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

时间:2023-04-04 17:00:51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1

  从小蔡伦就到皇宫里5261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4102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1653的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

  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此常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制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蔡伦看到当时大家写字不便利,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丝绵纸不行能大量生产,而且都存在缺点。于是,他就研讨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着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捣烂成浆状物,再经过蒸煮,最终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不仅体轻质薄,很合适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由他监制的纸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2

  张衡很小的时分,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非常喜爱这个聪慧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爱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奇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慧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答复不上来,这让他更加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很多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很多的好奇的问号。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迫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简单,因此非常努力。不久,小张衡开头作诗了。他作的诗经常受到老师的`夸赞呢。为增长学问,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从今,他经常仰视着星空,观看北斗星的改变,日积月累,发现北斗星在围围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由于勤学好问,伴着一每天地长大,张衡的学问也越来越丰富了,终于成为了科学家。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3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拟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把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头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闻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挖苦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沉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讨学问的精神是很仔细严格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讨。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看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讨的爱好。

  经过他的观看研讨,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耀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从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敬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晰楚。

  那个时期,常常发生地震。有时分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很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哄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实验,创造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外形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洪亮的声响,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根据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谈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惹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倒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分,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分,由于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许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芒的业绩.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4

  望古今青史留名者,或当朝权政,或风流倜傥,或飘逸脱俗,或博古通今。有人的成就直至影响到今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机械制作……张衡,中国史上的灿烂明星。

  论政绩,他虽无很大作为,但但凡所做官的地方,肯定政通人和,我想这就是张衡的特别魅力,相对于轰轰烈烈的一生,我更偏爱于平淡安逸的生活,相对于高官厚禄的权贵生活,我更喜爱“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所以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与张衡的生活是有相像之处的。我不能像林语堂那样说“我了解他”。但是我可以说“我喜爱他”我喜爱张衡,喜爱他骨子里的孤傲,由于这孤傲之气,他没有与当时的宦官们同流合污,保持了自身的清白。人,就是要有这种清离之气的。你或许不能以薄弱的力量转变身边的恶俗,但是至少可以以自身的正气来感化,哪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至少努力过了,自己做的'很好,就可以了。

  再说成就。闻名的侯风地动仪可以算作他的代表,据说直到如今也没有人研讨出他的结果。用一句比拟俗遗点的话说“科学就是力量”假如说他的成果归功于天赋,那么可就有点委屈张衡了,努力是他唯一胜利的路,从他身上我了解了胜利的必要因素:耐烦、爱好、以及努力。

  话说回来,平常看一个人,首先看他的言谈举止。我想张衡就是那种很书气愤,但是稳健中带了些许机敏,一片著作,写十年之久。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认真做一件事,就会做出震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一种坚持,一种力量。

  我想,我已经被他感染了。他——张衡,我心中的英雄。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5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许多勤奋、勇敢的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光芒的篇章。宋末元初,被誉为中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黄道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黄道婆?写了关于黄道婆的很多内容,有她的技术革新、历史功绩、民间信仰和历史的足迹。

  黄道婆的技术革新是对纺织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进行了革新。这四道工序分别是捍、弹、纺、织。改良的器材是搅车、大弹弓和弹椎、卷筵和三锭纺者车。

  黄道婆也建立了很多的`历史功绩,她引路入一年生两种棉花。由此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传统农村经济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商业市镇慢慢形成和繁荣,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开展。她还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产习俗、消费习俗、妇女地位和婚嫁习俗。更加促进了贸易的国际交流,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开展。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黄道婆有了民间信仰,人们建造了乌泥泾黄母祠、黄道婆墓地等景观。人们还纪念黄道婆生日、棉花生日,发行了黄道婆纪念银币。

  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的,她在中国人民的开展上立下了里程碑。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如果我们也有这份精神,在学习上勇于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出色。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6

  元朝时分,松江一带种了很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人民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事,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依据崖山人民用两根瘦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洁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议改革弹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然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漂亮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7

  在家人心目中,黄道婆是如此的和善,如此的虚心,如此的虚心,如此的无私,如此的勤勉,如此的潜心钻研。为家乡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为了改善人们生活和劳作的艰辛,她把能纺一根纱的织布车改为能纺三根、五根的`脚踏车;她把用手来剥棉籽的方法改成了用轧车来轧棉籽,她第一次用运用轧车时,由于不当心,就把脚扎了,乡亲们发现了,就把她送进了小诊所,医生说,要休息两三天就可以下床工作了,可是她又迫不及待想要修好轧车,就偷偷地溜回去;由于乡亲们学识不高,不会运用轧车和纺织车,黄道婆就耐烦地一点一点交给他们,只要他们不会黄道婆就会毫不烦厌地教他们;黄道婆虽然学识不高,但她设计做棉被的机器时就像金榜题名过的名师一样,游刃有余,让木匠拍案叫绝,连宣称赞;在生活里,有人会问黄道婆,为什么要帮忙她的乡亲们致富呢?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我猜黄道婆会说:“乡亲们是养大我的,怎么能遗忘他们呢?”这就是个和善的黄道婆。

  黄道婆再设计机器时,非常细心,为了不让乡亲们扎到脚,为了不让乡亲们劳累,为了不让乡亲们操劳,为了不让乡亲们担忧棉花会质量不好……她都挖空心思地解决问题。

  “黄婆婆,黄婆婆,两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用勤勉的双手,转变了人生,扭转了命运。这就是一个无私、和善的黄道婆。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8

  张衡诞生在河南省南阳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从小聪敏过人,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充满了爱好。尤其让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般的日月星辰,这让他对天空充满了遐想。

  一次,他和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长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妈妈带他回家时,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一团了。

  以后,每当他发现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妈妈赶快回家做午饭。

  他还喜爱听妈妈讲有关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阳光普照,母亲给他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银光积累如水,母亲便把小张衡抱在怀里,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洒满天空时,妈妈告知他天上文曲星的传奇和二十八星宿的'。

  有一次,母亲给他讲完故事,很久不见他回应,于是拍拍他的小脸蛋,问道:“张衡,你在干吗?”

  “我在数星星。”

  母亲很奇怪,怀疑地问道:“天上的星星动来动去,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可是,我发现这些星星并没有乱动啊。你看那颗星,它往西边移动,而它旁边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动呢!”

  母亲一看,果真是张衡说的那样。就这样,小张衡毫无厌倦地一边观看一边数,他可以数到一千多颗呢。

  张衡不仅聪慧,读书也非常认真专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向他人请教。

  到10岁的时分,张衡就已经熟读《诗经》,同时还阅读了许多其他的书籍,对其中的天文、历法学问非常熟识。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同学们讲《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把“流火”解释为“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先生说大火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流星。

  张衡觉得先生的话有冲突,就马上站起来说出与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释:“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来,他又引证《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有关论述,一口气说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区分。

  就这样,张衡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靠着对它们深厚的爱好和探究,最终成为了闻名的天文学家。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9

  上语文课,老师要大家找出喜爱的一位科学家,并在课堂上报告,于是我兴冲冲的到小书虫乐园找到一本描述中国宏大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张衡是东汉宏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并且喜爱思索,儿时便呈现出惊人的天赋。长大后虽受人提拔,但他仍然放弃了当官的时机,而专注的埋首于研讨中。

  张衡可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样样精通,其中在数学、天文和机械的表现更为突出。他创造了出名的地动仪”,这个地动仪能够很即时的测出地震的位置,有一次,地动仪显示出洛阳西方有地震,当时人们都不相信,过了几天,快马入京报揭发生了地震,方位正是洛阳的西方,此时大家不得不佩服张衡的创造。地动仪不仅成为地震测量的.始祖,更显示出当时张衡拥有非凡的科学力量。

  张衡的另一创造浑天仪”打破了本来中国人对天文的盖天说”,这个创造能够精确的显示出日月星辰的运行方向,丝毫不差;他后来创造了水钟来让浑天仪自动运转,变成了兼具报时功能的水运浑天仪”。此外,他还打破了人们对日蚀和月蚀的迷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他也计算出圆周率到小数第二位。这些创造和奉献,在当时的技术来说,是相当不简单的。

  张衡一生的成就,受到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推崇。我们要学习他主动思索的精神,也要感谢这位宏大的科学家,为我们的科学研讨打下扎实的根基。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10

  这一周我们学完了第十一课《黄道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道婆》这篇文章主要计了:黄道婆小时做童养媳,受到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后来,她终于忍受不住了,逃了出来,到了崖州。她在崖州衣食无忧,学会了当地简便的织布、纺纱、植棉等技巧。在晚年时,她毅然回到了家乡,无私地教会了她家乡的乡亲们植棉等技术,令他们的家乡有了“衣被天下”的名誉。

  为了表示对黄道婆的敬意,在她去世之后,人们凑钱公葬了她,并为她建了墓碑,还在镇上为她建了一座祠堂,名叫“先棉祠”。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文物包管管理局修了黄道婆的墓,并帮她种了树,还建了墓园。后来,北京博物馆还陈设了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当做了文物,供后人瞻仰。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我们的衣服是怎样来的.,这可多亏了黄道婆啊!黄道婆不愧为(写作技巧)“棉神”,虽然公婆丈夫这样虐待她,而她却没有记恨,也没有放弃,仍努力地学习学问,为家乡奉献。

  假如没有黄道婆,那么会怎么样呢?那我们只会穿着那些颜色单一,没有图案、花纹的布衣上街,比起如今五彩斑斓的颜色,真是天差地别。即使人们明白怎样锈上图案,但是会有黄道婆创造得那么轻巧、简洁吗?是的,黄道婆这位巾帼是不行缺少的,否则就不会有如今这么五彩的世界。

  黄道婆不愧为棉神,她真是我们的好典范,她这种不畏强权,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向她致敬。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11

  黄道婆,她是第一个创造纺织术的人,让中国的纺织历史有了源头。瞧!黄道婆坐在石凳上,在竹林里认真致志地织布,一点也不受影响。她的脸上似乎多了几条皱纹,也多了几丝笑意,可能她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觉这些劳动也不算什么,有了劝慰,就更加努力了。虽然这是一座雕塑,但被雕刻师雕得活灵活现,让我一看到这个雕塑,就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植物园的黄母祠里拍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十,我的华诞。这张照片不但记着中国纺织的历史,还时时辰刻提示我要学习黄道婆,热爱劳动,常常劳动。这张照片还传递了古代人辛勤劳动时的样子、想法,让我们和如今的生活作比照。

  黄道婆坐在竹林中织布,肯定感到丝丝凉意,也就遗忘了自己的劳累,边享受大自然给她创下的环境,边干着自己手上的活儿。我们肯定会觉得这样很悠闲,其实并不然。黄道婆长期这样劳动,肯定觉得又枯燥又乏味,手上也磨出了茧子,长出了皱纹。可她还是默默的忍着,连续劳动。如今,来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能像黄道婆一样呢?我们在家里享受父母辛辛苦苦创下的悠闲生活,很少在家里劳动,反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交了学费,还不好好学习,只顾玩。

  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学学黄道婆的这种精神,来转变转变自己。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相关文章:

撰写科学家事迹故事03-25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09-04

古代含蓄的情话12-10

古代礼乐制度09-20

古代的礼乐制度12-29

古代围棋怎么下11-14

古代计时小常识02-15

古代中式婚礼流程12-10

古代名人座右铭12-09

古代是怎样教育孩子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