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2 08:23:4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案 篇2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因此,我从以下方面入手设计本课的教学:

  1.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运用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从《桂林山水》导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利用学生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训练;

  5.运用讨论式学习模式,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这一堂课,达到了以下教学目的:

  1.重视朗读和感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整节课以读代讲,只是在中心词和总起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点拨。

  2.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悟、自己搜索资料、自由探讨能力,效果较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运用讨论式整合模式,设计一项讨论题,让学生比较《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在网上发表评论,内化课文内容,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建议:

  1.学生反馈面比较小,大部分学生做的幻灯片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来不及看;做得怎么样,图与文字配不配得上,不得而知;

  2.时间安排上还是比较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比较少,如果再进一步进行反馈,效果就更好。

  附:教案:

  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安排课前学生预习:

  1.查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上网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保存。

  课堂教学:

  一、复习《桂林山水》一课,导入新课。

  二、读题:索溪峪的“野”

  质疑:野可以组什么词?

  出示字典中“野”的解释,这里应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题目的“野”要加上引号呢?

  三、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

  提示:找文中段落的总起句,从而对文章提纲挈领。

  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是野的。

  第三自然段的总起句是:水是野的。

  第四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

  第五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的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课文将两组容易混淆偏旁的生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介绍了—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第三组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第四组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诵。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育目标:1.学会奉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区别形近偏旁。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的比较来识字。板书课题:识字3(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一),复习“木字旁”、“禾字旁”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棵树)

  师:同学们说得对。“木”的古文字像一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2)复习“木字旁”。

  教师范读带木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株禾苗)

  师:同学们说的对。“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4)复习“禾字旁”。

  教师范读带禾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相机出示词卡:松柏、杨柳]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松树、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出示词卡:桌椅

  4.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相机出示词卡:秧苗]

  5.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好喜人的景象啊!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稻谷]

  6.“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庄稼]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木字旁)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因为这些词语大都与树木有关)第二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禾字旁)为什么都是禾字旁?(大都与庄稼有关)你们觉得汉字有趣吗?中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你们要认真学习!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七、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齐读。

  2.用“柳”、“椅”、“秧”扩词。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柳、秧”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本课6个生字。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检查听写情况。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的古文字像什么?(像竹叶)

  (2)复习“竹字头”。

  师范读带竹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两棵小草)

  (4)复习“草字头”。

  师范读带草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相机出示词卡:竹篮、箩筐、筷子]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仆目机出示词卡: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是什么吗?[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是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七、指导书写

  1.指名说“篮、筐”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二、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1)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读第一组词语)

  (2)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读第二组词语)

  (3)哪些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读第三组词语)

  (4)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读第四组词语)

  2.多种形式练读。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读。

  三、辨析两组形近偏旁

  1.做找朋友游戏。

  2.教歌诀:“禾字旁表示庄稼,木字旁表示树木。爸爸下田去插秧苗,爷爷上山去栽松树。”“草字头表示花草,竹字头与竹子有关。窗台上放着两盆花草,墙壁上挂着一只竹篮。”

  四、课内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57个,描摹和书写生字34个,积累词语59个。 2 能正确朗读本单元的课文6篇,能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3 、能注意力集中听清别人的问题或发言;能记住并转述他人发言的大体内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做到意思清楚,语句连贯:说话时态度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4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情感。

  1、太阳的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曦、枕、睫”,积累词组4个;正确书空 “睫”,按照学过的写字规律学写 “束、枕、空、盖”。

  2、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阳说话的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中的词语。

  3、能读懂诗歌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听了太阳的话,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4。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生字,积累词组;正确书写五个生字,能区分 “睫、曦”两字的部首;

  教学难点: 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 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照在万物上,它们都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太阳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怎么样)。

  2、 教师小结:是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充满了生

  机!

  3、 听写句子: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有了阳光的照耀,到处才显得

  生机勃勃。(教师事先将“照耀”和“生机勃勃”出示在一旁) (1) 核对 (2) 请读、齐读

  4、 让我们来听一听太阳想对我们说写什么呢? (1) 出示课题:1。太阳的话 (2) 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 在诗歌中,这些词语的音要特别注意读准:

  金色的花束 香气 温暖 露水

  睁开眼睛 撒满

  (1) 随机正音,注意“睁”“束”的读音

  (2) 学习生字“睫”“曦”,练习书空“睫”,注意两字的部首;

  4、 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 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听,它在召唤我们。 出示: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1) 教师范读

  (2) 指名读—自己朗读—四人小组读—齐读; (3) 太阳在召唤我们,它的话语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亲切、 热情、 急切

  (4) 请你学着太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 出示:太阳( )地召唤我们。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 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2、 太阳出来了,它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 出示: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1) 和同桌一起读读诗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 读读这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黄的( )满身的()林间的()

  (3)练习说话

  出示:我带着_____________,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A、指名练习说话 B、读四小节

  c、师小结:太阳在热情的召唤,它冲破黑暗,送来了黎明,给我们带来了金黄的花束,馥郁的香气,光亮的温暖,还带来了满身的清新的露水,令人舒爽愉快。

  让我们一起来拥抱阳光。 D、齐读课文二、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五)、复习巩固。

  1、 比较“束”“睫” “盖” “空” “枕”字与部首的关系,关注田字格中的位置。

  读生字卡片中词语。

  2、春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画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春笋生长的动作词。 3、能正确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4、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 教学难点

  1、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积累文中好词、好句、好段。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并说上几句话。 教具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媒体:春雨中,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宛若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山涧清泉流淌,鸟雀枝头欢鸣,山花舒展娇艳的花瓣,微风拂过,松柏婆娑??又有那晶莹的小水珠渐次滚落在地上,渗入泥土。忽有一夜,雷声响起,于是孕育了很久的笋芽儿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一片,一大片?? (1)师:你听到了什么?又看见了些什么? (2)指名回答。要求:句子完整,表意清楚。

  3、揭示课题,齐读。(读准字音,尤其强调“笋”是平舌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1)指名读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读好句子。

  2、师:作者那么喜欢竹山、竹林、竹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竹山”、“竹林”、“竹笋”,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找到相应的

  句子,认真地读上几遍。

  配套课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经典)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