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2 08:46:2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经典[7篇]

语文教案 篇1

  周学习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 周学习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5个, 二类字4个;

  2. 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平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习:(连一连)

  二 、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习《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

  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来源:学,科,网]

  【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诬陷。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诬陷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 )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表示被动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说 ) ④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

  为天下理财。( 替 )

  不为征利。( 是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

  3. 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

  4. 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 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6. 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7. 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

  8. 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 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11.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出师表》。

  3. 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词句。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1. 读题,弄清要求。

  2. 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默读,想象画面。

  4. 互动交流想象的画面。

  5. 选词,说句子。

  6. 拓展:再说说其它这类词语。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1. 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2. 回顾前课内容,总结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3. 再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4. 在其它文章中找找排比句,并说说对所找句子的感受。

  5. 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结合注释说说自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 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与作者张若虚,《滕王阁序》与作者王勃。

  4. 师生活动交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5.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成语故事。

  1. 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 再读,说说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谣言与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性)

  4. 试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远行路上

  教学目标:

  1.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2. 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远行路上。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三、创设、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 分小组协商,设定“远行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人物,然后,分角色在小组预演,教师巡视辅导。

  2. 各小组自愿在班上表演。

  3. 同学互评。(教师从听、说的表情、态度、语气、礼貌用语、称谓得体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各个小组取长补短,把要求落到实处)

  四、小结,回扣交际要求。

  第三、四课时 习作:走,秋游去

  教学目标: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重难点: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激发情感,导入话题,引导学生重温秋游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风清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去啊?

  2、畅谈以往秋游活动中的感受。(粗略谈谈即可)

  3、导入:这次秋游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秋游去!

  二、读懂题目,弄清要求。

  自读,思考并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可以美丽的景色为表达的对象,也可以在秋游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为写作内容;可以写一串美好的印象,也可以写一组难忘的镜头。

  三、广开言路,指导思路。

  1. 想一想;这次秋游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或者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游的见闻?你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秋游的过程?

  2.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四、回顾课文,读中学写。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小结其描写角度、方法及抒情方式、记叙顺序。

  五、指导选材,组织文章。

  1. 同桌交流自己准备写作的内容、顺序、描写角度等,教师巡视辅导。

  2. 师生互动,交流典型个例,引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六、学生习作,自主修改后同桌互改。教师提示互改要求,落实习作目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清代文学家钱大昕凭观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写下了耐人寻味的散文《弈喻》,这种缘事悟理的写法,便于表达我们在生活中的思想收获,大家通过研读此文一定会在成长中得到难得的启示。

  二、作者介绍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逝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18世纪中国的杰出学者,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青少年时代成长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就学于苏州紫阳书院,与王鸣盛(钱之妻兄)、王昶(chǎng)、曹仁虎等同学,诗名甚著,号称“江左七子”。著有《潜研堂集》。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明确字音。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解题: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

  2、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3、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但是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着看。

  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能够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客观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知道别人的过失却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闲暇,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下错了一步棋,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五、整体感知

  提问: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部分(1):叙述观棋下棋经历。

  第二部分(2):借下棋喻理。

  六、作业

  1、识记书下重点实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弈喻

  钱大昕

  观棋下棋经历——借下棋喻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背课文第一段,考查背诵情况。

  二、课文研读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作者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经历?叙述了自己怎样的经历?

  明确:

  文章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

  写了自己嗤笑别人不如自己,结果却吃了轻视他人的苦头,以致“不能出一言”。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却写起读书事来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明确: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诸多现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这样使内容更加有意蕴、有深度,引发读者深思。

  3、“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吾求吾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说,自己的“失”一旦自觉发现乃是一大“得”,失与得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预伏脉理。

  4、本文借下棋为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本文提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1)作者是以自己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叙述为后文说理议论服务,先讲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为人接受。

  (2)本文通过作者观棋、下棋的独特体验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学习写法

  提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体会设喻,现身说法,借做事来讲道理,不仅容易把道理说清楚,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呈现出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尾“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又照应开头,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四、归纳主旨

  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明确: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要“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的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反之,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

  1、你一定对生活的某一现象有自己的感悟,请写下你的思考或启示。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弈喻

  钱大昕

  现身说法

  由事入理

  雷真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成就。

  2.培养学生有条理表情达意的能力,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重难点

  培养学生有条理表情达意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设置情境,让学生做小导游,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话北京(组内交流)。

  1.学生课前资料按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等分类。

  2.把材料在组内交流。

  三、游北京。

  1.几名同学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2.选出几名小导游,其余同学做游客,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3.评选最佳小导游。

  四、梦北京。

  学生描述自己心中未来北京的样子。

  五、颂北京。

  1.出示《北京颂歌》歌词。

  2.学生自由写话(赞颂祖国首都北京)。

  3.朗诵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理解“志同道合、投缘、郑重、拜见、风尘仆仆、欢畅、感慨”等词语的意思,仿照例句写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人物语气。

  3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概括出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主旨,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信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慨、拜见”等词语的意思,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十分讲究诚信。(从孔子的学生曾子杀猪的故事,引入。)你还有什么守信的故事和大家交流吗?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守信。板书课前同学们提的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答案了吗?

  (谁对谁守信?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示?)

  3齐读课文,思考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通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理解词语(课上交流词语解释):

  PPT:投缘 志同道合 郑重 拜见 风尘仆仆 感慨

  分别解释词语,挑几个造句。(投缘,志同道合)

  三、研读课文,感受守信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张劭和范式重承诺,守信用?

  2研读相关句子:

  ⑴出示句子: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说:“我们约好,2年后的今天,我到你家去,拜见你的父母双亲以后,我们一起再回京城继续求学。

  读句子,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严肃认真的语气,表示他很重视这样的约定。)

  指导朗读

  ⑵出示句子: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风尘仆仆,可以换成别的词吗?风尘仆仆,说明了什么?)

  如果把句子改成,“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的行人正在赶路。”好不好?

  ⑶出示句子:母亲说:“你们分别已经整整两年,他的`家乡离开我们这儿又有千里之遥,相约的话恐怕早就忘记了。你相信他会来吗?”

  母亲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他不会来?

  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首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读出对朋友的信任的语气。

  ⑷结果他有没有失约呢?出示句子:张劭迎上前去一看,果然是好友范式。他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喜得不知说什么好。

  果然一词,体现出张劭对好友范式的一种信任。

  3联系上下文思考,张劭父母为什么而感慨呢?

  说话训练:看着范式和张劭欢畅得交谈着,张劭的父母感慨万千,他们想:

  4结合语言活动室2完成练习

  例:张劭等候好朋友。

  张劭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

  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 迎接爷爷。

  我们 , 迎接爷爷。

  四、复述故事,语言实践

  1学了课文,你怎么做到守信呢?小组探讨。

  2向别人讲述一件守信的事。

  板书设计:

  8.守信

  谁守信? 1 范式承诺

  对谁守信? 2 母亲 路程远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时间长

  结果怎样? 3 张邵 打扫屋里屋外

  范式 风尘仆仆得急急赶路

  教学反思:

  总共2课时,在练习上,如语言活动室的时间花得太多。复述故事的时间过长,而练习设置得太少,造成一节课很慢。

  对学生的回答,总是给予好的,不能很好得引导到我想要的答案。

  指导朗读欠缺,大多为齐读,形式以后要多样些,可以设置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表演读别人学习读,比赛读等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经典)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