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3 08:12: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鹿的聪明机智。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启迪教育学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贪婪者总是愚蠢的”这句含义深刻的话。

  教学重点:

  探究鹿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的。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鹿死里逃生的步骤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 生熟读课文 制作鳄鱼、鹿等动物头饰

  一、回顾课文导入

  师:昨天我学习了一篇童话故事,大家一起把课题说一遍,好吗?(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只鹿遇上一千条鳄鱼而没被鳄鱼吃掉,说明这只鹿很聪明,因此它能死里逃生,而鳄鱼呢?(板书:鹿——聪明——死里逃生 鳄鱼——愚蠢------被嘲笑)

  导入新课:鹿想出了什么办法死里逃生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出示课件一

  二、继续学文,体会鹿的聪明机智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鹿想出什么办法让自己脱离危险的? 用最简练的语句回答(鹿让一千条鳄鱼搭成桥,然后从鳄鱼背上跳到了对岸)

  2.小组合作学习:鹿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逃生计策的呢?(组长记录注意先后顺序)

  3.汇报交流:学生互相补充

  骗老鳄鱼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千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让老鳄鱼招来一千条鳄鱼。

  老鳄鱼不相信鹿,鹿就用激将法让老鳄鱼招来一千条鳄鱼

  鹿要求鳄鱼们一个挨一个排开,它要亲自数一数。

  4.深入理解探究鹿的聪明:。这篇文章所体现的鹿的`聪明,。鳄鱼的愚蠢都是通过对话来体现的。

  鹿逃脱的第一步:是骗老鳄鱼中毒,从哪几句对话中看出来?出示课件二,指导有感情朗读(强调对话形式感叹句,反问句的读法,认识对话的三种形式)

  鹿逃脱第二步:从课文哪里看出鹿用激将法让老鳄鱼招来一千条鳄鱼。出示课件三,(指导感情朗读)

  鹿逃跑的第三步:让鳄鱼排开,它要数,鳄鱼还没想到鹿在骗它?你从课文哪里找到的?(读文勾画)出示课件四(指导感情朗读)

  5. 课文还讲了一件事情,也体验了鹿的聪明过人?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6. 老师总结:这条鳄鱼实在太愚蠢了,它为什么会这么愚蠢呢?课文哪一句说的最好。出示课件五(贪婪的人总是愚蠢的)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什么是贪婪?

  ▲结合生活实例说说对“贪婪的人总是愚蠢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鳄鱼和鹿说些什么呢?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轻松驿站

  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八人小组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五、课外延伸

  欣赏童话故事《聪明的小鹿》出示课件。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贪婪者总是愚蠢的。我们要像鹿那样,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只要勤动脑肯思考,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聪明人

语文教案 篇2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词语填空。

  弱不(禁)风 (恍)然大悟 不解之(缘) 喜出(望)外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在一个精致的小房间里,放着许多玩具。(精巧)

  (2)锡兵还是挺直了身子,紧紧地扛着他的长枪。(笔挺)

  (3)她也是一样坚定啊!(坚强)

  4.认真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仿照该句式写一句话。

  他看到那个熟悉的小男孩儿,他看到桌上都是自己熟悉的伙伴;他看到那座美丽的宫殿和那位可爱的小舞蹈家:她仍然用一条腿站着。

  一 作者资料库——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被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

  二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在19世纪所合编的故事集,原为多则民间传说故事、传说和童话,经过修饰,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集。原本名称为《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三 童话的分类

  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 国际儿童图书节和安徒生文学奖

  国际青少年读物理事会(IBB)把每年的`4月2日定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每年庆祝这个节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4月2日是敬爱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生日。各个国家轮流主办这个节日,其内容是:主办国选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为世界各国的孩子们写一篇献词,并选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插图画家绘一幅特别的招贴画,由此引起人们对读书和阅读的关心。献词将被翻译成数种文字与招贴画一起分发向世界各地。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文学奖,也在4月2日颁发。这一天,获奖作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的名字会迅速传遍世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拟 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巴金爷爷的崇高品质。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

  2.提问:你们了解巴金爷爷吗?能介绍一下吗?

  3.出示图片,谈话:巴金爷爷是四川人,中国文坛的泰斗,中国作协主席。虽然他不住在家乡,但是家乡的.孩子很想念他,常常给他写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给孩子们的回信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尽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

  3.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尝试听写,并检查反馈。

  5.齐读生字词。

  6.轻声再读课文,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动手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7.组织交流。

  10.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11.轻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是主要讲了哪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12.小结:一(1)二(2——5)三(6)

  13.提问: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什么期望?/article/

  三.小结

  1.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齐读课题。

  2.指名交流。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指名领读齐读。

  3.指名正音。

  4.齐读。

  5.指名回答。

  6.指名补充。

  7.尝试听写。

  8.齐读。

  9.按要求轻声再读课文。

  10.指名交流自读情况。

  11.听读,正音。

  12.轻声练读课文,并且思考。

  13.指名回答。

  14.指名回答并补充。

  1.指名交流。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轻声读课文,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动手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1)听写词语;

  (2)熟读课文,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诵;

  (3)了解巴金爷爷的有关知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逐段阅读,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船的演变,感悟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重难点、关键: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17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船演变的最初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如果让你出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 新课。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5指名强调识字重难点。

  (1) 字音

  棍 喷 稳 舰 扁

  (2) 字形书写

  喷 舰

  6回到课文,同桌合作练习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找一找:船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船的演变:树干——筏子——独木舟——有了船桨——帆船——把桨装在船尾的大轮上——蒸气机带动轮桨——原子能发动机

  四学习课文的确1、2自然段,了解船的发展变化。形式

  1具体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文中介绍了船的哪几种发展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3) 朗读这段。

  2小结学法: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3学法导读,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

  独木舟:又快又安全,可以放东西。

  配船桨:走得更快。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快。

  五总结课堂,初步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说说:你从船的这些演变中,体会到了什么?

  3设问,引导课后自学:接下来,船的发展又经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并查找有关船的其他资料。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7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文中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导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几种发展形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法导读,自学课文3——5自然段。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指名介绍学法。

  (2)教师强调: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2同桌合作,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

  3独立填写自学反馈表。

  船的发展形式多样

  特点

  体会

  4指名反馈:展示、介绍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评议。

  (1) 船尾大轮上装桨:轮子转动就能走

  (2) 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3) 原子能发动机:大、先进(客轮、货轮、军舰

  油轮、潜水艇……

  5总结感悟。

  (1) 教师引读板书内容,加强感知船的演变过程是日益先进。

  (2) 思考、交流:从船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智慧与探索;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

  (3)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拓展激励,结束课堂。

  1拓展:说说你知道哪些船?向大家介绍介绍。

  2激励: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才使得船从一根树干演变成为今天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威武的军舰,神奇的潜水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努力,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重点、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8祖冲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祖冲之对月食发生的时间的研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认识人物。

  板书课题 介绍祖冲之。

  二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从文中找出本课生字新词,读读认认。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认读生字词。

  (1) 字音

  资 证 州 置 剩 准

  (2)字形

  敲 剩

  6 同桌互读课文。

  三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冲之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 祖冲之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2) 祖冲之用事实向人们证明月食是自然现象。

  5指名分段,评议。

  (1)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2) 第二部分:4——6自然段。

  6男女分段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探索。

  1教师导言: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讲他研究什么呢?(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他为什么想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又是怎么研究的?结果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3交流。

  (1) 研究的原因:人们的愚昧——发生月食慌作一团,认为月食不吉利。

  (2) 研究的过程:刻苦认真——翻阅、分析、研究、验证。

  (3) 研究的结果:清楚月食发生的原因,准确推算月食发生的时间。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堂,设置导读。

  1谈谈:读了课文1——3段的内容,你对祖冲之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2学生发言。

  3教师导读:祖冲之经过努力准确地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后,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思考。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人们刚开始是怎么看待月食的?祖冲之又是如何去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的?

  3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1导读:祖冲之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4——6自然段。

  3交流。

  (1) 人们的愚昧,不相信月食是自然现象。

  (2) 祖冲之对月食的胸有成竹,对科学的坚信与执著。

  4分角色读书4、5自然段。

  5结合朗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坦然、处置、皓月当空、灯火辉煌”——体会祖冲之的平静,及当时环境与月食现象的反差,感悟科学是不容置疑的。

  6学生读6自然段。

  7引导想象:众人为什么全呆了?你知道他们当时的心里回想些什么吗?

  8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愚昧的人们面对真实的科学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心里。

  三总结全文,拓展了解。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3拓展延伸,了解月亮的变化。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9看门人的魔镜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2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重难点、关键: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

  2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9看门人的魔镜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大意。

  3理清文章段落,学习课文本、1、2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实物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观看实物,导入 新课。

  1教师出示显微镜,学生认识。

  2说说:显微镜有什么作用?

  3你知道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

  4介绍安东尼,导入 新课。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导读:那安东尼是怎么发明显微镜的呢?大家自读课文。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 正确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 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3) 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想想问问。

  3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段落。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弄清题意。

  (1)“看门人”指的是谁?

  (2)“魔镜”指的又是什么?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制作成了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因此闻名欧洲。)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介安东尼第一个看到了微生物。

  (2) 第二部分:3、4、5、自然段。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制作成了显微镜。

  (3)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安东尼用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闻名欧洲。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安东尼。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安东尼有了哪些了解?

  3小结,引导感知安东尼身份的平凡与看见微生物的伟大。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9看门人的魔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 新课。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全班齐读。

  3说说: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安东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3——5自然段。

  2思考:

  (1) 安东尼有什么爱好?

  (2) 安东尼是怎样制作显微镜的?

  3交流。

  (1) 安东尼的爱好是磨制镜片。

  (2) 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很快学会了用玻璃磨制镜片这门手艺,他心灵手巧,磨制出比芝麻大一点点的镜片,把镜片镶在铜片或银片里,并为此做了个架子,装上两个平行的镜片,就做成了一架精美的显微镜了。

  4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灵手巧、勤奋向进)

  5有感情的读3——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体会显微镜给安东尼带来的影响。

  1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 认真默读课文6——12自然段。

  (2) 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 说说;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

  (1)了解显微镜下的发现,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a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B指名读7、10、1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认真、执著。)

  C安东尼是通过怎样的观察才成为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呢?学生读6自然段。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D抓关键句,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他喜欢把自己观察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几个月,仔细看上几十次、几百次。”

  (2)感悟显微镜下的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

  指名说说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齐读课文第8、9、12自然段。

  理解“各国科学家更是从心底感激他,感谢他使人类的眼睛更锐利。”(句中的“他”指谁?为什么说“他使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有感情的读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刻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内容。

  2说说:从安东尼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认真执著、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3谈谈;读了课文,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教师小节。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用玻璃制作显微镜

  19看门人的魔镜 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0海底世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抓住段中重点词句来理解朗读体会,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与物产的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体会海底世界的特点。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20海底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文中描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部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海底世界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出示几幅大海的图片,引导欣赏,感受美。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大海的美。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试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交流。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能够把话说清楚完整。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意表达明白。

  3、能够根据图画之间的联系,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编说故事,鼓励创新求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将故事编完整,说清楚,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空白磁带、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训练块面

  目的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1、激发说话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有关小熊的知识储备。

  2、丰富知识积累,知道熊会冬眠。

  1、出示图片:老师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熊。你们了解小熊吗?

  2、相机点评,简介

  “冬眠”。

  交流、介绍有关熊的生活习性知识。

  二、逐幅练说、入情入境

  1、要求学生看清图意,仔细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话。

  1、出示图画(一):①这是什么季节?小熊在干什么?

  ②你怎么知道是冬天的?

  ③雪花飘飘,谁能想象一下窗外冬天的景色?

  点评:说得要清楚、明白。

  1、观察图画(一)

  ①整体观察,个别回答:冬天到了,小熊在睡觉。

  ②仔细观察局部,注意窗外的雪花。

  ③个别学生描绘冬景。

语文教案 篇8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身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议的。古文与现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区别。比方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学校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绩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原本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文言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踌躇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同学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费劲,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誉。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依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志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志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身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依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同学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同学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竞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同学表示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身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同学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方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假如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依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同学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身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同学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同学学习的表示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同学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果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身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保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语文教案 篇9

  绽开 舒展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第 二 课 时

  板书设计 14 蜜蜂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形近字组词。

  二、 读读背背

  1、导入:不同的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

  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我们在《花钟》一课中,了解了鲜花开放的规律,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歌谣就揭示了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比赛。

  8、拓展延伸:你能说出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月份开放的花朵吗?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生长跟时间有关吗?你能试着编一编歌谣吗?

  三、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三行词语,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体的器官,这些字都带有“月”字,从而得出结论:带有“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些器官有关。

  3、这7个字扩词。

  4、说出你了解的带有“月”的生字,并组词语。

  四、宽带网

  1、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其实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滚动复习“苗圃、咆哮、跋涉、汲水、凉爽、浸湿、浑浊、糟蹋”等词语。能理解并积累“苟延残喘、渍疼、世事洞明、水害、作孽、意味深长”等词语。

  2.能静心阅读,边读边思,理解课题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研读,体会他们把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说说你对课题有什么疑问?

  (板书:谁真正愤怒了?她们因何而愤怒?)

  二、整体感知

  1.开小火车分节读课文

  2.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带着问题读课文再简要地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将它们连成一段话。

  参考:暑假里,“我”与朋友结伴西行,途经“五棵树村”时,请求一位小姑娘给一点水。小姑娘迟疑了一下,在经得一位老妇人同意后,打开锁着的水窑,汲出一点水给我喝,而我却用这水来洗脸,这让她们愤怒极了。

  3.把课文主要内容记录下来

  可组织同桌学生互相批阅,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检查主要要做到文通句顺,不写错别字。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7节

  当我用这水来洗脸时小姑娘和老妇人有些什么举动呢?

  1.默读第7节,老妇人说的是——作孽呀!

  极书指导书写“作孽”的“孽”

  圈出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

  2.再读第7节,从小姑娘这一连串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

  4.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如:小姑娘为什么不急着去扶摔倒在地的奶奶?为什么要把小姑娘所做的一连串动作写得这么细致?

  (水对生活在我国大西北的人们来说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对于我们不珍惜水的举动,他们是极其愤怒的)

  (二)学习第4、5节

  1.自读4、5两节,圈画出祖孙俩视水如命的有关细节描写的词句

  2.小组内议议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3.交流

  (1)出示:……水窑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①自读第4节,说说该句中如果没有“牢牢地”,句意上与原句有什么区别?

  ②交流(水窑里的水是老人翻山越岭到二十余里外的`地方去挑来的,半路一脚踏空瘸了一条腿,所以这水很珍贵,不能轻易动用。若学生答不出,可先存疑。)

  ③指导读句

  ④了解水窑是怎样的。理解:世事洞明

  (2)出示: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窑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术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

  ①同桌一起读该句,说说小姑娘为什么会做出这一系列动作?

  ②交流(熟练地打开——或许每天她们都要用很多次少量的水,而每次用水都要打开铁锁,以至于动作非常熟练。小心地汲出——水非常的珍贵,小姑娘生怕倒出来一滴。双手捧着——体现了小姑娘对水的珍视。)

  ③齐读该句

  另,出示: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

  ⑷这句话在文中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这样浑浊的脏水,在我们眼里根本是应该倒掉的,而祖孙俩却像看护珍宝一样地小心守护可见水在她们眼里是何等珍贵的东西。)

  (三)学习第2节

  这样的描写绝非多余,它很好地诠释了祖孙俩的行为。

  1.自读第2节,找找文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描写?说说自己的发现。

  参考:对黄河的情况及“五棵树村”名字由来的描写都为课文中祖孙俩的愤怒打下了伏笔。

  2.出示:堤上爬行,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

  (1)齐读该句

  (2)理解“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活(3)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出示: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加点字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小姑娘的小心谨慎的动作突出她对每一滴水的珍爱,从侧面突出水的珍贵。)

  4.指导读好第2节

  (四)学习第8、9节

  1.自读第8、9节,说说你的感受。

  2.引读第9节

  难怪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

  3.意味深长指——文中指——

  4.齐读第8节

  带着这种感情,一起读一读第8节。

  5.用“我”和小姑娘对话的形式来改写第8节,并且用上“肃然起敬”这个词。

  四、拓展练习

  1.学习第7节第3句的写法把一个人做某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写清楚。

  2.请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中国有哪些地方严重缺水。再请你写一条公益广告语,提醒人们要爱护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