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时间:2022-08-05 12:08:04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或逐步展现自己的优势,不断增加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那么,大家知道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效应都有哪些吗?下面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1

  1、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小贴士:两个人交谈要注意节奏,要点在前面的三十分钟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分散和东张西望,你的谈话就要准备收场了。收场的时候把你的观点再总结一次,这样效果更好。

  2、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之为“南风效应”。

  小贴士: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同一目标,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3、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种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被称之为“霍桑效应”。

  小贴士: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4、增减效应

  实验:测试者为八十名大学生并分成四组,每组被测者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其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其缺点,后三次评价其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当四组被测者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他们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这种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的心理效应,被称之为“增减效应”。

  小贴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或逐步展现自己的优势,不断增加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但不能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否则会弄巧成拙。

  5、登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让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大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人同意。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大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这种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的心理效应,被称之为“登门槛效应”。

  小贴士:当我们身边的朋友有某种难以容忍的坏习惯时,我们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朋友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6、责任分散效应

  19 64年3月13日凌晨,在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刺。她大声呼救。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灯,打开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再次出现,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和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如果是一个人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这种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责任分散效应”。

  小贴士:领导者将任务交于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作为初入学生组织的还是小白的你,这一点尤为重要。懂得权责分明,你就能更好的组织活动。也许下一任领导就是你!

  7、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又急需一批军人。于是就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家对犯人进行战前动员。训练期间心理学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进行说教,而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为叙述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自己如何改过自新等。信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这种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贴标签效应”。

  小贴士:步入大学,我们会加入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组织。在这里,我们会与其他同学或干事有长期共事的经历,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给对方适时贴一些标签,比如“你真能干!”“你做事很有条理”等,这样可以更好调动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成为你说的那个样子。也拉进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8、预期效应

  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进了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一个,再用挡板挡住猴子的视线。猴子很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找到食物。第二次,在挡住猴子视线的时候,把香蕉换成了猴子不喜欢的莴苣叶。结果,猴子又跳又叫,大发雷霆。如果实际与预期相符,将加强预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预期良好而实际不符,将给人带来认知的失调,从而改变原先惯有的行为。这种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预期效应”。

  小贴士:给他人一个好的预期,即给人一个好的承诺,却不实现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做出承诺。别以为这是老生常谈。我们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当我们给人一个好的预期并实现了它时,会给对方留下很好的行为印象。否则,不仅让别人失望,更会觉得你这人很不可靠。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2

  1.黑暗效应

  光线暗的地方更容易产生恋情。在光线较暗的场所,双方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2.契可尼效应

  对于已有结果的事情容易忘怀,对于未达目标的事情总是记忆犹新。

  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关系也因此更牢固。

  4.马赫带效应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缺点会被无限放大,反之,则会被忽略。对爱情或人的考量也因此偏差很大。

  5.鸡尾酒会效应

  大脑对外界刺激有一种筛选功能,对自己有关的事情会立刻敏感起来,容易因此作出错误判断。

  6.恋爱补偿效应

  人一般会喜欢上喜欢自己的人,因为别人对你的.爱慕包含了对你的肯定

  7.曝光效应

  出现的越频繁,越容易产生好感。熟悉的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8.暗示效应

  若隐若现的弦外音,能够得到预期效果。

  9.焦点效应

  如果能够向对方展现你对他的关注,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很快缩短。

  10.弃猫效应

  失而复得,小心翼翼,愈发珍惜。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3

  一、人类面对信息越多选择结果越差

  常言道,“箩里选瓜,越拣越差。”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美国《决策与判断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信息越多,选择结果越差。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表示,人们通常认为,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做出的决策就越好。而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研究人员要求参试者对电脑程序提供的 250道题进行回答,并计算其累积得分。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题目的数量和选项,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信息。结果发现,那些知道信息越多的人,得分越低。这说明,选择时,信息太多反而可能影响人们的决定。

  二、女人为什么爱挽男人的手呢?

  女人喜欢用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亲密,男人和男人之间直来直去,坦荡无私,他们很少用动作来表示亲近感。

  小孩子都喜欢依偎在大人身边撒娇,这是动物属性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理性上逐渐成熟,动物的原始习性就逐渐退化,隐蔽到理性后面。当女人羞于或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她就习惯用身体接触这种最原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作为传达自己感情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和小孩子是比男人更具动物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女子较重感情,思考问题也是凭感觉的,而且她们的感官比男性更敏锐,尤其是触觉。所以,女人更习惯于用触觉的感受来替代语言的表达。人们在和女友约会时,不仅要用耳朵听她说些什么,还要用眼睛看她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洞察到她心里的真实意图。

  身态语言学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 “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他(她)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校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所以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能缩小到零,即产生肉体间的紧密接触。

  因此,如果你的女伴在走路时,总是喜欢亲密地挽着你的手,或是触碰你的身体,说明她和你的心理距离已大大缩短,她不在乎你侵入她的“势力范围”。

  有的男人不理解女人这种表达亲近的方式,当女友的身体紧贴着他的时候,便心花怒放,误以为她对自己有肉体上的欲望,结果他恐怕会很失望。女人触碰男人的身体,并不完全是要进行肉体上的接触,更多是来自精神上、心理上的亲近感,她或许只是以此向你表示好感和亲近罢了。仅此而已,切莫想入非非。

  三、演唱会上,为什么观众会跟着唱?

  本来性格内向、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看演唱会时也会跟着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人把自己埋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会变得非常淡薄。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没个性化”。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害羞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助威。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因此,有的人甚至大声喊叫上了瘾。

  不过,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淡薄时,就会开始感觉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热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识过于淡薄,就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足球流氓”。当然,“没个性化”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导致人丧失社会性。在保持着社会性的团体中,“没个性化”也很难使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恐怖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这些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法是电击。实验结果表明,蒙着头的那一组人,电击犯错者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有时,“没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

  四、学会让宝贝自己解决冲突

  当宝贝和别的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尽快教给宝贝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并不能让宝贝变得更加合作,更加容易与人相处。

  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帮宝贝理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让他自己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经过这种训练的宝贝在面对冲突时,会不断变换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显得更有“外交手腕”。

  千万别和任性的宝贝较劲。

  小时候看起来很任性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是个有主见、有能力、有创新、有作为的人,不见得就是坏事。因此,当宝贝任性时,父母不要一味地和他较劲,而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态度恶劣,看到宝贝的任性行为就严加斥责,反而对宝贝的成长不利。

  五、乘电梯时,为什么人总往上看

  有一天,乘电梯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仰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每次乘电梯的时候都会仰着头往上看呢?而且,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竟然和我一样,也都仰着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难道显示的楼层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

  实际上,乘电梯往上看的行为与我们的“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的大,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在拥挤的电车中我们会感觉不自在,就是因为有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 集,也就是说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离开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向上看正是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表现。

  此外,盯着显 示楼层的数字看,不只是为了确认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楼层。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六、路见不幸,为什么不愿出手相助?

  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 ”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4

  1、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2、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4、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5、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6、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7、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8、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9、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 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10、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5

  一、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人是群居动物。或许我们比植物更渴望共生。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感觉考研是一件感觉比较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考研的时候,同学们往往感到很孤独,似乎是自己一个人在面对考研这场战斗。这是由考研本身的特色所决定的。在考研的时候,本来是一个班的同学,往往会报考不同的院校,甚至是不同的专业,那么在进行考研复习的时候,因为大部分专业课考试的内容都不一样,于是就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不像高考的时候,大家同在一个战壕,面对同样的试卷。而一个人的复习道路,又往往没有前方的明确目标,容易让人对自己现状感到茫然。在这种情况下,孤独感油然而生,越来越重。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班级,让我们共同成长。郑州分校的郝雨萌老师说飞跃计划的学员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在自己的班级中形成比、赶、帮、学的良好气氛,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正确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但很多同学,特别是第一年考研的同学,往往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发生偏差。考研跟高考不一样,它要求先选报志愿,再进行考试,所以就不能等到出成绩之后再根据成绩报学校,而只能是确定学校之后,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各个科目的复习。郝老师说我们曾经在全国大四学员中进行调研,当问到“你是怎么选择目标院校”的时候,37%的学生说,会报考自己高考时的第一志愿,希望拼一把去圆梦;32%的学生表示,必须要考一个985,要不然就觉得很亏;17%的学生表示比较茫然,不知道怎么选择;14%的学生表示,能考上就行,不管是什么学校,但是,他们也不了解自己能考上什么学校……曾经的梦想,名校的光环,往往吸引着大批考生盲目报考,而忘记了自己考研的最重要目标。每个人考研都有自己的理由:是为了就业?为了提升学历?为了走进一个更发到的地区?为了学术上的深造?在进行院校选择的时候需要克服“晕轮”的影响,学会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郝老师说这也就是院校专业分析师存在的意义。挂在天上的.月亮是很美好的,但如果没有实力登月,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前进,去挖掘属于自己的宝藏。

  三、“酸葡萄”和“甜柠檬”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但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有时候人是需要阿Q一点的,曾经有同学私下找班主任说:“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报考武大,厦大,这一类的学校,我就报个一般的211,是不是太丢人了?”985名校的确很吸引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更不会成为所有人的最佳选择。如果周围的人都报考了层次很高的学校,而自己却并不具备冲击名校的实力,那么可以安慰下自己:那个虽然好,但并不适合我。我听不懂闽南语,我不喜欢潮湿的气候,所以我才不要去报考什么什么的……而我所做出的选择,是老师们结合我的成绩,根据我的意愿,帮我得出的最佳答案。适合我的,就是最好的。

  四、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当我们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对我们的记忆有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记忆的影响;当我们能熟练使用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又对我们回忆汉语拼音会有干扰,这就是倒摄抑制。在我们为期一年的考研复习过程中,往往有同学会苦恼:为什么我学着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呢?特别是英语,似乎我这个月多做了点翻译题,再去做阅读,就感觉没有上个月正确率高了。

  要解决这一类问题,就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你真的不会总结,那么老师帮你总结好了,你自己记住,总是可以的吧?

  五、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布朗做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在考研复习中,必须要分阶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整体水平,必须清楚自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学习效果如何。学生都应找到自己的定位,教学老师根据学生的阶段测评,做出指导和反馈。学生只有在了解了自己的优劣势之后,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复习进度,才能谈到进一步的提高。一个在黑暗中自行摸索的人,总是很难走得快的。而到北京参加过集训营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因为他们见识到了来自全国的学生,知道自己能排第几!

  六、木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木桶效应”。

  很多人都知道木桶效应,但是很少人去对照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艺术类的考生,一般专业课素养都不错,但英语实在惨不忍睹;数学系的学生,数学底子都不错,但如果要跨专业的话就有150分是从零开始。人贵有自知之明,想要走到一个更好的平台,就得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英语太差的要么别碰34所自划线,要么跟着老师拼命补上;反映比较迟钝理解能力不行的,要么放弃数学,要么至少听课听两遍再多多做题。想要达到更高的平台,就需要全面提升自己,把短板早早补上吧!

  七、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每年的1月份,同学们走上考场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批人发生“马失前蹄”的“杯具”。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很多人在考场上无法发挥出自己原有的水平。曾经有一个男生,平时学习非常踏实,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结果,因为当年十一月份在打篮球的时候意外受伤——脚踝严重扭伤,导致一周时间不能下床,就给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严重恐慌,认为自己已经不行了,复习时间不够了,心怀忐忑地挣扎到了最后,在一月份考试时发挥大大失常。对于女生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更高,有的女生甚至因为考前三天忽然感冒头疼,而担心得痛哭流涕,怕自己上不了考场。最坏的情况是可以通过情绪安抚避免的。只是一个星期的时间不能到自习室全力复习,并不代表自己在宿舍复习就会毫无效果,更不代表前半年的学习付之东流。而冬季属于感冒多发季节,每年大概都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流着鼻涕上考场。郝说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一定要找老师做心理疏导,让自己始终保持平稳的状态。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首先要把自己稳定住!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6

  1.第一次见面最重要:首因效应

  初次见面真的很重要,首因效应说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2.爱情受到的挫折越多,感情越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3.为什么会网恋: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4.心动并不一定就会是真爱: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就像为什么英雄救美后为什么美女最后会爱上那个救她的英雄一样。

  5.喜新厌旧:古烈治效应

  古烈治效应说明了男女思维的差异,男女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后来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心理学家把雄性的见异思迁倾向称为“古烈治效应”。这一效应在任何哺乳动物身上都被实验证明了,人为高等动物,不可避免的残留着这一效应的痕迹。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厌旧的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础。但人有良知、有道德,靠这些东西才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6.初恋最难忘:契可尼效应

  心中最懵懂最青涩也是最刻骨铭心的,那种小暧昧和情窦初开的懵懵懂懂的爱情让人怀恋。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7.日久生情: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8.为什么会爱上大龄的他/她:恋母-恋父情绪

  姐弟恋已经不稀奇,但是有的人喜欢的对象却是自己父母般年纪的人,这种恋母或者恋父情结也很普遍。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9.光线昏暗的地方更易产生恋情:黑暗效应

  浪漫的西餐厅是很多人情侣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7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它是保证人力资源培养、选拔、使用的有效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各级领导或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1、自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 产生。

  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

  2、充分运用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3、适当运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其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8

  心理学上有很多定律正在左右着你的思想和行动。你得先试着去了解它,然后去利用它。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没人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使人在4分钟内跑l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用4分钟跑完l英里的纪录,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既然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自信他们不可能创造奇迹。

  美国的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个人胜任一件事,有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会办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栏定律——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这个人,一定能够打动你心。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詹森效应——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时,他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这次“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李小鹏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这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如何避免詹森效应?

  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许多带有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 “如果发挥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竞赛”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二、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要总是去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人生满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学——逆境是一种磨练

  卖冰激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经历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乐;所以,要想在顺境中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由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激淋哲学”。

  首因效应——千万别小看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所以别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你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都很难改变。

  名片效应——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亲和效应——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血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两个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你用力一压,对方就翘起来;对方再用力向下压,你就可以翘起来。翘起来处在上方的感觉是兴奋的,如果游戏的双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压,那么游戏就不能继续下去。只有当双方都不停地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的享受游戏的乐趣。这就是跷跷板互惠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任何关心、帮助和友好等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表面上看是一种失去,但在给予中,我们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从而达到互惠互利。一个永远不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相关文章:

肺炎疫苗不良反应有哪些04-29

使用汽车的不良反应有哪些04-03

人际交往心理学技巧04-01

人际交往的原则有哪些04-01

人际交往有哪些就禁忌12-20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哪些08-26

职场管理者应有哪些优质表现?04-30

人际交往要注意哪些问题04-27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有哪些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