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时间:2024-04-15 12:09:25 教案 我要投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出示12个竹笋。

  看见什么了?谁看见了,再说说。

  2.出示4个盘子。

  这幅图什么意思?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3.出示:每盘放几个?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开展活动,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含义。

  1.到底每盘应该放几个?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2.刚才我们干什么了?就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见了?(可以指图,也可以指题目)3.这幅图还有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12÷4=3(个))

  (1)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一读。

  (2)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3)这是除号,“÷”表示什么意思?

  (4)12÷4什么意思?

  (5)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多少?3在哪儿呢?

  (6)12÷4=3表示什么意思?(图、文字、动作等具体说说)

  (三)在图、文字语言、动作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转化过程中,体验符号化思想。

  1.根据题目要求列算式。

  看图列除法算式。小结:

  ①观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题目不一样可是算式却都一样呢?

  ②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吗?

  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除号前面的数都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吗?监控:

  这幅图什么意思?从哪儿知道的?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在这儿,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20÷5=4,你能用动作或者图画来表示这件事吗?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体会?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出示P18页做一做。

  (1)告诉我们什么了?

  (2)动手分一分,填写算式。

  (3)汇报:说说每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4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5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复习P1例1 、P2例2。

  2、P4第1、2题。

  3、小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建构的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触类旁通,而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处于匮乏阶段。

  对任何知识他们都处于一种认知浅层,老师应如何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该单元的教学必须扎实到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对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主动建构起对"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4)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2、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除法

  6 ÷ 3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 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有两只猫在分4条鱼,你觉得他们可能会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1、3;3、1;2、2

  教师指着上面三种分法提问:这三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鱼条数同样多,都是2条。(教师板书:同样多)

  (2)请大家继续分(课件),把8个小立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均分)即8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 )个。

  (3)(课件)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组是平均分?(葡萄3、5;苹果4、4、4、4、;西瓜1、2、3)

  二、探索新知(课件)

  1、学习例1: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动手实践: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糖动手分。

  (2)观看动画演示分梨的过程

  请大家用小圆片代表梨来分一分,大家分对了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是怎么 分的?

  (3)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梨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 个 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2)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6÷3=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6÷3=2"的.意义。

  3.如果有把2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颗呢?你是怎么想的?让我们来看看这5位小朋友分糖的过程。(电脑演示)算式该怎么列?板书:

  20÷5=4(颗)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先用小圆片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1)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2、看图列出算式:(课件)

  (1)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两份。

  (2)把8个青椒平均分成4份。

  3、看算式,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课件)

  (1)15÷3=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24÷8=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四、拓展:(课件)

  把12只桃子平均分给几只猴子,正好分完,可以怎样分?

  (课件演示说明:点击其中四只会出现"手"形的桃子,就分别是四种分法,然后再点击按扭回到原来的12只桃子的界面;当点击猴子时就会出现完全的四种分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板书课题),所学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第一种分法"(板书),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除法的第二种分法。

  南海实验学校 黄伟红 周莹

  20xx年1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9

  主备教师:xxx

  执教教师:xxx

  教学内容:除法,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xxx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分析: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5的.设计形式与例4相同。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的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20÷4=5。然后,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一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新知探究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实践应用

  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4)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

  建立除法的概念。

  三、教学媒体及教具设计

  1、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及课件、铅笔、游戏用的卡片等。

  2、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三角形卡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一幅画面,谈话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关于分东西的问题。你看,图片上这两个人一起种了一些南瓜。到了秋天,南瓜丰收了。怎样才能使两人分得的南瓜同样多,这可是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那我们得先学会分的方法。

  2、板书课题:第一种分法

  (二)借助直观,讲授新课

  1、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 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一支。然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一支。教师问:“分完了吗?”

  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的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同样多后,教师板书:同样多。

  2、教学例1

  多媒体计算机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然后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后,教师指定一名分得好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演示,订正答案。同时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

  投影演示: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 4份,每份几个?

  讨论:这里“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应是几个?”(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点按鼠标演示分的过程,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3、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投影演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点按鼠标出现排和盘子图片。)

  “平均放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时,教师进行演示,6个桃依次飞入3个盘中。分完后,比较每盘分得的桃数,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板书)

  像上面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教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除号(结合板书讲解除号的`写法)。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样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字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把6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板书)。再指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三)手脑并用,进行练习

  1、小白鸽听说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认真,它想来考考大家,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道题目,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做出来。教师一边谈话,一边出示题目。

  第一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结合多媒体投影的演示集体订正。

  第2题,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清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谈话:同学们做得真不错,小白鸽带来的题都难不倒大家,它飞回去了。不过,小白鸽说,它的小动物朋友们还有不少题要让我们做呢!这不,唐老鸭也给我们带来了题目,不知能不能难倒大家。

  2、(l)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在说得好的同学发言后,教师点按鼠标出现掌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然后再填出书上的空格。

  (2)第2题。

  同学们不但做得好,说得也很好。可是,仍有一只小青蛙不服气,它又带来一道题,我们来看看。接着出示第2题,弄懂题目意思后,先指名学生读算式,再让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又对又好的同学:“你说得真好,小青蛙现在也很佩服你。你听,它在向你表示祝贺呢!”点按鼠标,出现蛙鸣声。

  (四)整体回顾,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同学们想知道更多关于除法的知识吗?我们以后会接着学习,希望大家好好复习今天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情境游戏:“小猴摘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5,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出示例题

  51.这幅图什么意思?

  监控:

  (1)一共有多少个竹笋?从哪儿看出来的?

  (2)怎么分?从哪儿看出来的?“每4个竹笋放一盘”这句话什么意思?

  (3)出示问题“能放几盘?”完整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二)活动中,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1.学习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1)能放几盘呢?谁来分一分?

  (2)汇报,展示分的过程。

  (3)我们刚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过程吗?20÷4=5(盘)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为什么这个意思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

  (7)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监控:他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0÷4=5,谁来读读这个算式?

  (2)谁知道这三个数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除号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

  (3)在这个算式中,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

  (4)12÷4=3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话说也可以指图说明)

  (5)谁来说一说,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3.讨论,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例4和例5,小熊猫和熊猫妈妈分竹笋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呀?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我们把例5改成“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你们还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法指导:如果有困难,请你们摆一摆手中的卡片,帮助自己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并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2.书19页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讨论与总结

  ①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用被除数除数等名词来说)②被除数都是12说明什么?③除数越来越小,说明什么?

  ④商怎样变化,说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3.

  (1)有()个气球,每()个扎成一束,扎成了()束。

  (2)有()个气球,平均扎成()束,每束有()个。

  = =

  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的含义。

  4.机动题:探究活动——分花

  (1)老师在实物投影上放12朵花,

  (2)全班分成3大组,第一组选人分花,第二组选人根据分花的结果列出算式,第三组选人,口答算式表示的意义。

  (3)更换出题、列式和说意义的学生,使参与的学生不重复。

  (4)每做对一题得10分,每做错一题扣10分,看哪组得分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分成几份也用除法计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直观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他为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苹果,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苹果。

  2、探究新知:

  ①师板书:12个苹果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个。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个,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师板书课题:除法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苹果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

  (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师板书: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巩固练习。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4、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02-1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16篇)05-29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2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0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09-1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9-19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