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20 13:28:1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画堂春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堂春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画堂春阅读答案

画堂春阅读答案1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画堂春阅读答案2

  画堂春

  宋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

  ①霁山:雨后山色。

  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 “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 “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15、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答案】

  14、 BE

  15、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2分)

  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

  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

  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考核手法,CE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炼字,其中B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E项,“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的描写分析,抓住“浅声” “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动作和穿着等分析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形象特征。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画堂春阅读答案3

  堂春

  宋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15.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4、B、E【解析】B选项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选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

  E选项考查对下阙内容的理解。选项“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15.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2分)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1分)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1分)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2分,写出“聪明(或可爱)”得1分,分析荷叶遮面得1分)

  【评分标准】

  总体形象概括2分,结合词句分析4分,其中分析“桃叶浅声双唱”1分,分析“杏红深色轻衣”1分,分析“小荷障面避斜晖”2分。

  【赏析】

  此词写乘船游湖之美。时间是,地点在江南。江南风景如画,集天地灵气,素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张先《画堂春》同样以江南为寄情对象,对江南的湖山风光和人物风物予以讴歌和盛赞。

  上片主写湖山之美。“外湖莲子长参差”,起句开门见山,直入湖景。词人站在岸上,观望湖景,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中的“青”字润色,色彩明晰,光鲜灵动。“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上下天光。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于是,任画船在水中缓缓地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自己为中心,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在。“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好一派光明澄澈的境界。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县。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下阕转景入人,天人合一,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添了一抹人气和人情。写歌女之美不是描写其容貌之美,而是描写其性灵之美。中女性形象演进成为词体文学之优势意象,中国文化重视女性美,尤重视其内美。如果此时不是这样,便俗。此句六字再现了两位歌女双声共和,浅吟低诉,轻柔婉转、曼妙婀娜。听其歌,见其人,“杏红深色轻衣”。“杏红”色在“水天溶漾”中更显浓艳,更为“深”,此“深”字一方面写歌女衣色彩浓深,另一方面也是歌女身形在词人心中的影射。“轻衣”轻盈灵动,羽化成仙之境尽在其中。“小荷障面避斜晖”,这一动作显人物的稚嫩可爱,让人心生怜惜。“小荷障面”虽未能尽“避斜晖”,却能带来丝丝凉意,词人于此中“分得翠阴归”。斜晖映日,词人与歌女未同乘一舟,在歌女“小荷障面”下,词人其实未必能“分得翠阴”,但是绿荫翠凉、美人在旁,作者心中愉悦,归途更感清凉。

  “莲子参差”、“霁山青处”、“水天溶漾”、“人影鉴中”,这是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桃叶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分得翠阴”,又是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景遁入眼帘,交相呼应。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实在中肯贴切。

画堂春阅读答案4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画堂春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春野》阅读答案06-16

伤春阅读答案06-14

杭州春望阅读答案06-16

《春野》阅读答案3篇06-16

《春怀示邻里》阅读答案06-15

伤春 阅读答案 | 考试阁06-13

刘禹锡《送春词》阅读练习及答案06-15

柯灵《故园春》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06-13

李白《春思》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