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合唱的均衡与谐和训练

时间:2022-12-07 10:56:45 赛赛 娱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处理合唱的均衡与谐和训练

  合唱的均衡与谐和训练涉及很多专业性问题,它包括发声技术、气息控制、音色、音量、音程与和弦、真假声转换、声部的进出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如何处理合唱的均衡与谐和训练,欢迎阅读。

  1、正确认识合唱中的谐和性

  合唱的谐和性是指合唱中各要素相互融合其协调度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也是合唱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合唱训练中如果忽视了合唱的谐和性,一切将是徒劳的。

  从合唱训练的实践来看,谐和性必然涉及每名合唱队员的个体素质与演唱技术,它包括发声、音准、音量、音色、咬字、吐字等,也就是说,谐和性与合唱队员的歌唱水平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从合唱团整体的声音融合关系来讲,谐和性既涉及声部横向进行中音与音的相互关系,同时又涉及纵向方面音与音之间的融合关系。

  横向方面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线条(旋律)感,它包含音高、节奏、调式的有序组合及风格等因素。无论是指挥者或合唱队员一定要明确,旋律才是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手段,只有重视或者清楚了旋律横向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倾向关系,才能提高音准概念,逐步走向整体的谐和性。比如,在排练中可以将齐唱作为基础练习,要求每个队员都能够唱好旋律,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才能进行多声部训练。

  另外,在选择作品时尽量挑选那些主旋律不在同一声部的作品,要求不担任主旋律的声部先相互配合,当达到声部的均衡之后再与主旋律声部结合,在突出主旋律音响的同时达到各声部音响的均衡与统一。

  另外,纵向(和声)方面也是影响合唱谐和性的重要因素。纵向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四部和声的立体结合,其实在实际的作品中,相同性质的和弦在不同的调式、不同的音级上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准。所以,不同性质的音程与和弦有着不同的音响感觉。在训练中合唱队员应主动体验,在唱好横向进行的同时自觉加强声音的纵向结合,使其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出和声的进行功能与色彩,表现合唱的和谐美、整体美。在排练时,最好从简单的二声部开始练习,先用哼鸣代替歌词,让队员在哼出两个声部的过程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声音,从而达到纵向(和声)上的声音均衡,然后再进行其它母音和两个以上声部的作品练习。

  关于均衡,首先,需要弄清楚各声部之间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切记合唱中既要有不同声部的音色,但合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次,还要弄清楚不同声部的声音特征、人员数量、音色、音量所具有的一定比例关系也是影响均衡的重要因素;再次,还应包括合唱与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合唱训练中只有把握好比例适当的均衡,才能使合唱达到歌声的谐和。

  2、影响合唱均衡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一)影响合唱均衡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影响合唱均衡的因素虽然很多,比如音准、音色、节奏等,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各声部的人员数量与音量采用平均分配,一味追求恢宏的气势,使声部间各具个性,音色难于统一,造成各声部音量上的竞赛,主旋律被淹没,合唱显得呆板笨拙。这种情况在一些群众性歌咏活动中比较普遍。

  其二,过分突出旋律声部,忽视其它声部的存在感。部分合唱指挥由于受专业背景的限制,旋律的表达意识比较强烈,认为中低音声部是主旋律的衬托,属于次要地位,由此造成合唱声部的线条模糊,音量失衡,显得头重脚轻。

  其三,片面理解谱面上的力度表现。有些合唱团不考虑自身的能力,遇到较强或较弱的记号时一味追求谱面上的力度效果,造成音准、音量的失控,从而破坏了声部之间和整体音量的均衡。

  (二)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1. 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合唱声部的人员比例问题:合唱声部的均衡不是指合唱中各声部人数和音量的平均分配。从不同声部的音色、音量与声音表现特点来看,较合理的声部人员比例大致如下:女高音由于通常担任主旋律声部,其音量应占有总音量中的较大比例,人数约为合唱队的30%;女低音由于自然音量稍大于女高音,加上其所处的内声部位置并不要求有突出的音响效果,人数比例大约20%即能满足声部的音量要求。男高音处于内声部,经常对旋律声部起支持作用,自然音量虽大于女声,但又小于男低音,所以人员比例应大于女低音和男低音,占合唱队总人数的25%~30%;男低音处于外声部,主要承担合唱基础声部的作用,在声部音量上需要加以突出,由于男低音的自然音量比其它声部都要大,在队员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大约占到总人数的20%即能满足声部的音量需要。

  以上比例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如遇合唱作品有特殊要求时,还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需要对某一声部进行强调时,就应该从其它声部抽调人员对该声部进行支持。如果遇到某一个声部整体演唱能力较弱时,还可以适当增加该声部的人员数量。总之,其前提是以满足合唱各声部音量均衡的需要对人员比例做合理安排。

  2. 针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合唱音量的均衡:合唱中各声部的音量并不是完全平均的,而是根据音乐的表现需要将各声部的音量进行编排形成错落有致、互相协调的总体音量,并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从而达到声部之间的均衡。

  在合唱中,各个声部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担任主旋律,有的担任副旋律,有的担任和声基础声部。唱好合唱首先必须弄清楚各声部的角色及性质,一般来说,主旋律总是处于主角位置,其余声部则处于不同的配角位置。另外,由于各声部角色位置与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声部的主次关系也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就要及时对声部(主次)音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新的音量平衡。那么,在处理合唱音量均衡的关系时,主旋律与其他辅助旋律究竟占有多大比例,主旋律的音量突出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呢?

  一般情况下,主旋律在合唱中应处于主角位置,其它声部则起围绕和衬托作用。但如果过分突出主旋律的音量,将主旋律音量放在了合唱音量的绝对中心位置,反而会削弱合唱的多声部效果,使合唱音响显得呆板单调。正确的音量比例应该是主旋律占总音量的38%~40%,其它三个声部各占20%左右的音量(合起来为60%)。当然这种比例只是一种参考,实际排练中其它三个声部的20%音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比如男低音声部的音量就要适当加强一些,以免造成合唱整体音量的头重脚轻,失去应有的均衡感。

  3. 针对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措施———确定合理的力度层次:合唱中的力度由弱到强分为不同的层次,作为合唱指挥一定要熟悉所排练的作品在那个力度层次上演唱,最强和最弱的音在那里。力度的高峰有几次,在何处,各声部的力度分配如何,突强、突弱,渐强、渐弱从那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等。同时还要知道自己团队的力度最轻有多轻,最强有多强,是否在团队能力的可控范围以内。不能片面追求谱面上的力度,而不顾合唱团的能力,造成合唱时的音准与力度失控,声部失衡。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将合唱的力度调整到可控范围以内,即设定一个相对保险的力度“安全值”,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合理的力度层次,在完成力度变化的同时寻求声音和音量的均衡。

  3、针对均衡与谐和所采用的几种训练方法

  (一)力度变化(强弱)练习

  一个合唱团的用声在力度方面的能力有多强,常常意味着这个团的音乐表现力有多强。合唱中的强弱力度变化往往使作品产生特殊的意境,它能使作品的律动韵味无穷,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比如拉索的《回声》、前苏联合唱歌曲《火球花》、中国合唱歌曲《天路》等。声音的力度变化不是简单地把强记号唱强一些,反之唱弱些,它是营造意境,更深入地表达情感的一种处理方式。从技术上来说,声音的力度变化包括:强、弱;突强、突弱;渐强、渐弱;强后即弱及弱后即强等类型。每一个类型中又包括不同的层级,如强、稍强、极强、很强、特强等不同程度的表示。所以在训练中一是要进行力度类型和力度级别与变化的技术性练习;另一方面就是要把力度训练同作品结合起来,通过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力度的层次与变化,做到合理、合情、合意境。

  合唱中的力度变化与色调变化是相对应的,前苏联音乐家索克诺夫在其所著《合唱简论》中就明确指出:“善于以各种色调变化(从ppp 到fff)来演唱,同时不破坏演唱的其它品质(齐、音准、音响优美),这是一个合唱团的最高技巧,这使合唱团有可能演唱最难的合唱作品。”同时他还指出:“合唱团及其各声部都应善于在一首歌曲的不同地方改变音响的力度。色调变化以及渐强和减弱是演唱任何合唱作品时都应使用的。”因此,声音的力度变化对色调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合唱团水平的高低,是否善于色调变化的演唱就是其中的硬性标准之一。

  (二)音色统一的练习

  人声的音色主要受生理器官的制约,同时也与声带与气息的控制、声音的通道走向、吐字的规范性、共鸣的位置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音色的统一性就是通过对上述发声器官的调控,按作品对声音品质的要求及音色观念发出理想的、纯净谐和的声音来。统一的音色追求的是共性,只有合唱的个体音色相互靠拢,让声音产生共振并相融,才能达到声音的谐和统一。在训练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先让音色较好而又较统一的队员唱出;然后让别的队员模仿,尽量向他们的音色靠拢。

  ②使每个队员的音色融化于整个合唱队之中,以听不到任何一个个人的音色为最高理想。还可以分声部齐唱,要求位置统一、音色统一,如同一个人在演唱,待声音统一后再进行合唱练习。

  (三)声音的保持练习

  1. 长音的音准与保持:要统一呼吸,一是呼吸的方法要统一,其二是训练循环呼吸。要求呼吸时状态正确,声音有支点,这样才有利于音准的把握。

  2. 避免拖音时声带发出颤抖(颤音):合唱强调声音的共性,在拖音时应该以直声为基础,就是不刻意地去将声带抖动发出颤动的声音,而是采用适当的力度,以正确的气息支撑,有张力、有弹性、有控制地把声音送出去,同时还要用耳朵聆听并随时调整声音状态。

  3. 运用循环呼吸来保持长音:在合唱作品中较长的拖音需要采用循环式呼吸,就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换气,而是采用轮流换气的方法去演唱较长时值的音。要求轮流换气时力度、速度、音色、声音位置及状态不变,保持高度的统一性。

  (四)真假声的统一练习

  合唱团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会面临真假声运用的问题。在歌唱中不可能只采用绝对的真声,也不可能只用假声,基本上采用的是真假声结合(混合),否则声音很难做到统一。好的合唱团在真假声的运用上表现出自然、通畅及融合的整体感;差一点的合唱团则表现为声音相互碰撞、失重和分离感,所以合唱训练时刻要注意进行真假声混合练习。由于每个人歌唱时都会受到歌唱音域的限制,其换声点各不相同造成真假声混合的比例出现较大差异,所以,在训练中要大致统一换声点,强调统一的声音融合方式,使合唱中的真假声过渡自然,团员之间的声音高度融合。

  (五)声部的叠加与递减练习

  1. 声部的叠加:声部的叠加练习指在前一个声部保持的情况下其它声部逐渐加入,开始可进行两个声部的训练,然后逐渐增加到三个或四个声部。开始进入的声部通过采用循环呼吸进行保持,各声部进入的时候在音色音量控制上要有一定的融合性,否则声部间的平衡性就会被打破。

  2. 声部的递减:声部的递减指合唱队音量由强到弱的进行中各声部依次逐渐退出,以减弱合唱音量。练习时要求在不破坏声部平衡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声部慢慢退出,这时保留的声部应继续采用循环呼吸来保持音的时值和音色、音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无论是声部的叠加或者是声部的递减,都要以保持合唱的声部平衡为前提。

  (六)和声连接练习

  和声的连接练习是合唱团日常训练必须坚持的一项长期任务,因为合唱不仅是多个声部的横向进行,它同时也是纵向立体的声部进行。和声连接首先要进行基本和声语汇的练习,比如大小调中正三和弦I 到IV,I 到V 的连接,以及进一步的I —IV—I,I — V—I 的连接,同时还要进行以上和弦原位与转位的连接。在基本和弦连接练习稳定之后,还要适当加入部分副三和弦的练习,逐渐扩大和弦连接的范围。和弦连接练习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改变力度、改变时值、变换母音来达到训练目的。

  合唱的魅力在于人声的统一与谐和,各声部分别演唱时,众多的人在相同的旋律中表达着相同的情感,那种群体演唱所产生的共鸣是独唱所体会不到的。而多声部合作演唱时更多地体现和而不同,那相互独立与交织的声部进行,以不同的声音特性,共同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统一与和谐,是一种平衡。所以合唱团的日常训练一定要加强声部均衡与谐和的练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声部均衡与谐和的方法,这样才能拓展演唱领域,真正提升合唱团队的演唱水平。

  合唱训练有哪些环节

  一、气息

  合唱与独唱并没有矛盾,都离不开良好的气息控制。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就不能发声;没有正确控制气息的方法,就不能唱好合唱。合唱队的个体呼吸和独唱中的呼吸是相同的,但合唱队作为一个整体,各声部之间的呼吸应是同时进行的(多拍节延长音时,循环呼吸除外)。合唱队整体气息运用为合唱艺术提供了艺术表现空间,这是独唱演员所无法运用的。

  以往对合唱气息运用的论述大多集中在与独唱呼吸方法相同的歌唱器官结构的研究与如何运气上,忽视了强调“合唱”的气息训练。合唱的气息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整体呼吸:全体合唱者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训练时常用的呼吸法———“快吸快呼”,“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

  2)声部性呼吸:以声部为单位做呼、吸、换气的训练,常用于复调性合唱作品。

  3)循环呼吸:合唱的气息训练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循环呼吸法。把长乐句分成若干气口,让合唱者自由选择呼吸点,一旦选定就不可再变化,使整体声音产生连绵不断的效果。比如:

  〔美〕福斯特曲、周枫、董翔晓译配《故乡的亲人》中“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我心里常想念”一句,就体现了循环呼吸的运用。

  二、咬字与吐字

  合唱的咬字、吐字与独唱的咬字、吐字的训练方法有所不同。要把合唱者的咬字和吐字训练的清晰、准确,使人闻其音即解其意,从而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和沟通,充分地发挥合唱艺术的感染作用。

  训练良好的合唱咬字、吐字技巧,是一种喷吐有力的收声和归韵的习惯。只有咬准了字头,吐准了字腹,才能归好字韵,才能获得好的声音和共鸣。笔者在训练时,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演唱抒情、优美作品时,唱队以韵母发音训练为主,吐字、咬字应清晰而柔和;在演唱雄伟、壮阔的作品时,强调声母的发音,并尽力保持韵腹和韵尾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

  2)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口形的张合应该与字的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紧密结合。如韵母在演唱时延长,一定要保持口形不变,否则会唱不清。

  3)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正确的发声方法,用高位置的半声或轻声演唱,养成习惯后,再逐步放大音量,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4)不同语言的合唱作品在艺术表现时,音乐和语言特征上要相互统一。排练时充分注意语言的规律和特征,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特有的声母、韵母,不论是何种字韵,都要求在一个声音位置上走动,做到字正腔圆。

  三、音准和声部

  3.1音准的训练

  音准是合唱中的基本要求,合唱者个人音准的素质,决定了合唱队的整体水平。因而,提高合唱者的音准水平,同样也是合唱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坚持在每次排练前进行音准、音高的训练,如:使用无伴奏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其他声部来找自己声部音准的能力;采用多种辅助练习,以主音为核心的纯五、纯四、大小二、三、六、七度音程和各种转位音程。在旋律音程练习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和声音程、和弦等音高记忆练习。

  3.2音准与音律合唱音准训练

  在掌握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还应研究“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在合唱音准中的应用特点。在实际排练中,演唱有伴奏合唱时,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五度相生律”的某些音程特点较适用于旋律性较强的音乐进行,可以增加旋律的生动性;演唱无伴奏作品时(如:《牧歌》瞿希贤曲),为了达到一种特有的自然和谐、纯净的音响效果,往往采用“纯律”音高的关系。有时还需要根据具体作品的时代、风格和特定的和声条件,进行混合处理。

  3.3和声听觉

  在平时应加强多声部训练,建立多声部听觉意识,强调各声部在平衡中达到统一、和谐。

  合唱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合”,各声部在演唱中,要求合唱者不仅能够监听自已的声音,还能听到另外声部或同声部其他人的声音及和声效果,借以不断调整自己的音准、音色和音量。

  3.4分声部训练

  每个声部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合唱队的每个声部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声部与声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整体“合练”之前,各声部长就应带领合唱队员把该声部的演唱任务圆满完成。只有各声部在声音音响上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取得应有的关系时,所产生的声音音响才是合唱所需要的。

  四、读谱

  乐谱作为作曲家音乐构思、思想内涵的承载体,也是合唱指挥和合唱者赖以理解把握、表达音乐意图的最主要的载体。快速、准确、全面的读谱不仅是合唱指挥的首要任务同样是合唱者唱好作品的必需能力。

  1)合唱者所面对的乐谱一般来说都是多声部的乐谱,对于合唱者来说,在阅读、掌握好自己所在声部的音符同时,要浏览、熟悉谱面上所有声部的乐谱,能够阅读2~4行乐谱甚至更多。横向看谱要有提前量,纵向看谱要了解自己声部所处位置和地位。

  2)合唱者往往只听到了伴奏而忘记了看伴奏谱。有的合唱作品是“坐”在伴奏音型上前进的,合唱者容易忽视听伴奏,导致伴奏与演唱脱节,这样就不会有好的整体效果。

  3)主调性织体或是复调性织体的合唱作品,合唱者除了要一目多行外,还要使用一种波浪线式的跳跃阅读方式。

  例如:〔意〕单查词曲、胡咏言编合唱《缆车》,这首歌曲不是四个声部同时演唱,而是男、女声部交织起伏进行。

  4)将乐谱转化为内耳听觉。大力训练合唱者内心的听觉,即所谓“内耳听觉”。合唱者在看到乐谱时,不借助任何的乐器或者其他发音体就能在内耳中想象出这些音符的大致音响效果。

  因此,“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合唱者读谱时应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