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3 11:59:5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悲秋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悲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悲秋阅读答案

悲秋阅读答案1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C“动静结合”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15.①不受重用,“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韶华易逝,“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③苍生之痛,“苍生未休”,诗人不安;④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三点即可)

悲秋阅读答案2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C解析C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15.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悲秋阅读答案3

  悲秋

  陆游

  病后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

  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①悲。

  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

  丈夫几许襟怀事,天地无情似不知。

  (注)宋玉:楚国辞赋作家,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后人常以宋玉为悲秋悯志的代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叙述自己病后身体虚弱,因此对湖边萧瑟的寒意更有感知。

  B.颔联连用冯唐和宋玉两个典故,借古人遭际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C.颈联写景一动一静,视听结合,虚实相间,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D.尾联抒情作结,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愤意。

  16.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悲情。

  答

  15.C.“虚实相间”分析错误。“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一句是作者的耳闻目睹,都是实写。

  16.①大病之后身体虚弱、不能自持的生理上的悲伤;②秋景萧瑟、灯下残局组成的景象造成的悲伤;③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伤。

悲秋阅读答案4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2分)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分析2分,效果2分)

  (2)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1分)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1分)

  (3)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1分)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2分)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1分)

悲秋阅读答案5

叨叨令·悲秋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睡不著也末哥,睡不著也末哥,孤孤零零单枕上迷颩模登靠。

  [注解]

  铁马:即屋檐下的风铃。

  气留玎琅:象声词,铁马摇动的响声。

  促织:蟋蟀的别称,夏末秋初最盛。它的鸣声报凉秋已至,催促妇女速织布以制寒衣,故称“促织”。

  依柔依然:促织的叫声。

  淅零淅留:状滴滴点点的细雨之声。哨,应为潲,雨经风而斜扫。

  失流疏刺:树叶一片一片下落的声音。

  迷颩模登:形容迷惘困倦的神态。

  1.这首小令的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哪个方面的描摹?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全曲如何体现“悲秋”的主旨?(4分)

  2.这首小令用语很有特色和情趣,请简要赏析之。(3分)

  参考答案:

  1.(4分)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声音方面的描摹。(1分)具体写:风铃声、蟋蟀声、细雨声、叶落声。(1分)全曲紧扣“秋”的`特征,描摹种种秋声,以凄冷萧条的景物来衬托“悲”情;从主人公反复呻吟、辗转反侧的动作和迷惘倦怠的神情,来体现其孤独痛苦的“悲秋”情怀。(2分)

  2.(3分)通篇纯用白描手法,特征鲜明,洗练生动;使用双声叠字状物,并以一连串的象声词拟声,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使用一系列儿化音,富有生活气息;句式整齐,又新鲜活泼。(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译文]

  秋风吹动风铃叮当的响我觉得是“乞留玎琅”的吵闹,蟋蟀啾啾的鸣声也感到是“依柔依然”的叫。点点滴滴的细雨飘落是“淅零淅留”的潲,梧桐叶儿萧洒地落下也是“失流疏刺”的飘,睡不着啊,睡不着,我只好孤孤零零迷惘倦怠地在单枕上靠。

叨叨令·悲秋赏析

  这是一首以叠字和象声词构成的著名散曲小令。此曲写秋风秋雨愁杀人。用双声叠字状物,象声词传声,动词、形容词传神。纵笔铺叙,曲终奏雅,构思奇巧,动笔独具匠心。种种秋声与悲秋之感交迸迭起,达到高度的情景交融。

【悲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秋莲阅读答案10-10

《秋的气味》阅读答案06-18

偷秋阅读答案06-20

梁晓声《窃秋》阅读答案06-14

秋渐深阅读答案10-31

杜牧《秋浦途中》阅读答案09-13

秋怀其二阅读答案06-21

李商隐《访秋》阅读答案及赏析06-15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阅读答案及翻译06-14

西江月·秋兴阅读答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