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2 08:17: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读书的方法,逐步认识到应学习、培养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煮书”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板书:煮)你能为它找到伙伴吗?(学生发言踊跃:煮饭、煮食物、煮面条等)你们听说过“煮书”吗?(相机出示课题:煮书)书能煮吗?真奇怪!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煮书》,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初读明意,学习生字新词

  1.书真的能“煮”吗?怎么“煮书”才得法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待会我们一起学习。开始吧!(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同桌交流学习、互相质疑、部分解疑。

  3.(出示生词卡片)谁能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注意:“煮、章、茶、食”都是翘舌音,“诵、所”是平舌音,“牢”、“朗”是边音。“卷”是多音字。)

  4.(出示生词卡片)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些词?通过预习,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注意词语理解的多元化:

  如:理解”苍劲有力”,可借助CAI辅助再现横幅“煮书”,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和运笔的力量,从而增强对词语的感受力。

  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

  又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感受两种心境的不同。当然,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语要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点滴渗透。

  另外,对于“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只用读准即可,理解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学习才可水到渠成。

  5.刚才老师看见有同学在一些词句下打了问号,这种善于读书质疑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能把你们的问题和大伙儿说说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它们。(部分问题可集合学生力量、教师点拨,及时解决)

  6.重点问题的预设: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三、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1.你的问题提得真好!瞧,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边读思考老师的问题:小作者看到“煮书”二字时,他向谁提出了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2.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我”看见“煮书”二字感到奇怪的心情)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3.真奇怪呀!书不是用来读的吗,怎么可以“煮”呢?想不想弄明白,赶紧到第3自然段去找答案吧!(自由读第3自然段)

  4.相机出示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习句子

  “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引导学生理解:

  1.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感受书籍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的内心充实、富足。如:学生通过搜集名言警句,明白爷爷将读书比作“煮书”。又如:教师通过CAI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食粮”的理解。

  2.食粮可以煮,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同样可以煮。

  引导学生质疑:

  l.书怎样“煮”?

  3.书“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悄化吸收”?

  四、布置作业,质疑小结

  聪明的同学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想知道书怎样“煮”才能方便“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吗?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有关名人读书的趣文逸事,搜集名人读书的好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读词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食粮可以煮,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可以“煮”!那么,“煮”精神食粮和煮普通食粮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书要“煮”到什么程度才方便“消化吸收”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煮书》这篇课文!

  二、品读赏析,突破难点

  1.面对疑惑不解的“我”,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把爷爷说的话多读两遍,说说读后你都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试着在相关的文字旁边写一写。

  2.听了爷爷的话,你们都明白了什么呢?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都能边读边做旁批,这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把你们的读书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3.集体交流,逐步解疑。

  煮书方法之一:品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词句:

  1、杜甫小时佳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

  A、语言训练点:用“……非……不可”说话,体会杜甫读书的决心之坚毅。

  B、理解“煮书”就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品味。

  2.得心应手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对比理解引中义的.“破”和“读熟读透”在意义上的等同。

  B、对比理解“下笔如有神”和“得心应手”程度—亡的等同。

  煮书方法之二:读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句子:

  1.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位一番,多有意思呀!

  A、理解“煮书”是“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

  B、体会“煮书”使人心情愉悦,·煮书”的过程是“多么有意思呀”!

  2.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A、语言训练点:用“不仅……而且……”说话。

  B、通过用·不仅……而且……”说话,体会“煮书”的好处很多。

  探究两种“煮书”方法:“读书”和“品书”之间的关系。

  1.煮书离不开“读书”和“品书”。

  2.读书是为了“晶”,细细的“品”后是为了更好地“读”,即读中品,品中悟,悟后再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声音、韵味、情感、意境中品味,这就是反复地读,不断地晶,即“煮书”了。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煮书”的方法?(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如:毛泽东、鲁迅、华罗庚等名人的读书方法。)

  4、在爷爷和我们的共同帮助下,小作者终于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集体回顾生字字音。

  2.教师范写“食”字,强调:“食”字上方的“人”要写开阔一点,能包住下面的“良”。

  3.学生自主观察其他生字,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描红并试写。

  5.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点评,同时强调双姿。

  四、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不仅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而且了解了许多读书、学习的好方法。那么,哪一种更适合你呢?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学习中都有“煮书”精神.及时补充精神食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的:1、认清这篇“记”的特点,理清这篇“记”的思路。

  2、探究文章的主旨:以竹喻人,赞扬任光禄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为什么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2、作者为何对任君治园植竹之事只用寥寥数语,而对任君的一番话却记之甚详? 小组讨论、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三、拓展迁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比较阅读:龚自珍《病梅馆记》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第10课时 口语交际 (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学习过程:1、收集有关网络的资料。

  2、向学生征集一个“网络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3、在课代表的主持下开展活动。

  第11、12、13课时 写作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2 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1、“形散而神不散”2、写景状物的顺序。 回顾、归纳、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准备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可把前面布置的观察笔记整理出来)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

  【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儿歌,增加语言积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理解故事中含反义词成语的意思,在表达和中学习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多读多背,锻炼使动脑想的和口头表达的一致、协调。

  2、了解成语的意思,学习运用。

  3、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幻灯、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幻灯出示儿歌,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儿歌的意思

  学生发言。

  教师:这首儿歌写了儿童的课外生活,学习种花和种瓜。全诗押”a“韵,”花“hua,”瓜“gua,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吐清楚。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二阅读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1、初读成语故事,了解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成语故事,说说讲了什么。

  学生发言。

  3、说一说,那个人错在哪里。

  学生发言。

  教师: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了这个成语故事,很好。”南辕北辙“这个成语,从字面看,包含一组反义词”南--北“,”辕“和”辙“两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再理解成语的意思就不难了。

  4、说一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学生发言。

  教师:要想取得好效果,目的和行动必须一致。

  三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跑快

  楚国行动好把式

  盘缠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儿歌,积累优美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认识笔顺规则,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3.自主识字,巩固本单元认识的生字。

  教学准备

  笔顺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儿歌,积累优美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认识笔顺规则,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3.自主识字,巩固本单元认识的生字。

  教学准备

  笔顺歌。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我们刚学完《新春到》这首儿歌,大家知道春节的时间吗?(旧历正月初一)

  2.旧历是我们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不同的'节气等规律编制的,大家想了解一点有关节气的知识吗?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

  3.请学生自由读,抽读,注意正音。

  4.说说自己了解到一些什么?

  5.再有感情地朗读。

  二、读读背背

  1.欣赏了有趣的节气歌,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单元优美的风光。

  2.联系16课,结合本诗,说说自己的感受。

  3.在感情地读儿歌,背儿歌。

  三、你还认识我吗

  1.记住了优美儿歌,想欣赏一些优美词语吗?齐读词语。

  2.“开火车”抽读,注意正音。

  3.发现没有,这些词都是本单元的生字组成的,再读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词记一记,哪个词不太明白,又很想知道,还可请教一下同学和老师。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儿歌,积累优美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认识笔顺规则,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3.自主识字,巩固本单元认识的生字。

  教学准备

  笔顺歌。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写一写和写写你想写的词

  1.这些好词记住了,想写一写吗?

  2.要正确、工整地书写,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些笔顺规则。请学生自主练习,揣摩。请本组代表一来比赛。第一比正确书写,第二比清楚讲解自己所用的书写规则。

  3.完成“写写你想写的词语”。提醒学生注意正确书写。

  4.小组试行最佳作品上台展示。

  二、自主识字园地

  写写字来放松一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摘泡泡”游戏。看哪组同学训的字最多。

  三、绕口令

  1.学生自主练习绕口令。

  2.抽学生读,适时正音。

  3.开展男女生竞赛,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比赛谁读得又准又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