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7 08:51: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

  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一个怎样的心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2.汇报:(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

  3.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对当拳击手的渴望。

  过渡:这么强烈的愿望,在当那可爱的旧玩具小熊我儿时的好伙伴充当了练拳的梨后,被放弃了。

  (二)精读课文重点段,想一想,是什么让我又改变了想法?在文中勾画出重点的词句,细细品味。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作者与小熊之间深厚的情谊。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责。)

  3.回想起这些温馨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一下,补充下面一段话。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

  (三)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大家预料到了吗?(指名读文)说说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

  二、重温重点段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我想作者肯定还有很多话没有说,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他会怎么说呢?(请你试着仿照课文写法,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

  2.布置作业:

  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可以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的深刻哲理,学习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实词,如“诸、丧、食、啖、危坐”等。

  4.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

  难点: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准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一则新闻导人,注意学生的不同反应。)

  昨天,老师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浙江商人,到武昌来考察投资环境,不甚满意,于是乘出租车到汉口转转。结果,在下车时,将随身携带的装有20万元现金的皮包遗落在出租车上,而他又忘了索要发票。看来,要寻找这20万元现金,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在这位商人准备自认倒霉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居然出现在他面前,把他遗失的物品完璧归赵,随后离去,不留名,更不提报酬……

  (教师话音未落,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位司机拾金不昧,而有少数同学则说司机真傻,不要白不要。教师可将这种说法暂时放一放,继续话题。)

  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可以说是自古有之。今天,我们来学习几则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断句。

  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先由同学相互解答,若还有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注意诸、丧、食、袂、辑、啖、危坐等词语的准确翻译。)

  3.学生口译三则寓言,教师点评。

  (注意人物语言的准确翻译,它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三、立足文本,概括故事寓意

  1.找出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

  (旨在通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体会故事寓意。)

  《人有其宝》中的语言描写:“我以不贪为宝”

  《嗟来之食》中对饥者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扬其目而视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许仲平的动作、语言描写:“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寓意。

  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视、“不贪”为宝,是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至死也保持着做人的骨气和尊严。

  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具有崇高的道德感。

  他们身上体现了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尊严,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无疑是人们行为的坐标。

  3.小组交流:

  用形象的语言复述故事、描述人物,并在故事最后加上精当的'点评。

  (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品味古文的语言魅力。点评可以评故事人物,可以评文本特色。精当的点评为后面的演讲打基础)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即兴演讲——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开头语: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好像听到有同学议论那位司机太傻,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即兴演讲。题目就是一“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希望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你们所收集的资料。

  结尾语:通过剐才的演讲,我想每个同学心中对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只是想为我前面讲述的故事补充一个结局:在富商拿回自己丢失的物品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武昌投资,他说: “我很早就听说武昌是一个教育强区,今天这位师傅给我上了更深的一课。在这样一个如此诚信的区域,不进行投资建设,将会是我的损失。”

  (通过演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同时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学会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文教案 篇3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阅读课文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师: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细读课文,重点研究。

  讨论问题:

  1、师: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如: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教师小结: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师: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师:“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4、师:“凝望”是何意?。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师: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师: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7、师: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8。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讨论,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明确答案。

  四,课外拓展:

  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五,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浑身黄色。毛色花白,不好看。

  性情 活泼 活泼,有趣,捉鼠 忧郁,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不大喜欢

  结局死亡 丢失 死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洋思模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