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4-02-21 07:21:2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1

  赋得蝉

  禇云①(南朝·梁)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注】①褚云,河南阳擢人。好学,解音律。曾为乌程令、中书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居官清慎。

  8.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突出了蝉声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9.诗言志,简要分析尾联“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是怎样“言志”的。(6分)

  参考答案:

  8.突出了寒秋日暮之时的蝉声,幽咽短促,哀嘶悲鸣,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寄寓了对生命流逝的伤感以及对自己处境艰难的悲哀之情。

  答出特点的,给2分;答出作用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

  诗人以蝉自喻。蝉栖高树,饮晨露,不是为了故意显示自己的清雅高洁;自己为官清廉谨慎,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而是自己知道满足。

  答出方法的,给2分;答出主旨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贺圣朝·留别

  (宋)清 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3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分)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情感”2分,“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4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8“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①借代或夸张。(2分)②六朝的遗迹已渺不可寻,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从未变化。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3分)

  9.对隐逸古人的缅怀追慕;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6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