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28 14:44: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精选1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精选18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

  (2)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

  (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

  (3)教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教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

  (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现象。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讨论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导入活动(展示PPT的实验物品图片,让幼儿说出有哪些东西。出示鱼缸,事先用盖布盖住,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先示范两种物体的沉浮,木块和石头。

  3、认识活动(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头号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操作活动(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先要讲解操作规则,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5、记录活动(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每组让一个幼儿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6、交流总结活动(展示每组的记录表)7、探索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想一想怎么改变沉浮,例如如何让橡皮泥浮上来或让水瓶沉下去)在此环节中幼儿主动动脑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变沉浮的方法,老师按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实验示范。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2

  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大字卡“沉”与“浮”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4、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这方面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几种教法,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等学法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儿为主题的原则,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探索状态,我的活动流程为:猜谜导入——启发提问——实验操作

  1、活动导入部分:

  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活动开展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什么地方有空气。然后出示气球,让幼儿猜想是谁住在气球里。然后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身体里的空气,如对这手吹气,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说这些做了这些动作的感受,幼儿还可以把粉笔头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其次,我采用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法,为小朋友们变了一个魔术,倒不出来的水。在这个实验中,我还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个透明的空杯子里装水,水未满,然后盖上纸片,将水杯倒立起来,让幼儿观察,然后在杯子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将玻璃杯倒立,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倒出来。通过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最后,我将蜡烛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

  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3、结束部分:幼儿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说说空气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说活动延伸

  针对本次活动的延伸,我让幼儿探索风和水有些什么奥秘,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说目标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三、说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四、说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塑料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毛线团);厚垫子,桌子等。

  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五、说过程

  我通过三个环节“感知特性--探索比较--拓展经验”来达到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特性一开始以“石头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石头不同的颜色、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2、探索比较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集体共鉴的方式,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第二次通过自主探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判断进行初步猜测,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

  3、拓展经验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电动玩具》是属于中班的科学活动,选自《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去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利用语言向人表达。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奥妙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前面两顶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后面一项是本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如我要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电动工厂,可以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安装玩具,同时我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拆一拆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谈话进入:以嘟嘟玩具城的总经理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的玩具城明天就要开张,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却还没安装好,所以他们想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帮忙,以这种形式进入可以让幼儿感觉亲切,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分的设计,这里我也分了两小点:

  1、引导探索

  在这一部分,我请配班老师扮演经理,由经理请我班的幼儿进玩具生产工厂参观,但在参观前经理要先向幼儿提出要求: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这些玩具,但要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参观完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组织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参观,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这里就请幼儿开始去帮助安装还没完成的电动玩具,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幼儿示范安装电池。

  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负责安装电池,另一组幼儿负责检查,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有一个沟通讨论的机会。

  (四)扩散经验

  在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总经理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过渡到让幼儿想一想电池还能使什么东西动起来?这一环节我打算:因为孩子帮经理解决了问题,所以经理要送他们每人一对电池,让他们尝试拿着电池去让我们身边的某些物体动起来。这样我可以让孩子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

  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报纸若干

  ④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2、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3、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4、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1、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考试大整理

  2、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3、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

  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4、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蔬菜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来。蔬菜的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营养对人身体的好处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观察、讨论、猜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特性的同时,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营养,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

  活动难点: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明确蔬菜好吃有营养,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准备。

  (1)学具准备:胡萝卜、番茄、白菜、土豆等实物若干、蔬菜图片数量与幼儿相等。

  (2)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利用"大头儿子"这个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2、课件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幼儿对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观察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四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蔬菜图片找朋友,同时加入《找朋友》的音乐,让幼儿边唱边找,共同体验分类的快乐。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对蔬菜进行分类,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进行分类。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利用了轻松、活泼的音乐《找朋友》,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导幼儿体验蔬菜分类的快乐。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猜谜游戏--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制作延伸

  (一)设置情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情境创设)(课件演示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最喜欢的大头儿子和蔬菜宝宝来做客,引起幼儿兴趣。

  1、大头儿子带着一群蔬菜宝宝来做客了。(PPT)

  2、幼儿观看各种蔬菜图片。(PPT)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宝宝吗?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长图,知道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PPT)

  以上我为幼儿创设了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特征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二)猜谜游戏:逐一出示各种蔬菜宝宝,通过猜谜游戏了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样。(PPT)

  1、红漆桶,地下埋,绿的叶子顶上栽,切开红漆桶,清凉可口好小菜。(胡萝卜)说一说胡萝卜的样子?(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师告诉小朋友胡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胡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吃胡萝卜可以补充维生素。

  提问:我们吃的是它的哪一部分?(根)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2、猜谜语: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西红柿)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

  3、看图中是什么蔬菜?(白菜)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菠菜、青菜、卷心菜)

  4、提问:这是什么?(土豆也叫洋芋或马铃薯)。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5、考考小朋友:小朋友们,平时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三)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能使我们长得更高更快更聪明,因此,平时不能挑食。

  (四)游戏体验:分类游戏"找朋友"(PPT图片,背景音乐)

  每个幼儿手拿一张蔬菜图片,让幼儿根据蔬菜的特征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么部分的,然后听音乐唱着歌去找朋友。

  利用轻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在找朋友的过程中能正确地对蔬菜进行归类,更加深了对蔬菜的认识。

  (五)品尝交流:蔬菜沙拉

  教师出示用番茄、黄瓜、胡萝卜做的蔬菜沙拉,请幼儿品尝,交流"蔬菜沙拉"的制作方法。让幼儿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逐步意识到多吃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

  (六)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蔬菜沙拉,巩固对蔬菜的认识。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0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新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存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形成--与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运用生活经验及观看录象带,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交流有关风的经验。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磁铁的穿透力》。

  一、说教材

  首先我先对本次的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就像《指南》中所要求的,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本次活动的取材——磁铁,它正是来源与生活且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常见的。我们不难发现,中班的孩子经常会在学习性区域中把玩一些关于磁铁的游戏,例如:米中找物、猴子爬树等等。但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孩子对该类材料熟悉但不了解,知道却不会针对性的运用,而指南在领域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所以教师何不合理设计,将其变成课堂中的教育选材,与孩子一起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因此有了《磁铁的穿透力》这一节科学课,希望孩子能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的特性。

  2、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并能进行简单记录。

  3、乐于参加科学活动并能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制定的,在这里我将“了解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的特性”设置为我的知识重点,期望通过整个活动让幼儿掌握磁铁的这个基本特性。

  4、此外,我结合中班第二学期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来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位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并能进行简单记录。”因为中班孩子的思维发展还是比较直观的,他们都比较乐于操作,但是他们不会将自己观察到的进行表达和记录,即他们会做但不会表达与记录。但在科学活动中,操作的结果都是要用讲述或记录的方式进行展现的,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表述、记录的机会,通过多说、多记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的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的操作材料:每组若干硬纸板、塑料垫板薄木板若干:每人几枚铁质回形针、一块直径1厘米的小磁铁。

  幼儿第二次操作材料,每人一本厚厚的杂志、一块厚木片;一块鼠标垫、一块直径1厘米的小磁铁。幼儿相对应的记录纸1份。

  2、教师演示材料:以上材料各一份。

  这些材料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参与到环节中,从中获得相关知识经验。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指导法:教师通过观察,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观察与个别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

  (2)提问法:善于运用启发性提问法来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并鼓励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

  (3)演示法:将正确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操作经验。

  2.因为我要体现的是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幼儿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了本园“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所以在幼儿的学法上,我采用的主要是:

  (1)操作法: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操作性强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体验法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

  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五、说活动流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活动环节,本次活动主要分成了: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自主探究集体交流;全课小结,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1、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关键提问:一枚回形针会不会被磁铁吸住?要在回形针和磁铁间加入另外的物体,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把回形针吸住?(这边我用到了提问法,第一个提问的目的首先是要帮助幼儿回顾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接下来的提问是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充分激发幼儿动手验证的欲望,为后期的探索活动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这一环节是我的重点环节,为重难点的突破而服务,因此我又具体将其分成6小步来实施))

  (1)幼儿大胆猜测、自由探索操作

  结合教师提问,教师交代操作要求、提供第一份操作材料,幼儿进行第一次的自由操作、教师巡观察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这边我用到教法是观察指导法,教师通巡回观察,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个别指导,幼儿则运用到了操作法,在第一次的自由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能够自主的对磁铁的穿透力及正确的实验方式进行探索。)

  (2)交流结果,集体验证

  教师请给个别幼儿讲述实验结果,与操作的经过。教师进行演示。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小磁铁能够隔着塑料片、硬纸板、薄木板吸住回形针。

  (幼儿通过交流法,幼幼互动,获得一些相关的经验,好处在于,孩子个体差异的存在,通过互动来激发所有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梳理“可以”或“不可以”的经验。结合教师的梳理,同时解决上一环节“在回形针和磁铁间加入另外的物体,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把回形针吸住”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采用的演示法,也给与了幼儿操作的直观经验,避免幼儿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手法影响最后的结论。)

  (3)变换操作材料,引发猜测

  关键问题:小磁铁能够隔物体吸住回形针,我将物体换成厚书和厚木板,或别的东西,你猜小磁铁还能吸住回形针吗?(这边用到的同样是提问法,但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教师变换了操作的材料,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新的悬念,幼儿因为有了前期的操作经验,所以就能充分调动起了幼儿再次动手验证的欲望)

  (4)演示记录单的使用

  教师对幼儿第二次操作提出记录要求,启发幼儿对记录表进行观察,并演示记录表的用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这边幼儿的学习方法是比较常见的记录法,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记录卡的使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能够帮助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同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5)幼儿的第二次操作与验证

  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记录。教师巡观察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这边我用到教法同样是观察指导法,教师通再巡回观察,及时、对幼儿的操作、记录进行指导,指导时的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影响磁铁穿透力的因素:例如,这次吸不住了,是什么东西变了?你看看变得怎么样了?等。而幼儿则通过操作法,在操作过程中,探索物体厚度对磁力穿透力的影响。这一环节为突破本次重点目标的关键环节。)

  (6)交流结果,集体验证

  教师请幼儿上来交流自己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再次亲自演示后得出结论,原来磁铁不能隔着厚厚的书和厚木板吸住回形针但能通过鼠标垫吸住回形针。关键提问:猜猜同一块磁铁为什么不能隔着木板吸住回形针,但却能隔着鼠标垫吸住回形针?(幼儿通过交流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到了实验的结果,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同样关键的提问给予了幼儿隐形的提示。)

  3、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结合幼儿的两次操作教师小结:同一块磁体的穿透力会因为隔离的物体厚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吸住或吸不住)。(教师对两次的实验结果进行经验上的提升,帮助幼儿总结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物体吸铁的特性,)

  2)经验拓展

  关键提问:刚才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小磁铁不能隔着厚厚的书吸住回形针了,如果想让磁铁透过厚厚的书吸住回形针,你有什么好办法?(巩固幼儿对本课时的经验,同时充分调动了幼儿再次探索的积极性,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六、说特色

  教师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提供的科学经验来源于幼儿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兴趣、疑问和关注而产生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满足了幼儿的经验奠基的发展需求,突出的是孩子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反观教师,整个活动教师始终是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创设学习氛围,调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以及设疑与总结,始终注意把活动的空间还给孩子。活动突出了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小树叶找妈妈》。

  1.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

  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

  《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

  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

  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

  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

  是什么颜色的?

  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

  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

  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

  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

  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

  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而产生的。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2、幼儿现状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脱衣服时听到过噼噼啪啪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了,创设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这些静电现象,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3、目标定位:

  一、乐意探索,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二、能够运用各种材料大胆探究,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活动难点:能够运用各种材料大胆探究,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能够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

  铅笔、塑料尺、彩笔、梳子、木筷子、吸管、绸布、碎纸屑、记录卡等实验材料。

  (3)环境准备:幼儿围坐成6小组,每组6人。

  二、说教法与学法

  活动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提问法等教法。

  幼儿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记录法、交流表达等学法。

  三、说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5大步骤,依次是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尝试实验,感知静电;设想材料,记录结果;实验验证,交流表达;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一)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要把小纸屑沾到尺子上面,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小纸屑粘到尺子上?(用双面胶、胶水、透明胶布、水等方法)更深层次提问:如果不用双面胶、胶水,也不用胶布,谁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尺子把纸屑吸起来?(尺子不要挨住小纸屑,但能把小纸屑吸起来)通过这个魔术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幼儿尝试——“小纸屑被吸起来了”

  教师出示绸布、尺子和纸屑,让幼儿自己先想再尝试,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提问:为什么尺子在绸布上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接下来教师示范,让幼儿感知静电的时间在尺子上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纸屑很快掉下来了。进一步提出问题:尺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那它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呢?(衣服上、头发上、裤子上、袜子上、皮肤上等。)幼儿尝试用尺子在衣服、裤子、头发、皮肤上摩擦看会怎么样?这一环节教师提问步步升入,引导幼儿先动脑再动手。

  (三)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通过摩擦后能产生静电,也可以吸起小纸屑?”

  幼儿对可能“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再提出新问题:“除了尺子在绸布上、衣服上、裤子上、头发上等,摩擦后产生静电,还有什么东西通过摩擦后也可以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呢?(幼儿猜想:如铅笔、筷子、吸管、彩笔、梳子等。)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面对问题提出假设。

  (四)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也许有一些小朋友和别人的预测结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预测的答案呢?(做实验)。于是老师出示不同的材料,积极支持幼儿验证,让幼儿自己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交流表达。动手实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目的是证实和推翻实验前所提出的.假设,让孩子亲自操作、动手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记录实验信息,幼儿记录实验结果用“√”和“×”来表示,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还可合作进行再次试验,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结论。表达交流,幼儿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如:彩笔在头发上,皮肤上、桌子上摩擦能产生静电等,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愿望,这一环节进一步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使幼儿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合作。

  (五)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摩擦起电现象。让小朋友们以后要注意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把它记录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说活动特色:

  1、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如:铅笔、梳子、尺子、彩笔、吸管等,只不过孩子们从未观察、探索过这些材料摩擦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观察、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符合“做中学”的思想。

  2、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做中学”的四大环节:

  ①面对问题提出假设

  ②动手实验

  ③记录实验信息

  ④表达交流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据此,制定如下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重难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准备:

  1、活动室布置成糖果王国,各种糖果散放于活动区、玩具柜等处,在适合的地方悬挂一些糖果。

  2、糖果国王头饰一个。

  二、说教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对糖果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兴趣,这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保证。活动组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地、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三、说教学程序。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将活动设计成三个环节。

  (一)在糖果王国里找朋友。

  1、进入糖果王国。

  教师戴着糖果国王的头饰,用拟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题。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进入糖果王国后,请幼儿随意寻找多种糖果做朋友。导入语:孩子们,糖果王国到了,你们看,好多糖宝宝在欢迎你们,快去找个糖宝宝做朋友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糖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该环节通过让幼儿自由地对糖果进行探索,给予充分的自由,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1、幼儿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导入语: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①提出探索的要求,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认识事物。

  ②通过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发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同时相互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有益的经验。

  ③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教师再次以拟人的'手段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的包装。导入语: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②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导入语: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③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导入语: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④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导入语:老师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请

  你们仔细地闻一闻你的糖宝宝是什么味的?

  ⑤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导入语:请你尝一尝,你的糖宝宝味道怎么样?

  根据糖果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由内而外、由浅深入地对糖果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认识,通过看、摸、剥、闻、尝等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结。

  通过和幼儿一起回忆,总结糖果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糖果,增强对糖果的兴趣。

  (三)简单了解糖的作用。

  1、提出问题: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针对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讨论、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对身体的利与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结糖的作用,渗透吃过糖后保护牙齿的方法。

  四、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画糖果、捏糖果的活动。

  2、开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戏。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6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这是二级主题《人在变》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8

  一、说教材:

  《会变的颜色》活动本身是让幼儿通过三原色的变化来认识各种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但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生疏的,单纯的讲解颜色的变化很难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活动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和探索的机会,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在充分感受颜色的同时,培养了幼儿探索精神和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要以自身丰富的形态来感染幼儿,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在活动中采用了讲解法,演示法和操作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趣味横生,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三、说活动目标:

  我在制定活动目标时,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并能够调出几种简单的.混合色。

  四、说活动准备:

  我利用水彩颜料,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供幼儿尝试,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棉签和一张记录卡,记录下幼儿实验的结果。

  五、说活动过程:

  我首先出示三种颜色的水,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再次给幼儿进行演示两种颜色的水,倒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当幼儿惊奇的发现颜色发生了改变,我便引导幼儿认识新的颜色。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便让幼儿亲手操作,实验探索。在活动中,做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引导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动手操作,待幼儿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便给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小结,启发幼儿说出橙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的,绿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的,紫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的。最后,引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比较颜色的变化,在结束活动的过程中,我会教授给幼儿一首朗朗上口的《色彩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歌谣中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08-03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06-27

幼儿园小班科学说课稿06-09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06-16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03-03

幼儿园中班科学说课稿12-10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5篇)12-07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精选17篇)09-27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