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4 09:52: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优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 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 ”,在“毛茸茸”中读“ ”。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 ”。在“沉甸甸”中读“ ”。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色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表达能力。

  2.能自主识字,读读认认,与同学交流识字方法;读背诗句;用词填空,学会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处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图像和春天美景音像。

  2.师生收集与春天有关的信息资料(图片、照片、音乐磁带、诗词、绘画作品)

  3.组织学生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画面:春姑娘撒花变成图上事物。配音:嗨,欢迎同学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

  导语: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请看课件)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同学交流时,比比谁听得好,敢大胆说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

  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

  (如:小狗的脚印像梅花,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弯弯的小河像飘带)

  [点评:这样的设计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游戏激趣。

  导语:走出小小观察台,春姑娘又带我们来到字词游戏宫(点击课件)。

  配音:欢迎同学们参加合作闯关字词游戏。请看游戏提示:

  ①组成读读认认自学小组,选组长,

  分任务。

  ②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

  比谁认得准,互相检查。

  ③小组商量怎样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④快乐传递读生字。

  ⑤生字搬家,考考你。

  (3)当众汇报小组学习结果,鼓励每个组用不同的方式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材:与木相关。(材料、钢材、教材)

  渡:与水有关。(渡口,横渡,渡船)

  粮:与米有关。(粮食、干粮、细粮)

  帽:冒加上围巾的巾,组成帽。草帽、衣帽、帽子

  达与走路有关,到达、达到、雷达、直达车。

  按:安全的安加提手旁,读按。按时、按期。

  笨:本字加上竹字头,组成笨。笨重。

  烈:列字加上四点水,组成烈。烈士、烈火、激烈。

  (4)做快乐传达游戏。去掉拼音,还会认这些生字吗?分小组听音乐传生字卡片,音乐停,拿卡片同学依次教读生字。

语文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掌握,积累“病”、“业”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以”、“之”等文言虚词。

  2.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3.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以欹为美(欹,音qī,倾斜)

  明诏大号(诏,音zhào,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斫直(斫,音zhuó,用刀斧砍)

  孤癖之隐(癖,音pǐ,偏嗜)

  鬻梅者(鬻,音yù,卖)

  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贮,音zhù,储藏)

  ②词性活用

  A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屈。病,使……成病态,弄成病态)

  夭其稚枝(夭,使……弯曲)

  纵之顺之(复,使……顺天性)

  必复之全之(顺,使……恢复。全,使……保全)

  B意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泣,为……泣)

  C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欹为美(欹,(枝干的)倾斜)

  ③一词多义

  A名词

  君之病在肠胃(重病《扁鹊见蔡桓公》)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弊病,缺点,《训俭示康》)

  B动词

  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而江浙之梅皆病(有病态,本课)

  C形容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捕蛇者说》)

  A名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事业,功业《隆中记》)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职业,职守《桃花源记》)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学业《乐羊子妻》)

  B副词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已经《黄生借书说》)

  2句式解析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判断句)

  固定结构讲解

  “以……为……”

  在这一结构中,“以”相当于“拿”,“用”,可分为两类

  ①“以……为……”中“为”当“作为”讲,“为”后是名词,可译为“拿(用)……作为……”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五年为期

  ②“以……为……”中“为”当“是”讲,“为”后是形容词,表示比较起来怎么样。现代汉语仍沿用这种文言句式,如“以大局为重,”因此“以……为……”不需对译。

  如: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3.难句解析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之欹之疏之曲”可译作助词“的”,表领属关系,也有作主谓间助词理解的,起独立作用。“智力”与现代汉语不同,译作智慧、能力。全句译为: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到的。

  ②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安”,疑问代词,怎样的意思,“穷”即穷尽。全句译为: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内容主旨】

  本文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开头说明“江宁之龙蟠……皆产梅”引出论述对象。接着分三层论述产生病梅的根源。

  第一层,举出有的人对梅的审美观点:“梅以曲为美……密则无态。”这一品梅的标准,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蓬勃的人,而要求人们成为委曲,邪佞和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第二层,进一步指出上述观点正是“文人画士”的观点,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作者揭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诏大号”,说明这种观点的见不得人,从而批判了它的邪恶。

  第三层,写文人画士们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根据其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斫正,删密,锄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委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和庸才。

  第二段、写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

  作者一次就买三百盆病梅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的同情。作者写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充分表现了他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斗争决心。

  第三段、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最后这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不过,作者的思想仍是积极的。他渴望“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充分表现出坚持战斗的意志。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现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题,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在当时严酷的思想统治下,这是难于从正面直接议论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表面上句句讲梅,实际上处处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贴切,寓意深刻而不隐晦。

  【解题指导】

  一、

  1.三句引用话的作用见【内容主旨】。“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让步转折关系:先让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先让一步,下面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有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奸险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提倡解放病梅,要“纵之顺之”让它自然生长发展。

  2.言外之意见【内容主旨】

  3.体现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会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的思想。

  二、

  1.①梅以曲为美(以,拿,用,介词)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以,连词)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前“以”,介词。后“以”,连词)

  ④……以其智力为也(以,介词,凭借)

  ⑤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以,介词,把)

  2.①江宁之龙蟠(之,助词“的”用在主语和中心语之间,表领属关系)

  ②梅之欹之疏曲(之,助词“的”。或助词,用于主谓之问,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前“之”,助词“的”。后“之”助词,变主谓短语为句子的主语)

  三、见【文言基础知识】之“一词多义”

  【资料窗】

  龚自珍(1792—1841),字 人,号定盫,清代仁和(现浙江省杭州市)人。自幼崭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南归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庆)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日益显露。他最早预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龚自珍著作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两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但由于看不到变革现实的社会力量,散文中也反映一些消极显隐的思想。他的诗词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集在《龚定盫全集》里。

语文教案 篇5

  语海畅游

  1 词语真有趣。

  目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相同的单字经过不同的组合,在表达的意思上可能会有所变化。

  学习步骤:

  ①初读练习中词语,初步感受汉语言的的丰富性。

  ②自己尝试说出几组这样的词语。如:著名——名著;队列——列队;来往——往来……

  [可以发给学生纸条,让学生把自己想好的写下来]

  ③让学生比较读练习中的两组词语,发现不同。(字的位置变化,意思可能不变也可能变化)

  ④让学生给自己准备的词语归类。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调整,第二步调整后于第四步结合,课堂效果会有所不同。

  2 读一读,想一想。

  目的: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话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正确的加点标点。

  学习步骤:

  ①讲解“对话”的组成——“文中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②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直线和曲线)标示出练习中所给例句的“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③读一读标示后的例句,结合“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发现规律。

  小结:提示语在前——“说”后点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点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点句号;

  没有提示语。

  ④到课本中找寻有关对话描写,印证规律。

  ⑤完成一组加标点练习。

  ⑥针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重点指导。(当段落中出现两个人的对话时,学生不容易区分人物语言的归属,也就不容易判断对话表现方式)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爱的奉献》

  目的: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行必要的积累。

  学习步骤:

  ①诵读本单元学过的或课外收集到的诗歌,简单说说现代诗歌的特点。

  ②自由练读《爱的奉献》,班内展示。

  ③听歌曲《爱的奉献》,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班内交流学习感受,试背诵《爱的奉献》。

  阅读平台——《尝试》

  目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认识实际,深入理解短文,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懈努力,终会获得成功

  学习步骤:

  ①解释“尝试”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曾做过怎样的尝试,结果如何。

  ②结合课后思考题,自由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③通过不同形式交流初读成果。(读出相关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谈理解等均可)

  ④围绕“短文为什么以‘尝试’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短文。

  ⑤自由交流阅读后的心得。

  能说会道——劝说别人

  目的:以“劝说别人”为话题,继续学习与别人进行对话交流时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步骤:

  ①回忆:你和家人在家中有时会做出别人不希望看到或不希望发生的事,周围的人是怎样做的?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有批评、有指责、有劝说、有讲道理等等。

  ②结合自身经历,说说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劝说、讲道理,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形式?说明理由。

  ③组织读题析题,把握练习要求。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文字中的前两句,明确“劝说别人”需要注意的。]

  ④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练习前准备:先说说你们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两个人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进行模拟表演,并根据出现问题及时调整。

  ⑤班内展示,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评价,侧重劝说方法的指导,侧重点明“劝说”与批评、讲道理等形式的不同,侧重评价劝说效果]

  笔下生辉

  习作内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习作要求:

  要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

  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目的:继续练习写叙事文,并学习、巩固通过主要内容的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学习步骤:

  ①连接本习作内容,做好选材准备。

  先进行同学间自由交流,相互启发。

  再认真回忆个人经历,填写选材表格。

  自己帮助别人别人帮助自己

  学校

  家里

  社会上

  最终选材及理由

  ②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材料。

  比较分析所选事例,看看哪一件是印象最深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印象。(填写“最终选材及理由”)

  注:以上两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典型事例,唤起真情实感。”

  ③树立事件发展过程,确定习作重点。

  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再让学生回忆清楚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用坐标轴的形式来表现,见后)

  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对应事件发展过程,填入坐标轴。

  例如:天黑了,不知名的叔叔送我回家

  紧张——焦急恐惧——怀疑…安心——激动(感受)

  发生——发展——高潮——尾声(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应比较,确定自己习作重点内容。

  ④学生完成习作。

  动笔前,可以组织学生把主要部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叙述事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⑤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⑥个人根据评议情况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读准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腿、肩、吱、错、伤、害”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各种小动物,并能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使学生初步产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和保护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重点理解:“从来、观察、捉弄”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l、理解达尔文喜欢小动物的句子。

  2、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东芝动物乐园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动物吗?(喜欢)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动植物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就是达尔文。达尔文从小就特别喜欢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生齐读课题《达尔文和小松鼠》。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2、再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3、电脑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地上从来喜欢外衣科学家

  它们树干一直动物站住好像

  4、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l、自己出声读一读第1、2段。其他同学想达尔文对小动物怎么样?

  2、出示投影,达尔文()小动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在括号里显示:喜欢

  教师板书:喜欢

  3、课文中哪些地方说达尔文喜欢小动物了?自己再读一读1、2段,找出有关句子。指名读画的句子。

  (l)电脑出示:

  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里的鱼,他都喜欢。

  (2)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喜欢。

  还有吗?学生读。

  (3)电脑出示,让学生读一读:

  他从来不捉弄小动物,而是观察他们怎样生活。

  (4)这一句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学生质疑、解疑。

  不捉弄:就是不吓唬,不玩耍。

  从来:没有一次,自始至终都没有捉弄过。

  观察:仔细地看,他们是怎样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板书:不捉弄观察

  (5)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达尔文是一个喜爱小动物的人。

  (6)读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电脑出示:

  1、达尔文不捉弄小动物。

  2、达尔文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先请学生把两个句子读一读,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电脑出示:

  1、达尔文爱到野外去玩。

  2、达尔文小时候爱到野外去玩。

  先读读,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看出达尔文从小对小动物有兴趣。)

  (7)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体会一下达尔文是怎样的人。

  (8)电脑出示填空,请学生说一说。

  ①()多年前,()有一位()叫()。

  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鼠标出示括号里的答案:

  (一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②达尔文()爱到()去玩,(),()()他都()。他()小动物,而是()它们怎样生活。

  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鼠标出示括号里的答案:

  (小时候)(野外)(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里的鱼)(喜欢)(从来不捉弄)(观察)

  (二)学习3-6自然段:

  1、那么,我们只知道达尔文喜欢小动物,到底怎样喜欢呢?读一读3--6自然段,看从哪儿看出达尔文喜欢小动物。

  2、达尔文怎样看小鸟?(站在那,仰着头,仔细看,都入迷了。)板书:小鸟;

  3、让学生像达尔文那样长时间的抬头,问学生感觉如何?(又酸又累)那他为什么还看?

  (因为他喜欢,他就不觉得累。)

  4、他正在观察小鸟时发生了什么事?

  5、一只怎样的小松鼠跑到了他的身上,它是怎样做的?板书:小松鼠

  (爬一一看一一坐——招呼)

  6、这时达尔文是怎样做的?为什么?电脑出示书上的图。

  (一动不动,像一根树干。)

  (站在那观察,专心专注、已经入迷。)

  7、松鼠爬到他的身上他是什么感觉?(痒)那他为什么还一动不动?(爱护小动物。)

  8、填空:

  达尔文站在那(),像()在()。

  还可以怎样填。

  9、为什么在观察时,他把自己的身体提供给小松鼠,当活动场所。

  10、松鼠妈妈什么感觉?读出急坏了的语气。

  (着急——急坏了——为自己的孩子担心。)

  自由读一一指名读一一教师指导读—一齐读

  11、这时你为小松鼠担心吗?为什么?

  (不担心,因为达尔文不会伤害小松鼠的。)

  12、学习最后一段

  (1)电脑出示:

  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怎么会伤害小动物呢!

  (2)你能把感叹号变成句号说一句话吗?学生说。

  (3)电脑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不会伤害小动物。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们知道了什么?对,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只有爱护动物,不拿动物开心,不玩耍动物,要告诉所有的人,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