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3-06-13 07:20:4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

  春晨 庞井君 ① 春晨似乎是一个梦.② 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了一夜.天刚亮,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便把我叫醒.推开窗子,一股湿润的空气迎面扑来,连同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一起钻进鼻孔.③ 寻着_百度作业帮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春晨 庞井君 ① 春晨似乎是一个梦.② 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了一夜.天刚亮,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便把我叫醒.推开窗子,一股湿润的空气迎面扑来,连同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一起钻进鼻孔.③ 寻着

  春晨 庞井君

  ① 春晨似乎是一个梦.

  ② 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了一夜.天刚亮,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便把我叫醒.推开窗子,一股湿润的空气迎面扑来,连同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一起钻进鼻孔.

  ③ 寻着春的脚印,我出了门.脚下踏着的是一条夹杂着石子的黄土小路,有些发粘.路的两旁铺满了刚长出不久的嫩绿小草,零星的小花散落其间,仿佛是嫩草眨着的眼睛.门前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小溪,水底是一片被不停地梳理着的水草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藻类.溪水顺着石头的缝隙往下流,像无数细碎的白玉在石头和水草间跳动着,飞溅着.

  ④ 小溪流到平坦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潭中寸许小鱼,历历可数.忽听“咚、咚”两声打破了小潭的幽静,原来是两只被惊醒的青蛙跳到潭中去了,悠悠地游到那一头,只看见像露珠一样圆溜溜的眼睛愣愣地盯着对岸.小溪的两岸长满了柳树,又高又齐,像两条碧绿的堤坝将溪水夹在中间;又像是春的绿裙子,掩映装扮着小溪.枝叶紧紧挨着,细密密的,晨风习习吹来,一起有节奏地摇曳摆动.几只白色的水鸟站在树尖上,唱起了婉转悠扬的歌儿,像是在向我宣告,是它们第一个迎来了这清新明丽的春晨.待我走近时,它们却又高高地飞走了.于是,心底冒出了宋人戴复古《江村晚眺》中的一句诗:“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⑤ 沿着小潭向上走,进了一个小山坳.坳中桃花始开,一片绯红.这情景令我心中的感觉愈发殊异.于是,又有昨夜刚读过的《红楼梦》中描写白海棠的一些诗句杂乱地涌了出来:什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什么“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云云.虽然写的是海棠,但拿来描写眼前的桃花也还算贴切.然而,我还是描绘不出它那花间带露、粉面含羞的'真实意蕴.无奈我只好想了一个偷懒的办法:把眼前这一片桃花想象成春的笑脸,将春的一切新、一切纯、一切美全赋予她,全集中到它身上.可是,等我爬到山顶,向远处眺望,我惊诧了,那奔来眼底的群山到处都开满了一望无际的山杏花.这花的海洋将一切的一切都消融在里面了.它们是春的什么呢?是春的精神,春的气势,还是春的灵魂?

  ⑥ “驾!”一声吆喝把我从沉思中惊醒.原来,农民已在不远处的梯田上耕作了.接着又有一缕歌声和笑语声从山谷中传出,清凉凉的,像杏花的露珠飞进心田,那是晨起进山采药的姑娘们回来了.

  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来了,晨来了,人的生命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这样默默地想着,不知不觉一轮红日早已把我溶进朝霞之中了.

  1.本文作者“寻着春的脚印”按照方位顺序,着重写了小溪、 、 、 四处的晨景.

  2.第④段中作者通过对哪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现“春晨”的特点?

  3.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作用是什么?

  4.第⑤段“它们是春的什么?是春的精神,春的气势,还是春的灵魂?”一句中,它们指什么?

  5.第⑥段中“‘驾!’一声吆喝把我从沉思中惊醒.原来,农民已在不远处的梯田上耕作了”与朱自清的《春》中的 一句表现了相同的内容.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晴儿nvCD2 20xx-11-30

  1.着重写了小溪、小水潭、小山坳、山顶四处的晨景.

  2.通过小鱼、水潭、青蛙、柳树、水鸟

  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富有情趣

  4.指一望无际的山杏花

  5.地理还有工作的农民 作用: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点明主旨

  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命勃发

  晨:清爽、朝阳、绿色、鸟语、欢欣、愉悦

  遐想,你可以联想到运动、进取、奋斗、拼搏的快感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燕子不归春事晚... 绿卡634364 20xx-11-30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

  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4.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15.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16,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2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

  2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5.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1.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14.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15.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6.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qiáo)

  17.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8.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20.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2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24.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5.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26.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邵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0.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2.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33.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4.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郑思肖《寒菊》)

  35.惟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李白《别房太尉墓》)

  1.着重写了小溪、小水潭、小山坳、山顶四处的晨景。

  2.通过小鱼、水潭、青蛙、柳树、水鸟来表现“春晨”的特点。

  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富有情趣

  4.指一望无际的山杏花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作用: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点明主旨... 快乐猴子一代 20xx-11-30

  1.着重写了小溪、小水潭、小山坳、山顶四处的晨景。

  2.通过小鱼、水潭、青蛙、柳树、水鸟来表现“春晨”的特点。

  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富有情趣

  4.指一望无际的山杏花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作用: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点明主旨

  1.着重写了小溪、小水潭、小山坳、山顶四处的晨景。

  2.通过小鱼、水潭、青蛙、柳树、水鸟

  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富有情趣

  4.指一望无际的山杏花

  5.地理还有工作的农民 作用: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点明主旨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2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试,我在理查森珠宝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的工作,父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

  两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麦哲伦先生对人说:“她是个好孩子,我打算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的人,大概是个失业汉,老是在柜台边来回走动。此刻,麦哲伦先生吩咐我取个玻璃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拿到了。就在下来时衣袖挂在一个盛放钻石的托盘角上,我赶快伸手握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麦哲伦先生走了过来:“快捡起来!”他说,“放回去。”我四处找,终于从地上拾起了五颗钻石,并放了回去,但我找不到第六颗钻石!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定,到处乱翻,蓦地,我想:“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惟一地点。这时,他正打算离开。

  “请留步。”我说。

  他转过了身。“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想说什么?由于他所干的事(我肯定是他干了的),灾难可能降临到我头上!但是,我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你想说什么?”他又问了一遍,忽然我有了回答。母亲常对我说人们大都是善良的。我不信这人打算伤害我。于是我看着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不是吗?”

  “的确很难找。但有一个好工作属于你,我能祝贺你吗?”他微笑了。

  他伸出了手握住了我。略一停顿,他松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当我伸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1.小说强调“我”第一次找到工作“父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肯定钻石丢失“是他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不是吗?”,这句话有什么弦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穿脏衣服的人”为什么会把钻石还给“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件事给了“我”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下文埋下伏笔,表明工作难找。

  2.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惟一地点。

  3.你不要因此而让我失去工作。

  4.①同情,因为他也是失业者;②“人们大都是善良的.”,“穿脏衣服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5.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维护他人的尊严。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3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题目

  1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3分)

  12.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3分)

  13.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4分)

  14.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4分)

  15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6分)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

  11、本题共3分。用仙和泉烘托出了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分)为下文写韩愈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他的赞颂作铺垫。(2分,写出铺垫给1分)

  12、本题共3分。写被贬官者大多心灰意冷、悲悯自怜,(1分)反衬出韩愈被贬官时的与众不同,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2分,写出反衬给1分)

  13、本题共4个要点,每点1分。①诗文磅礴隽永。(1分)②宣扬正统儒理,主张孔孟之道。(1分)③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1分)④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1分)

  14、本题共4分。用大量的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对他的评价烘托出韩愈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2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无比敬仰和崇敬之情。(2分)

  15、本题共6分。文章最后一句再一次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2分)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2分)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2分)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4

  珍藏美丽阅读题

  ①那是三年前的事,一笔生意出了点事,可能会导致赔偿。我找律师商谈对策,结论是能证明赔偿责任的证据只在我们手里,法庭支持赔偿的证据不充分,赔偿只能是当事人良心上的事。

  ②从律师楼出来,在我要开车门时,几步远一个年轻女子向我走来,问:“请问,这是您的车吗?”“是”我机械地回答。“很抱歉,我把您的车碰坏了。”她指给我看,车的左侧尾灯碎了。“咋搞的,刚买的新车。”我不悦。“对不起,我应该赔偿。”她一脸歉意。我随口说:“咋赔偿?”她说她身上没带多少钱,能不能明天到修车行,她付修理费。

  ③我在考虑如何了结这件事,忽觉蹊跷,便问:“你一直都在等我?”她点点头。我心里惑然:莫不是遇上真人了,能溜脱却不溜,倒在这儿傻等着赔偿。我打量了她,年轻,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我对她的诚实萌生了怜香惜玉之心。我说:“算了,你也是无意的,修车的事我自己来吧,以后你也当心点。”她并没有离开,再三征求我的赔偿条件。

  ④我心里掠过一个灰暗的猜测:这女子想干啥, 精神上有病?我便随口说:“就按你说的,明天下午,国贸大厦后面的修车行,我的车都在那儿修。”她说她知道那个地方,道了再见,骑上自行车走了。回到公司,我向老总说了律师调查取证后的意见,老总松了口气,说:“要不要给对方老板透点风,让他趁早死心,免得两家伤了和气。”我说:“让我再考虑考虑,过两天咱们再定。’,隔了两天,我才去修车。又隔了两天,修车行黄经理给我打电话,说我修车的事把他弄糊涂了。他说,一个女人 知道我在他那儿修车,问花了多少钱,留给我一个信封。放下电话,真猜不透这个女子的一再反常,我很快取回了那信封,里面是她留下的钱和一张字条。看完字条上的话,我真被感动了,说实话,这样的感动已经多少年不曾有过了。

  ⑤在公司讨论是否赔偿的会上,我提出了从公司形象考虑应主动赔偿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原因非常简单: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⑥我几次想拿出女教师留下的钱和字条给我的同事看,又不愿女教师的诚实被我的同事所嘲笑。我终于没能站出来向对方说明实情,也没有为此得罪我的同事。我瞻前顾后,竟然保持了沉默。我感到自己的可怜……我又一次从抽屉里拿出了那个信封,信封里依旧装着那480元钱,我又一次展读那张字条——

  “给您平添了麻烦,再次向您表示歉意。请收下我应付的赔偿。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否则,我会一辈子害怕学生们的目光——那每天投给我的充满信任和尊敬的目光,仅此而已。”

  ⑦几年来,我把我的歉疚和那位女教师的形象一同在心底深深珍藏。

  17.文章的标题“珍藏美丽”的含义是什么?(3分)

  18.本文叙述了和“我”有关的哪两件事?(4分)

  19.从第③段找出对女教师肖像描写的语句,这些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20.第⑥段说:“我瞻前顾后,再三权衡,竟然保持了沉默”中“竟然”一词能否换成“结果”?为什么?(3分)

  21. 下面的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真实地刻画了“我”什么心理?(3分)

  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22.女教师坚持赔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

  23.“我”和年轻女教师谁才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7、既赞扬了女教师外表美,又表现了她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心灵美。

  18、女教师不慎碰坏了“我”的车尾灯,主动自觉地要求赔偿;老板见利忘义,昧着良心逃避赔偿责任。

  19、我打量了她,年轻,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这些作用是通过描述教师的外貌衬托其内心品质的美好。

  20、不能,竟然这个词说明了作者曾想过要改正但最后又放弃了这种对自己十分失望由后悔的心理。21、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真实地刻画了“我”被残酷的现实压倒,不能坚持原则而内心不安的惭愧心里,批判了重金钱轻诚信的错误做法。

  22、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23、意思对即可。女教师是主人公,作者借女教师的形象来表现“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诚实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一主题。“我”只是起陪衬作用。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5

  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忽然 迎面一辆 的士 飞驰而来 她猛地拐向路边 但车把挂在树干上 她摔倒了 小妹妹 没事吧 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 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洒,可是我却重重地跌倒了,像你一样。不,还不如你。”“噢,你的左腿——?”停了一会儿,小伙子说:“就在那次跌倒时被后面的汽车轧断了。”听了这话,陈红陷入了沉思……

  医院到了,小伙子搀着陈红进了急诊室。“我去通知你父母,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吗?”陈红把号码告诉了他。不一会儿,陈红的父母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见到女儿腿上雪白的绷带,忙问这问那。陈红把经过告诉了他们,又说,“要不是那位大哥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哎,他呢?”这时,只听护土小姐说:“那个小伙子,看见你爸妈来后,他就离开医院了。”陈红怔住了:“我还不知他叫什么呢!”

  父亲背起陈红,母亲在旁边扶着,一家人走出医院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小伙子的身影。

  问题:

  1.给第二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逞强——

  风风火火——

  3.用“~~~~”画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一个句子。

  4.在第二自然段中用“ ”画出比喻句,这句是用____比喻____。

  5.写出第二、三自然段段意。

  6.为什么陈红一家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个小伙子?

  《蒙蒙的小雨》答案

  1.,“ ” 。,,。“,?”。

  2.显示、卖弄。形容急促短时间就赶来了。

  3.心想:这些人真是,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4.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

  把温柔如丝比喻春雨。

  5.第二自然段:写陈红被汽车撞伤后,一位小伙子主动要求送她去医院治疗。

  第三自然段:当陈红得知送自己去医院的小伙子也曾被汽车轧断了腿的事后便陷入了沉思。

  6.陈红骑自行车被汽车撞伤后过路的小伙子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治疗,并设法转告陈红父母,自己却连姓名也没留下就离开了医院,这一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了陈红一家。因此,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再次见见这位小伙子,当面向他表示谢意。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6

  记载武王克商的重要青铜器:“利簋(guǐ)”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的有司(官名)利(人名)所做的祭器,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器高28 厘米,口径22厘米,圆口,深鼓腹,腹壁两侧各有一兽形耳,耳下还有垂珥,圈足下附较高方座,整体造型端庄稳重。器腹部与方座四面均以云雷纹填底,其上装 饰饕餮纹,圈足饰一周夔龙纹,方座四面四角饰蝉纹。

  这件铜簋初看上去并不起眼,但考古学及古文字研究学家看见它却大吃一惊。因为利簋腹内底部有古奥异常、带有典型商代风格的铭文4行,32字。别看铭文字数不多,然而却帮助今人解决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那就是牧野之战的确切日期。

  根据史书记载,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败商纣王军队的决定性战役,经此一役,纣王兵 败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周代替商统治中原。然而关于这场大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因为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仅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 (即公元前841年)开始,在此之前的朝代更替时间均为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而得。由于推算依据不同,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结果。为确定武王克商年,许 多历史学家倾尽心血,贡献一生。东汉刘歆首开先河,此后古今中外学者纷纷考证再考证,直把武王克商之年 证.出了44种说法,最早的为公元前1127年, 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相差109年。

  利簋出土后,历史学家欣喜若狂,因为利簋的铭文清楚记载了武王克商的史实,铭文大意为: 武王伐.荮,在甲子日黎明,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 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辛未这天,武王在驻军处,赐有司(官名)利以金(青铜),利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以为纪念。从铭文可知,武王克 商就在 甲子日 ,这让人看到一了最终确定具体日期的曙光。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们通过分析研究史料、对相关遗物进行碳14测定,同时根据天文现象推算等艰 苦细致地考证研究之后,得出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这一天正是甲子日,和利簋铭文的记载完笑吻合,最终确定了这一重要史实发生的具体日期。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刘钧)

  下列对“利簋”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利簋于1976年出土,是目前所知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一位担任有司官职的、名叫利的人用周武王所赐的青铜制作的祭器。

  B.利簋整体造型端庄稳重,高28厘米,圆口,口径22厘米,外侧有两只兽形耳,外观以云雷纹、饕餮纹、周夔龙纹、蝉纹等装饰。

  C.利簋初看并不起眼,但考古学及古文字研究学家却为之惊喜若狂,因为利簋腹内底 部有典型商代风格的4行铭文做装饰。

  D.利簋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帮助今天的有关学者推算出了牧野之战的确切日 期,从而解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千百年来,为确定武王克商年,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纷纷进行考证,首开考证先河的东汉刘歆为此倾尽了一生宝贵的心血。

  B.对武王克商年,史学界之所以多有纷争,是因为在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之前,朝代更替的.时间只能依据各种不同的有关记载推算。

  C.60年一个甲子,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根据利簋铭文的清楚记载,“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有关学者推算出了武王克商年。

  D.在发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卜问,兆象对周师极为有利。到辛未这天,武王一举打败商军,商朝就此灭亡。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克商年是商周的分界,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极为重要,所以相关学者对此格外重视,不惜为此殚精竭虑。

  B.多年来,对武王克商确切日期的考证,竟“证”出了44种结果,现在可以肯定,其中只有一种结果是正确的。

  C.人打仗往往根据天象决定是否兴兵,所以考证武王克商确切日期的工程,离不开天 艰苦努力。

  D.考证武王克商年的专家学者们,有的已去世,有的还健在,利簋的出土,埋葬了许多专家学者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7

  《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原文:

  说是远行,目的地其实就在市区,与家相距不超过100公里,可父亲没有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了,所以说“远行”也没有错。

  我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我都19岁了。父亲非不听,一定要送我去。从我接到市里一所三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他就一直忙个不停。

  印象里,父亲除了镇上,很少出远门,去县城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总说,自己走了,地里的庄稼怎么办呢,猪圈里的猪要吃食怎么办呢。他认为庄稼和猪都是他的命,一家人的生计都要从上面出,谁离得开自己的命呢?

  可这一次,他的坚持让人无法拒绝。

  稻田里的稻谷虽然黄了,但还没有到最好的收获时间。父亲说,这几天太阳大,早点割了好晒干。于是,从早上五点钟开始,他就带着我们一家忙碌在田野里。几天后,我家的新米就出现在镇上的集市里。

  猪圈里的那头猪还没有完全喂肥,本来是准备过年用的,可父亲说,这猪吃得也太多了,今年干旱,玉米和红薯的收成不好,还是早点儿把它处理了。于是,某一天,镇上的一个杀猪匠来猪圈里看了这头猪,不久它就失踪了。

  有一晚,我睡得迷迷糊糊起来上厕所,路过父母的房间,听到他们在窃窃私语。母亲说:“三股里还差一股,怎么办?”父亲说:“我来想办法。”第二天,父亲就对我们说:“好久没有到你二表叔家喝高粱酒了,我去喝两盅。”到二表叔家要过两条河,翻三座山,走好几个小时,就为了两盅高粱酒,跑那么远的路?父亲还是去了,两三天之后才回来,得意地告诉我们,不但去了二表叔家,还去了幺外公家、小表姨家。我心里对父亲可有些意见,你倒是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喝酒吃肉,我们在家可是苦得不行。

  学校报到前一天,母亲把很早就洗晒好的衣服放进箱子,把棉被、毯子、铺盖打成包。第二天,我提着箱子,父亲背着被子,我们走到镇上,然后乘上了往市区去的班车。班车要在崎岖颠簸的公路上跑三四个小时,尽管有些晕车,父亲还是双手紧紧地抱着被子。

  到了学校,父亲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学费从铺盖里抽出来递给我,让我去缴了费。在寝室里,父亲给我铺好床铺,套好铺盖,把脸盆脚盆放好,还给我宿舍里的新同学陪着笑,说我是从乡下到大城市来读书的,有哪里做得不好,请他们多担待,多帮助。

  末了,我带着父亲到食堂吃了饭,准备带他到这个城市里转一转,让他在寝室里住一晚再走。父亲摆摆手,说家里那胞小猪烦人得很,地里的庄稼也需要人手,母亲一个人在家忙不过来,今天就回家。上了车,父亲笑着对我挥了挥手。

  十八年过去了,父亲再没有出过远门。我后来才知道,父亲那次去二表叔家喝酒,其实是_________。

  (选自《重庆日报》)

  《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题目: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末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2.文章为什么要一再写父亲“背着被子”“双手紧紧地抱着被子”?

  3.一向舍不得出远门的父亲为什么坚持要送“我”,又为什么在把“我”送到学校之后急着回家?

  4.“我”上大学的学费来之不易,通读全文之后,你知道这些学费是怎么凑齐的吗?请分条列举。

  5.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答案:

  1.示例:去给我借学费

  2.暗示被子里藏着“我”的学费,为下文埋下伏笔,以表现父亲生怕学费有所闪失及对来之不易的学费的重视。

  3.坚持送“我”,是为我能考上大学而倍感荣耀,也是担心“我”保管不好学费要替“我”保驾护航,同时不放心“我”一个人出远门,体现父亲对“我”的深切关爱;急于回家,是不想“我”为他多花钱,也因为自己的勤劳不想在城里多浪费时间,更何况因为“我”上学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需要多干农活及早还债。

  4.(1)提早收稻谷卖了新米;(2)卖了原本准备过年用的猪;(3)向二表叔、幺外公、小表姨等亲戚借取。

  5.是一个勤劳质朴、善解人意、关心子女,为子女默默付出的好父亲。

  《忆父亲》阅读题目: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正正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干什么?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过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qiàn___。

  ⑤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了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儿,使我、妻、母亲面面相qù___,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_______。

  ⑥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意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是呀,父亲所“演”的,不过是些迎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忆父亲》阅读题目:

  1.根据④⑤段拼音写汉字

  道qiàn()面面相qù()

  2.第⑤段横线上应补出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

  4.对父亲这种坐姿的强调和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什么样的神情?

  5.第⑤⑥两段划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第②⑤段,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意味着什么?

  7.“嘴里说阴,脸上作晴”在文中的意思该如何理解?

  8.联系全文看,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9.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为什么赞不绝口?

  《忆父亲》阅读答案:

  1.歉觑

  2.背台词

  3.正襟危坐

  4.郑重其事

  5.敬重、体贴、略有惧怕

  6.在潜意识里,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位“演员”,这流露出他的敬业精神和自豪心理。

  7.表演时说话的内容与脸上的表情不一致。

  8.父亲做群众演员时的另外一些小事。

  9.父亲对工作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8

  原文:

  每次去威廉家的路上,总见一块立在公路边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桃子——自采——三英里.真有趣.终于有一天,我和丈夫决定去看个究竟.

  从公路拐过去不到一英里,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向右指.“没有三英里吧.”我说.只见我们前面是一条泥石小路.汽车往前又行驶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箭头又把我们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就出现了.

  汽车行驶了大约三英里时,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我们把车停在一棵老树的树阴下,小屋旁有两条狗和几只猫,不远处一片桃林尽收眼底.屋

  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

  “怎么才能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呢?”我的先生自语道.“能啊,”我看着那几条狗大声说,“喂,小家伙们,你们愿去桃林吗?”狗在我们身边跳跃欢吠,然后撒腿向前跑去.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丈夫说.“也许会学会的.”先生也幽默地回答.

  与那几条热情好客的狗说过再见后,我们上了车.这时又有一辆车朝这儿驶来:“你们住在这儿吗?”开车人问道.

  “不.不过,它们会带你去果园的.”我们指着那些狗说.我们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答题:

  1、我认为是来这采桃的人和主人之间的信任.

  2、因为这个地方有了信任和诚实,主人信任我们会遵守规则,我们也很诚实的按纸条上面的做了,彼此之间产生了信任,所以说这是一个朴实而纯洁的地方.

  3、绝对不可以.因为现在社会上已经很少有守诚信、正直的人,多数人都想着占便宜、不交费是最好的等等,文章中这种方法行不通的.

  果园的主任他信任没一个来客,他相信人们会自觉的付钱,使得来摘果树的人们觉得有了信任,心情自然好。

  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耐人寻味。

  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将什么东西都全部看在眼里。

  我会想:这儿可真自由,主人也很信任我们,让我们轻松地去摘,被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这儿很自由,主人也很信任我们,在这种地方随意的摘会有种很舒服的感觉。

  “朴实”这儿很平常,有着朴素的民风

  “纯洁"这儿很自由,主人很信任大家。

  我会说:自由很重要,信任也很重要,互相信任,世界会更美好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9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赐福,保佑

  (2)大腿

  2.(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0

  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

  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

  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

  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

  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

  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

  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

  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

  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

  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

  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当柴烧了。

  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

  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

  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

  1.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鲁彦《钓虾》与下面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4分)

  A.《安塞腰鼓》(刘成章)B.《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C.《海燕》(高尔基)D.《那树》(王鼎钧)

  ⑴与《钓虾》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

  ⑵《钓虾》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

  ⑶抄录《钓虾》中能体现其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子▲

  4.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虾(鲁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①孩子好玩的天性;②可以享受跟虾斗智的乐趣;③钓到的虾多,可以得到大人们的.称赞;④钓到的虾多(母亲拿我的虾和邻居分享),让我有成就感;⑤在河边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钓虾的自在和快乐。

  评分标准: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满分。只答出喜欢钓虾得1分。

  2.①写出我做钓竿动作的娴熟;②写出我想出去钓虾的迫切心情;③写出我对自己动手做钓竿的喜爱和自豪;④写出农村孩子的能干。

  评分标准:4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若只答准确、形象、生动,不得分。

  3.(1)B

  (2)朴素(朴实、质朴、散淡),自然(清新),细腻。平淡而有味。

  (3)示例:△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但我只把线微微的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的说。△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评分标准:共4分。(1)1分。(2)2分。前面三点中能答出其中两点的,得2分。答出平淡而有味(或语意接近的),即得2分。(3)1分。

  4.示例一:(5~3分)

  我喜欢母亲,因为:①从母亲劝我别出去钓虾,心疼我晒黑,可以看出她的慈爱;②从母亲老是埋怨甚至折断钓竿,却始终放任我出去钓虾,可以看出她的宽容;③从母亲老是把煮熟了的虾送给人家吃,可以看出她的大方及跟邻里的和睦相处。

  示例二:(2分)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唠叨,我每次出去钓虾,她都要说上几句。(我不喜欢母亲,因为她严厉,她曾恶狠狠地折断我的钓竿,当柴烧了。)

  示例三:(1分)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吝啬,她老是埋怨我只是给人家钓,让她赔柴赔盐赔油葱。

  评分标准:5分。分层赋分,按同级水平给分。

  示例一中,答对其中两点,得5分;答对其中一点,得3分。

  若答到从唠叨或严厉中读出了母爱,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得3分。

  若发现答既喜欢又不喜欢,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成理,4分左右。

  示例二和示例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到相应分数。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1

  母亲的记忆阅读题:

  母亲的记忆

  ①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②"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③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④"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⑤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她的口号是:"争秋夺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

  ⑥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的,从庙里求来的."]

  ⑦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食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着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

  ⑧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我说为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

  ⑨1956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当我走出 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⑩"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

  (11)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1.作者在文中追忆了母亲哪七件事?请概括出来。

  2.丧子,对母亲是最大的打击,在前四个自然段表面平淡的叙述中,实际隐含着母亲正承受巨大打击的沉痛感情。请找出隐含这些含义的词语或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第⑤自然段写母亲"像疯了似的劳动",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怎么正确理解带点词语?

  4.第⑥自然段写母亲养育幼小多病的"我",文中画线的.话如何理解,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感情?联系全文,你能揣摩出作者记住母亲这番话是怎样的感情吗?

  5.请揣摩下面三个句中的带点词,比较它们在不同语句中表达的不同意义,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

  ②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

  6.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

  7.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选材上与(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以斗牌强忍丧于巨痛(2)"疯"干收割劳动(3)慎养屠弱病儿(4)相帮有求之人(5)替儿求索蝈蝈(6)折花喜送儿子(7)母子的永诀

  2."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七"与"-"数量悬殊的比较,再加上"只",强调剩下的"惟一",强调失子之多。"一个月里""死了三个",强调承受短时间内失子多的巨大打击。爷爷的话"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从侧面写了母亲忍受巨大打击的情态。

  3.从①母亲早出晚归干活的行动②母亲一身灰草的外貌③母亲衣裤泛白碱和袜汗的细节④母亲的抢收口号。豁出去拼命干。以夸张说法准确表现出母亲刻苦耐劳的性格。

  4.含蓄表达了母亲深爱儿子的感情。"是不会孝顺的",说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所求,只希望儿子能平安长大的愿望。"烧香还愿""求来的"则写出了这位劳动妇女母亲珍爱惟一儿子的深情。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要报效母亲的养育之思。(从下文写母亲八十四岁高龄,与儿子同住天津安享晚年的情况可知)

  5.①"就"副词,表示在很短时间内。准确写出"我"刚出生便没奶吃,暗示幼小的"我"难养。" ②"就"副词,表示母亲"折花"与"送给我"两个动作连接紧凑。准确写出母亲得知儿子消息时急于见儿子的兴心倩。

  6.刻苦耐劳,深爱儿子,博爱善良。

  7.同:都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亲情,都选择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平凡事情表述亲情。异:语言上,《回》最显平实。在概述母亲一生几个阶段几方面的事情后议论点题。《背》是在重点评写父亲背影的同时抒写"我"的感情。本篇的语言则更显言简意赅之长,全篇没有一句抒情议论,浓浓的情都寄寓于平实的叙述中。选材似乎是漫不经意的追忆片断,实际件件事都以"真情"串起,于平淡见深情。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2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上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1、这段话主要写。

  2、用“——”画出两个体现“我们”对水非常渴求的句子。

  3、“母亲轻轻一笑”,这时,母亲会想些什么?

  4、母亲一手,一手,从中你体会到。

  参考答案:

  1、母亲用水窖里打起的一勺水,为四兄弟洗一次“淋浴”。

  2、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3、有水就有希望,我的孩子一定回茁壮成长。

  4、将水从我们的头上缓缓地倾注下来一首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目前对我们的爱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3

  ①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③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④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⑤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⑥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本文有删节)

  19. 本文透辟地论述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辩证关系,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不超过10字)(2分)

  答:

  20.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并概述其作用。(6分)

  答:

  21.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结合你们正值青春年少的人生特点并引用恰当的名言警句简要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19.(2分)立足现实,珍惜现在。(“立足现在,创造未来”、“珍惜今天,把握当下”或“我们要珍爱今天”等。意近即可,超过10字不给分。)

  20.(6分)论证方法:一是道理论证,如第②、④段引用哲人的话使论证更权威;(2分)二是举例论证,如第③段举出宇宙间的客观现象,第⑤段举出屈原、林肯的事例,使论证具体可感;(2分)三是比喻论证,如第⑤段“吾投入一石子……不能消灭”、“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使论证的道理更形象易懂。(2分)

  21.(3分)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善用今天,努力求学、修身,习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做一个于己于家于人于国有用的人。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名言引用恰当,1分,如引用本文名句不得分;结合文句阐述通畅,2分)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4

  礼学与理学阅读原文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角色。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把它做好,并且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这就是礼学和理学的差别所在。

  礼学与理学阅读问题

  1.下列关于“礼和理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学和理学都是中国古代主流的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理念,其对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B.礼教是一种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的思想。理学则是一种特别讲究“内省”功夫的精神的自我肯定。所以,礼学强调制而不化,而理学强调化而不制。

  C.礼学的功能作用是巩固社会秩序伦理;理学的功能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所以,礼学的作用是外在的,具体的;而理学的作用是内在的,抽象的。

  D.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这句话,既真正代表了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也概括而集中地说明了礼学和理学的区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礼其实是由不断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进而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漫长的过程。

  B.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差别。而理学则淡化以至于抹杀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从一定程度来讲,理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C.由于通过学习、接受礼学进而改变自己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虚伪”的状态是在所难免的。

  D.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但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并不追究你内心究竟怎么样。所以,人在学习接受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一致的情况。这也是礼的局限性。

  B.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更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C.不同时代的礼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先秦之礼是基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制度,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后,就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

  D.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学者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理学在礼学的基础上产生了。

  试题答案:

  1.B (B项说“礼学不化”是不全面的。)

  2.C (C项强加因果。过程漫长不是出现“虚伪”状态的原因。另外,人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的,并非全过程都是虚伪的。)

  3.C (C项,“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说法错误,礼并没有被取代。)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 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

  1、司马迁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 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题和答案06-12

六年级阅读题及答案05-19

张炜《木车的激情》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05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04-21

《煮书》阅读答案03-29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08-10

麦子阅读理解答案05-25

给颜黎民的信阅读答案05-22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