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打击乐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时间:2024-01-13 08:48: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打击乐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打击乐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打击乐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交流大班打击乐《铃儿响叮当》这节教育活动,现在我将这节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介绍一下:

  一.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的前奏和间奏部分的旋律自然.优美,歌词部分配器巧妙,它的整体音响形象容易给幼儿带来共鸣,所以开展打击乐演奏活动,易给幼儿享受到奏乐活动带来的快乐,以及能促进幼儿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结合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我班幼儿现有水平,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初步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2.能根据图谱进行简单的打击乐表演。

  3.通过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运用身体声音和打击乐器来表现乐曲。活动难点是:幼儿基本掌握 “XXX XXX X X”的节奏型,并能与指挥和同伴互相配合默契.协调的演奏。

  总之,首先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音乐《铃儿响叮当》《快乐崇拜》,电脑,简单的自制乐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活动中所采用的乐器全部都是身边的物品,钥匙.杯子.酒瓶,取之方便.操作简单.音效优美。

  2.幼儿经验准备:提前熟悉音乐。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采用:激趣游戏法.感受体验法.直观教具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达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本次活动采用的主要教法有:

  1.激趣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活动的第一环节引导幼儿通过律动活动培养良好情趣。在活动的第四步,让幼儿边拍边念“恰恰恰”时,给游戏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激励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

  操作尝试法.和启发联想法。

  2.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这是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4至6岁幼儿肌肉的协调能力发展了,孩子们更有兴趣去进行节奏活动中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幼儿通过亲身地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乐曲的节奏与性质。首先我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听觉,视觉激发幼儿展开想象去感受体验乐曲的性质。其次,引导幼儿运用运动觉.视觉和听觉进行节奏的感知。身体运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动,让幼儿易于理解接受。最后,在集体分声部演奏时,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集体演奏的效果,体会到集体演奏的和谐与快乐。从而增强了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合作精神。

  3.直观教具法

  因为音乐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直观教具法可以使幼儿通过借图形乐谱这些视觉材料帮助幼儿更好的感知音乐的情绪,风格,节奏,更好地完成打击乐表演。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是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动作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在教学活动中我还努力地与幼儿之间建构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师生互动,达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看.学一学.拍一拍.敲一敲等的活动安排丰富,让幼儿不知不觉的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次活动,活动流程为:

  (一).引入主题,引发兴趣

  1.师带生做简单律动走进场,并做好准备。

  2.播放音乐《铃儿响叮当》,教师进行简单的身体声音的打击乐表演,让幼儿回答问题:老师为歌曲敲出了那些快乐的节奏?(弹舌.拍退.跺脚和拍手)

  (二).探索实践,通过身体声音初步掌握打击乐的节奏类型

  1.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弹舌.拍退.跺脚和拍手等节奏型,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相结合,并初步尝试在教师的手语指挥下完成身体声音的演奏。

  2.让幼儿找出合奏部分的音乐,针对合奏部分(“叮叮当......”)节奏型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出示此处的图谱,进行详细解说和练习,帮助幼儿解决难点。

  3.幼儿听音乐,教师跟着音乐的节奏将图谱绘制完整,并让幼儿找出各组需要演奏的节奏符号。

  4.集体演奏,巩固新认识。

  (三).知识迁移,使用乐器,集体汇报演出

  1.出示乐器,让幼儿感受乐器的声音,然后练习刚刚的各种节奏。

  2.幼儿根据图谱和教师的指挥完成器乐表演,后互换乐器,再次演出。

  3.与听课教师互动,完成一次完整的演出。由听课老师拍间奏处节拍。

  (四).活动延伸

  活动的目标基本完成,然而活动却并未终止,还要引导幼儿以不同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如:碗.盘子.蛋糕盒.玻璃杯.矿泉水瓶子等等,也可以在间奏处加入有难度的节奏,以达到分声部演奏的最佳效果。 我们可以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其他活动中展示一下,以提升孩子们的成就感。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班打击乐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铃儿响叮当》11-01

小班语言活动《铃儿响叮当》说课稿04-26

铃儿响叮当教案03-06

《铃儿响叮当》的教案02-18

铃儿响叮当的教案02-22

大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精选17篇)06-14

铃儿响叮当小班教案09-29

《铃儿响叮当》的教案20篇12-15

铃儿响叮当教案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