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阅读答案

时间:2024-04-23 13:53:1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优选)凤仙花阅读答案3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凤仙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凤仙花阅读答案3篇

凤仙花阅读答案1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这个小地方的人称为指甲草,表现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C.二月二刚过,女孩们就问是否该种指甲草;她们每天在院子进出,也不时看向花盆:说明女孩们对种指甲草十分期盼。

  D.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奶奶想瞒过孙女偷偷种指甲草,因为日子好记,且不用浇水。后来孙女们想帮忙,被奶奶拒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B.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对话朴素有趣,通俗易懂,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C.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奶奶的形象特点。

  9.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6. D .“想瞒过孙女”错,奶奶只是没有和孙女们打招呼,并不是刻意想瞒住她们。并且后来她也让孙女们摁手印了,对于女孩们的帮助也没有全部拒绝。

  7. A .“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

  8. ①慈爱。捻蚕丝织绸布给儿子做衣服,每年都想着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

  ②细心。将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鸡笼顶上,怕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

  ③明理。通过日常小事,教导孙女们“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充满人生智慧。

  9. ①地方化:小说中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等,亲切自然。

  ②本色化: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如话家常,本色质朴。

  ③审美化: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一个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凤仙花阅读答案2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檐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持胳膊,缩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种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这个小地方的人称为指甲草,表现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C、二月二刚过,女孩们就问是否该种指甲草;她们每天在院子进出,也不时看向花盆,说明女孩们对种指甲草十分期盼。

  D、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奶奶想瞒过孙女偷偷种指甲草,因为日子好记,且不用浇水。后来孙女们想帮忙,被奶奶拒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B、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的对话朴素有趣,通俗易懂,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C、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8、作者认为“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这篇小说表达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案】

  6、 D

  7、 A

  8、 ①热爱质朴、琐碎而又快乐的乡土生活。

  ②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密的祖孙之情。

  ③感恩大奶奶在日常小事和平淡话语中所寄寓的人生智慧。

  9、 ①地方化:小说中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等,亲切自然。

  ②本色化: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如话家常,本色质朴。

  ③审美化: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一个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理解能力。

  D、“奶奶想瞒过孙女偷偷种指甲草”“被奶奶拒绝”说法错误,奶奶只是没有和孙女们打招呼,并不是刻意想瞒住她们。并且后来她也让孙女们摁手印了,对于女孩们的帮助也没有全部拒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说法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依据“每年春夏,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以及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等生活场景的描绘可知,小说表达了热爱质朴、琐碎而又快乐的乡土生活的美好情感。

  依据“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知,小说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密的祖孙之情。

  依据“奶奶说,人不管干哈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可知,小说表达了感恩大奶奶在日常小事和平淡话语中所寄寓的人生智慧的美好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

  小说语言具有地方化的特点,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原文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方言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原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淡淡的温情。

  小说语言具有本色化的特点,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语言符合老人的质朴乡村老人的人物身份,慈爱而温柔。

  小说语言具有审美化的特点,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抢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作者选取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流露出淡淡的温情。

凤仙花阅读答案3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

  B. 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

  C. 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

  D. 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7. 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 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 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 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8. 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 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案】

  6. D

  7. A

  8. 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

  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

  9. 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

  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

  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借助女孩们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

  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

  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

  王安忆评论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对应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对应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日常礼仪的细节中含有虔诚之心,让生活慢下来,庄重起来,让色彩丰富一些,让人变得美好而自知,坚定平和有力量。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礼仪,让其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领悟生活礼仪中的美学,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光芒,散发爱与美,是每个生命的最好遇见。这是这道试题设题考查的意义所在。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三处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说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审美意义,即可得满分。

【凤仙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凤仙花阅读答案09-14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睡莲阅读答案09-14

《纸船》阅读答案09-14

超人阅读答案09-14

《登楼》阅读答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