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时间:2023-10-18 10:50:14 德燊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通用8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通用8篇)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1

  宝宝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专家表示:“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哭。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面临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因此入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小的时候,得到长辈们悉心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可在幼儿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要适应幼儿园里的日程,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老师的注意力和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于孩子的焦虑心情,家长首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

  宝宝第一次入幼儿园由于与爸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爸妈,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习惯的养成至少是需要21天,所以要坚持送宝宝上幼儿园,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送下宝宝,立刻离开,否则会引起宝宝情绪的反复。

  1、要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宝宝平时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因其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里转一转,玩一玩,让宝宝先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

  2、培养宝宝独立能力

  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的独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离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对成人的依恋感。

  3、消除疑虑产生信任感

  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4、培养自信自立的能力

  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培养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5、调整好宝宝的心态

  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十分敏感,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心态动摇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6、教宝宝学会与同伴交往

  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由于很多宝宝围绕带班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落。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需求。在于同伴交往中,要告诉宝宝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

  7、随时了解宝宝的心里感受

  当宝宝回家时,爸妈可以拥抱抚摸孩子,问他在幼儿园感兴趣事情,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情绪问题。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2

  幼儿分离了自己的家人,周围的环境变的陌生,小朋友也是陌生的,他那受惊的眼神和不安的表情,反而哭闹的更凶、更强烈。他们失去了感情依托,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为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该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进行调整,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

  1、鼓励

  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孩子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把孩子要入园当做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她)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到幼儿园玩。”

  2、睡眠

  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独立入睡。

  3、吃饭

  家长在家里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吃饭时间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家长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4、表达

  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孩子如果尿湿了裤子,要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5、接送

  家长送孩子入园后离开时,应自然地与孩子道别。对那些仍然有些担心的孩子,家长可以答应早一来接他(她)回家,并且要说到做到。家长来接孩子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幼儿园应允许家长陪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活动器械上玩一会儿。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幼儿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3

  分离焦虑般一般持续一到两周。虽然这段时间并不算很长,却牵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巨大精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在幼儿早期的情绪发展中,通过与父母长时间交流和情感互动,形成了对父母的依恋情绪。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种广泛存在于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强烈感情纽带并不陌生。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的表现。然而这种依恋,却使得幼儿力图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例如一些幼儿只愿意让妈妈陪着睡觉,如果换成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也会器闹拒绝。当离开父母时,一方面幼儿恐慌、哭泣、尖叫、哚脚等表现出一种分离防御,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他回到自己身边。如果这种防御行为不能奏效,幼儿就会进入分离焦虑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当陌生的看护人靠近时,幼儿还会出现另一类明显的不安,即陌生焦虑,他们会提防性的地回避或哭闹。分离焦虑加了陌生焦虑,使得幼儿在刚入园的初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在父母的长时间相处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国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依恋最开始形成是在7个月到1岁之间,在2到3岁进入特定依恋期。特定依恋期内,幼儿积极与父母保持特定的联系,并拒绝离开他们。他们把父母作为探索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边。

  因此,当他们知道要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吃惊、反对和依附的反应与行为。新入园的幼儿正好处于这个时期,因此很自然地会产生分离焦虑。

  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园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办法淡化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幼儿的多重依恋: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对新的看护人——教师的依恋情绪,消除陌生焦虑。

  据美国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不仅仅会对父母产生依恋,而且也会对与他发生社会联系的其他人产生依恋。幼儿的这种多重依恋性为淡化其原有依恋、培养新的依恋提供了可能。

  一、家长对策:

  1、能力准备

  入园前,先教育幼儿练习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学会洗脸、洗手,用杯子喝水等,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手的动作还不协调,有时会搞的乱七八糟。

  如穿衣服时,先把衣服给孩子披上,让她自己伸手穿袖子,以后让他自己学会两手抓住衣领往后一披,再穿袖子。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激励她主动学习,独立探索。

  如家长嫌孩子动作慢,麻烦,而一切代劳过分照顾,就挫伤了孩子独立性的萌芽,使他们养成一切依赖于别人的习惯。这对孩子是害不是爱。孩子掌握了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就为开始幼儿园生活奠定了基础。

  2、生活习惯的准备

  上幼儿园的前一段时间,要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以减轻孩子入园后的适应困难。

  3、心理准备

  常常听有的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这是家长最忌讳的话。因为这样孩子就会觉的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是坏孩子呆的地方。这对孩子入园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大一点的小朋友家玩,听小朋友讲幼儿园的事情。看到别人在幼儿园学到了新本领,结识许多新朋友,这样孩子对上幼儿园就会充满了向往。

  二、持之以恒

  尽管家长入园前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但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还是不太适应,又哭又闹,主要原因是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少,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一到幼儿园,离开了平时依赖的家长,便会焦虑不安。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到幼儿园时痛哭的声音,就忍不住想流泪,想把孩子带回家。可是孩子既然已经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家长没理由让孩子退回来,否则孩子将永远学不会独立生活,将来也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家长也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孩子的入园

  面对孩子的`适应困难,家长的心态起重要作用。据了解,入园困难的孩子,其家长多是忧心忡忡的。有的是孩子在墙里哭,家长在墙外哭。家长的分离焦虑甚至比孩子还要重,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因为亲人之间会有较强的心灵感应,家长的情绪情感会直接感染孩子。家长优柔与痛苦,必然弱化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而家长的洒脱和平和,则会安抚孩子的心灵,缓解孩子的焦虑。事实说明,家长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帮助孩子克服适应困难。

  其实哭闹几乎是每一个初入园小孩的共同问题。现在看看早已熟悉幼儿园生活的孩子高兴快乐的样子,你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自然的、必经的过程。只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你的宝宝就会顺利地渡过人生的“第一次”。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4

  1、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提前演练

  曾经看过一个幼儿园的纪录片,片中的小女孩不断重复问身边的老师和小伙伴:“爸爸妈妈还会来接我吗?”即使老师和小伙伴给了肯定回答,小女孩还是不断地问,同时因焦虑而哭泣。

  孩子初上幼儿园会大哭,有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离焦虑,而是担心自己的爸爸妈妈会将自己永远都留在那里。在孩子的眼里,一天、甚至一小时的概念和“永远”是等同的。

  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一点,爸爸妈妈可以提前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

  例如家里的玩具小熊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由孩子扮演)将小熊送到幼儿园,小熊在幼儿园交了很多好朋友,玩得很开心,到了晚上,爸爸妈妈来接小熊回家了。

  提前练习,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只是暂时和爸爸妈妈分开,放学后爸爸妈妈是一定会来接自己回家的。

  2、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

  除了分离焦虑,让孩子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第二大原因是没有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一个懂得简单生活技能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他们在情感上也不会太依赖大人,独立性比较强。

  通常来说,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生活技能:学会自己握勺子吃饭、懂得自己擦嘴洗手、需要上厕所了会自己找厕所(或向老师报告)、会自己穿衣服鞋子等。

  提前让孩子学会这些技能,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没有家人在身边的集体生活。

  3、让孩子学会寻求帮助、表达需求

  即使掌握了简单的生活技能,但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面生活,孩子还是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例如不小心尿湿裤子了、杯子里面没有水了、甚至是身体不舒服等,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焦虑。

  让孩子学会寻求帮助、表达需求,也是我们要提前教会孩子的一个必备技能。

  4、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

  午睡时间一切活动都暂停了,孩子的注意力得不到转移,分离的悲伤情绪便会在这时被放大,于是出现哭闹声此起彼伏的情况。因此才会有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午睡的时间是最让人崩溃的。

  提前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漫长”的午睡时间。就算孩子暂时睡不着,也要让孩子静静躺着,慢慢养成这个习惯。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带上自己熟悉的玩偶,身边有自己熟悉的“小伙伴”陪着,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5、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和同龄小伙伴玩耍

  如果孩子能体会到和同伴相处的快乐,那么他的分离焦虑自然会减轻很多。平时爸爸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学会相处的规则。一个合群、喜欢集体游戏的孩子,会更容易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

  6、提前参观幼儿园,或上亲子班

  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让孩子熟悉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有助于建立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期待,同时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有条件的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上亲子班,提前让孩子形成“上学”的概念。

  7、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上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迈向集体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这里是一个讲规则的地方,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自然会适应得更好。如果孩子经常不听指令、喜欢抢东西、甚至有打人的情况,父母及时调教,能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5

  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幼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入手,根据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unmitigated),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mitigated),即幼儿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研究发现,当婴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如果有其他人陪伴,就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因而分离焦虑的反应强度也较低。而且,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情绪可以因教师的照顾与陪伴而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

  幼儿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依恋这一情感联结对幼儿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指出,母婴之间稳定的依恋情感联系的建立,有利于幼儿社会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埃里克森也认为,早期的情感依恋向幼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有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

  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现象。如果幼儿长时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幼儿园同伴交往中显得更具社会能力、解决人际问题能力以及更高的自信水平。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焦虑表现与消除对策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法”测量幼儿的依恋行为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安斯沃斯依据研究结果将幼儿划分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幼儿初次入园时,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在父母离开时和父母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与父母相见时的表现。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在与父母分离和与父母团聚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

  (一)安全型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初入园时能独自或与父母一起探究周围的陌生环境,对于陌生的教"币和同伴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和父母的分离表示伤感,但并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与父母团聚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寻求与父母亲近。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情绪健康、稳定,自信、友善,乐于探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不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对于这类幼儿,教师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热爱教师和幼儿园的情感。

  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根据新人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设置活动角。在活动室墙面上可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用来自幼儿生活的材料创设游戏环境,准备大量活动材料和玩具。幼儿受丰富多彩、新奇、整洁的环境吸引,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各种活动,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逐渐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

  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爱抚等,都能使幼儿从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幼儿能很快把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从而大大减轻幼儿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法和讲理法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如及时表扬不哭不闹的幼儿,引导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是明确讲道理:“只要你在幼儿园里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爸爸妈妈下班后就会来接你”;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让幼儿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老师是喜欢所有小朋友的,从而促进幼儿依恋的转移。

  (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谨慎,过分依附母亲,怯于探索环境,对陌生人不太关注。对父母的离开表现出极度的伤感和焦虑;与父母团聚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拒绝交流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情绪不稳定,排斥与接纳并存,依附性强,缺乏自信。

  这类幼儿需要教师给予关注。针对前一类幼儿的措施同样适用于这类幼儿。此外,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要以满足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为主。

  教师要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进而获得安全感。克劳斯一肯内尔假说表明,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幼儿同样有强烈的肌肤刺激的需要,因而教师应使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爱抚,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教师还应像母亲一样,多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促进亲密的师幼关系的形成。教师的关心和体贴能使幼儿把教师作为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从而缓解入园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这类幼儿逐渐融入同伴群体。开始时,教师要带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后逐渐增加他们独处以及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间,最终使他们融入同伴群体。开始时,这类幼儿可能不能与其他幼儿一起游戏,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引导。游戏中,玩具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如诱发幼儿之间目光对视、身体接近、手指接触以及随之而来的言语交流,等等。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同龄伙伴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三)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自主地探索和游戏,但不够投入。他们能接受陌生人(如教师和同伴)的关注,与陌生人在一起并不十分伤感。在人际互动中,这类幼儿表现出一些回避现象,如避免成人注视或扭身走开。在父母离开时并不特别焦虑,与父母团聚时并不力图接近。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似乎对爱缺乏反应,排斥、独立,情绪活动水平低。

  这类幼儿也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他们的适应能力介于前两类幼儿之间,虽然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并能主动进行探索性游戏,但其关注和探索的程度不如安全型幼儿,而比反抗型的幼儿要高。针对前两类幼儿的措施同样适用于这类幼儿,此外,对于这类幼儿还要采取转移法和顺从法。

  教师要用玩具、图书等幼儿感兴趣的物品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压力,稳定入园情绪。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教师要顺从他们的意愿。只要幼儿情绪稳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喜欢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不必强求他们加入既定的活动。

  除了上述对策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寻求其他有效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如教师可以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来幼儿园,使他们有一种精神寄托。教师还要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及家长在家常用的一些方法,以便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也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6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也恰恰是易受伤害的脆弱期,尤其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老师要注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分离焦虑和社会性焦虑则是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这些消极的情绪表现极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社会性焦虑”一般指个体在社会性交往中产生的恐惧退缩反应。这两种焦虑都是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使自尊心受损时所形成的—种紧张不安而又带有恐惧的负性复合情绪。

  教育专家指出,“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引,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确实,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月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幼儿失去原来的舒适与满意,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也就是“分离焦虑”。这种现象在新入园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而当幼儿后来所面临的环境、事件越来越熟悉,分离的焦虑就越弱,所以在中班后期和大班幼儿身上这种分离焦虑现象较少见。

  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不依恋原先的照顾者,减轻幼儿的焦虑呢?

  1、用爱不定期打动幼儿,改变他们不安的心理状态。

  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心理研究表明,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而剥夺了爱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所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老师,这第一十个人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无疑是最深的。在工作中,教师的爱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分离所产生的'不安心理。

  老师对幼儿的爱要公正,不能只偏爱那些聪明、漂亮或老实听话的孩子,对相貌、智力平平的幼儿也要付出同等的爱心,不然这些幼儿就会感到自卑、胆怯。

  2、创设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消除焦虑。

  所谓平等和谐的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受老师或同伴的驯: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新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心理症——源自于某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出的焦虑,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症所表现的焦虑,是孤立无助的幼儿采取有效安全的措施而造成的。

  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比如请幼儿自带玩具,到幼儿园与伙伴共同分享。现代社会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切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很严重。让孩子懂得要爱护他人的玩具,随便损坏别人的玩具,以后别人就不愿意给你玩,也不愿意和你在一起了。这样小朋友就会很珍惜他人的玩具,同伴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关系变融洽了。

  另一方面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感受合作互相的乐趣。幼儿刚来园时还不会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棚艮穿反还要讥笑他,老师给幼儿听别的孩子帮助别人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去关心、帮助别人,别人会很感谢你,而你自己也会感到做好事而高兴,逐渐使幼儿之间形成彼此关心、帮助的友爱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如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说笑、游戏的。

  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要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培养外,同时也要求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7

  幼儿园孩子如何度过分离焦虑期?

  对于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父母来说,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里最关键的就在于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过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离焦虑期”。我们都知道,幼儿能否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形成、智力和动作发展、身体发育,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过渡期,在幼儿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

  用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心智与智力发展还处于稚嫩期,活泼、好动的同时,注意力易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很短,常常会走神,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想起父母,所以我们会通过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暂时忘记父母,投入到游戏当中。”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介绍说。

  幼儿园里的玩具也要数量充足,种类齐全。据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的胡园长介绍,园里的玩具要经常轮换使用,保持孩子对玩具的新鲜感。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知道了自己的存在”,因孩子还没有形成“谦让”的意识,必须保证数量与种类齐全,让每个孩子都能各自拥有,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否则,孩子很容易因此闹脾气。通过游戏与玩具能稳定情绪,减轻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从而缓解分离焦虑。在明德幼儿园则配设了“游戏廊”、“玩沙池”、“户外活动区”等游戏场所,该园的周园长介绍:“我们每天等家长把孩子送到园里,都会尽快让家长离开。对于较小的孩子,我们都会先让他玩一下游戏,以尽快适应。”各个幼儿园也设立了早锻时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让其暂时忘记父母,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新一天的集体生活。

  用爱博得孩子的信任

  在择园方面,除了关注教育理念、教育设施等外在的东西外,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们看中的往往是老师们的教育态度。老师的学历、专业技能是家长考虑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老师的性格是否和蔼可亲,是否有耐心,对孩子是否有责任心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在选择老师的时候,首先是感情要求。也就是要求老师一定要爱孩子,要求老师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爱去教育;对待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也会用‘严中有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福龙艺术幼儿园的温园长亲切地告诉记者。

  在幼儿的辨别能力还没有成熟时,对待事物都是凭第一感觉。“孩子经常会缠着对他好的人,认为这个人特别亲切,并且对其产生一定的信任感。”温园长认为,有爱心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用爱心去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感,才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托给幼儿园。对于经常闹脾气的孩子,老师们并不是置之不理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是很懂得孩子的心理。当孩子知道哭闹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学会了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目的。所以我们都会在孩子哭闹了,冷静过后才对他进行安抚,拥抱呵护,让他的情绪尽快稳定下来,继续融入群体中。”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向记者说道。另外,老师们应该学会使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热爱幼儿园生活。“经常带孩子参观哥哥姐姐班,告诉孩子,你乖乖地也能像哥哥姐姐一样棒。”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亲切地向记者说道,“经常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就能让他对幼儿园更加向往。”

  用家的感觉驱散孩子的陌生感

  据悉,幼儿3岁左右就应该来到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适应集体生活,而0-3岁期间,幼儿都是在家庭中长大,对家庭环境倍感熟悉与亲切。鉴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因此要减少幼儿的抗拒心理,首先就应该从环境着手。“我们幼儿园的课室设计要尽量与家相似,”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说,“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对环境的陌生,而他们最熟悉的就是家,所以如果把幼儿园设计得与家相似,有种温馨的感觉,就能增强孩子的亲切感,使其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据了解,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以及名雅苑幼儿园同是采取了“课室设计与家相似”的方式,以提高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速度。另外,老师们也会把相识的孩子编在同一个班,让其减少孤独感,更能融入集体生活。

  “家园沟通”营造整体和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教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与我们的老师配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建良好的环境,达到家园共育、家园沟通。”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的胡园长对记者说道。“幼儿园是小孩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双方保持紧密的联系,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园方经常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园生活,家长与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介绍,名雅苑在幼儿入学前有一个提前的适应期,即9月份开学前,在8月中旬会有一个为孩子专设的“入园适应班”,家长和孩子可在幼儿园里共同游戏,帮助家长及孩子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熟悉伙伴,与老师建立感情,让孩子不会觉得孤独,也以此增强家长们对幼儿园的信心。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介绍说:“我们会通过短信,上网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反映孩子在园情况。”同时,也建议家长每天都应该早点送孩子来幼儿园,以便家长与老师的当面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园方认为,家长应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做到与园方的安排吻合,通过教育的手段,减少孩子把不良的习惯带到园中,也能加快孩子适应园中生活的速度。

  特殊情况,家长可适当陪同

  适应新环境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成人如此,幼儿亦然。因此,在幼儿适应园中生活的过程中,园长们都建议家长能陪同孩子度过适应期。据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介绍,在幼儿入园前的阶段,建议家长陪同孩子进行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但是在晨间活动中,家长9点半之前就要离园。家长陪同的户外活动也只能限定在下午的4点半到5点半。“这样是为了帮助宝宝尽快适应,而限定家长的离开时间,也能减少宝宝对家长的依赖。”家长陪同不仅仅是局限于陪同活动,也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陪同孩子到新环境参观,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增加对新环境的好感,在此过程中,让其自主“找同伴”,学会与同伴交流,锻炼孩子的交流能力。“在集体生活必须懂得表达,”周园长说,“家长带着孩子参观,一方面能让孩子了解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在找同伴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用‘征求的语气’与同伴交流。”

  此外,家长也应该对孩子进行意识强化,灌输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的思想。福龙艺术幼儿园的温园长建议:“家长应该经常跟孩子说‘你长大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这样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豪感以及对幼儿园的向往感,帮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

  对于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父母来说,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里最关键的就在于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过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离焦虑期”。我们都知道,幼儿能否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形成、智力和动作发展、身体发育,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过渡期,在幼儿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焦虑。”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8

  幼儿进入幼儿园就好比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要去的地方会因为陌生而产生不安的心理。这种不安的心理会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而产生不安的心理、对于失去家长的依靠而产生不安的心理、对于在幼儿园要开展的活动内容的不熟悉不知所措而产生的不安的心理等等。

  幼儿的这些表现称之为“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幼儿的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幼儿适应环境的时间,同时还可能因为分离焦虑产生的心理压力对幼儿步入社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一、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多种因素分析

  1、环境的变化

  班上新来个幼儿,之前没来参观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幼儿园,所以对她来说幼儿园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以至于第一天来上幼儿园就有很明显的情绪,吵着要回家,要妈妈,要打电话给妈妈,一分钟都不愿意多待。总想着往教室外跑,为了满足她这一点,老师带着她在幼儿园逛熟悉环境,渐渐的他对幼儿园慢慢有了好感,特别是教室里的拼装玩具,只要帮他拼成小魔仙的魔法棒,他就不哭也不闹了,但嘴里还会念叨几句。一个星期的时间他渐渐适应了环境,认识了新的朋友,因环境造成的分离焦虑已经没有了。

  2、生理的变化

  有新生家长会反映,幼儿在家从来没有尿湿裤子,怎么来上幼儿园起就总是尿湿裤子呢?我们班某幼儿,中午午睡时特别容易尿湿裤子,所以老师中午都会给他抽一次尿,但有时还是会尿湿,后来和家长就尿裤子这件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在家睡觉时都是隔着尿不湿的。所以就算她醒来了也没有告诉老师,她要尿尿了,以为是隔着尿不湿的,习惯性的就尿了。当老师了解到这一问题后,和小朋友也进行了沟通,睡觉时要尿尿了要和老师说,尿在身上会感冒的`,一段时间下来都没有再尿湿了。其实基本的自理能力往往也是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因素。

  3、心理的变化

  在新的环境中,身边没有了自己最熟悉的家人。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生理的变化使得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不接受新的集体或排斥这个集体,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某新生妈妈说她在家特别活泼好动,但老师反映给家长的情况是幼儿是个安静话不多的小朋友,提出给她的要求也要思考下才会去完成。这让家长感到很困惑,我的孩子这是怎么了,在家和在幼儿园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变化。经过一个月的调整与适应,现在的她在幼儿园跟原来在幼儿园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活泼了不少。

  二、幼儿来园前的准备

  在了解和分析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的种种原因后。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开展来园前的准备活动。

  1、家长的准备

  参观幼儿园,可以帮助家长更多的了解幼儿园,同时知道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幼儿,他们所能掌握的一些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认识自己的物品,自己吃饭,自己入厕,表达自己的意愿,听从指令,服从简单的规则。如把玩具放回原处等。家长在家可以有计划的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让他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教室内的环境准备

  通过我带宝宝班的经验,教室的环境布置,特别是对新生而言离不开“家”的因素。我们会专门有个区域供给新生的,会让家长把幼儿平常在家喜欢的玩具、娃娃等一些物品带是幼儿园放到这个区域,组成娃娃家的区角,幼儿看到这些熟悉的东西,对他的分离焦虑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3、幼儿的准备

  首先肯定是要带幼儿多到幼儿园去体验生活,认识班上的小朋友和大家一起玩耍。还有前面说到的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三、减少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1、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园适应

  来到新环境幼儿难免会紧张,在家长的陪伴下幼儿自由地在班里玩玩具,熟悉班内的环境及生活环节、游戏的内容。如在自己的床上休息、洗手、喝水、入厕等。家长的陪伴使得幼儿熟悉环境变得更像游戏和参观一样愉快,为幼儿离开父母加入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2、创设宽松的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

  像刚入园的孩子会有哭闹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刚来园时不要强求幼儿不哭,而应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用游戏活动或者玩具吸引幼儿,达到减少和化解焦虑的目的。但有些孩子不哭也不闹,把这些情绪积压在心里,这在我们教师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孩子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焦虑和不安的,但是由于在陌生的环境幼儿不敢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爱这些幼儿,如抱一抱、亲一亲,教师的关爱可增进彼此的感情,减少幼儿分离焦虑。我带过一个幼儿,从入园开始就每天开开心心地,家长反映在家也没有任何抵触幼儿园的情绪,反而很乐意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和好多玩具。这种幼儿的适应能力很强,不过这种情况还是占少数。

  3、让幼儿尽快熟悉园内生活常规和游戏活动内容

  可以把每天幼儿要做的事情同幼儿说,这样幼儿就会清楚的知道,一天所需要做的事情,吃早餐,做操,上课,做游戏,吃午餐,散步,睡觉,吃点心,上课,做游戏,吃晚餐,等待回家。把这些事情做完就可回家了。

  四、帮助家长度过成人的分离焦虑

  其实在幼儿产生了分离焦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在幼儿上幼儿园时产生的成人分离焦虑现象。当以上几点都做好后,幼儿还没有度过分离焦虑期,我们就需要想想是否是成人分离焦虑期未度过。

  有的时候幼儿的分离焦虑时间的长短,分离焦虑的程度是由家长引发的。如: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在教室外徘徊让孩子总是看到屋外的家长、或是对孩子说你要坚强不要想爸爸妈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也不要哭。在家长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忍不住哭闹,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哭。成人分离焦虑会大大加重幼儿的焦虑心理,使幼儿的分离焦虑期延长甚至会影响到全班幼儿的情绪变化。

  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进幼儿园。进幼儿园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个重要历程。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幼儿能否比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期。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如何消除新生入园焦虑05-26

消除新生入园焦虑的招数05-26

消除新生入园焦虑的几点招数05-26

宝宝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04-14

怎么解决宝宝入园分离焦虑05-11

如何应对宝宝入园分离焦虑04-12

宝宝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分析04-10

幼儿园入园分离焦虑的教案01-15

如何有效避免孩子入园焦虑和分离焦虑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