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4-21 13:23:58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1课时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6=20×4=18+80=

  (2)2×7=30×3=14+90=

  (3)4×6=40×2=24+80=

  2.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请仔细观察每一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鼓励,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课——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结合问题,请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3)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同学们列的式子非常准确,思路清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算出结果?

  (1)动手试一试,试说口算过程。

  方法一:15+15+15=30+15=45(盒)(动手画)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动手摆)

  方法三:想竖式口算。(说竖式过程)

  (2)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

  第二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3.教师小结,提炼算理。

  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忘记进位而出错。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18×5=26×3=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三、深入探究,算法迁移

  (1)想一想:150×3=?(PPT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四、课堂总结,完善思维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提高,强化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

  10×3=305×3=15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合作、讨论问题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学生在表述口算过程时,语言描述不完整,思路局限于个别学生的想法中,不能展开思路,大胆思考。

  [再教设计]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动嘴说,让学生在体验口算过程的同时,完善语言表达,促进发散思维的训练。

  第2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多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PPT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3×25=16×4=23×4=21×5=

  120×3=150×4=3×240=2×360=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某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进了一批水果,请大家帮忙整理整理。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10=)

  (3)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学生汇报,教师动态呈现口算方法,理解口算算理。(课件演示)

  预设:

  方法一:把10盒橙子分成两份,每份五盒,分别算出五盒的橙子数,再把两次算得的数加起来。

  5×6=30,5×6=30,所以30+30=60(个)。

  方法二:10盒橙子,可以先算9盒的.个数,再加上1盒的个数。

  6×9=54,54+6=60(个)。

  方法三:先不看10上的0,先1×6=6,再在结果后加上0,所以6×10=60(个)。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口算方法。

  2.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PPT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10=9×10=18×10=40×10=

  (2)指名汇报各题口算方法。

  (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原因。教师提示: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3.深入探究,延伸算理。

  师:同学们对橙子数的计算比较准确,而且思路清晰,下面让我们来继续整理苹果的数量吧!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2),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式:12×20。

  (2)想一想:12×20应该怎样口算呢?

  引导观察主题图,思考多种方法。独立想一想,小组讨论。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并写板书)

  三、课堂总结,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练习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小组比赛,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口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1)6×10=60(个)(2)12×20=240(个)

  6×9=5412×2=24

  6×1=624×10=240

  54+6=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练习,优化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设计中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但是教师的引导过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再教设计]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提高理解算理的能力。

  3.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谁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口算方法来试一试?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35×2=210×4=16×5=

  14×6=30×3=280×2=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16×5

  10×5=506×5=30

  50+30=8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题中出现隐含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数量关系式模型,进而通过交流,掌握这一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理解“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练习题第10题第(3)题的基础,也是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再教设计]可利用课件动态模拟豹子和羚羊1秒钟后距离相差了多少,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速度差,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 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 ),买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钱叫(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 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 )×( )=总价 ( )×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省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苯岷鲜导饰侍猓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蹦芙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苯淌阂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毖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碧钚聪喙啬谌荨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奔觳橥臣剖欠褡既贰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惫鄄毂恚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绻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课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一个小客人呢!猜猜他是谁?(放旺仔广告语)从它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说到日期特写)旺仔牛奶上怎么会有年月日啊?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 观察年历,探求新知

  1、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 (1)请大家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你会看吗?那在年历卡上找一找你的生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么找到的?

  3、 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一起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1) 你是怎么填表格的?

  (2)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统计,你还发现了什么?

  4、 游戏

  随便报一个月,要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李老师报了月份后,喊了开始才能起立,不然你就犯规喽!

  7月 你怎么判断的?

  8月 怎么8月还是男生站起来

  4月 10月 2月

  5、 计算全年天数

  (1) 2月非常特殊。你知道今年2月有多少天吗?今年一年有多少天呢?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交流总结方法

  三、 巩固练习

  1、 猜节日

  年月日不但可以用来记时,有时候人们还给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猜一猜,下面这些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 植树节 儿童节 教师节

  2、 修改日记

  (1) 三(4)班的王心是个很认真的小朋友。他有个写日子的习惯。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读读好吗?

  (2) 读了王心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3、 整理食品

  (1) 年月日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日记中要用到它,还有哪里也要用到呢?听听旺仔他又要说什么?

  (2) 这里还有些食品,大家来看看它们能不能顺利通过检查

  光明酸奶 牛肉干 巧克力蛋糕 喜之郎果冻

  20xx.3.10 20xx.3.25 20xx.3.1 20xx.9.1

  30天 1年 一个星期 半年

  四、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我们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一些小故事和小知识,课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五、 制作

  回去后做一张20xx年1月的月历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 p13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探究并初步掌握口算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原型:

  (1)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探究的问题:

  (1)计算“60÷3=”应怎样算?

  (2)计算“600÷3=”应怎样算?

  (3)计算“240÷3=”应怎样算?

  (4)如何计算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 唤起与生成

  1.口答

  80里有()个十

  400里有()个百

  3000里有()个千

  2.口算:

  36÷624÷430×3 600×6

  48÷872÷9400×22000×3

  在口算时,让学生说一说①口算“36÷6”是怎样算的;②“30×3”、

  “600×6”、“20xx×3”是怎样口算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口算。

  (二)探究与解决

  学习例1

  出示13页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1、解决第一个问题: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出算式:60÷3= _(棵)

  (1)学生独立思考。

  20×3=60,60÷3=20;6÷3=2,60÷3=20;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做完后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动手操作,印证算理

  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棒、圆片、或回形针等摆一摆,如何把60平均分成3份,并找出每份是多少。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是20。(通过摆一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使算法直观化。)

  (3)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2 60÷250÷5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让学生先列式、试做,然后同桌说说是怎样想的。

  600÷3=200(箱)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0÷2 300÷3 800÷2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基本练习,掌握算理

  40÷480÷49000÷3

  600÷2 500÷5 80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方法:口算整千、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就用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千、几百、几十。

  5、解决第三个问题: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式:240÷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3×80=240,240÷3=80;240是24个十,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20÷6 180÷336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计算时,可以把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看做几十、几百。)

  6. 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怎样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个数,就等于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十、几百、几千。

  (三)训练与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算理。

  2.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其中几题的算理,重点说

  9000÷3的算理。

  3.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4.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四)小结与提高

  小结学习的收获:口算除法的方法,评价学习的表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体练习

  4.20×40=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3、4、5、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课前的复习铺垫。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前面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一系列的复习题,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计算经验,从而为接下来的计算扫除障碍。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准确数之前,先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计算。通过这样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作用,从而养成主动估算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算一算。

  6×3= 14×2= 25×2=

  6×30= 14×20= 250×2=

  60×30= 140×20= 250×20=

  2.用竖式计算。

  34×12= 22×13=

  3.提问: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积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积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所以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的复习,能使学生回忆起以前的计算经验,为新课的学习热身,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课件出示电影院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信息:学校组织500名同学看电影,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每张电影票12元。要解决的问题: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2.估一估。

  师:要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的问题,你们能先估算一下吗?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

  方法一 把21排看成20排,每排坐26人,26×20=520(人),能坐520人,够了。

  方法二 把21排看成20排,把26人看成25人,25×20=500(人),能坐500人,够了。

  (3)师小结:根据我们所估算的结果是能坐下的。但估算的结果不是准确数,你们想不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呢?现在我们就来算一算。

  设计意图:估算方法的交流能帮助学生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3.算一算。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师:要求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应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算式:21×26或26×2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导入:今天,我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欢迎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们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老师倒听过这么一句话:读书的女孩最美,读书的男孩最帅,读书的小孩子最可爱。你们喜欢读书吗?那好,今天呀,老师想带你们去逛书城,愿意吗?

  2、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做对我出的题目才可以去,现在我们一看都有哪些题(多媒体出示口算)

  (1)20×3040×5070×20xx×20

  (2)12×4013×7060×5080×40

  3、师:同学们表现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书店看看吧!

  4、出示主题图(点击课件,进入书城。)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图意。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红买故事书,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出问题。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24×12)

  (2)提问:谁能帮小红算出应付的钱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展示做题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做出。

  5、并揭示知识课题。

  (1)师:刚才同学们在帮小红计算的时候也学习了新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板书知识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师: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3)生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

  (三)巩固提高。

  1、师:同学们帮小红算好了价钱,她很高兴。为了感谢大家她给我们介绍了买一些好书,你喜欢买哪一种书?请就把价钱算出来吧:

  (1)多媒体出示:

  学生可以小组内完成,小组长检查,选出最优秀的作业。

  (2)展示汇报,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粗心的小明还没买到书哦!这是怎么回事?(多媒体出示“改错题”)

  (四)拓展应用。

  1、师:大家都买到自己满意的书,开心吗?逛书城真开心,不但买到了好书,还可以抽奖。

  (1)看图,介绍游戏规则。

  (2)师生游戏。(得分最高者胜出)

  2、师:你们中上了大奖了吗?我们也回家吧,今天的逛书城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五)课堂。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31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25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2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8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12-1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5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