶把四面贴好,再把上下两面贴牢,然后装饰橱门、全身镜、把手。

  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家具的特征来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加工要求同学既分工又合作,大胆地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家具和家居安排,又要把家设计温馨可爱,让家人喜欢聚在家里。

  4、小组分工,每人领到自己的任务,设计制作一至两件或两人合作一件家具,由一人设计家具的摆设。提醒学生材料资源的共享。

  三、作业展示:

  每组选一人做解说,介绍本小组家居特色,其它小组成员互评、欣赏。

  四、课后拓展:

  每人做一个玩偶或做一个头饰,再制作其他分角色表演娃娃家游戏,增进同学之间交流。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脸谱艺术的美,激发创作兴趣。

  2、尝试用线条、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大表现脸谱特征。

  活动准备:幼儿人手一张画好脸部轮廓的纸,彩色笔,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导入:你们知道以前的脸谱可以分几种?(4种)哪4种?(黑脸、白脸、红脸、蓝脸)脸谱是一种神奇的化妆,你们知道脸谱是什么时候化的妆?(唱京剧的时候)

  讨论:

  1、脸谱非常的漂亮,一些大画家把它做成艺术品挂在家里,所以现在的脸谱有非常多的'颜色。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你们根据它的颜色给脸谱取个名字。

  2、师逐一出示红脸、蓝脸、绿脸、黄脸。脸谱是一种化在脸上的妆,我们来找一找脸谱与脸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左右对称,都有眼睛、嘴巴、鼻子、眉毛)哪些地方不一样(颜色不一样,脸分成几个块面,五官有了变化)。(引导幼儿讨论颜色如何变,五官有些什么变化,脸上的块面是如何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二)联想创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当艺术家,设计一张漂亮的脸谱。

  提示:1、心里先想好,今天你要画一张什么颜色的脸。

  2、化妆的时候要仔仔细细,千万不要把脸画得两边两样。

  3、脸谱上还有许多弯弯的线,什么地方要涂眼影,什么地方要涂胭脂要告诉大家。

  4、你的五官变了没有,变成了什么?(相互欣赏幼儿作品,促进生生互动)

  5、颜色要有深有浅,找一找谁是大艺术家。

  (三)引导讲评

  将每个幼儿的作品贴于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教师随机抽取幼儿作品,请幼儿介绍你画的是什么脸,请其他幼儿说说同不同意,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从主要颜色上进行讲评)

  活动延伸:回家与爸爸妈妈找找生活中对称的物品并做好记录带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