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中易出现的失误与对策

时间:2017-09-17 我要投稿


  1、交谈过于短暂
  

  小莉刚入园不久,还没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所以,小莉的妈妈想在接送的时候和老师交流一下。可是,早上送孩子的时候老师怕影响孩子的情绪,常委婉地拒绝她:“小莉,跟妈妈说再见。”下午接得早,老师又怕影响别的孩子的情绪;偶尔接得晚,老师又要下班了,小莉的妈妈也不好意思说了。
  教师和家长之间未能进行充分的交谈,一是时间短促。整个接送过程往往几分钟搞定,大多是老师看到家长便喊孩子的名字,然后把孩子交给家长,家长就带着孩子离开了幼儿园。二是分工不当。接送时一般只有一位老师负责,在人员集中、场面混乱的情况下,单独交流是不现实的。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可实行相关制度,计划好一个月内第一周与哪些家长沟通,第二周与哪些家长沟通……尽量做到一个月内与每位家长都能沟通一至两次;也可在接送高峰到来之前,一位老师负责组织孩子活动,另一位老师负责接待家长,就可以充分利用接送时间。
  
  2、交谈缺乏主动
  
  蓉蓉的妈妈很想和教师沟通,但每次都是她主动发起和教师的交谈,并且总是她问一句老师答一句,要不就海阔天空地聊一些空泛的教育经。至于蓉蓉在班中的各种表现,老师好像总是说不上来。
  老师不主动与家长交谈,一是疏于观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对孩子没有细致观察,所以会“言之无物”,只能空泛地说教育经。
  二是技巧缺乏。有些老师不太善于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面对幼儿家长时却往往不知说什么好。
  三是知识欠缺。有些老师害怕家长咨询教育问题,因而不能主动地与家长探讨教育问题,以免暴露自己职业知识的不足。
  四是自信不足。有些家长的地位、学历等较高,教师与家长在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惟恐交谈失误而影响自己在家长心中的形象。
  为提高接送交谈的有效性,老师在工作中应做有心人,对孩子的各方面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细心观察记录孩子一天的表现,如吃饭、睡觉等,及时跟家长交流。
  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及教育教学水平,尽快学会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
  老师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主动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表现;对“多事儿”的家长,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耐心来对待家长的质询,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的埋怨;对总不放心孩子的父母,老师要主动帮助其调整好教子心态,向家长推荐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经常与家长交谈。
  
  3、交谈机会不均等
  
  圆圆是个内向的孩子,圆圆妈妈很希望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在幼儿园给予孩子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但每次圆圆妈妈询问老师孩子在园表现时,老师总是回答:“很好,很好。”似乎不愿多说,却主动和别的家长侃侃而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观念的偏向。如果某一幼儿在班中被忽略,那么其家长也往往被忽视。即使家长主动沟通,教师也可能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只谈孩子的不规范行为。
  有的教师甚至偏向于与那些孩子在园表现较好,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并对幼儿园有所贡献的家长进行沟通,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老师在与家长交谈时应做到机会均等,乐意与任何家长沟通。当家长感受到教师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理解和尊重自己,就会消除心理上的距离,就会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老师沟通和配合。当老师与家长之间如果架起了情感的桥梁,就会为家园沟通和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交谈角色的错位
  
  童童爸爸来接童童时,老师反映:“童童在幼儿园吃饭时老爱挑食。”童童爸爸刚想说:“可童童在家吃饭就很……”老师就打断他的话:“我们现在关键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在家也要以身作则……”“哦,好。”童童爸爸只得答应着。
  尽管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家长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老师在互动中往往习惯扮演“权威者”角色,而家长则是“接受者”的角色。
  老师习惯“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而家长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这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
  老师只有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才能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要做到这点:
  一是确立平等意识。老师要避免以教育专家自居,或是在与家长交谈过程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要利用家长接送幼儿之际,面对面交谈,彼此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对方,及时交流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并能够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最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二是及时捕捉信息。老师不仅要会说,还要学会倾听,及时捕捉家长发出的信息,并能够用家长的视角来看同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双向流动。
  三是唤起主体意识。老师要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教师可以帮助孩子的家长,共同分析原因,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但不是去替代家长履行教育的职责。(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