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07-22 14:21:4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习四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准确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认识我吗?了解我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吗?看来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都应通过观察接触研究归纳,才能达到真正认识!

  讨论套圈儿游戏的规则引出圆

  (宣布上课!)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的形状与圆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

  古人最早是从日月的形状认识圆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平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

  课件演示最后抽象出数学的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圆到底是怎样一种图形,有什么特点,以至于生活中如此常见、数学家如此夸赞它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基础上自主建构

  (一)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样画圆吗?

  1.圆规画圆

  渗透画圆步骤和圆心、半径作用和定义,介绍字母表示方法。

  2.描轮廓画圆

  引出直径,通过如何确定圆心渗透直径定义及特点

  3.没圆规也找不到圆形物体,怎样画圆?

  ① 自制圆规:铅笔、细绳等;

  ② 电脑画圆1:几何画板演示渗透圆的定义,并再次渗透圆心作用;

  ③ 电脑画圆2:几何画板演示(用正多边形逼近圆)渗透极限思想,为后续学习设伏;

  ④ 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

  小结:看来,画圆有许多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

  (二)合作交流,提升和建构

  1.请各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师的电脑),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做一总结!并把你们总结的成果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①哪一组汇报你们对圆心的认识?

  ②汇报对半径的认识

  ③汇报对直径的认识

  3.小结:

  两千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介绍圆的数学符号:⊙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基本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机动处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正确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过程,认识圆周率。

  (2)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2)结合圆周率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⒈圆形物体实物,。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一把直尺。

  四、教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以下环节教学本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四、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

  哪些同学会骑自行车?在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怎样计算?(出示车轮向前滚动的录像。)

  生:求行驶多长的路程就是求圆形的周长。

  师: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感知求车轮滚动一周就是求圆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直观感知什么圆的周长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1、请你指出老师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准备一些实物有硬币、茶杯垫,让学生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3、指一指、描一描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预设的几种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绳子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拉直;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小结: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要“化曲为直”。

  出示地球图片。

  如果要计算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用刚才的绕线法、滚动法显然都无法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 “缠绕”、“滚动” 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必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这样的矛盾,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操作实验,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概括得到结论”来完成。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圆周长就小。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请同学们分组做个小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格中。请你按照“我们组利用什么方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的顺序汇报实验过程

  小组汇报:

  生: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二个圆直径是2厘米,周长是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25倍。第三个圆直径是5.5厘米,周长是1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它直径都有这种关系呢?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师: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导致结果不太一样,这很正常。你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结果了。谁知道我们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什么?

  生:圆周率。

  师: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了解?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经过数学家周密计算发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读作π。对圆周率的发现最杰出的贡献者是祖冲之。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亿位。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板书:π≈3.14(出示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中操作、交流、观察等活动,亲历感悟发现知识,达到理解的目的。圆周率有的学生早已知道,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是在师生共同补充交流中得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祖冲之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师:你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了吗?

  生:知道。

  板书公式:C=πd,C=2πr

  设计意图:推导圆周长公式,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做到首尾呼应。

  2、设计了三道有梯度的练习:①d=5米, C=?②r=5厘米 C=?③C=6.28米d=?3、明辨是非,下面的说法对吗?

  ①π=3.14( )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③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2π倍。( )

  意图:设计有关圆周率的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畅谈收获,课外延伸作业:

  赤道就像地球的“腰带”,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你知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3.14×20=62.8(英寸)

  C= πd 答: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62.8英寸。

  C=2πr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1.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旧知展开教学。

  本设计充分利用“黄豆营养成分”这一情境,对教材内容略做调整,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自然引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一新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分数乘法应用题作比较,体会两种问题的共同特征,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2.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

  在对一个数乘百分数的算法的探究中,当学生发现可以将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来计算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这一理念,这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也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求教师完美地将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思想方法,这些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会用到,数学课的魅力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食物营养含量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师:(手里拿一把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些黄豆大约有多少克?(约250g)

  师:你们知道黄豆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师:你们的想法和营养学家检测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营养专家还检测出了有关数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我手中的这些黄豆含有多少克蛋白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有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含量)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手拿黄豆的情境,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到原来黄豆含有这么多有营养的物质。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和理解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解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应该如何列式?

  (1)师: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很多关于黄豆营养含量的问题,你们能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一个求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吗?

  (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编写题目: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在250g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2)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并汇报交流。

  ①你能试着用画图法来理解吗?学生试着画图。

  通过画图我们知道,求蛋白质约有多少克,就是求250g的36%是多少。

  ②学生试着列式:250×36%。

  ③列式依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道题是求250的36%是多少,所以也要用乘法计算。(36%化成分数是,这道题也可以理解为“求250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计算蛋白质含量,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1)师:你们有办法解决吗?请同学们以250×36%为研究对象,4人一组展开交流,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并将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计算。

  36%==250×36%=250×=90(g)

  方法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36%=0.36 250×36%=250×0.36=90(g)

  (3)方法总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为:。

  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

  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观察图

  (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调制的过程,并说出自己调制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适当的引导,提出有重要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蜂蜜水量筒水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调制蜂蜜水的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2、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出示课堂活动卡。

  预设

  生1: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40mL蜂蜜、360mL水。

  生2: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3、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出的蜂蜜水更甜?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

  4、除了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调制的过程,并且用语言叙述自己的调制方法,在议一议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课件出示教材72页情境图)

  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找出所需的信息。

  蜂蜜水

  男孩:3小杯12小杯

  女孩:4小杯16小杯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1)探究判断方法。

  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可以通过求出男孩和女孩各自杯中蜂蜜和水的比来比较。

  学生写出比。

  男孩:3∶12

  女孩:4∶16

  (2)哪杯水更甜?现在你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无法比较,如果能知道两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就可以比较了。

  (3)怎样才能知道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交流看法。

  ③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再转化成比的方法。

  (4)得出结论。

  3∶12===1∶4

  4∶16===1∶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所以两杯水一样甜)

  (5)揭示化简比的必要性。

  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数值较大时,有时会给判断带来不便,这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在不改变比值大小的情况下,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这种现象称之为化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的同时,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最简整数比。

  像1∶9,3∶7……这样的比我们称为最简整数比。

  (1)观察一下最简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你发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

  (2)学生汇报发现。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4、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下面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24∶42 ∶ 0.7∶0.8

  (1)小组讨论。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化简比。

  (3)全班交流化简比的方法。

  预设

  生1: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生2: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

  生3:我利用除法进行化简。

  生4:我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如果有学生用此法,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果没有,教师从比和分数的关系入手,引导教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09-2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2-02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9-26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30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7篇)11-14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7篇)01-06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08-2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