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2 08:40:2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实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 筋疲力尽 隐隐约约 激昂 聚拢 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 抹一抹

  3.填空。

  ( )歌声 ( )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四、实践

  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示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同学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身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民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同学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

  要求同学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考虑:

  1、课文每一局部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同学分组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掌握课文。让同学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三、研读课文

  要求同学再读课文,考虑: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同学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同学沉溺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四、深化课文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同学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掌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课内拓展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同学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同学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身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同学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六、课外拓展

  1、作业安排:

  ()的新赵巷,我爱()。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课 题 2 儿童诗两首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课 题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设计

  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 时1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课 题 习作二设计

  教学目标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

  (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总结】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探究活动

  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调查报告,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设想如果乌塔真的到中国来旅游,你和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她来到中国会有何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