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种树

时间:2017-04-01 我要投稿


  【活动设计】
  现在幼儿园的“做中学”大都是局限于科学探究,用在专门的数学领域很少见,其实在《幼儿园纲要》中,也是把数学归属于科学领域。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能否把“做中学”用于数学活动?所以我们尝试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来实施。这也是我们幼儿园承担的“做中学”子课题的研究内容。
  远和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如做游戏时,孩子经常会说:“我站得比你远”,“不对不对,还要远”。如何抓住生活这个点,使幼儿感受远近的概念,体验其相对性,又能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以替幼儿园“种树”为话题引出远近概念,并通过设疑猜测,让孩子借助各种材料,运用自然测量的科学手段进行操作,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测量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并创设“种树”游戏情境,让幼儿将远近概念迁移到情境中,运用于生活之中。符合“做中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孩子操作、发现验证的原理,并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活动的趣味与价值。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目测及借助物体测量等办法,区别物体的远近。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
  3、愿意用测量方法尝试解决路径的远近问题。
  【活动准备】
  操作图纸、卡纸剪的小树、记录单、笔、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种树游戏情境。
  【活动过程】
  一、目测两物之间的距离,区别远近。
  1、交代要求(出示一张幼儿园地形图)
  师:新幼儿园造好了,老师想请小朋友种许多树来美化我们的幼儿园。你想把树种哪呢?是离大门近还是离教室近?想好了撕掉树后面的双面胶把树种上去,然后告诉老师。(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图纸、卡纸剪的小树。)
  2、幼儿操作。
  3、交流陈述。
  师:你的数种在哪里呢?是离大门近还是离教室近?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一交代完要求,幼儿就快速地操作起来。他们很利索地撕掉双面胶,粘好小树,小手举得高高地,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做法。通过观察,孩子种树的位置都是具有显著差异的,远近关系很明显。在孩子表述中我发现,孩子经过目测,对远近概念有了初步的掌握。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做中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幼儿的学习方式应有一定的生活情景,有适合他们边玩边学的游戏,为此通过创设种树的游戏,将知识与活动融为一体,使幼儿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吸引幼儿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孩子兴趣。)
  二、借助测量工具区别远近。(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幼儿猜测→动手操作→交流验证的流程加以解决,是做中学教学的具体体现。)
  1、提出问题,幼儿猜测
  师:我们用小眼睛看的方法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种的树离教室近还是远。老师也种了一棵树,请你们看看是离教室近还是离大门近?(教师出示具有微小差异的远近图片)
  幼1:好像是一样近。
  幼2:好像是离大门近。
  (当孩子遇到困惑时,教师不是急于告知答案,而是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当我们眼睛看不出物体远近时,该怎么办?
  幼:用尺子量,用线量……
  师笑夸奖:你们真聪明,当眼睛看不出物体远近时,我们可以用工具来帮忙。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用体态语加以肯定,这是非常可贵的,同时教师可以借机将其间蕴涵的有价值的问题“挂”出来,引起更多幼儿参与思考和讨论。)
  2、操作并记录,验证猜想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小棒、火柴棒、回形针这些工具,请你们去量一量,老师种的这棵树是离教室近还是离大门近,并且把它记录在记录单上。完成后可以轻轻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教师提供一张缩小的图纸,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操作中看到一个用回形针测量的幼儿,放置回形针时有重叠部分,这必定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教师马上用语言及时提示:“量东西时,怎样放工具才会准确?”经过提示,幼儿观察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马上改了过来。
  (数学活动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作为老师应该让孩子体验到数学知识是一门很精确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教师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随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并运用启发性语言帮助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纠正错误。这样幼儿才会逐渐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品质。这也是做中学所最终要追求的目标。)
  巡回指导中,教师发现幼儿在记录时用了多种的记录方法。有的孩子采用直接画小棒或回形针的方法;有的孩子用数字进行记录;有的孩子用图形加数字的方法进行记录。
  (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操作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操作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爱好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操作,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幼:老师多出来怎么记录呀?有好几双眼睛都盯住了我。
  师:你们想想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一下子就看明白呢?
  (当幼儿提出一种观点时,老师引导他去思考,并允许与同伴讨论,把球再次抛给幼儿,在此过程中把一个孩子的问题变为大家的问题,引发集体的关注,使问题从孩子中来,又在孩子们的合作中得到解决。最后孩子的记录单上出现了用圆点,曲线、钩子等来表现多一些的记录)
  3、交流验证。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拿好你的记录单,来讲讲你的测量结果。
  幼1:我是用回形针来量的(注:直接在记录单上画回形针),树离教室用了3个回形针,离大门用了3个回形针多一点(注:记录单上画了3个回形针,旁边有省略号),树离教室近。
  幼2:我是用小棒量的,离教室用了一根小棒,离大门一根小棒都不到,树离教室近。(注:记录单上画着一长一短两根小棒)
  幼3:我是用火柴棒测量的,树离教室刚好2跟火柴棒,离大门两根火柴棒还要多一点。
  教师追问:那么树到底离谁近?
  幼:离教室近。
  (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用语言、观察记录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有创意地进行陈述。讨论交流,为幼儿提供了多维互动机会,也为孩子充分展示个性搭建了舞台,记录单上的不同符号显示了孩子的不同创意。其他幼儿在交流时也认同这些个孩子的观点,以他们同龄人的思维进行着对科学的诠释。)
  教师小结:当我们眼睛看不出物体远近时,可以用测量工具来帮忙,上面老师种的这棵树,不管用何种工具,测量结果都是树离教室近,离大门远。
  (皮亚杰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所以幼儿不应该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做中学数学活动也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它的重要方式。本环节强调幼儿运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并让孩子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确性。)
  三、游戏:种树(进一步感知远近)
  师:现在我们要到花坛里种树了,三个人一组,听到音乐声停下来时,就请你把树种到花坛上,然后用眼睛看一看哪两个树之间的距离近,哪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远,然后用老师给你的材料量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提供积木、铅笔、尺子等自然测量工具,编号的自制立体小树、记录表等,地上画上三角形花坛,创设真实游戏情境,再次进行远近比较。)
  (将幼儿掌握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远近。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活动延伸:去户外测量幼儿园各棵树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科学问题,这为幼儿的科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广阔的经验背景。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做为孩子学习的引导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发掘生活中的科学,积极引导,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环节可以让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去研究它)
  【课后反思】
  幼儿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做中学”更主张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孩子们己接触到的具体问题(为新幼儿园种树这个话题)出发,强调以体验引发思考,鼓励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考。通过生活游戏情境,将枯燥的远近概念引申到有趣的操作中。孩子们在设问、猜想、操作、交流的过程,形成了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他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这恰恰是“做中学”成功的地方——引发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我们还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探究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都增强了。尤其是孩子在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令我再次深切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科学家”这句话的含义。
  这个活动只是一次尝试,但是却给我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因为我感受到了“做中学”运用到数学教育中的效果,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去挖掘教材,一些数学内容依然可以借助“做中学”模式焕发出新的光彩。我有理由相信,在“做中学”的推动下,我们的孩子会变得更聪明,更具有科学素养!(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