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2 12:32:3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1

  文本一: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文本二:

  1938年底茅盾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他在《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影片《塞上风云》写起,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还由此引出下文对猩猩峡外的沙漠的描写。

  B. “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巧妙地交代了他们的身份,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C. 选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河畔声喧、黎明剪影等画面。

  D. 作者在“黎明剪影”图中选择号兵和哨兵,因为号兵象征军令和指挥,而哨兵是边区军民的“眼睛”,是保卫边区的第一道屏障,起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两部分在描写画面时,都是先写点,再写面,由少到多,由远及近,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B. “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等反问句的使用,能够使人警醒,并促使读者对眼前景象进行思考。

  C. 作者善于用准确、生动、精炼语言去描写景物,比如学员晚归图中用“幻成”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用“冲”“跌”等动词描写水的态势。

  D. 作者由景而情,从实而虚,用一系列富于哲理的抒情句发掘不为国统区读者所知的“风景”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 请解释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含义。

  9. 文本二点明了文本一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答

  6. B “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错误,“惯拿调色板”“经常不离木刻刀”“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只能体现其身份特点,不能体现顽强不屈的精神。

  7. A “都是先写点,再写面”错误,“高原归耕”不是先写点,再写面。

  8. ①“自然是伟大的”指大自然的美,即沙漠的纯然一色,苍茫寂静。②“人类更伟大”指人类活动的美,即昂然高步的骆驼、整齐排列的方阵、猩红方形的大旗,给沙漠带来了庄严妩媚的美。③作者通过赞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歌颂人类的伟大,定下全文的基调。

  9. ①文章描绘了四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不仅写了自然风光,也包括了人的活动。②文章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政治性。③文章正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的活动来表达作者对根据地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文章主旨,寓意深刻,含蓄委婉。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2

  甲 菜园小记(节选)

  吴伯箫

  ①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②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③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④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

  ⑤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⑥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⑦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

  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⑨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枝。”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⑩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961年4月9日

  乙 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②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

  7.在造句和引用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甲文第⑨段的语言运用。(4分)

  8.甲文第⑩段和乙文的写景状物反映了相同的审美倾向,请作分析。(4分)

  9.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依据甲乙两文和自己读过的上海某一作家的作品(包括生活在上海的非上海籍作家的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判断和理由用发言提纲的形式写。(6分)

  参考答案

  7. 4分

  答案示例一:“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等等,这些是短句、整句。本段以短句、散句为主而间以长句、整句,使表意简洁而活泼,节奏舒缓而明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表达了劳动时的惬意和哲思。

  答案示例二:引用农谚使语言质朴,贴合种菜内容,表现了作者已成为真正的生产者。引用苏东坡和杜甫的句子衬托了延安生产者更崇高的精神境界,拓宽丰富了菜园,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引用文人句子,使语言质朴中显典雅,平易中显隽永,贴合种菜者特有的身份。

  8. 4分

  答案示例:煦暖的阳光、蔬菜的清香、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等等,与满天的彩霞、雪白的泡沫、黄土、蓝天明月、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一样,画面明丽温馨。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与从“生产”归来的“风景”一样,人是景物的核心。两文都选取色彩明丽的生机盎然的景物,追求诗情画意、优美和谐的意境,情景交融余味无穷,都以人物为中心赞扬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充满崇高人类精神的田园风光。

  评分说明:参照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1)选取色彩明丽的生机盎然的暖色调(昂扬向上的)景物(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也是衬托生机的),(2)追求诗情画意、优美和谐的意境,(3)情景交融余味无穷,(4)都以人物为中心赞扬人与自然的和谐;(5)歌颂充满崇高人类精神的田园风光。以上5点,有3点即可;举例说明1分,举例不必面面俱到,点到即可。注意,这两篇散文的田园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田园”。

  9. 6分

  答案示例:题目: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提纲:(1)《菜园小记》以小菜园反映了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2)《风景谈》表现了延安艺术家们(鲁艺学院师生)生产归来的风景;(3)以上两篇散文都真实表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延安军民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境界;(4)艾青在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而入狱,狱中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献给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3

  风景谈(节选)

  茅 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①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节选自《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①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②即星星峡,在新疆哈密同甘肃安西交界处。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给原本单调苍凉的戈壁赋予生机,也表达出作者对革命军队的强烈认可与肯定之情。

  B. 作者笔下的“沙漠”“蓝天”“月亮”“五月的北国”等不仅是自然的物象,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与赞美之情。

  C. “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说明革命同志来自全国各地,“同一的音调”就是当地民歌小调,也是革命青年共同理想的象征。

  D. 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也烘托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故本文的“风景”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沙漠驼阵,对沙漠的描写是静景,对驼阵的描写却由远而近,由黑变红,声音也由小到大变化。

  B. 作者用“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形容初开的梯田,言语温馨,活泼俏皮,达到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效果。

  C. “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 在对每幅画面描绘后,作者都不忘对“人”与“自然风景”展开一番思考与讨论,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思想深邃。

  8. 作为散文,本文始终未点明被赞美对象的身份,但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这个信息,请解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予以揭示文中对象身份的?

  9. 这篇选文作者描绘的 “人的活动”包括“群像”和“具象”,请就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答案】

  6. A

  7. C

  8. ①人物活动的地理区域,“沙漠”“黄土高原”等都是当时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地方。②颜色标记及主人公革命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点染,“红旗”“红绸”和军民们的生产劳作方式及革命的.勇气都给读者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进而使读者意会。

  9. ①“群像”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一群人物形象,属于“面”的范畴;“具象”是个体的鲜明的形象。前者多有意境和主题烘托的作用,后者更多使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也更浓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有突出和强调作品主旨的作用。②文中戈壁驼队的“红旗”与明月下的“晚归的种地人”及河边知识分子们舒展快乐的群像劳动场景为读者描绘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革命热情和投入革命生活的群众与知识分子朴实热烈的理想生活;③篇末吹喇叭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的具象形象,则意象化地表明新生革命队伍有坚决勇敢的革命斗志与毫不畏惧、刚烈果敢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守护家园更唤醒民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沙漠”的出现主要是反衬革命军队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并表达作者对其赞美之情;

  C.“‘同一的音调’就是当地民歌小调”错误,也可能是革命歌曲、劳动生产歌曲;

  D.“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错误。本文的“风景”既包括自然的风景也包括人类的风景,只是较于“自然的风景”而言,“人类革命精神”的风景更伟大。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夸张”错误,“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都是作者的联想,且采用了拟人修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

  ①从人物活动的地理区域看,“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沙漠”“黄土高原”等都是当时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地方。

  ②从颜色标记及主人公革命和生产生活方式看,“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有“红旗”“红绸”的点染,“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有军民们的生产劳作方式及革命的勇气的描写,这些都给读者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进而使读者意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理解“群像”和“具象”两个概念,“群像”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一群人物形象,属于“面”的范畴;“具象”是个体的鲜明的形象,属于“点”的描写。

  文中的群像有:“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戈壁驼队的“红旗”与明月下的“晚归的种地人”及河边知识分子们舒展快乐的群像劳动场景都属于“群像”描写,为读者描绘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革命热情和投入革命生活的群众与知识分子朴实热烈的理想生活;

  具象有:“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篇末吹喇叭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的具象形象,则意象化地表明新生革命队伍有坚决勇敢的革命斗志与毫不畏惧、刚烈果敢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守护家园更唤醒民众。

  从作用看,群像描写多有意境和主题烘托的作用,具象描写更多使用细节描写刻画,有突出和强调作品主旨的作用。群像与具象结合,就是面与点的结合,能够多方面的将对象的特征描述出来,使得这些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将群体形象描写出来的同时,还能将其细节描述出来,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形象、具体。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袁隆平节选阅读答案06-20

红岩节选阅读答案10-27

砸琴节选阅读答案06-20

平凡的世界节选阅读答案10-12

杜甫传节选阅读答案06-19

邓稼先节选阅读答案06-13

人世间节选阅读答案10-27

《谈生命》阅读答案06-13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阅读答案06-15

《“沙漠王”与罗布泊节选》阅读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