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5 08:11:2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10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 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 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 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 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 水潮:

  (伟)

  远 近

  色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教学过程】

  一、 学会观察

  1、 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

  3、 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 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 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二、 学会表述

  1、 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

  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 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

  3、 抽样评讲。

  (1) 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 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 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 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

  三、 实践运用

  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本课习作辅导落脚于扎实有效,即通过创设常见的情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练习,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因此本课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粉笔。当时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观察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多少发现。接着借助媒体回放,学生有意识地再次观察了老师的动作,有了不少新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到教师做了什么,还注意到教师是怎么做的,更尝试着从教师的一些体态语言揣测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原本单调的动作一下子丰满起来,在描写动作的同时,还在练习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举动,并尝试进行表述。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3、能抓住游戏中的关键人物或关键环节,进行描写,体现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爱做的游戏种类,从中选择合适的引入课堂。

  【教学过程】

  一、游戏实践

  [设计意图: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观察同学、观察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习作素材。]

  1、 导入:同学们,大家一定爱做游戏吧?平时你们都爱做哪些游戏呢?

  2、 提出游戏中的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之前,老师请大家注意三件事:

  1)、注意安全;

  2)注意观察身边同学在游戏中的表现;

  3)注意体会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3、 明确游戏内容及要求:

  1) 游戏名称老鹰捉小鸡

  2) 请学生简述游戏规则。

  3) 引导学生分组,分配任务。

  4、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穿插期间巡视或参与游戏活动。

  二、谈话引导选择习作内容及重点,梳理习作思路。

  5、 大家玩得开心吗?

  6、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

  7、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为什么?

  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回忆游戏场面,在学生的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机地围绕下列目标进行引导:

  1) 通过反馈,与学生一同回忆游戏三方在攻守之间的不同动作,并尝试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述。

  2)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不仅能说出游戏三方的不同动作,还要能回忆出当时是怎么做这些动作的,并能用恰当的语句进行描述,使得语言更加具体生动。

  3)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内心变化,并尝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

  上述三点中,1、2为重点引导内容,3为对习作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的特别提醒。

  8、 如果老师要请你写写刚才的这个游戏,你打算怎么写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要体现游戏的快乐,你认为哪个内容可以多写几句的?

  引导学生理出习作的思路,分出思路来。

  三、佳作欣赏。

  1、 教师出示范文,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2、 我们可以从这篇习作中学到些什么?

  借助范文,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明确:

  1) 习作的答题思路

  2) 本次习作素材的详略安排

  四、学生当场完成习作

  五、讲评习作

  1、 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 以学生习作中比较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3、 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者:xx小学 宋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

  (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读磁带

  教时: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

  (有)

  【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归纳】:好的。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

  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沈从文)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投影片1)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播放课文朗诵磁带)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投影片2)

  茶峒擂鼓呐喊调理

  不拘泅水戍军蘸酒

  请位同学来读一遍,适当纠正。

  好的,接下来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投影片1)

  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板书)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精品细节: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

  请找出来:(投影片3)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板书)

  【练习】: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板书)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板书)

  但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可实物投影)

  四、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归纳总结,整理板书,提示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有关龙舟赛的另外几幅图片。相信你们会有与刚才欣赏图片时不同的感受的。

  【结束授课】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端午日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欢腾

  龙舟竞赛详紧张激烈

  联想(侧面)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想象)略

语文教案 篇4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不遗余力、微不足道、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多媒体

  一 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谬”读作iù,不要读成ià。

  (2)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 ) 杠( )

  艇( ) 扛( )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遗,留下。余,剩余。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足,值得。道,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一言难尽:几句话是说不完的。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三 细读领悟,体会态度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1)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3)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5.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1.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意外地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2.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这项课外训练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1.选字组词。

  非(洲) [洲 州] 杠(杆) [秆 杆] 不(遗)余力 [遗 遣]

  砍(削) [销 削] 不可思(议) [义 议]

  2.鲁滨孙明知道没有人帮忙,他无法让独木舟下水,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3.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以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为题材。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作品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强调个人应具有冒险精神的现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风靡英国,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能认真观察字形特点,正确、规范地书写田字格中的字;体会小鱼睡觉做梦时的优美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 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随课文渗透识词;借助课件进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在优美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3.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想象力。通过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在优美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四、 教具准备: PPT

  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课前互动

  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我们来玩一个和动物有关的游戏,我问你答,先说声音的:狗、猫、鸭子、青蛙,接着来做动作,小鸟、兔子、猴子、熊猫。

  (出示小鱼)我们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动物,老师请来了一条小动物,瞧,它是?今天,这条小鱼也要 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它还带来了一个生字小伙伴 ,这个字你们认识吗?(出示:梦 ) 谁能用它 组 个词?

  2. 在生活中你们做过梦吗?都梦见过什么?同学们的梦千奇百怪,你们知道吗?当月亮露出温柔的笑脸,星星也眨着调皮的眼睛时, 我们这条 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出示图片,贴图)也会在池塘妈妈的怀里安然入睡,做着甜甜的梦呢!(补充题目:小鱼的梦) 我们一起读读题目。 (师做安静的动作,引导:A同学们读的声音这么大,会惊吓到梦中的小鱼,要把声音放低点,读得更轻柔些,读。B小鱼的梦可甜呢!它做梦都在笑呢!再读。)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板书:什么梦?为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 . 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轻轻把语文书翻到25页,用小手指指好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认真听清老师读的每一个字音。

  2 . 自由读课文

  喜欢这篇课文吗?快自己读一读吧, 标 出 不熟悉的 生字,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去解决它, 注意 要读准字音,独立完成后, 同桌两人 相互考一考,不会的教一教。

  3.指名读文

  课文总共有几句话,赶快标出来?(指名读四句话)

  4 . 课文里的“词娃娃”可调皮了,看到大家刚才读得那么认真,故意跑出来要要当考官考考你们,下面谁会读,就请谁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1) 认识生字 : 玩、 怀里

  出词:怀里 怀里在哪儿?什么偏旁?离心很近的地方。

  (2) 快看又有几个词宝宝跳出来了,谁来读读?

  星星:谁想个好办法记住它? 想着一闪一闪的星星再读读它。

  珍珠被 : 多美的珍珠被啊! “珍珠被”中的珍珠两字都有王字旁,表示与珍宝有关,

  区分“被”“波” , 你们快看,被和波这两个字宝宝长得可真像,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

  (3) 波浪 : 指名读、齐读,它们都有三点水,说明都和水有关系,再读

  推 : 咱们来推推 , 想 一想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商场的门上)反面写着什么?(拉 ) 推和拉是一组——反义词。

  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组成了一句话,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风儿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

  催眠曲的“曲”这个字以前在哪儿见过,在哪篇课文里呀?

  出示: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当与音乐有关的时候它读qǔ,表示不直时读qū,谁来组个词?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这两句话。

  (4) 做 、 甜甜的 :

  字音读得很好,脸上也有表情。

  你什么时候有甜的感觉呀?(吃糖的时候有甜的感觉)你们快看这个甜字的左边是舌头的舌,我们是用舌头感觉到甜味的,。

  咂咂嘴 : 真甜呀!于是我们就会忍不住要咂咂嘴(出示咂 咂嘴)强调平舌音,你们 看着三个字都是什么偏旁?表示和什么有关系?

  摆 : 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它和推一样也有一个提手旁,小鱼摆尾巴的时候怎么摆?伸出手做一做。我们把这几个词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你们读读。

  出示句子:小 鱼 做了个甜甜的梦,摆摆尾巴咂咂嘴。

  5. 孩子们真能干!小鱼奖励大家做游戏。“抢泡泡”,泡泡里藏着字词,读准了,小鱼就到他家做客(奖励小鱼的图片)

  6.全班齐读课文

  (三) 理解感悟

  1. 小朋友们,小鱼来到我们课堂之前已经活动多久了?课文怎么说的?

  (1)孩子们看哪,这是多么美丽的池塘啊!绿绿的水上泛着清波,上面飘着几朵美丽的荷花,不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们还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水中看到小鱼在和小伙伴玩,你们能猜猜它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吗?

  (2) 小鱼玩了一天的水,累了,睡觉了。它在哪儿睡着了?快读读那句话。

  回忆一下,当你躺在妈妈的怀里时什么感觉?(温暖,舒服)。所以小鱼玩了一天的水,小鱼有些累了,躺在妈妈怀里也感到温暖、舒服,谁能把小鱼的舒服感觉读出来?好舒服,真想伸伸懒腰!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全班同学一起和小鱼走进甜蜜的梦乡吧!

  2. 小鱼睡在妈妈的怀里很香呀,(播放课件)连天上星星 都 落下来 了 ,为它盖床珍珠被。妈妈为孩子盖被子,生怕惊醒了熟睡的娃娃,让我们再轻轻地为小鱼盖上珍珠被吧!

  星星真的会落下来吗?

  原来是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小鱼盖上这一床珍珠被什么情景? 同学们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情景?成千上万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可好看了!它们连在一起,倒映在水中,让整个池塘也变的亮闪闪的,好象一床珍珠被,这是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啊!

  孩子们,你们想要这床用星星做成的珍珠被吗?我在有些孩子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很想,那自己再读读这句话 。

  是呀!盖着珍珠被多美呀,连我都羡慕了!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谁能美美地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 当小鱼正美美 地 睡觉的时候,我们来看看 除了池塘妈妈 还有谁为小鱼做了什么? 是呀, 盖着漂亮的珍珠被,轻柔的风儿——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

  谁听过“催眠曲”? (生读词,这首催眠曲课真动听) 听着催眠曲有什么感觉? ( 插入音乐 ) 听,她唱的多轻多温柔啊。现在我们也来当风儿,轻轻地为小鱼唱唱催眠曲。

  风儿为小鱼唱催眠曲了,小鱼在哪里入睡?你们见过摇篮吗?它是干什么用的?

  波浪推的是谁?(小鱼)(贴鱼)想想这时候小鱼在睡觉呢,应该怎样推呢?为什么?(轻轻的,慢慢的)轻轻地不能把小鱼吵醒了。指名读 , 同学们和风儿一样有颗善良的心,所以才会体会这么深,谁能读好这一句,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体会浪的小心,风的温柔。 再读。

  平静的池塘上吹过一阵微风,水面上激起层层的波浪,摇曳的水面好象在为小鱼温柔的推着摇篮,哄它入睡。现在老师请孩子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丁丁再次提醒大家,轻声点,别把小鱼吵醒了!

  出示:风儿为它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

  _________ 为小鱼 _________,_________ 为小鱼 _________。

  请你用谁为谁说一句话: 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

  4. 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的是温柔,是关爱,那么睡在梦乡中的小鱼又有什么感受呢?先自己说说,再读读句子。 难怪课文会说 (课件出示:小鱼做了个甜甜的梦,摆摆尾巴咂咂嘴。)

  甜甜的梦是怎样的梦呢?谁能换个词语说说?(美美的,香甜的,快乐的,甜蜜的……) 从哪儿知道小鱼很幸福?(摆摆尾,咂咂嘴)像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哪些? ( 摇摇头、点点头 )

  5. 孩子们都成了快乐幸福的小鱼!现在我们完整地感受小鱼的美梦。

  6. 小鱼快乐地玩了一天水,玩累了就在池塘妈妈的怀里睡着了,满天星星倒映在水面上,闪亮闪亮的,就像给它盖上了一床暖和的珍珠被;风儿轻轻吹起,动听的声音就像催眠曲一样;波浪又使池塘里的水摇啊摇,小鱼就像睡在了舒服的摇篮里,睡得好香呀!它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它梦见什么了?音乐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思考把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愿意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背。

  谁愿意试着来背背?齐背(动作)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潜力,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对话。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都在自读自悟中进行 。 随文识字,多种方法的读,调动、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朗读的质量。看拼音、读生字;合作学习互相帮助识字;挑战赛,巩固识字;玩游戏,检查识字,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本节课课件的设计与运用成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

  1 . 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行随文识字

  教学中设计了四个课件环节。首先是初读课文时,课件将全文出示,并且将本课需要会认会写的生字有层次标红,孩子在听老师范读和自读时,都通过醒目的红色生字进行了随文识字,随后出示文章中生词生字进行认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任务重,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多媒体来激趣识字,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形、有声、有色,创设了最佳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运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低年级阅历浅,知识面窄,有时对于语言文字很难理解,这就促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体会意境时,我将“天天星星落下来,为它盖上珍珠被。”配上了插图,美妙的画面,美妙的意境跃然图画中,而下一个问题:真的是星星掉下来为小鱼盖的珍珠被吗?珍珠被指的是什么?通过看图朗读,不需要老师解释就迎刃而解,同学们的回答也格外精彩。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形象感受基础之上的,同时还要借助于丰富的语感训练来实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录音仿读、音乐伴读,结合视频画面来获得形象感受,训练形象表述能力。孩子们通过观察插图,指导朗读的时候先看看月儿露出的温柔笑脸,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小鱼儿在池塘妈妈怀里安然入睡的画面,再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深入角色,在情境中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4.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复述和背诵课文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先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画面,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做到图文结合。学生理解课文后再次把图画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图复述或试背课文。《小鱼的梦》朗朗上口,最后,在柔和的睡眠轻音乐中,学生不但体会大自然的美,而且加强了语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朗读能力。

  我们的常规教学手段,往往只能处理一些静止的图形画面,给学生的观察、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给老师的讲解也带来一些困难。而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乐等,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直观的展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接受知识,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全诗构成如下的思路:

  (观察层次)

  (写作思路)

  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是——有写景抒情诗歌的特点,教程设想如下:

  音像感知——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掌握方法——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设问:(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训练和作业布置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12.瀑布

  山路上

  听

  瀑布的声音

  浪涌,风吹

  远

  瀑布的全身

  一道珍珠的屏

  近

  伟大,壮观

  如烟,如雾,如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六项内容。第一项是写出词的反义词,第二项是让学生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三项是让学生体会怎么样写具体,第四项是积累关于动物的歇后语,第五项是介绍十二生肖的知识,第六项是让学生了解一种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并互相交流。

  设计理念: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究教学方法,注意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积累词语,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

  2、积累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3、了解十二生肖方面的知识。

  4、了解我国的珍惜动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积累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了解十二生肖的知识。

  教学手段:

  自学理解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语文七色光学习。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 明确目标。

  2、 合作探究1

  学习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学习要求:想一想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3、 展示评价。

  4、合作探究2

  学习内容: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习要求:在小组内读一读,思考每组句子的写法的不同

  学习方法:小组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5、展示评价。

  6、合作探究3。

  学习内容: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具体写出山雀的快乐时光的。

  学习要求: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方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7、展示评价。

  8、合作探究4。

  学习内容:日积月累

  学习要求: 读一读课本上的歇后语,讲一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展示自己收集的鱼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讲讲其中包含的意思。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9、展示评价。

  三、达标检测

  1、完成习题卡。

  2、 知识窗 收集有关生肖与名人、生肖与成语、生肖与剪纸等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见闻和积累。

  3、窗外事 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何收获?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 组织一个收集歇后语比赛活动。

  2、上网调查珍稀动物写一份保护珍稀动物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语文七色光五

  反义词

  特殊—一般 隐蔽—公开

  嘉奖—惩罚 日积月累

  迷惑—清楚 谨慎—大胆

  严厉—温和 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俯视—仰望 精致—粗糙

  悲哀—欢乐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认识“厂”、“甲”等五个生字。

  2.会读词语,理解词语含义。

  3.读准“主”、“祖”等六个字的字音。

  4.熟练地读背儿歌,读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说一说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体验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种识字方法,认识五个生字,会读字词会读背儿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过“六·一”时的照片。

  2.祖国各地景色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听互读,说出自己的发现。

  3.指名读,说说三组字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组字的规律自编儿歌,在编儿歌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5.选出优秀儿歌读一读,在读儿歌过程中识记生字。

  二、日积月累

  (一)我会读

  1.自由读,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2.分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好。

  3.自由选词说话。

  (二)我会连

  1.自由练读,读准平、翘舌音。

  2.同桌互听,纠正读音。

  3.动笔连线。

  (三)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注意听清“祖”、“岭”、“盛”的读音。

  2.自由练读,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3.教师出示祖国各地景色课件,学生边看边解说读。

  4.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跟背。

  5.以解说员方式背诵。

  6.全班齐背。

  三、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播放幼儿园小朋友庆“六·一”的活动录像,想一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1.上幼儿园,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照片。

  二、点拨启发,回忆过去

  2.四人一组,拿出上幼儿园时过“六·一”的照片,把你当时的表现与大家交流交流。

  3.选出代表,展示照片,在全班交流。

  三、激发欲望,展望“六·一”

  1.教师播放本校近年来“六·一”儿童节活动时的精彩片断,介绍本校近年来高年级同学“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准备怎样度过?

  3.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小学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

  4.各组派代表公布本组的活动方案。

  5.把优秀的活动方案放入班级记录袋中。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本课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我会读中的词语,具有积累词汇和巩固生字双重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尽力、尽量;爽快、凉爽、直爽写字时应注意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可按照主动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一)识字写字

  识字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突出这个重点。

  在引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倡导自主识字,注意在生活中识字。比如,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识字;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自己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记下来,用学到的词语去描述秋天的'大自然。

  识字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要求认识的字要在多次复现中巩固。在认读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在学生认识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反馈、巩固,如用生字卡片做游戏、听写、阅读补充的短小儿歌等。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