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求职经历故事

时间:2023-09-09 07:01:33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1

  有句话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很多人将此用于恋爱中的男女,这句话对于“双向选择”的应届生求职择业同样适用。凯旋路某品牌手机遂宁店负责人张丽蓉女士对此深有体会。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

  张丽蓉是成都人,大学时学的是英语专业。临近毕业,哪里有人才市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最终她如愿以偿地从被选择者变为选择者。毕业的最后关头,她是到单位面试最多的一个人。第一份工作她并没有费什么心思,只是觉得好玩就进了一家单位的市场部。公司的'制度很松,她天天嚼着泡泡糖迎着老板的白眼上班。

  6个月后,张丽蓉跳槽到一家韩资企业。当天面试的是技术经理(韩国人)。其实,在应聘前张丽蓉已经有所了解。

  他接着问了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比如“现在还在原公司上班吗?”

  最后他问了张丽蓉的工资要求。当张丽蓉说工资的要求时,给了老板一个范围。然后强调,工资虽然重要,但工作更重要。之后他对张丽蓉说,可以问她几个问题吗?这时,张丽蓉首先关心的问题是他对自己的印象如何。他说,张丽蓉的表达能力非常好,礼节很不错,不过没有在办公室工作的经验。接着他又说,这不是很重要。张丽蓉又问,我是不是贵公司合适的人选?他说,他要比较、选择,过几天才有结果。

  3天以后,张丽蓉接到了去上班的通知。刚上班的时候,由于对办公室的一些程序不熟悉,给同事们造成一些麻烦,但她还是撑下去了。一年前,公司安排张丽蓉到遂宁来开设了这家分公司。想想毕业出来已经三年了,张丽蓉最大的感慨就是现在必须“稳”,尽心地服务于现在的公司,不再有任何多的想法。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2

  两年半,奔波了五个城市,考研?求职?时间在选择、寻找、等待、失望中飞快地过一天又一天,在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前,杨苏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踯躅在求职的路上——

  找工作就是找自己

  找不准方向怀疑自己

  20xx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杨苏和同宿舍的姐妹们洒泪告别后,一个人拖着行李,离开呆了四年的南方一民族院校。从此,从幼儿园一直升到大学的直线生活宣告结束,杨苏要从这一点再出发,面前可能出现的是无数条潜在的射线。“毕业的时候拿定主意不在这个城市工作,有姐姐在北京上班,我就直接去北京了”。那个时候,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杨苏并没有明确的规划。

  在北京,杨苏每天花大量时间往返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和远在顺义的住处间,虽然那时候经济景气,但在首都,扩招后的大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像杨苏这样的大学生,谋一份工作需要打败众多的竞争者。在苦苦寻找两个月后,一家公司终于答应给杨苏一个工作机会,面试当天这家公司要杨苏交70元“职位保留费”。回家后杨苏在网上一查,发现这家公司被众人评价为骗子公司,于是第二天她应公司要求来签合同的时候,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公司不仅含糊其词,还指责杨苏“有病”。

  “你们才有病”,扔下这句话,杨苏头也没回就走出了这家公司。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弱小。就算不被骗,北京有那么多名牌学校,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我这样一个不知名的二流院校出来的学生,没有多少竞争力”。于是杨苏决定:回老家湖南考研。然而,回家考研的道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杨苏已经记不清当时有多少次将手中的书扔出窗外甚至撕得粉碎了。“家里人不催我,也给我钱让我继续复习考研”,然而父母的大度反而增加了杨苏的`压力,有压力还无人可倾诉,“人家都不理解我为什么不好好工作,毕业这么久了还要父母养”,于是杨苏只好独自一人承受压力,把扔出去的书再捡回来,撕烂了的书再买回来。

  这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杨苏甚至连成绩都没有查。“如果说以前是找不准方向,考研失败后我就开始怀疑我自己了,我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杨苏,将前途交给了“命运”,在父母的多方融通下,杨苏被安排进了湖南娄底一家事业性质单位工作,成为一名没有任何保障的“临时工”,每个月拿几百块钱,等着转正的一天。

  “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虽然我仍旧不清楚我到底想干什么,我还是离开了娄底”。20xx年夏天,杨苏再次来到北京,找到已经在北京读研的同学,希望能提供给自己一些资料。而自己则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连卫生间都没有”的小房,每天一大清早出门看书,很晚才回来。“人生仍旧没有规划,从来都只是想着,如果换个城市,一切都会不一样;然而每次,生活却依旧。 ”

  命运无情,又一次,杨苏在考研的尝试中败下阵来。“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这次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抱了很大的希望”。在得知成绩那一天的日志中,杨苏写道:“我忍住泪水让自己不哭,但我对不起关心我的父母、对不起关爱我的人……”流过泪之后,杨苏“追随着爱的脚步”,随男朋友一起来到了苏州,在杨苏眼里,苏州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没有大城市那么激烈的竞争,可以将生活和工作较好地结合起来,“毕竟年纪也不小了,要有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之后,再谋求更多的发展”。杨苏说,毕业两年多之后,她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开始脚踏实地,而不像刚毕业的时候那样充满了幻想。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3

  招聘的职位是运营经理,73年的他,看起来要年轻许多。几位领导面试下来,对其专业知识及技能都表示了肯定。几方领导面试结束后,我跟他说,我们几位领导还要就面试情况做最终的评审,我会在三天之内将面试结果回复您。他很不高兴的说,我在公司呆了这么久,能否今天把面试情况告诉我,说有其它单位之类。我说几位面试的领导对其能力表示了肯定,按照公司的招聘制度及流程,我们有一个评审时间,加之,运营经理岗位不是一般的事务类岗位,除了专业技能外,领导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它因素,才能做出最终决定,希望他理解。

  晚上回到家,看到手机显示一个未接电话,没在意,八点钟我接到了他的.电话,意思是对下午临走前的冒失表示抱歉。第二天,他到公司找了领导,说了一番,当时领导都没明白怎么回事。……面对这个细节,我想了很久,此行为似乎印证了领导之前的判断。

  总结:

  1、他的工作经历集中在外资企业,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专业技能没问题。适应了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否适应民营企业?能否融入公司?稳定性需要考察。

  2、三天的评审时间是需要的,一方面是主考官的冷静,反观这次面试;二是几方主考官的沟通,尤其是面试结果有异议时,需要做一个权衡,因为没有完美的应聘者;最后,对候选人需要进行综合比较,择“优”录用。

  3、作为一个中高级管理人员,结合冰山理论,面试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稳定性、求职动机、管理能力、执行风格、情商、价值观等都是不可少的要素。

  4、人无完人,如何用人所长?作为运营经理,他存在的一些不足,从整个公司的大环境来说,难以担当正职,但是放在合适的副职岗位上,与正职互补,是不错的选择。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4

  小刘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凭借着出色的英语及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经过几轮的面试笔试,小刘艰难的进入了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开始了她的审计生涯。

  审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在这家外企,用小刘的话来形容她的生活,是拿命来赌明天。天天除了加班就是加班,永远无休止的加班让小刘觉得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不过所幸的是,公司给的报酬还说的过去,一个初级职业人,现在一个月能挣个万把块钱的,小刘也觉得知足,这钱还真叫做血汗钱。

  三年的时间就在这种频繁的加班当中静静的溜走了。小刘的合同就到期了。是继续留在这家公司里,忍受这种非人的日子,还是跳槽,另谋出路?小刘有点拿不定主意了。

  小刘审阅了一下自己,三年的审计经验,循着公司的步子,按部就班的从staff做到senior,假如继续呆下去,再呆个两年,小刘就可以做到manager了,可是再两年,小刘估计自己的身体就彻底报销了。考虑再三,小刘决定选择跳槽。

  就在小刘为前途殚精竭虑的时候,一个她以前的客户——一家美资it公司希望小刘能考虑去他们公司做财务主管。小刘没有想到自己的机会这么快就到来了,经过进一步沟通,小刘欣然接受了职务。开始的两年,小刘的日子还过得滋润,工作薪资基本持平,但是工作压力减轻了许多,生活的满足度上升了不少。可是工作问题又再次浮出水面了。

  小刘顶头的财务总监年龄不算大,能力很强,而且曾经在银行、证券公司积累了丰富资源,专业度没得挑剔,深得公司老总的喜欢。当然,小刘也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两年多的高级财务主管工作已经让她感到某种饱和,期望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实却不可能再给她任何空间。这里面不存在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是总监和经理是长年的合作伙伴,配合十分熟练了,自己的升职是肯定没戏了。

  他希望乘着这一年中的跳槽黄金季,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可是能否冲击更高的职位她没有信心,怎么办?还有没有出路?困惑的她走进了xx职业顾问的办公室。

  针对这类职业发展道路中的决策问题,中国首家职业顾问机构xx职业顾问事业集团总裁兼首席职业顾问卞xx先生非凡指出,职业发展要讲求实效性,面对选择决策时要注重在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灵活运用通关的两大基本招数:

  通关招数一:选择与自己职业气质相匹配的行业与公司

  每种行业、每个职位都对从业者有素质要求,非凡是个性气质的契合度问题尤其重要。假如没有进入到真正适合自己、真正能激发自己持续工作激情的`工作领域,一个人也许可以兢兢业业一辈子,但是所创造的价值肯定是十分有限。价格随着职业价值起伏,所以在不合适的工作上难以创造出足够的绩效,拿的钱比别人少,职位比别人低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规律反映。一个人必须科学评价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问题,那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

  虽然碰到职业发展瓶颈,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小刘在财务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这与她的气质类型问题息息相关。经过我们的评估体系,小刘属于istj型人格,其它的心理属性也与财务治理领域的工作高度契合,这才是她在工作上产生根本动力的核心原因之一。小刘是个很有挑战精神的人,喜欢尝试新的事物。这也造成了她在实施治理层的不适应性,很难持续地积累核心竞争力。

  通关招数二,在每个发展环节上要对周期效率问题做出客观分析

  职业生涯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在同一岗位进行同一简单工作时间过长,其职业竞争力不但不会增强,反而本身所具有的那一点核心竞争力也将被消磨掉。一般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到三年(技术工作除外),根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产品更新周期等因素不同来决定应该停留时间的长短。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5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眼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已毕业离校,找到工作的学生开始崭新的职场生活,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还在求职路上继续拼搏。从学校到社会,从“纸上谈兵”的职业规划,到现实中的求职之旅,每名毕业生的就业过程都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访高校,听部分学生讲述他们的职场故事,并选取了其中一个典型个案进行刊登。这对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或许是个参考。

  “我的就业经历如同一本故事书,有曲折的情节,有欢笑和泪水。”明亮的阳光下,徐晓轻抚了一下额头的黑发,眼睛出神地盯着前方。

  今年23岁的徐晓是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连续3年获得奖学金,实习成绩也很好;是学生干部,还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

  进入大四,很多学生开始谈论就业话题。徐晓对此有些“不屑”,她对自己的实力和前程都很自信。徐晓的就业目标是做一名“有理想”的记者,踌躇满志的她给自己定下目标:非地市级以上的媒体和单位不去。“当时我的想法是,自己总能在省会济南立足;退一步说,就算不能留在济南的媒体,去一家规模较大的杂志社也没问题。”说这话的时候,徐晓一脸苦笑,“现在我才明白,现实远不是理想中的那样,我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春节前,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徐晓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她有自己的想法:媒体一般在春节后才招聘,凭自己的本事,就业不是难题。转眼到了3月份,用人单位的需求达到最高峰,徐晓这才行动起来。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无一单位录用她。

  经历过几次打击后,徐晓开始“怀疑”自己,也变得有些慌张。“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不一定合理。”她开始“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做一名媒体人的梦想。当时正值校园招聘的高峰期,也确实有不少机会,包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打算聘她当文秘,但考虑到可能有更好的工作,她犹犹豫豫间就放弃了。“就像俗话说的高不成低不就,出现机会时,总有些不甘心,以为还会有更好的工作,结果是好工作从身边溜走。”

  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徐晓的压力越来越大,她不得不改变了想法,打算找个单位先干着。但这时用人单位大规模的招聘计划已经过去,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要求有工作经验就是要求研究生学历,以致找工作越来越难。徐晓变得彷徨踌躇。“那段日子真的很难过,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与用人单位签约,心里很后悔。”徐晓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再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去超市做促销员或者去饭店做服务员。

  毕业前半月,徐晓收到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邀请,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尽管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她还是与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我只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最初的我太自信,以至于没有认清自己,对就业准备不充分。”徐晓深有感触地说,找工作的过程使自己变得成熟和理性,不但清醒地了解了自己,还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人物使用化名)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6

  有句话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很多人将此用于恋爱中的男女,这句话对于“双向选择”的应届生求职择业同样适用。凯旋路某品牌手机遂宁店负责人张xx女士对此深有体会。

  张xx是成都人,大学时学的是英语专业。临近毕业,哪里有人才市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最终她如愿以偿地从被选择者变为选择者。毕业的最后关头,她是到单位面试最多的一个人。第一份工作她并没有费什么心思,只是觉得好玩就进了一家单位的市场部。公司的制度很松,她天天嚼着泡泡糖迎着老板的白眼上班。

  6个月后,张xx跳槽到一家韩资企业。当天面试的是技术经理(韩国人)。其实,在应聘前张xx已经有所了解。

  他接着问了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比如“现在还在原公司上班吗?”

  最后他问了张xx的工资要求。当张xx说工资的要求时,给了老板一个范围。然后强调,工资虽然重要,但工作更重要。之后他对张xx说,可以问她几个问题吗?这时,张xx首先关心的问题是他对自己的印象如何。他说,张xx的表达能力非常好,礼节很不错,不过没有在办公室工作的'经验。接着他又说,这不是很重要。张xx又问,我是不是贵公司合适的人选?他说,他要比较、选择,过几天才有结果。

  3天以后,张xx接到了去上班的通知。刚上班的时候,由于对办公室的一些程序不熟悉,给同事们造成一些麻烦,但她还是撑下去了。一年前,公司安排张xx到遂宁来开设了这家分公司。想想毕业出来已经三年了,张xx最大的感慨就是现在必须“稳”,尽心地服务于现在的公司,不再有任何多的想法。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7

  主人公:晓嘉,广州大学广告学专业大四毕业生

  晓嘉刚刚与天河区一家知名广告公司成功签约,“我能被这家广告公司留下的原因,除了踏实诚恳的学习态度外,独具风格的简历起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9月,晓嘉看到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信息,决定去应聘。“那个岗位要求应聘者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我认真地分析了岗位的要求后,按照要求制作了一份独特的简历。”晓嘉在简历中把自己包装成新的“产品”,然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向公司进行推介。

  晓嘉笑着坦言道,经验源自同寝室的一位姐妹制作的简历,这位女生想应聘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晓嘉发现她把简历制作成计划引进的人才档案,以人才档案的形式出现:“内容=是人才引进原因、人才主要成就”等要素。几个星期之后,广告公司的人事经理告诉晓嘉,她的简历吸引了招聘方,公司觉得这位新人很有创新意识,决定与她签约。

  晓嘉在找工作中,也碰过很多壁。开始时,她一再把姿态放低,以低工资吸引招聘单位。后来,她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当招聘者让我谈谈自己对薪金的要求时,我想了想说,月薪有一千元就行。那个招聘的主管告诉我,工资低并不能吸引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只要有能力,我们不怕多付工资。”晓嘉说,从此以后她吸取这次的教训,把自己对于薪酬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招聘方,同时要充满自信地说道,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提前了解不打无准备之仗

  主人公:阿伟,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

  阿伟在上个月接到一家韩国公司的面试通知。为了做好应聘这家外企的准备,他还把在这家韩国公司工作的同学请来取经,问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包括招聘职位的相关情况。

  阿伟应聘的职位是技术支持工程师,面试时间是在下午。跟他一起面试的有近30人,先是笔试,笔试结束后是5个人一组做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几个部门经理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在每个人谈了简短的感想之后,第一轮面试就这样结束了。

  紧接着阿伟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的电话通知,在做游戏的时候,一个部门经理相中了他。“二面”时,该经理问了一些常规问题,他都中规中矩地做了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早有准备已经烂熟于心。结果,阿伟还在回家的路上,就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告诉他“三面”的时间定在3天后的下午。“三面”就是最终面试,最后要去跟韩国公司中国技术中心的总经理聊天。

  阿伟对于找工作有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如果认识准备应聘公司的员工,一定要向对方了解公司的情况,包括企业文化、业务特点和工作氛围等,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好,这样做会让自己对公司和工作有一个清晰真实的了解。有些公司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其实工作氛围不好;有些公司名气很大,可对员工十分苛刻;如果事先不知道,好不容易应聘成功,换来的却是失望和后悔。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8

  对于侯勇来说,大四这一年,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工作,而不是窝在校园里写毕业论文。但从2007年10月开始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他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早就知道找工作不容易,”侯勇说,“但是没想到会这么难,有好多事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力。”

  侯勇毕业于湖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长沙人。他属于那种“父母没路子、没钱,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因此找工作只能靠自己奋斗。也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活动轨迹仅限定于长沙一带。

  “我找工作的经历是一本流水账,逻辑和方向都不清晰,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国庆节前夕,侯勇向我们讲述了他进入大四后,一年以来就业和创业的全过程……

  理想

  进入大四,侯勇开始奔波于各个招聘会,疯狂地投简历,但大多石沉大海;发动家庭中有限的资源,找门路、拉关系,他也都一一尝试,但也均未如愿。整个过程下来,他所收获的是就业市场的凛冽。

  像很多“父母既没钱又无门路”的大学生一样,侯勇在没能获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之后,选择了自己创业。

  今年8月中旬,他与初中同学方启合伙经营的快餐店开始正式营业,地点在湖南长沙定王台。店铺就是两间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专做对面几栋写字楼里白领的午、晚餐外卖。

  但好景不长,9月15日,他们的快餐店由于味道比不上附近其它几家同类店,生意冷清而被迫停业。

  “自己干,是我早就有的理想。”侯勇说,“给别人打工有什么发展前途,能赚几个钱?!”

  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的关系,侯勇生活上一直很独立,也很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因此他的理想就是自己单干,当个小老板,有朝一日能挣大钱。

  去年11月,侯勇就曾打算和女朋友去广西南宁开一家粉丝煲店。为此,他去了趟湖南邵阳,找在那儿读书的哥们儿钱文和刘畅筹钱。

  钱文、刘畅和侯勇从初中开始就是铁哥们儿,加上侯勇的小学同学向青、顾宁,“我们兄弟五个只要有三四碟凉菜、五六瓶啤酒,就能在路边的大排档聊上一整夜。大三暑假时,我们还一起在家门口弄了个夜宵摊,自己有得吃,还能赚点儿钱。”

  不过这一回,钱文和刘畅的态度却不像以往那么爽快。

  “这完全不现实啊。”钱文刚听完侯勇去南宁开店的想法就冲口而出了。刘畅则说得很委婉:“这个事搞是可以,但是感觉不是很稳妥啊……”

  侯勇感到很郁闷,当时没说话。后来他领悟出这么个道理:“一谈到‘钱’字,朋友就都靠不住了。到了真要帮忙的时候,都跑了。”最终,侯勇的南宁开店计划因为连路费都筹不到而破灭,他只好就此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大学生求职大军之中。

  现实

  大四过半,侯勇带着行头回了长沙。“我不想留在武汉,那是个大而空的城市,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不喜欢那儿;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我也想去,但是没钱没人,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肯德基收银员、网球教练、健身教练,甚至发传单,侯勇边打零工边期待着他所谓的机遇———开店单干赚大钱。就这样一直到今年的3月份,他的口袋里依旧经常只有几个钢蹦儿。

  初春,长沙的晚上还带着些寒意。侯勇和几个铁哥们坐在路边的大排档里,酒过三巡,大家头脑和身体都热乎起来,开始谈起自己的打算。

  钱文宣布他决定考研,理由是学医不读个研究生等于白读,毕业论文写完他就去报考研班;顾宁跑工作的事儿已经跑了有一阵了,目前已经基本敲定去长沙的一家广告公司;刘畅暂时还没有什么大动作,守着家里开的台球室,脑子里盘算着是找工作还是跟着家里干。

  又过了一个多月,周围的兄弟逐渐都有了着落,大家聚在一块儿的时候也越来越少。落单的侯勇终于也憋不住了,决定先在家乡找份正式工作干着,等有些资本了再单干。

  学体育教育的他瞄准了体育老师这个职位。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侯勇一个星期跑了五六家学校,首先得到回复的是一家小学,表示愿意聘请他当实习老师。

  自认武汉体院科班出身的侯勇,对于这个职位,当时完全没有放在眼里。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另外几所学校像商量好了似的,陆续以“我们不接收应届毕业生”为由,将侯勇拒之门外。

  这个结果令侯勇颇感委屈,于是他决定再去那家小学瞧瞧。可是让侯勇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回校方却以必须先通过教师编制考试为由拒绝了他。

  一个工作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

  晃晃悠悠,到了6月份。拿到毕业证的侯勇终于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在长沙某家教育信息咨询公司进行宣传招生工作。先实习三个月,每个月1800元,转正后2000元一月,每招进一个学生再加500元的提成。这样的待遇对于像侯勇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算是很好了。侯勇感觉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这是一家总办事处在北京的留学中介机构。侯勇和另外四个应届毕业生被老板黄亮从应征的几十个人中选入公司,在办事处韩国留学部进行韩语培训班的招生工作。侯勇刚进去那会儿,公司在长沙的办事处还在装修,也急需人手。刚毕业的侯勇干起事儿来风风火火,也挺认真卖力的。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后,韩语部负责人李老师就决定带着他一块儿去湖南永州祁阳招生。

  祁阳是一个小县城,李老师带着侯勇和三四十万公款雄心勃勃地展开了祁阳地区的韩语培训招生工作。到祁阳的第二天晚上,他俩和当地几家学校的校长吃完晚饭回到住处,李老师把侯勇叫到了他的房间,让侯勇拿着公款,第二天去找个银行把钱存了。

  侯勇瞅了瞅钱,又瞅了瞅李老师笑眯眯的眼神,怎么也不敢伸手去接。“那穷乡僻壤的地方,他要我拿那么多钱去存,自己干嘛不去?万一是他自己想吞了那笔钱,所以一边派我去银行存钱,一边另外找些人来抢,我怎么办?”侯勇一脸的一本正经,“而且那老师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肯定是在外面混的。”

  等出差回来之后,侯勇便以朋友帮他找了更好的工作为由辞职不干了。

  在侯勇上班的两个星期内,韩语培训班一个学生都没有招到。“大学生还是太缺经验了。”老板黄亮说。

  侯勇的这份只干了不到两周的工作,挣到了900元。揣着这900元钱,侯勇终于有了去深圳的路费。他的父亲在深圳,他也早就想着去那开一个暑期网球训练班。可是,这次为期两周的上班,却让他错过了暑假办班的最佳时机,侯勇只得再次留在长沙。

  创业

  此时,钱文已经报上了考研班,平时在医院实习,几乎很少出来跟着他们一起混日子了;顾宁也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广告人生活,自然也不可能每天都跟他们在路边摊侃到半夜;刘畅虽然还没上班,但是也得帮着家里看店……

  闷热的夏夜,工作仍无任何眉目的侯勇躺在床上,窗外虫子的吵闹声总是让他感到莫名的烦躁。挨个的给以前的同学、朋友打电话,成了他此时排解心中的抑郁的唯一途径。

  让侯勇没有想到的是,事情在这时有了转机;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初中同学方启会成为他初次创业的合伙人。

  方启初中毕业后就没再读书,每天在家混日子。为此,方启家里人没少操心,就想要他找个正经活儿干。

  “那天晚上打电话跟方启聊天,我无意中跟他提了下经营餐馆的想法,没想到他听了之后立马来了劲儿!快餐店也就这么被我们俩一人一句的给弄出来了!至于客户群体,当时我们就决定锁定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族。”

  侯勇和方启认为,这一消费群体“相对稳定,对饭菜的味道也没有太高要求,只要便捷、快速、卖相好,就会买你的账。”

  方家对于方启和侯勇开快餐店的事,从金钱到精神都给予全力支持。而与此相反的是,侯勇的母亲自从听儿子说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强烈反对。

  8月的长沙是名副其实的火炉,为了快餐店,侯勇顶着太阳跑遍了大半个长沙城也没说半个“热”字。半个月下来,店总算是开张了。算上三个月的.店面钱、去人才市场请大师傅的工资和一些基本器具的购置等等,侯勇和方启一共投了8000元。其中的3000元,是侯勇以找熟人弄工作为由从姑姑那儿借来的,另外5000元全是方启出的。

  快餐店位于长沙的CBD区域,他们打算完全以“电话订餐”的方式经营。刚开始的时候,加上发名片和送餐,侯勇每天都要在对面的写字楼跑十来趟,订餐数量也眼看着从第一天的19份到第二天的20份,然后40、60……第一个星期他们的店就因为订餐人数过多忙不过来而中途停业,他俩赶紧跑去请了个送餐员。

  但是,快餐店由于“做得不好吃”很快就失去了客户。

  9月中旬的一个闷热的下午,侯勇带着笔者去参观了他已经关门的快餐店。

  打开厨房门,里面的冰箱还在“嗡嗡”的运转着,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这里往日的热闹和忙碌。侯勇习惯性地拉开冰箱门看了看,里面还放着一捆没用完的韭菜和一碗已经盖着一层白色猪油的土豆烧肉;冰箱旁边的操作台上,摆着猛火炉和炒锅;装着味精、盐、酱油等各种调料的瓶瓶罐罐在炉子左边一字排开。

  配菜间在厨房对面,门后挂着一件黑色T恤,是他们的工作服,正面印着店名———“E食速递”,背面印着订餐电话。门边矮桌的抽屉里,还剩下一叠没发完的名片。

  侯勇说,他曾经认真地想着把他们的这家店做成全国连锁的大招牌,但完全没有料到只有短短一个月就关闭了。

  他一遍遍的环顾着这一切,叨唠着下次一定要找个当街的门面,这样周六周日也可以不用闲着,不用完全靠打电话订餐,可以多赚些钱;下次一定请个好点的大师傅,做的菜一定要好吃,因为东西不好吃是他们倒闭的直接原因……失业

  失业

  店铺关门了,侯勇又失业了。

  但还有一堆事等着他去擦屁股。首先是欠姑姑的3000元钱。这让侯勇几夜都没睡好觉。姑姑约他9月16日晚上去谈钱的事,侯勇知道如果次日他还拿不出钱,姑姑就会打电话给他的爸妈了。

  侯勇坐在家门口的路边,半个小时过去,脚边的烟头散落了一地。3000元,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时钟指向晚上8点时,侯勇站起来拍了拍牛仔裤上的灰,准备动身往姑姑家去了。但是,一直到出发,侯勇也没有想好要如何面对姑姑的质问。

  善后工作的另一重要项目则是转让店面,而这也关系到能否早日凑够欠姑姑的那3000元钱。17日上午,侯勇叫来方启,一块儿把店里的冰箱、液化气罐和所有的瓶瓶罐罐一股脑全部卖给了门口的大爷大妈,一共360块钱。卖完东西,侯勇又找了支记号笔,在装排烟管的窗户上写上了“门面转让”四个字和他的电话。

  “门面转出去之后,大概一共能有1000元钱出来。”

  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师傅和送餐员的工资还没有结。

  中午的时候,侯勇接到远在深圳的父亲的电话,姑姑已经打电话说了3000元钱的事。

  可是侯勇的爸爸除了打个电话教训儿子几句也拿不出钱来,因为父亲的钱都被侯勇的继母管着。

  最后,还有一件让侯勇操心的事:欠钱的事绝不能让母亲知道。从他大三暑假跟同学一起在家门口摆路边摊,侯母就一直强烈反对。

  她认为,干这些只能丢家里的面子,绝对不会有出息。因此,开店的钱侯勇没敢开口跟母亲要,一直对她宣称是父亲给的。

  侯勇的脑子现在一团乱麻:眼见自己亲手经营起来的店里的东西被一件件地贱卖掉,让他心疼;不知如何还清姑姑的3000元钱,让他头疼。另外,他跟母亲也在一个星期前因为工作的事闹翻了,为此他一直都在哥们儿家里寄居着。

  “不管怎么说,我创业了,这就比那些靠父母关系去找工作的同学有魄力。”侯勇说。

  就在国庆前,侯勇的母亲终于找熟人给他在长沙的一个卷烟厂联系了一个临时工的工作,每月1000元工资。

  “事到如今,只有先上着了。等攒够钱,把借姑姑的3000元还了再说吧。”侯勇说。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9

  “一个月1800块,包吃不包住,行政助理的工作,我要不要去呢?”我想。我是坐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想的。“1800块对一个毕业生算高了吧?其他同学找到的工作不也就差不多这个数吗?而且这个工作看起来挺体面的,我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又想,然后觉得自己已经下定了决心了。

  坐在我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正交谈着招聘的事。一个说:“今天的赛马场招聘会好多人啊,挤都挤不进去。”另一个抱怨似的说:“这个时候招聘的人很多,因为这一届的大学毕业生正是当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学生。”

  我回过头看了看他俩,我看到他们手中都拿着一个装着资料的透明文件胶袋子。听他们的谈话我猜是今天去广州赛马场的求职者。他们穿着很整洁,但脸色都不好,估计是没找到工作。

  我忽然觉得我很幸运。是的,今天终于有一家公司要录用我了。而且我只是从报纸上看到招聘广告就直接去他们公司应聘的,我不用去招聘会跟他们挤得满头大汗。

  我不停地回忆起自己跟着几位同学连续两个月都往人才市场跑的情景。那时候真的好累,大家都顶着火热的太阳,站在招聘栏下查看合适自己的工作信息。最后又总是一场失望接着一场失望。但那种日子结束了。我想着。是的,应该算结束了吧,只要明天跟那家公司签了合同,就真正结束了。

  我又听到身后的一个年轻人说:“现在工作不好找,骗人的皮包公司又多,什么社会嘛,真是的!”语气像是在怨恨谁。我却吃了一惊,好象有什么心事忽然间又触动了我的心思。“皮包公司?”我想。我陷入片刻的沉思。

  我回忆起今天的面试过程:那是一家在中核大厦二楼的公司,规模看起来很小,里面上班的只有五、六个人,但都很忙,连我走进去时都顾不上看我一眼。可能是我去得太早,和我同时去面试的只有两个人。 我觉得我的'表现非常好,我与面试官谈得毫无拘束,甚至有说有笑,气氛很轻松。

  面试官是吴经理,是一个看起来很和气的中年人。他显然对我的表现也很满足,而且在我面前不摆架子。我私下认为他是个懂得尊重人才的人。但让我希奇的是,他问我的问题很少会问到关于工作的事。而我面试的是行政助理的职位。

  事实上我根本就不知道行政助理负责的是哪方面的工作,只大概地猜想是那种负责后勤,协助治理的工作。他没有问我能否胜任的话,我也不敢主动地问他行政助理到底是做什么。我不敢问是因为我担心他认为我无知,见识不够。我想还是回去问同学吧。

  我问了他这家公司是做哪方面的产品,他说是做电子元件,手机配件,同时也做手机的销售。但我注重到办公室里根本没有摆放这些产品和宣传海报。于是我问他。他回答说这里只是办公的地方,产品放在仓库,这里只负责与商家和门市联系。谈话间我确实听到他在接到的电话中跟门市的人在联系,说是要调货。看起来生意不错。但让我感到最为意外的是,当我问到他门市是在哪里的时候,他说是在番禺和佛山。

  我又问他说为什么不在广州设立门市?他却说是上面的安排,而且广州市场竞争激烈。他接着说仓库在广州,办公点也在广州。这让我感到希奇了,为什么不在广州设立门市?而仓库偏偏就在广州?办公点也在广州?我想继续问,但忽然觉得他有些不耐烦,我也确实觉得自己的问话像在拷问他。

  我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刚出社会,我觉得我的脸皮很薄。我把这些问题咽到肚子里了。我想,假如我被录用了,这些问题也就很轻易弄明白了。

  他好象看穿了我的心思,他的脸色忽然间变得很好。他说:“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们也是在双向选择嘛!我选择你,你也选择我。”

  听他这么一说,我就更不好意思了。我觉得我的脸有点发烫,可能是脸红了吧?我慌忙地说:“也就这些了,没有了。”然后勉强地笑了笑。

  他就这么录用我了。一切就都这么简单。起码我觉得简单。

  他说要我拿600块做押金。我知道广州劳动局规定任何用人单位都不准收押金。我就照此跟他说了。但他说这是上面规定的,我也做不了主,而且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定。我开始疑虑了。但想想他的话也似乎有些道理,每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一些非凡规定。

  我居然站在他那边来说服我自己,现在的工作那么难找,难得有一家公司要你了,就不要挑三拣四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更何况是一份看起来很体面的工作——行政助理。于是我开始消除了心中猜忌,我有一股冲动驱使我要尽快答应他。但很快我就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协议书。

  于是我问他押金的事有没有协议,假如我不在里面做事了退不退还押金?他马上就取出一份协议,说当然有协议,试用三个月,期满转正再签一份正式合同。我拿过协议书仔细的看完了,我觉得我所有担忧的事情里面都写得清清楚楚。于是我就放心了。

  我虽然放心了,但心中却还是存在一些疑心,为什么这么快就答复说录用我了呢?我是觉得自己表现很好,这点我很自信。但这么快就答复我,并且这么快就要我跟他签协议。这就不得不让我起疑心了。

  于是我就假装说我今天没带钱来,明天可以吗?我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但要我最迟明天交押金签协议,不然不能保证不录用别人。我感到一种压力。

  我坐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反复地想着那家公司有没有破绽,但我想不出来。明天签协议的时候我一定要问他行政助理是负责什么工作,还有为什么把仓库设在广州却没有在广州设立门市?假如在广州设有门市多好,这样我就可以先去察看一下,到底有没有这家公司存在了。我想,明天我一定要把心中的疑虑问清楚再跟他签协议,问不清楚就不签了。

  第二天我去到中核大厦二楼,看到昨天应聘我的公司房门紧闭;很安静,听不到任何声音,不!只听到我皮鞋底下发来的稍微的“笃笃”声。我似乎明白了。我去问门卫才知道昨天下午来了几个工商局的人以及几名记者查封了那家公司。第三天早上,我就看到了报纸上登出吴经理的相片。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10

  “用人单位要求英语四级证书,我没有,但最终我还是被录取了。原因就是我比别的求职者更加执著,克服了求职时的畏难情绪。”重庆交通学院20xx级土木工程专业的许执洋已经与广东一家大型的公路工程公司签约,在不少学生正在做求职准备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单位。

  许执洋和大多数本科生比起来,没有优势,反而有不少劣势。比如,尽管专业成绩在班上名列前三,但他一直没有拿到英语四级证书;而且,他念的是应用技术本科,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对应用技术本科并不了解,所以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但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许执洋从大三开始就在为就业奔波了,并主动与成都市政管理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联系。

  广东一家大型的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前往重庆交通学院招聘,11个岗位引来了近400个求职者。该公司招聘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便是要求英语四级证书。没有四级证书的许执洋踌躇半晌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你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招聘者问。

  “我有创新意识,有热情,对工作非常认真,非常能吃苦。”

  “我们对英语四级有专门要求,你没有,怎么办呢?”招聘者直入要害。

  “没有英语四级证书并不是我的劣势。相反,和有四级证书的人一起工作,我会更认真,给他们以压力,让他们和我一样认真。”

  用人单位对许执洋的回答显然十分满意,但许执洋却并没有就此作罢。第二天,他又专程找到用人单位下榻的.宾馆,找到招聘负责人,与他进行了一次详谈。用人单位准备离开时,许执洋又主动前去送行,再次与招聘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这样,许执洋成为了该单位在重庆招聘的11个人中唯一一个没有英语四级证书的学生。

  “我成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执著,克服了求职时的畏难情绪。”许执洋认为,很多用人单位虽然对英语四级等有要求,但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很务实,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而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拘泥于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只要有一点点不符合就不愿尝试,结果错过了许多机会。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11

  春季的一个午后,小娟正从广州的一场招聘会现场挤出来。她中等身材,相貌普通,着一身粉红色套装,非常朴素得体。看见我,轻轻地摇摇头。

  我们找到四周的一家快餐连锁店,在那里共尽午餐。小娟说实行aa制,见她只拿了一份三元钱的素菜,我便提出要请客,她则以天气太热吃不下为由婉言谢绝了。

  取了碗饭坐到桌前,我开始问她:“今天的招聘会上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吗?”

  “也不是呀!有家物流公司招聘法务,要了一份简历,给我留了个地址,让下周去参加面试,但我估计希望不大。”小娟显得很平静:“而且那家公司离市区较远,去一趟有点耽误时间,所以很可能我不会去。”

  “那你预备接下来怎么办呢?”

  “能怎么办?”她轻叹了口气:“继续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公务员考试,招聘呗!”

  接着,开始向我叙述她的一些基本情况。

  小娟今年26岁,出生在中原地区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个长她两岁的.哥哥和前年娶进门的嫂子,哥哥高中毕业后就没再上学,现在家乡一建材市场跑个体运输,嫂子则在一家民营企业做临时工。

  大学毕业时,她本打算考研,但为避免家庭矛盾的激化,最终放弃了这一决定,她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尽快承担起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她不能象同学们那样全国各地到处跑,而只报考了两个地方的公务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两次考试都进入了面试,但也都止步于此。

  离开大学后,她仍然留在那座城市,在一家出版中小学教材及辅导书的出版社做编辑,除了生活开支,每月要扣除300元来还上学时的贷款,就这样勉强坚持了大半年。这期间,当地举行了一次公务员考试,她报考的是一个城郊的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聘用制书记员的职位,同样是进入了面试却没有被录取。假如说在以前的公务员考试中,都因所报职位较为热门、竞争过于激烈而失败,那么这一次她是如此的希望“低就”,却也无法如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电话打到法院,政治处主任告诉她,因为最终的胜出者通过了司法考试。小娟痛定思痛,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开始专心复习,并于当年一举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去年冬天的那个凌晨,当我在网上看到分数时,眼框马上就湿润了。我一直趴在网吧的桌前不停地哭……”小娟望着窗外,补充道:“那时候感觉真的好美,以为一些都如乌云散尽了,没想到后面的事却更加的残酷。”

  年底是公务员考试的淡季,于是,小娟决定先去律师事务所谋份差事。令她不解的是,整个星期下来,跑了好几家,却几乎所有的主任都不在所里。在一间律所,为了能见上主任一面,她连午饭都没敢吃,从上午一直守到下午两点,主任到了所里,简单问了下情况,便要她交两千块钱。“你说,我付出劳动,律所不给我钱就算了,还要反过来向所里交两千块钱的‘实习费’,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小娟显得有点激动:“要是再让我选择一次,我果断不再学法律。小时候,我们村里因为征地和政府打过一起行政官司,家里一个亲戚当时是代理律师,因为那场官司赢了,我才有了今后投身法律职业的抱负,可真没想到路会这么难走,早知道我应该去读师范当老师。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12

  毕业快六年了,经历了许多事,职场上也是起起伏伏,虽然没有赚到很多钱,但积累了不少感受。今日心血来潮,把这六年来我的职场经历,包括公司、职位、薪水的变迁过程写了下了,和职场上的朋友一起来思考,也可以给别人做个借鉴和对比。

  我在中学时属于学习成绩不算太好的学生,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但总算在一所普通高中奋发图强,95年高考,努力加运气使我考上了一所排名在四五十名左右的理工类国家重点大学。虽然学校不算太差,但我学的是社科文史类专业,只能算是这所大学的点缀,在全国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何况这个专业非常偏僻,没有对口的工作,大学四年我象其他同学一样,混到了一张文凭。

  但走运的是,我的家庭境况还不错,有直系亲属在深圳工作了七八年,积累了一些社会关系,在99年即将毕业之际,帮我联系好了一家公司,可以随带户口一起调入。于是在那段大家找工作找得焦头烂额时(当然那时候不象现在这样大学生泛滥成灾,找工作还不至于太困难),我着实悠然自得地享了几个月福。

  99年夏天,我直接来到了深圳。这一年,我22岁。

  第一份工作:国企说实话,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由于我有些亲戚在深圳做业务、拿回扣赚了不少钱,因此我也幻想着自己能从商赚大钱,加之我厌恶溜须拍马和清闲无聊的生活,所以我一开始就对进政府机关不感兴趣,只想着能够进企业,在商界叱咤风云。

  接纳我落户的公司是家国有控股的企业,规模不大,每年能够维持微利。由于公司大学生并不多,我还是挺受重视的,被安排在企业管理部工作,跟随一位50出头的老经理。企业管理听起来挺有诱惑力,实际上从事的就是工商登记、文件起草等工作。试用期三个月,工资1500元人民币,此外没有任何福利,这与我的预期相差甚远。不过现在想想非常惭愧,当时我连WORD都不会使用(大学时学的是DOS),曾经置身于很尴尬的境地。虽然工资很低,但那段时间也许是我迄今为止工作的最开心的日子。没有任何想法,就是从最低层做起,所有的工作都觉得是新鲜的,而时刻抱着远大的理想,期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这种状态下的人特别容易满足。

  但是这种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我在即将转正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我招聘来的。应该说,公司福利待遇虽然很差,但是我遇见了不错的领导。不错的意思不是指能力如何不错,而是他们对我都很看重。99年10月份,公司准备招聘几个高级管理人员,出于对我的欣赏,公司的副总裁带着人事部经理和我去人才市场招聘,于是刚刚毕业两个月、尚未转正的我,便象模象样地当起了招聘官。那个人姓李,我看过他的简历并和他聊过后,隐约感觉此人有一定水平,便通知他几天后来复试(第一次招聘感受和经历颇多,不赘述;曾经有一位上一级的校友来应聘,得知我当年才毕业后,大为惊讶,后来再没有踪影了,一直不知何故,是否自惭?)。

  再后来,李经理成功进入公司,当起了企业管理部经理,我的直接上司。这个时候我已经转正,工资涨到了2200元,另外还可以报150元交通补助费,但职务仍然是小职员,这令我相当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也一定程度来源于李经理。李经理是我见过的职场升迁最快的人,他毕业两年便在一家总资产20亿的民营企业做到了总裁助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见过),但后来企业破产。他的眼界和知识远远超过这家死气沉沉的国有企业中的所有人,和他成为朋友后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才发现自己做的这份事原来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我开始迷茫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下去,不知道是否该继续做这份事。我开始看《经理人》这样的杂志,开始阅读《投资导报》,但是我越看越觉得自己不能在这家只有老人和女人的企业里呆下去了。

  李经理由于见识和理念与老板不符合,在2000年4月离职,剩下一个茫然无措的我。那个时候我的工作只剩下跑工商变更登记了,非常无聊,离我那个宏伟的梦想越来越远。期间调整过一次工资,公司整体水平下降,我也不能避免,每月只能维持2000多一点的水平,年终奖也从来没见过,年底只发双薪。这样的地方不能再呆了,我多次发誓。想起年初我还曾招聘过2000届的大学毕业生,曾被小我一级的师弟师妹奉为成功经典,我觉得再不能自欺欺人了。

  打定主意后,从6月份开始,我频繁地向外投送简历,频繁地奔跑在深圳的各个角落、写字楼应聘(因为我负责工商变更登记,所以有条件在公司外面跑,没有条件的朋友不可学我)。我大致估算了一下,面试与投送简历的比例为1:1,也就是说每送出两份简历就能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面试的经历很多,一言难尽,有几次都是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那时候因为工作经历太简单,没有专业性,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大抵不过是行政管理、秘书、策划之类的职位,但终因专业不强没有成功。2000年9月份,终于有一家软件公司答应让我去做市场,该公司有一位高层(女士)大概是我的校友(至今尚没有证实),对我的母校很熟悉,对我特别关照吧,否则以我既没有IT业经验,又没有市场经验,缘何肯给我机会?但是这份工作因一个特殊事情,使我耽误了上班时间,待我折回公司,人家告诉我不再需要人手了;那位招聘我的校友也离开了公司(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半个月中发生了什么事,那位校友为什么突然离开公司,此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无奈之下,我又回到原来的公司,由于惦记着年底的双薪,我打算过了2000年再做打算,2001年初无论如何都要离开了,哪怕没有找到工作,我也要先辞职;否则,我怎么能忍受自己的工资和公司出纳的工资一样高?而那位出纳的学历仅仅是中专,我这样想。

  第二份工作:还是国企

  2001年初,我在第一家公司没有得到任何升职,此时距我毕业已经一年半了,看来我赶超李经理的目标无法实现。正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家人帮我联系了一家高科技的公司,可以为我提供一个机会。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只要能离开现在这家公司,去哪里都行。

  我以前看过一些专业杂志和报纸,逐渐把我的目标和思路清理了一下,觉得往企业投资、管理方面发展应该是比较有前途的,因此我在去往这家高科技企业之前,刻意把自己的简历往这方面描述。果然,这家公司最后把我安排在了资本运营部,跟随部门经理,做上市的准备工作。

  和前一家公司相比,现在的公司高素质人才多了很多,技术水平也不错,在业内小有名气,正在筹备上市。虽然我仍然是个打杂的职员,但是我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东西,毕竟资本运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这里我又要提到一个对我有深刻影响的人,他是我这个部门的总监,经常号称和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大腕人物很熟(是否属实未能查证),对资本运营、投资银行方面更是显示出专业水准,我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因此对能否度过试用期充满怀疑,因为我感觉自己的水平和这些人真是差得太远,对所从事的工作非常陌生。

  公司给我三个月的试用期,薪水2500块,而且提供中、晚两餐。由于更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比以前的薪水还更高一点,我已经非常满足了。从2001年2月到年底这段时间,我大量地接触和阅读了证券、资本运营方面的人士、报刊,我看《证券时报》、《证券市场导刊》,开始假装专业地炒股票,整天耳闻目睹都是证券市场的人和事,越到后来越发现此前的自己是多么地无知。2001年5月,公司给我转了正,还是承蒙这位部门总监的照顾,我的薪水涨到了3500元,这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期,也给了我高涨的工作热情,一半因为接触到的新鲜知识,一半是因为这份薪水。

  至今我要感谢这份工作,它给我提供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我坚定了今后要向资本运营方面发展的决心。虽然我没有在证券公司工作,但我依然想做一名真正的投资银行人士。我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提升,认识的证券公司、律师行、会计师行的人越来越多,我开始梦想有朝一日也能象他们一样,每天衣冠楚楚的专业做派,赚取不菲的薪水和提成。

  一年后,2002年初,那位部门总监却因为个人行为不容于公司,挂冠而去(怎么对我影响深刻的两个人结局如此相似?)他的离去却不能阻挡我对这个职业、这个行当、这个领域的热情,我继续埋头钻研。并于2002年9月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时至此时,我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而此时距我大学毕业已经整整三年有余,我用三年的时间换来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认识和定位,而这个定位和我大学的专业相去十万八千里。

  这个时候,公司的上市进程停滞不前,随着年龄和知识的递进,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开始觉得这份薪水太低,这个职务太低,我应该可以尝试更有挑战性、更有专业性的工作,我应该可以做更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一个企业的一个部门里打杂。巧合的是,我的工资还是和出纳的工资一样。

  2002年下半年,我又重复了两年前的那个举动——频繁地向外投送简历。这回我瞄准的职位是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顾问公司的项目经理,以及实业企业中的资本运营部门经理,我相信以我的经历可以尝试这个职位(并非胜任)。一开始我雄心勃勃,但过了一阵子发现这种职位比行政管理、秘书之类的更难寻找,要么自己的学历不够,要么资历不够,有一家投资公司对我很感兴趣,力邀我加盟做项目经理,但我经多方考证,判断其为皮包公司(深圳很多类似的以骗钱为目的'的投资公司),遂拒绝了其邀请。此后一直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在应聘——落选的反复过程中,我不断总结自己,发现自己虽然有一些别人没有的经验,但是总体专业知识偏弱,经验也不够丰富,在这个领域尚不能独挡一面。这样,我又陷入了新的苦恼。

  转过年来,2003年我已经26岁,还是在部门里打杂,每月拿着3300块工资(税后,税前3500),年终得到双薪。眼见毕业四周年了,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很怕听到哪位同学或朋友又高升了的消息。但是我现在已经不敢象三年前那样不顾一切地跳槽了,因为此时我已经付了一套房子的首期,我和女朋友每月要拿出2000块来供楼(还好我女友的工资比我高,否则我还不知道该住在哪里),虽然我每月只有3000多,但是我离不开这份薪水。

  又是这样郁郁地过了半年,我一直觉得早就应该离开了,但总是等不来喷薄而出的那一刻。2003年6月,我病了一场,休养了半个多月回到公司,发现公司正准备撤并资本运营部,我被调至办公室。这对于几年来在这个领域孜孜以求的我来说,不啻于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早对行政打杂之类的工作嗤之以鼻,怎么能忍受这种倒退呢?

  此时正逢我那位朋友李经理到一家新单位履新担任副总,他允诺我可以让我去他那里干资本运营,于是2003年7月份我决然地辞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经理的诺言由于公司董事会没有通过而泡汤,我彻底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第三份工作:这回是真正的私企

  这回我可以专心坐在家里发简历了,过不多久(2003年8月)有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公司准备招聘一些业务员,和我接触后发现我的水平适合做更高职位。这是一家以投资、顾问为主业的公司,也是我很久以来一直向往的投资银行、资本运营顾问公司。当公司总经理说让我做投资银行部经理时,我几乎掩不住自己的欣喜,似乎多年的梦想一朝实现。美中不足的是,试用期只有1500块,我家人知道后都不能相信,一个堂堂的部门经理只拿1500块。但是,有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了自己向往的职位,我还苛求什么呢,何况这只是试用期的工资,今后还会转正,还会有提成。我在公司得到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26层高的办公室窗外是美丽的荔枝公园,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全公司只有董事长、总经理和我三人有独立的办公室,对这份礼遇,我相当知足。从一个小职员一跃成为职业经理人,下属一大堆,我自己都惊讶于这种跳跃。

  上班第二天我就出差了,工作这么多年,这是头一回出差(以前尽干打杂的活,没有出差的机会),这让我感觉到真正做事业的机会来了,我下定决心在这里好好干下去。公司的环境给了我全新的感受,不再象以前那样充斥着老人,这里全是年轻人,多数比我小,下班和周末都去踢足球,男男女女一起上阵,这种气氛使我沉寂了四年的心又有了青春的感觉。

  但是,公司缺乏专业人才,这也是对我如此器重的原因,我想。凭借我这点专业知识,能使公司创造出效益吗,我自己都很怀疑。但是无论如何我必须摆出很有信心的架势,如果我都靠不住了,公司怎么办?我拼命地学习,从一切地方学习。我把以前认识的专业认识全部找出来联系个遍,把以前储存的专业书籍拿出来仔细钻研。坦白地说,这段时间是我进步最快的时候,因为没有办法,被逼的。如果关键时刻拿不出东西来,在公司也无法立足了。我阅读的是《新财富》、《21世纪经济报道》,看的是《收购兼并》和《股份制改造》,而且我还经常给公司业务员讲课,我发现他们的专业知识太差了。

  我有了一批拥戴,大家都推我为专家,其实我自己清楚地很,我算哪门子专家?我仍然拿着1500块的月薪,心里明白公司是不可能解雇我的,因为他们找不到这么廉价的“专家”。我唯一想的就是转正后能拿什么水平的工资。我比照认识的那些专业人士手法,接下了一个项目,认真地做起了规划,其实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是已经不知不觉把自己也当成了专业人士。

  就在我即将满三个月试用期的时候,公司出现了危机。由于盈利模式模糊,专业能力不足,公司已经亏损严重,快撑不下去了。现在想想,道理很简单,我居然也能成为首席专家,可想而知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竞争力。老板开始清盘了,大家也想了很多办法试图挽救公司。但是随着亏损越来越大,创业者之间也出现了分裂。公司做的第一个决定是搬离这座租金昂贵的办公楼,这意味着我将失去舒适的办公室;公司做的第二个决定是管理层暂停发放工资,这意味着我将失去仅有的那份微薄收入。

  其实这两件事都不重要,关键是我已经看清了公司的前景,我再不能和他们玩下去了。说实话我是很失落的,在这里我能得到尊重,也曾得到优越的环境,但这一切只是精神的麻醉品,对我的事业没有任何帮助。但在我即将失去这一切的时候,不可能不感到痛苦。看到公司仓促搬家时的一片狼籍,看到大家把各自的东西打成包裹,我心头涌起一股树倒猢狲散的悲凉。最后几天,我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室里发呆,回忆起几个月来这里的热闹场景,心里就象这屋子一样是空荡荡的。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一件事要做了——仍然是几年前重复过的:频繁地投送简历。因为我必须要为生计考虑了,尽管老板对我极为看重,允诺我担任公司负责人来重整业务。但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公司也没有信心,我必须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什么适合我做,什么不适合我做,我清楚的很。

  第四份工作:名门正派

  2003年底那段时间,我的心是苦涩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环境满意的公司和职位,顷刻间灰飞烟灭。几年来,我苦苦地在资本运营、投资银行领域追寻着,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从业的机会,但总是游走在这个行当的边缘,不得其门而入。我甚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怀疑,我是否适合从事这一职业?年底我为了能有一份养家的职业,曾经应聘过办公室主任这样的职位,但终究没有成功。我已经快跨进27岁了,却还在为一份工作发愁,这份悲哀不是轻易能品尝的。

  正应了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正当我彷徨无计之时,有家公司给我发来了笔试的通知。这是业内很著名的一家公司,是一份著名财经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公司,我对其仰慕已久。2003年11月份,我陪女友去医院的时候,在候诊大厅,我随手拿过一份从来不看的报纸,在上面发现了这家公司的招聘广告。第二天我抱着试一试,不成也罢的心理发了一份简历,并未给予任何希望(那时候还没有打算离开第三家公司)。孰料就在我将又一次陷入无业状态时给了我回音,我很认真的准备了两天,2003年12月底,参加了笔试。感谢我这几年来的勤学不辍,笔试的几道题我都比较熟悉,我洋洋洒洒地写了两个小时,很自信地交了卷。此后几天,我接到面试通知,在公司几位高层面前,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够这么镇定自若,要知道公司总经理可是只在书上见过的人物啊。还是要感谢在此前那家公司的经历,虽然只有短短四个月时间,却培养了我的自信和经理人的气质,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专业素养,才得到了这家公司的许可。

  能够进入这家公司,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这是真正的我梦想的公司,再不是蒙骗人的玩意。所以当公司问我对待遇有什么要求时,我说待遇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做事业环境和发展空间。总经理频频点头,他可不知道我这几个月只拿1500元的工资,而且现在已经失去了收入来源,我甚至抱定决心,如果公司不收留我,我就只要求很少的生活费,来换取一个在名门正派工作的经历。

  终于我还是以高级经理的身份进入了公司,试用期4200元,这是我从没有得到过的“高薪”。几天之内,我的心情似乎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过程,我好象又有了成就感。对于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理论功底的人来说,能到这样名门正统的著名公司工作,实在是莫大的幸运,这得益于我长年阅读专业书刊报纸的习惯,使我至少在言谈、时事方面不至于跟不上专业水平。

  2004年初,我正式开始到公司上班。我小心翼翼地,生怕有什么地方做不好,失去工作机会,我毕竟还是试用期,能不能通过要看表现。很幸运,我在上一家公司学到的东西又派上用场,弥补了现在这家公司某些方面的不足。很快,我提前转正,工资涨到4800,外加300块补贴和一定比例的业务提成。虽然在业内不算高,但我还是很珍惜。

  在公司我可以安心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还开始接触到管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和业务,这又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和知识结构。虽然我逐渐发现公司并不象原来想象的那样好,但我还是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一门心思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深知,公司只是平台,而且只是一段时期的平台,要想做事业关键还在于自身的能力。2004年以来,公司让我逐步摸到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还不敢说是真正的行业人士),见识了更高层次的人物,个人素质方面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我阅读的是《财经》、《战略管理》、《中国企业家》和《麦肯锡方法》。2004年9月,公司给我把工资涨到了5400元,补贴450元。

  2004年10月,经人介绍,有几家企业出于发展需要,聘请我担任顾问,其中一家兼任公司董事长助理和运营总监,每周工作半天,每月给我4000元。我开始给公司决策层讲课,与他们讨论公司发展战略,有了一种年轻有为的意气风发,而仅仅一两年前,我还在哀叹人生失败。我又有了新的平台,在这里我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并且积累管理和领导经验,同时又增加一部分收入。该公司老板向我提出,适当的时候到公司担任实职。

  目前我的月收入近万元,2005年我28岁,准备报读硕士,在中介咨询行业再锻炼一段时间,条件成熟时转入这家公司或者其他更好的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务,切实地做一番事业。

  结束语

  纵观我这六年来的职业生涯,可谓上积累的时间长,提升的时间快。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来给自己定位,却在两年内迅速达到一个高度。自认为并不是很成功,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比较失败的,但总算咬牙没有太掉队。

  第一份工作,最无意义,却是接纳我在深圳立足的地方;第二份工作,引导我进入了这个行业,却耽误了我最长的时间,——两年半,离开时已经26岁,却仍是小职员一个;第三份工作,时间最短,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却助我完成了最低的目标——26岁前做到部门经理;第四份工作,让我真正得以窥视行业的金字塔尖,使我真正具有了“业内知名公司”的工作背景,并让我跨进了高层管理者的行列。

  几点个人感受:

  1、 满足是短暂的,不满是永久的;

  2、 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给自己明确定位和发展路线;

  3、 如果感觉工作没有意义,没有发展和学习空间,尽早离开;

  4、 坚持学习,哪怕自己买书买报看;

  5、 任何一份工作,哪怕感觉一无是处,也有其可取之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6、 不要过分计较薪水;

  7、 哪怕感觉没有任何希望,也不妨一试,机会往往就降临了;

  8、 现在没有高薪水、高职位,不代表以后没有;

  9、 再也不想过投简历、应聘、面试的日子;

  10、没有一家公司是完美的,总是比想象中的差很多,所以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职场求职经历故事】相关文章:

职场求职故事02-21

职场求职故事15篇02-21

不做职场的尾灯职场故事05-09

面试如何介绍自己的职场经历04-29

进步职场故事05-31

表率的职场故事05-31

职场小故事09-01

关于职场的故事08-03

职场励志故事06-18

关于职场故事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