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作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6 18:42:0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枕上作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枕上作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枕上作阅读答案

  枕上作阅读答案 篇1

  枕上作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简析“枯叶有声邻犬行”的表达效果。(2分)

  2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以邻犬走在枯叶上是声音,衬托出深夜的静谧,表现诗人的夜不成寐,侧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愤。(2分,深夜静谧,诗人的情况各1人)

  2.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未果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于激愤。(4分,要有看法有分析,如认为是超脱之语,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得超过2分)

  枕上作阅读答案 篇2

  《枕上作》通过抒写作者壮年想报国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之意和愤激之情

  “枯叶有声邻犬行”的表达效果以邻犬走在枯叶上是声音,衬托出深夜的静谧,表现诗人的夜不成寐,侧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愤。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

  颔联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义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未果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于激愤,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之意和愤激之情。

  (1)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

  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或从听觉的角度),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之意和愤激之情。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动衬静,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

  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义自知不能;

  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首联写诗人夜不成寐,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照应了题目“枕上作”。

  B.第二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直接表现了诗人静夜不寐的情景。

  C.第三联将“壮日”和“残年”相对,几十年的光阴跨度暗含了诗人经历与心理的变化。

  D.尾联表现了诗人的超脱,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异曲同工。

  E.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又由此生发出深沉激烈的情感。

  (B项写声音是侧面、间接表现诗人静夜不寐;D项尾联貌似表现诗人超脱,实则是愤激之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D )

  A. 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由此产生深沉激烈的情感。

  B. 颔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 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

  D. 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

  尾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

  枕上作阅读答案 篇3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宋)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

  (注)①郑虔: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晚年困顿嗜酒。②李广:汉代大将,一生屡建奇功,但终未封侯。③吴笺:吴地产的一种小幅纸张。

  14.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想到当年那些意气相投、以恢复万里河山为理想的'老友相继辞世,而今自己白发萧疏,不禁满腔悲愤。

  B.五更时分,四面的山秋风秋雨惊醒了诗人的梦,把他从魂牵梦绕的万里关河拉回现实,诗人深为醒来恼恨。

  C.而今的诗人虽白发萧疏,人生老大,但仍然心有《书愤》中写的少年时的“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豪情壮志。

  D.诗人无法实现收复之志,如今只能挥笔写下清愁诗句,这颇有“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残生”的意味。

  15.诗中“郑虔自笑穷耽酒”与“李广何妨老不侯”两句各自应该怎么理解?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B

  15.①晚年的郑虔因困顿嗜酒,面对这样境遇他只能一笑,诗人用此典故,表达了对晚年困顿失意的无奈;②李广已老,再不能战场建功,不封侯又有何妨呢?诗人反用典故,为李广不平的背后是报国无门的愤俊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B.“诗人深为醒来恼恨”没有依据。诗中并未谈及。

  枕上作阅读答案 篇4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东汉范滂,字孟博。《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枕上作”统领全诗,整首诗四联分别描写了诗人夜不成寐所听所见与所思。

  B .颔联将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作对比,从听觉角度刻画了诗人的静夜不寐。

  C .颈联将“壮日”和“残年”相对,几十年的光阴跨度暗含了诗人人生与心理历程。

  D .首联的“一室幽幽”和颔联的“孤灯无焰”描写了内室的幽暗,表现深夜的凄清。

  15 .有人认为此诗与《书愤》抒发的情感迥异,你赞同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14 .B.“ 颔联将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作对比”错。二者没有作对比,颔联“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以动衬静,通过写诗人听到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15.不赞同。①此诗与《书愤》都是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②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孤夜无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愤,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是激愤之言,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之意。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不赞同。

  本诗颈联“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结合注释)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是运用典故,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诗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自己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而“塞上长城空自许”是运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诗人这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而本诗,前四句写诗人孤夜无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愤,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由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作者在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借景抒情,表达了要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

【枕上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陆游《枕上作》阅读练习及答案二06-20

徐祯卿《济上作》阅读答案11-09

归王官次年作阅读答案06-20

九江口作阅读答案06-25

王维《出塞作》阅读答案附赏析06-13

《田埂上的精神》阅读答案06-20

惜红衣·簟枕邀凉阅读答案与翻译06-15

《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10-17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训练附答案06-13

归王官次年作阅读答案4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