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走进秋天,我们尽情享受到了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无数乐趣和无尽的遐想。让我们在秋天里快乐地学习,认真地思考,我想你会从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二、我的发现。
1、让我们进入“我的发现”这一题,你认真读读里面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吧!2、出示课件,学生读3、学生汇报
(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不同程度的新的词语。www。520xy8。com)
4、祖国语言多奇妙呀!除了书上出现的一些词语外,你还能说出一些吗?(生说师随机板书)
5、老师这里还收集了许多表示这些颜色的词语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哪些你已经说过,哪些你还是不知道的。
出示课件:
黄 橘黄 枯黄 浅黄 柠檬黄 土黄 鸭黄 米黄 焦黄 蜡黄
红 通红 淡红 暗红 玫瑰红 绯红 肉红 鲜红 猩红 杏红 血红
绿 青绿 葱绿 草绿 橄榄绿 苍绿 油绿 品绿 石绿 水绿 军绿
蓝 天蓝 石蓝 靛蓝 瓦蓝 品蓝 毛蓝 藏蓝
6、颜色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还会发现更多的奥妙呢。
三、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⑴小朋友,接着我们要走进“对对子”中去,让我们先来读读“对对子”吧。⑵学生自由读⑶指名学生读,纠正错音。
⑷同桌互读,想想这首“对对子”里讲的内容跟什么有关?(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⑸师生对读⑹男、女分角色读⑺齐读⑻背诵对对子
2、我会填
⑴小朋友,我们在读、背“对对子”中也体会到了快乐,让我们进入“词语搭配”这一题吧。
⑵自由读词,想想“地”后应该填什么?(动词)
⑶学生做题,教师巡回指导。
⑷汇报。
四、趣味语文
1、我们刚才通过词语搭配的活动,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呢,让我们进入“趣味语文中的绕口令”吧。
2、出示课件:绕口令
3、学生练读。⑴自由读。⑵指名读。⑶同桌互读。⑷比赛读。
4、课件,出示《颠倒歌》、《兜装豆》、《狗与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绕口令读。
语文教案 篇2
背景分析
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城的标志,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本单元内容与上一单元的“烽火台与古城墙”紧密相连,都是表现家乡新郑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在技法上,也综合运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泥板成型、泥球堆砌、泥条盘筑等方法泥塑技法,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本期学习的一个总结。古城门也是本期古老的新郑场景创作重要的一个泥塑建筑作品。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城门的作用,观察古城门造型特点;
2.学习泥片和泥块组合的方法制作城门局部;
评价设计
任务一:分享资料,观察图片,说出古城门的结构和特点;
任务二:动手尝试,分享自己的经验,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学与教活动设计
组织教学
活动一:欣赏感知(3分钟)
1.出示古城门图片,欣赏感知古城门的古老感觉。
2.出示评价量表,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原来是“泥”课程学生作品表现性评价表
评价内容
自评
伙伴
评价
总评
知识
知道古城门的历史作用,简单阐述古城门的结构特点。
简单说说古城门结构特点。
知道古城门的构造。
技能
会用泥片和泥块组合的方法制作古城门,技法熟练。
会用泥片和泥块组合的方法制作古城门,技法掌握不熟练。
不能完整完成作品。
造型
泥塑作品能抓住古城门主要特点,造型独特美观。
会制做一个完整的古城门,特点不突出,造型一般。
不能抓住古城门的只要特点,造型不够美观。
创意
作品有自己的个性,能清楚的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与想法。
存在模仿现象,能说出自己的创作思路。
完全模仿其它作品。
活动二:交流欣赏认知(10分钟)
1.学生分组介绍自学了解到的古城门的资料。
(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39;城#39;的标志,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2.了解我国现存著名古代城门。
中国修筑城墙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城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明历代传承的有力见证。现存较完整的中国城墙有北京城墙、西安城墙、南京城墙、荆州城墙、襄阳城墙等多处,它们都见证着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3.这么雄伟的城门,人们用什么材料建造起来的呢?
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土堆积起来。后来一般用石块砌成,或用木料建造,或用各种材料综合起来…)
(城门城楼的建造说明劳动人民的智慧)
4城门的外形结构怎样?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古城门其实由城墙、城门、城楼三部分组成。城墙上有方形凹凸城头,在城墙中间挖拱形城门。上面是城楼。城楼一般有两层,具有我国古代建筑典型的特点:方形,瓦顶,飞檐等。)
活动三:观察探索实践(40分钟)
1.刚才我们用不少时间了解,学习了古城门的相关历史,观赏了古城门的图片,那么现在让我们用手中的泥去制作一座古城门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请各小组思考一下,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构想说出来。(找代表叙述制作想法)
2.总结制作方法与步骤,要采用泥球(块)堆砌,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借助半成品对主要环节及其步骤进行演示指导。
【让学生谈制作想法,促进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与相互学习,同时可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3.分小组研讨:
(1)你们组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城古门?
(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语言描述。)
(2)主要运用哪种泥塑方法?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4、小组尝试
(1)按照设计稿和分工,小组尝试制作;
(2)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随时做进一步指导。
活动四:展评总结提升(7分钟)
1.根据评价量表,分小组汇报本节课学习收获,并展示作品。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城门的一些历史和相关的知识,懂得了塔的建筑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实塔的文化和知识还远不至这些,感兴趣的同学回去深入研究一下。
语文教案 篇3
一、聆听有声音乐——课间序曲 创设情境
课间播放《森林狂想曲》,以放松学生的心情,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
二、聆听无声声音——课前导入 以曲激趣
刚才老师为大家送上了一段愉悦动听的《森林狂想曲》,同学们除了这优美动听的琴声外你还听到什么?(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这是我们用耳朵聆听到的有声的声音,下面再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聆听无声的声音。(教师投影玫瑰花逐渐开放的过程)问:你听见玫瑰花在诉说什么吗?(阳光多暖和;这春天真美丽……)
教师归纳:只要你用心聆听,你就一定会听见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文亚写的《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
设计理念:由聆听有声乐曲到无声的花开声音,与课文所描写的“无声声音”和“有声声音”内容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心去聆听声音,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中,便于调动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聆听课文朗读——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请你圈出文中不会读的字。
(2)你认为文章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
①师生对话探究,明确朗读基调:舒缓、轻松、亲切。
②学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示范朗读,学生点评。
③推荐学生挑战老师朗读,学生点评。(学生再读课文)
(3)你知道文章描绘了哪些声音吗?(让学生整体回答)
明确: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日常生活的响声。
设计理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理解文意,并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四、聆听学习收获——品读质疑 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投影出相关问题)
①【自主学习,个性阅读】:请把你最喜欢的声音朗读出来,并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有趣的声音描绘出来?
②【分组交流,合作品读】:鼓励品味同一种声音的同学站起来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相互点评补充,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使品味感悟更深入。
③【师生合作,归纳方法】:师生一起归纳描写声音的方法:a。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b。从不同的感官感觉角度描写。c。选用贴切的词语。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个性化品读,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采用“以读为本,品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
2。探讨主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相关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课文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听到更多更美的声音?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讨论后明确: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用心听,用心想,学会“过滤”声音,只听“好听”且有益的声音,做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筛选信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主旨的过程中学会聆听,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审美感知能力。
3.质疑问难
【学生提问,师生解答】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设计理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探究试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聆听声音游戏—————拓展延伸 感悟生活
1。声音游戏一:聆听厨房交响曲
以“我听到了的声音,这声音让我想起……”句式说话。
设计理念:让学生聆听具体可感的厨房声音,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再通过想象画面,感悟生活,让聆听更深入。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能使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声音游戏二:聆听自己的笑声
学生阅读课文13—20段,了解作者给我们提供的几个声音游戏。选择课文最后一段为游戏材料,让学生齐读后明白其内涵:你对世界笑,世界就会对你笑,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看你。
游戏过程: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的笑
(在满堂的笑声中结束本节课)
设计理念:师生一起加入游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了学生聆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乐观的面对生活,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 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 称 特 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 (花争春): 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 角 度(顺序)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2、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谈话]: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猫给你们什么印象?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八张姿态各异的猫图)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0猫)。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课前你们读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那么你们说说老舍爷爷向大家介绍了几只猫?
三、自读课文,品味内容。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找找重点句,划划重点词。完成下面填空,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
这是一只()的猫。
(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说:古怪,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胆小,勇猛,淘气等词。)
(1)现在请你们把这些特点归类,哪些词语写小猫、哪些词语写大猫?
(2)那么描写大猫的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看谁排得最好。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
(胆小)(勇猛)
师:把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特点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难怪作者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还有哪一句也是既是总起句又是中心句?
(3)面对这样一只古怪而又淘气的猫,老舍爷爷一定感到很头疼吧?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文中还有许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猫之情,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吧。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1、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站起来做一做这个动作,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老师播放《猫捉老鼠》的片段请大家观赏,然后引导学生边看边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加深理解“屏息凝视”和“尽职”的意思。)
(2)“尽职”在文中什么?(指猫捉老鼠)。是这样吗?再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猫等老鼠)文中的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大花猫正在追赶一只拼命逃窜的小老鼠情景,而整篇课文中竟没有关于猫捉老鼠的描写。为什么?是不是作者忘了写?
(3)指导朗读这句话
2、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1)“蹭”是什么意思?(摩擦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不用摩擦,而用“蹭”?
(2)谁能上来把这个动作表演一下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爷爷,你来演猫?(学生上台表演)
(3)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吗?
(4)师小结: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它当作朋友,当作家人,当作孩子。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来读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脚印。假如我是那位妈妈,你如何来说服我?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喜爱
(胆小)(勇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写铅笔字“们、叶、江”
3.朗读背诵儿歌,试着仿写儿歌。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时间: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图上画了什么地方?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指导画小手。
(1)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怎样画才能画得又快又像呢?
(2)指名回答。
(3)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手示范。
(4)边画边讲解:画小手时,一定要注意把白纸平整地摆放在桌上,左手五个手指分开,按住纸不要移动。右手用笔在手掌和五个手指间画,这样就画好小手了。
(5)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小手。
(6)反馈,集体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3.指导说小手。
(1)出示图画
(2)认读拼音词。
①出示拼音词:pāi píqiú ná kuài zi
dǎdiàn nǎo
②指名读,正音:ná、nǎo(鼻音)kuài、diàn(三拼音节)kuài zi (轻声)
③出示词,认读: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
④指名读,齐读。
(3)小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会拍皮球,会打电脑,还会拿筷子吃饭,手的作用可真大!
(4)说说我们的小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教师相机纠正动词是否用得准确。)
4.练习说话。
(1)指导说好开头第一句话。(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或者:我的小手真能干……)
(2)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的小手可以( ),可以( ),可以( ),还可以( )。我的小手真了不起!
三、练习
1.齐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们、叶、江
(2)指名按照笔顺书空,这三个字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左右结构,从左到右书写)
(3)三个字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4)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5)教师范写。
3、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进行个别辅导。
4.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书写时存在的问题。
教学读读背背
1.指名读第题目。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朗读、背诵)
2.指导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同桌互查。
(4)指名读。齐读。
3.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1)图上画了什么?
(2)儿歌中把爸爸、妈妈比作什么?把我又比作什么?
(3)“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我得到了父母的爱,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4.练习读背。
(1)自由读,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5.我来当个小诗人
(1)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生活十分幸福,就像小鸟离不开大树,大树喜爱小鸟一样。如果让你来编编儿歌,你打算怎么写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2)出示小诗,读一读。
爸爸是一朵小花,
妈妈是一朵小花。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蝴蝶,
在两朵小花间飞来飞去。
(3)学生仿照着创作小诗,现场说一说。
6.作业:
(1)把创作的小诗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三课时
一、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画的意思。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
三、练习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四、反馈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1)教师相机点拨:你们看,小猴说话多有礼貌呀,在向别人借铅笔时用了“请”字。
(2)小猴得到了熊猫的帮助,应该对熊猫说“谢谢”。熊猫也会客气地对小猴说“不用谢”。
4.学生演练。
5.评价小结:我们在向别人借东西,用过以后要及时归还。借东西、还东西都要注意应该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礼貌,用上礼貌用语“请”“行吗”“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
五、拓宽内容,强化交际本领。
1.除了借铅笔,平时,同学之间还互相借过哪些学习用品?你是怎样向别人借的?怎样还的?别人又是怎样说的?
2.分小组练习表演。
3.评出最佳表演奖。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4、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二、重点研讨
阅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三、品味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教学总结】
本文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过人们悼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遇难者的活动,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表现了塞尔维亚人在面对屠杀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从而告诉人们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了。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课前给孩子们介绍了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真切认识去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因为有对课文中所介绍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就是世界不要再有战争了。
在这一课中我通过介绍历史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历史、战争、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达成了单元目标要求。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杨朔借眼前的荔枝树,抒发了对“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吹卷打湿不灰心总希望(集体朗读体会,并加以指导)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不要惊讶含着泪叠的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5、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
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
6、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⑴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⑵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千纸鹤》。
⑶问:《千纸鹤》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明确: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抒情方法,借千纸鹤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⑷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会思念自己的同学、伙伴以及长辈。每当这种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的时候,你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寄托你的思念之情的?
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梳理、总结、扩展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诗歌朗读起来,感情深沉浓郁,令人回味悠长。
[布置作业]
把你对同学、伙伴以及长辈的思念之情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