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时间:2023-10-08 08:01:46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合集】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合集】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1

  20xx年4月27日至4月29日,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厦门举行。本次观摩交流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是全国小学数学学科最高级别的盛会。在本届观摩交流会上,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位数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比赛,6000多名教师代表参加了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可以说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国各省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对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次交流会分两组分别在XX市文化宫体育馆和厦门一中两个场地同时展开。我们镇一行十人在厦门一中听了其中的16节优质课。这些观摩课教学内容多样,全面涵盖了小学阶段低、中、高级段领域。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级段、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展示,感受到了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欣赏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具有本土色彩的表现形式。如黑龙江的老师与学生的课前互动,就带着赵本山小品中“忽悠”的喜剧色彩,而来自广西彝族的老师则在课前唱起了动听的山歌。不同的精彩演绎,共同缔造了同样精彩的课堂。

  回顾16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实”字。教师扎实、学生真实、课堂平实。总体感觉课堂中花哨的教学情境、热闹的活动场面明显少了,而关注数学本质,注重数学思考的情境多了。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来设计,教学内容既有新意又扎扎实实,感觉这样的优质课堂离我们更近了。课堂更注重实效,探索、体验、交流等方法的运用,且更加趋于合理,更讲求简约、实效。很多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接近我们平时的教学构想,非常容易接受和学习。虽然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却又明显感觉出教学环节的设计更趋于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对细节的`处理也更加真实而细腻,让人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共同体验着教师和学生的困惑与快乐。比如《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们都基本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时,老师抛出了问题“为什么判断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的特征,而3的倍数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等于3的倍数呢?”再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老师也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拉一拉三角形教具,因为拉不动就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是创设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和老师教具中所用的三根小棒同样长度的另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先让学生在摆之前猜一猜,“你将要摆成的三角形会和老师摆的三角形一样吗?”通过猜测、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本质是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了,那么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也就确定了,而不会发生改变。纵观这些课,我感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变浓了,本质的数学课堂正开始返璞归真。

  总之,这次的听课,收获多多,受益匪浅,让我感觉到外面的天空是这样的广阔。我一定会将听课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收获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力争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2

  20xx年11月9日和10日,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到xx二中观摩高效课堂。

  也许是语文老师内心深处对于文化古迹情有独钟,一路上想着曹操的诞生地该会如何,能不能在xx重温关于历史与文学的记忆,于是一路憧憬,一路期盼。

  也许是因为长途奔波,好不容易找到宾馆,看到狭窄的房间,潮湿的被子,阴沉的天气,心里有几多失落,再加上景点也没能去成,只能寄希望于明日的高效课堂了。

  第二天早晨七点四十左右,驱车六公里许,赶往xx二中,这是一所仅次于xx一中的`xx省示范性高中,大门口醒目的大字彰显着学校在该省的显赫位置。进入大门,两排宣传图片展示学校在高效课堂方面的种种举措,给人眼前一亮,心中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展示充满了一些期待。

  语文听课地点在六号教学楼,教室干净宽敞,座无虚席,头顶上四排梁柱上全部张贴着标语,例如:“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又如“多一份投入,多一种学习,多一些反思,多一点执着”。应该说,氛围的营造还是挺好的。

  上课伊始,班长喊起立,班级响起了大声的宣誓,虽然没有听清楚学生们在喊什么,但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很激动,很自信。整节课,学生纷纷上台,敢于表现,勇于展示,这一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下来的两节课里面,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性都非常高,教师也都充满激情。热闹的场面,频繁的掌声,似乎也在让我们反思,高效课堂终究是不是这样?看着最前面的横幅――第一届课改名师“同课异构”语文学科高效课堂观摩课――心里真不是滋味。

  在后来的课后交流中,不少教师有共同的体会,看似精致的背后,实则有太多的粗糙。教师在演,学生在唱,似乎有点不合拍,课堂的生成与教师精彩的即兴发挥在既定的程式中成为机械的生产线。尤其是看到印发给观摩教师的课堂构想,竟然出现了很多标点之类的小问题,不禁让人想笑又笑不出。

  走在校园里,看着一片片的运动场,美丽、大气,旁边是尚未完全施工的现场,一片泥泞,在精致的校园中,依然还有诸多粗糙之处,正如听课时候的感觉一样,形式很美,内容还需要更加美丽才是。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3

  春日的南京,处处花红柳绿,令人赏心悦目,六朝的古都,遍地古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走进百年名校-------南京解放军学院,两排高大的梧桐古朴、幽静,妆点人文色彩的校园,使人油然而生敬畏和仰慕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有幸参加第2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走近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

  刚才刘老师和王老师精彩的再现了大师的风采,下面我来补充一些令我记忆犹新的名师课堂:

  我们知道让学生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莫过于语文课上古诗文的教学.在传统古诗文教学里,我们会逐字逐句的解释,把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再简单地提炼诗人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写即可.这样的古诗文教学,用赵志祥老师的话说,就是“糟蹋了经典”.这次学习,听了王崧舟、赵志祥、孙双金、周益民等大师的示范课,刷新了我对古诗文教学的理解。这些大师的课让我知道课本上的古诗文只是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情感等。例如赵志祥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在这首古诗的教学里,赵志祥老师让学生了解平仄,教会学生如何吟唱古诗,还让学生欣赏两位名家的吟唱.在诵与听之中品味中华诗词文化之美,感悟诗人的情感.至于学生是否能完全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赵老师没有刻意要求,而是教他们怎样去吟唱,抓住古诗的情境,入情入境的吟唱。他列举大量的送别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古人送别时会折柳,吟诗、饮酒,从而了解古人送别的传统.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示范课《天籁》,像一盏迷途中的明灯,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怎样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他用朴实清晰的教法,并没有让学生去翻译古文,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指导学生朗读,根据诗文的意思,明确的告诉学生哪里要读的急促一点,哪里音调要高一点,哪里要读得轻一点,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文的韵律、节奏美,在多读的过程中感受庄子散文豪迈奔远的气势和节奏。

  王老师以国学这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通过读、想、说、写的深切体验,将学生引进文学、历史、哲学,真正走进有国学经典构成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学生从中品味社会和人生,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国学教学的巨大魅力,聆听着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声,真是美哉、乐哉也!同时我们深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我们中华文化中这些美丽的经典。王老师告诉我们,老师首先自己要学好国学,学会做人。他上《天籁》时读文100遍,构思两个月,这足可以看出他对经典深深的热爱与尊重。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平时多多抽出时间静心阅读经典,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实实在在地探索钻研我们的每一节课,才能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有根的小公民。尽管这条路很难走,但只要我们努力了,也就无悔。

  课的最后,王老师给了孩子一道命题:你认为,天地之间,庄子最推崇的是哪一种声音?有的孩子说是天籁,课题如此。有的孩子说是地籁,详细如此。而王老师则点击课件,当“雪花飘落、蚂蚁爬行、海棠花开、春笋破土、露珠滚动、细沙滑落”这些“天籁之声”消失殆尽的时候,问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全场会意大笑。

  是啊,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和体会。又若花开,只随风轻轻摇曳,花香或浓或淡,只有风儿才懂;而花的心事,怕只有花儿自己才能懂得。正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谁又知道呢?

  正如结尾处的精妙设计的歌曲《那是谁》,将王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读悟融为一体,情境学习的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情愫,使师生心动、情动,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对庄子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自然流露,更是令人叹服叫绝。

  在学习的最后一中午,由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林文生博士主持的《共同体研讨单元》,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课堂要实现三大翻转,以前以教师为核心,要转为靠学生互动式的学习来支撑课堂;以前的课堂,老师只跟优秀生互动,现在要让弱势学生也有高品质的学习,提问要围绕弱势学生展开;发展班级的民族文化,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让同学陪伴他的同桌伙伴,老师则要当“观察员”,到各组记录孩子们的互动,让弱势学生成为学习的发动者。

  他提出慢即是快,在教学过程中越慢越好,要放慢我们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教室是静悄悄的,老师轻声细语,学生小声讨论,让学生用心思考,用心与文本对话,有问题需要讨论时,2个学生一组,像聊天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2个人组合,同学之间的友情很稳固,课堂很美好,没有学生不学习的情况。林老师这种翻转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公开性、民主性和主动性,那课堂怎样才能安静下来那?那就是老师自己先安静下来,学生就会安静下来,林博士说老师首先是个倾听者,不但自己要学会倾听,也要鼓励学生学会倾听。

  这种翻转课堂的宗旨是:慢即是快,少即是多。这个宗旨在他们团队的老师李玉贵讲的《蝙蝠和雷达》这堂课中有了充分的体现,整堂课非常安静,没有跌撞起伏的环节,李老师的语速和语调轻而慢,其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她讲课时忘拿话筒了都不知道,别人提醒她,她也没去拿,这说明在她眼中只有学生,令人佩服。

  总之,这次南京学习,大师的课堂令我震撼,大师的魅力令我由衷的敬佩和折服,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艺、高超的调控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探寻答案,寻找语文中的奥秘,无形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也让在场的老师收获颇多,尽情的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感受了小学语文课堂所散发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