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班数学《5的分解》有感

时间:2017-11-18 我要投稿


  王老师上的大班数学《5的分解》,其教学目标是:主动参加探索5的组成的操作活动。掌握5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分合规律,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遵从了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幼儿感官,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发现。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与借鉴:
  
  1,设计环节科学合理。教师首先通过感官“摸”来发现硬币,认识硬币;进而通过“玩”硬币来探索5的几种分合式;最后教师有机地创设教学情境----用5元钱到“超市”买两样东西,钱必须用完,也就是通过“用”硬币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2,教师有一定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切都在老师的无形掌控之中,形散而神聚。
  
  3、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活动中教师不是机械地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幼儿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面对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歧义,老师不是回避或一带而过或大声呵斥,而是循循善诱,让幼儿真正释怀心中的疑虑。
  
  4、活动中渗透了数学生活化。教师先通过投硬币来推断5的几种分发,让孩子经历与探索,获取新知,然后让孩子“逛超市”来切实感受硬币的流程和价值。这样充分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5、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当幼儿投硬币或逛超市过后,教师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拓展了幼儿思维,又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整节课倡导孩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合理组织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不仅潜意识地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加深了同伴间的了解和友谊。但我认为还有几点值得共同探讨的地方:
  
  一是对孩子的即时评价有些单一,缺乏一定的发展性和激励性。活动中教师应对孩子进行多样性的评价,而且感情充沛,并要具体情况具体评价,切忌一概而论。
  
  二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的解释有些牵强。如孩子在探索5的分解过程中出现5和0时,教师只是含糊地说了一句这是概率问题,其实几种分发都是概率问题。
  
  三是教师没有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记录表。记录表对刚上大班的孩子来说只是初步地认知,应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记录表的式样,表明其用途。
  
  四是教学环节中缺乏一定过渡性语言。恰到好处的过渡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一堂好课必时时抓住孩子的眼球。教学中,教师应与多与幼儿交往互动,多举孩子身边的事例,使孩子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王老师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转换,细心地告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巧妙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