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时间:2023-12-24 07:27:1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母本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历史母本

  余秋雨

  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撇去,不作纠缠。

  在我看来,他的笔下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

  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体,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

  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

  这个观点,颇合我意。

  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源于作者年轻时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积淀,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B.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史事,但与一般历史著作不同,他会在叙述中呈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

  C. 文章结尾运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将《史记》比作“小油灯”,流露出作者对《史记》的传承有疑问、失望,也有渴盼、期待。

  D. 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高度评价了《史记》作为历史母本和文学母本的价值,给人以启示。

  8. 作者为什么说“《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白先勇曾评价余秋雨:“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思索天下的灵魂。”请结合文本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其诗化特点。

  答

  7. A

  8. ①《史记》的叙事包含情感但含而不露,时有评价但点到为止,处理叙事的轻重远近信手拈来,为后世历史叙写提供范本。

  ②《史记》所写题材丰富多样,有鲜明的人生旋律、天道人心、仁政至德,以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为后世史料选材提供借鉴。

  ③语言干净、朴实、灵动,似俗而雅、生动活泼,成为历史和文学语言的范例。

  9. ①运用比喻,使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他如挥云霓”“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等,引人联想、思考。

  ②运用排比,使用整句,使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如“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他的笔下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等,呈现出一种整饬之美。

  ③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情感渗透进作品,使其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如“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等抒发了自己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