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2-19 10:32:47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范例(9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贴、泥工等不同表现形式和多种材料制作螃蟹、鱼等水生动物。

  2、能和同伴合作表现海底世界的景物。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3D电影《海底世界》及3D眼镜若干;

  2.各种材料(纸) 剪刀、彩笔、胶棒等,海底世界大背景板一张。

  3.《小金鱼》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伴着《小金鱼》音乐,与幼儿一起学小鱼游进场。师:“小朋友,我们终于和小金鱼一起游到了美丽的大海边。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2、观看电影《海底世界》。

  二、展开

  1、海底世界可真神奇,许许多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大海中。你在海底世界中看到了什么呀?说说看吧。

  2、美工活动----借形想象,制作海底生物。

  A、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几件做好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引发幼儿思考。

  B、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自选材料进行创作。

  (剪剪贴贴组、涂涂画画组、组合拼拼组、创意工作组等)

  共同装饰展板,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后,放于展板上,共同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三、结束:与伙伴们分享自己美丽的作品。

  “我们把美丽的海底世界展板放到到外面,让更多的小朋友来欣赏吧?”

  四、与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设计意图:

  每次游览海底世界总是被大自然这些美好的生物所感动。有许许多多的和我们一样的生命生活在这个共同的星球上,我们应该学着珍爱生物,珍爱地球。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表现歌曲活泼愉快的情绪,唱准休止符。

  2.体验歌曲游戏的乐趣。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泡泡不见了》

  2.经验准备:活动前带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过程

  1.经验谈话,情景回忆。

  师:昨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吹泡泡”,你们看到吹出来的泡泡是怎么样的?

  2.完整欣赏。

  (1)教师清唱,幼儿欣赏。

  提问: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什么?泡泡飞上天,为什么不见了?

  (2)钢琴伴奏,教师再次演唱。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歌词?为什么?(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3.幼儿学唱歌曲。

  (1)钢琴伴奏,幼儿表演唱。

  师:你们发现歌曲中有几个地方是不唱歌的?不唱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拍手、跺脚、拍肩等。)

  (2)边跟音乐边做动作演唱歌曲。

  (3)分组演唱,同伴之间互评。

  4.圆圈吹泡泡游戏。

  第一遍:集体围成圆圈,播放音乐,幼儿集体边走边拍手,间奏处停止不动。

  第二遍:队形同上,师生随钢琴伴奏,边走边用“啦、哩”轻声哼唱旋律间奏时,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做造型。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极具童趣的歌曲,欢快的旋律和富有画面的歌词都让孩子们非常喜欢,由于是出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本次活动的开展十分顺利,孩子们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吹泡泡活动中结束。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切菜的方法。

  2.尝试用四二拍的节奏表示"切菜"的过程。

  3.发挥想象,尝试根据节奏改编歌词。

  4.感受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1.准备双响板、碰铃、小鼓、沙球等打击乐器。

  2.歌曲《扮家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节奏谱。

  活动过程:

  一、观察切菜表演。

  1.看切菜的动作,菜被切了以后变成什么形状。

  2.听厨师说什么?听厨师的声音、节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模仿厨师切菜。

  二、出示节奏谱让幼儿熟悉。

  1.辨认音乐节奏:播放乐曲,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想想要切什么菜,要用什么样的.节奏来切。

  2.模仿"切菜"的节奏:鼓励幼儿选用打击乐器,根据音乐模拟"切菜"节奏。

  3.节奏表演: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想要切的菜编入歌曲中间的说唱部分,并用不同的切菜动作进行节奏表演。

  4.配乐表演:出示相关教育挂图,选择几种幼儿共同喜欢的菜,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共同进行配乐表演。

  活动延伸

  将节奏谱投放到音乐区,鼓励幼儿继续进行表演。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对于幼儿来说,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去阅读一本书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最好是能够让幼儿养成阅读习惯,这件事情对于幼儿来说好处多多。

  活动目标:

  1、感受伙伴间的温馨、友爱、甜蜜的情感。

  2、掌握诗歌内容,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诗歌仿编。

  3、认读重点字词:伙伴、手套、孤单。

  活动准备:

  大图书,dvd机,字卡,图片 实物 手套,鞋子, 田鼠,袜子,筷子,袖套,笑脸卡,哭脸卡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听我们上课,让我们先有礼貌地跟他们打个招呼。问老师们好!

  2、出示自制挂图(有鞋子,手套,宝宝的图片)

  ——请小朋友们注意看,告诉老师上面有谁?(边说边举手示范)

  ——再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表情?(出示哭脸卡,哭表示很伤心)

  ——他们为什么伤心?(让孩子自由猜测,若孩子说不出没有伙伴,引导“仔细看看鞋子有几只?)

  小结:原来它们找不到伙伴了,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伙伴吧。

  3、(出示另一幅自制挂图,上面有许多卡片,包括有另一半鞋子,手套,宝宝)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它们的伙伴在不在这里?

  幼:——这里有一只鞋子,他可以做鞋子的伙伴。

  ——这里有一只手套,他可以做手套的伙伴。

  ——宝宝的.伙伴在这里。

  师:——现在它们都有了好伙伴,心情会怎样呢?(出示笑脸卡)还可以怎么说(开心,高兴,快乐,幸福,愉悦)

  小结:有了好伙伴,就会开心,快乐,高兴,让我们一起来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二、学习诗歌:

  1、今天啊,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有关“伙伴”的诗歌,播放录音,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有关“伙伴”的诗歌。

  附诗歌:鞋子和鞋子,是对好伙伴,丢了一只,另一只就没法穿。

  手套和手套,是对好伙伴,掉了一只,另一只就很孤单。

  宝宝和宝宝,是对好伙伴,走了一个,另一个就会想念。

  2、(听完后提问)诗歌里说了那些好伙伴?

  (举手示范,看来大家都会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告诉我。幼儿说出后,表扬幼儿,看来没一个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表扬表扬自己!)

  3、当好伙伴离开时,我们的心情会怎样?请大家仔细听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结合大图书,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慢)

  4、读完后再次提问:

  丢了一只鞋子,另一只会怎样?(没法穿)

  掉了一只手套,另一只会怎样?(很孤单)

  走了一个娃娃,另一个会怎样?(会想念)

  5、师幼 一起看大图书,幼儿跟着老师有情感的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今天老师还请了许多对好伙伴,我们也来把他们编进诗歌里。

  出示袜子 筷子袖套 欢欢和闹闹(进行创编)

  袜子和袜子,是对好伙伴,丢了一只,另一只就没法穿。

  袖套和袖套,是对好伙伴,掉了一只,另一只就很孤单。

  欢欢和闹闹,是对好伙伴,走了一个,另一个就会想念。

  师:——小朋友们仿编的真好,下面请小朋友自己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事物都是好伙伴?

  四、情感体验

  师:——你们有好伙伴吗?

  去和你的好伙伴拥抱下,请他跳个舞吧。(放音乐:好伙伴来游戏)

  小结;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伙伴,我们应该与伙伴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这样大家就会很开心很快乐。

中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进行主题活动中《奇妙的大自然》的过程中,带领幼儿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收集许多材料和物品,并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幼儿对各种石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有一位小朋友带来的石头,上面有他妈妈帮助画的小人,其他幼儿看到后都想尝试在石头上作画。因此本次活动借助石头这一特殊的物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石头进行装饰并利用辅助材料设计出各种造型。

  【活动目标】

  1、在石头原有外形基础上大胆想象,设计并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创意作品。

  2、乐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创意。

  3、体验参加创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大小不同的纸盒、毛线、绳子、泡沫板、橡皮泥、牙签、粘胶、剪刀。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油画棒。

  2、收集各类自然物。(如瓜子壳、核桃壳、花生壳、稻草、松果......),石头。

  【活动过程】

  一、玩摸一摸游戏,引出石头。

  准备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材质的物品,摸一摸,有什么不同感觉。

  二、讨论如何用石头制作装饰物。

  提问:石头有什么形状?(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象它?你怎么样把它变成你想的东西?需要什么材料?

  三、介绍自己的创意设计。

  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的设计清楚表述出来。要求说明准备做什么?使用什么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四、了解材料的种类及摆放位置,方便取放。

  五、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在石头上用什么工具作画、如何连接、怎样放置。(可以用油画棒、水彩在石头上绘画;用泡沫胶、橡皮泥连接;用纸盒、稻草、泡沫、饮料瓶支撑作为底座。)

  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各种辅助材料都可以考虑。(稻草可做鸟窝、头发、衣服等、果壳可作装饰成五官、铺成道路等,采集的野花、野草可以装饰成园林。)

  六、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合作制作立体造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的进行,从课前准备—收集各种材料—自己的创意—动手制作—互相观赏,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孩子们感觉没有了大人的唠叨,与花、草、树木自然的交流直至用自己以前没用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玩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孩子的作品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有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有正在鸟窝里吃食的小鸟,还有稻草人在站岗。孩子们看着、说着,连续几天都是一有时间就围在展区周围议论不停,班上仿佛成了园林世界。

中班教案 篇6

  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趣识面粉》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4。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5。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地参与活动,更应该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与学法,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操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各类点心若干布置在流动小商店

  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问题:流动小商店来了,商店里放着什么?你认识这些糕点吗?它们都用什么原料做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外特性

  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 :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会粘在身上手上,再通过实验法与米粒比较感知面粉轻的特点。

  (三)了解面粉粘的内部特性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难点,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随机地进一步感知面粉粘的特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在讨论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面粉做出来的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各类面粉制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目标三在这一小环节中得到落实。

  (四)学做小厨师

  这一环节中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再度让幼儿表现展示的机会,把自己的想象付诸于行动,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出来。此环节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成功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目标二在这一环节中得以落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快乐,尝试在不快乐的情况下,试图让自己快乐。

  2、通过讨论、记录等方式,找寻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3、了解心情愉快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我快乐

  2、小戏台幕布。

  活动过程

  一、动画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引导幼儿从动物的表情上来观察、比较。

  2、你看出来这些动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吗?有哪些表现?

  很高兴的笑

  皱着眉头

  愤怒的样子

  3、了解表情和心情的关系,并选用合适的词来形容。

  (鼓励幼儿用多种词汇来表达。)

  喜笑颜开

  闷闷不乐

  愁眉不展

  忐忑不安等等

  二、结合动画片,了解不快乐的'原因,帮助自己或他人找到快乐的方法。

  1、说说小动物会因为什么事情而快乐。

  (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表述。)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 幼儿自由玩球.。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4. 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气球吃什么》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活动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人手一份。

  2.脚踩式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1.出示充好气的气球和未充气的气球。

  这个气球圆鼓鼓,胖乎乎,这个气球呢,瘪着肚子,好像没吃过饭。

  2.教师手拿未充气的气球,引出《气球爱吃什么》。

  提问: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讨论:气球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的胖胖的呢?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1.教师: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

  怎么样让气球吃的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

  2.教师示范吹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以及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溜走。

  3.幼儿每人一只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让气球很快“胖”起来。

  4.告诉幼儿为了不让空气溜走,他们可以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扎住“气球嘴”。

  三、充气玩具吃空气

  1.出示充气玩具。

  气球还有很多朋友,也和气球一样喜欢吃空气。我们也来帮帮他们,让他们也吃得圆鼓鼓、胖乎乎的。

  2.幼儿自由结伴给充气玩具吹气,摸一摸充满空气后胖乎乎的“身体状态”。

  3.幼儿玩一玩这些充气玩具。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中班科学: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 .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 .大蒜 .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 .拣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好,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 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 .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刚才我们说了为什么要把这三种蔬菜分开,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 .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 .种植韭菜 .大蒜(有根的) .葱(有根的)。

  1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 .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 .幼儿种植蔬菜

  5 .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千姿百态的睡姿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

  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

  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春天季节的特征,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积累认识春天季节特征的经验。

  【活动准备】

  纸、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

  师: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了,花园里可真漂亮,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花园里都有什么?

  1、许多小朋友看到花了,那么都是什么样的花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根据画面讨论述说)

  2、在花园里,有些东西看不到,有些东西看的到,你是怎么看到的呢?(蝴蝶躲在花丛中就看不到,飞出来就能看到啦)

  3、那么我们用耳朵可以发现什么呢?(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

  二、探索与发现。

  我们在花园里的'发现可真多,如果让你来画一张自己的花园,你会怎么画呢?

  (可以画上小蝌蚪、美丽的花、温暖的阳光、好大的一片草地、小鸭子在河里游泳~~~~~)

  三、幼儿绘画。

  幼儿绘画时提醒幼儿表现出五彩斑斓的画面,涂色均匀、饱满。

  四、欣赏评价。

  分组将红花送给“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最佳创意奖等。

  教师在孩子互评后加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