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4-02-01 12:12:25 许清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经常把农历和阴历混淆,那么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农历和阴历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

  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1、阴历是农历,但农历不仅是阴历。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包括象这样“八月十五月亮圆”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也包括“清明节”这样按“节气”来表达的、总在每年的4月5日这样的太阳历。

  所以,经常会在日历上看到“农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这样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农历中的阴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则是农历中的阳历表示法。

  2、从字面上理解,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农历分为阴历和阳历就是这样的表示。但自从采用西方的“公元历法”,现在的阳历就基本上专门来表示也是“太阳历”的“公元历”。这主要跟我们的习惯有关。因为作为中国日期记录及节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农历中的阴历来定义的。比如“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节等等都如此。而用农历中的阳历来表示的好象只有一个算不上节日的“清明节”。农历中的阳历就是24节气,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说起来,农历中的阳历倒更能代表“农历”这个称谓。

  出处不同:

  公历就是阳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

  农历就是阴历,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算法不同: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农历是以太阴(月亮)绕地球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闰年为13个月)所定出来的历法。(以闰月调节年之四时)

  两者月首的安排不同

  中国的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时刻所在日期定为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采用“平朔”,唐初以来,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当天晚上肯定没有“月亮”。

  回历纪年所用的阴历的月首按教规以新月始生为朔,即在日月合朔以后,相当于农历的初二或初三,当天晚上可见到“新月”。

  两者的“年”有区别

  中国的农历由于选用了恰当的“置闰”原则,使平均历年长度的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因而,农历的“年”与阳历的“年”基本同步,但回历纪年中阴历的“年”只有12个阴历月的简单积累。其长度为29.5×12=354天,和阳历“年”之间有着约 11日的差异。因而,长度积累后,月份和寒暑往来会出现颠倒现象。农历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阴历的新年则可能在暑期到来。

  两者编订的主导思想不同

  中国的农历和阴历均选用月球的运动作为参照,每月的日数近似等于月相的变化周期——29.5306日。在月份排列上,一般大月30天,小月29天,两月平均后每月日数为29.5天,这与朔望月的长度基本相当。此为二者的同源之处。

  农历和阴历二者都能准确的反映月相的盈亏:月中为望月(满月),月初为朔。但中国农历的节气还能够反映四季寒暑的气温变化,如平常所说的“五黄六月”、“寒冬腊月”等词汇。

  阴历算法

  阴历,其计算方法是: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大建”每月为30天; “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农历算法

  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农历的由来: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阴历是农历吗

  阴历:又称太阴历。他以月亮的圆缺决定一个月时间的长度,月份和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四季寒暑)无关,年的长度只是月的整数倍。月亮盈亏周期为29.5306日(29日12时44分3秒),称为一个朔望月。由于历法规定月必须是整日数,这样一年中有些月份是29天,有些月份是30天,以此调整历法月的平均时长与月亮的盈亏周期相一致。

  农历:又称旧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过去误称阴历。由于在我国已使用很多年代,所以习惯上叫阴历。它的特点是:既重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照顾一年中的四季寒暑。为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在历法中协调起来,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年中分别有7年分别增加一个月(闰月),其他年份仍为12个月。一年有13个月的又称为闰年,全年383~385日;一年有12月的又称平年,全年353~355日。这种置闰历法的精度相当高。这种历法又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便于农事。其缺点是平年和闰年日数相差较大。

  阴历与农历:文化意义

  尽管阴历和农历在历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阴历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农历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同时,阴历和农历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历月份别称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寒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正月的第二天称为正月初二日;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如正月的第十五天(元宵节)即称为正月十五日;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称为正月廿二日或正月念二日。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正月:端月、元月、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二月:杏月、花月、如月、仲春、绀香

  三月:桃月、桐月、莺时、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阴月、梅月、余月、清和、槐序、孟夏

  五月:榴月、毒月、蒲月、仲夏、天中、郁蒸

  六月:荷月、荔月、林钟、伏月、溽暑、季夏

  七月:兰月、巧月、瓜月、相月、孟秋、首秋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南宫、仲商

  九月:菊月、玄月、季秋、晚秋、暮商

  十月:良月、阳月、子春、孟冬

  十一月:冬月、葭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腊月、涂月、嘉平、季冬、冰月

  注:正月不是别称,而是农历第一个月的正式名称。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腊月,腊梅吐幽香,又称腊月。

  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

  农历的优点

  1.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相关文章:

泡茶和煮茶有什么区别03-30

冬泳和游泳有什么区别03-29

"管理"和"领导"有什么区别04-28

丝瓜和黄瓜有什么区别05-05

软卧和硬卧有什么区别04-05

春分和秋分有什么区别06-04

http和https有什么区别04-01

搏击和拳击有什么区别06-03

立夏和夏至有什么区别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