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06-22 10:02:19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通用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通用11篇)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1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一、对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教育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穿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据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消极影响,谈几点认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方式。重功名,轻效能一直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我国古代,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主张“敬德保民”、“为民以德”、“道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体现了我国教育受制于政治并服务于政治的倾向。中国历来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轻视生产、科技知识的文化传统只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中国传统教育奉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功利主义理性和“无我”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个体的能动性。附属于政治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个体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这样不仅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国传统观念有三个特点: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在评价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义”、“忠恕”。这种传统观念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教育精神。教育不是为了个体获得发展,而是成为获得功名、扬名显性、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以致目前我园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这种落后的价值观念极不利于教育观念的创新,不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即教育不能够很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在教育功效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伦理至上”和“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的中庸民族心理,也是我国教育忽视个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观主要指学校本身对教育的观点和态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曾为历代王朝选送过许多优秀官员,从而延续并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但是,因为科举制,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便简单地把阅读四书五经等同于在朝延求职谋官。在当代,形形色色的选拔考试,也沿袭科举制度的传统,虽然在选拔合适人才、维护人们的受教育公平权力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严重阻碍了教学形式、内容的变革和人的兴趣的发挥。知识传授过于单一,不注重学科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知识就变成了必须有正误答案的东西,学生也没有主观性、个性和爱好,一切都变成了绝对客观的了,形色各异的考试造成了一个过分强调一致性的文化。学生只能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读圣贤书,在教师全面主导下,亦步亦趋地达到某种知识储备标准。创新从而无从谈起。

  同时,落后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阻碍教育创新的主要因素。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教学形式封闭保守。自“学在官府”开始明清国了监“分六堂以馆监生”,官学基本成为呆板、固定、划一的学生“监狱”。集中授课制的实施虽是社会的进步,但同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系统的封闭保守一样,集体授课也是趋封闭,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上、学校中,以严格的制度限制学生,造成了狭隘、封闭的“课堂中心”观,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阻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采取“注入式”灌输法教学,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背书和回答老师提问的机器。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授,教学手段十分单一,简单乏味的语词陈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抹煞了兴趣关系到的诱因,自然难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在苦不堪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还重负升学考试的压力,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操纵下,自然而然分数成了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标准。“谈分色变”,教师、学生、家长均不敢怠慢,只有沿着指挥棒下的“羊肠小道”踟躇而行。这种用一个尺度、一种标准去要求人才的现象,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必须勇于面对,不可等闲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坚持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才观的影响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标准都有不同的指向。人才观是人们对培养对象的一种理性认识,属于理想范畴,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在古代社会,教育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的作用集中于政治方面。

  《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明明德”,能够“亲民”,从而使个人和社会都能“止于至善”。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清楚看出教育的培养目标带有明显的教育政治目的。中国从奴隶社会就通过“学在官府”的管理手段对学校加以控制,进而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的控制。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也缺乏变革和抗争意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希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士”,成“贤”,成“圣”。虽然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刘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日,利于行耳。”(北朝颜之推)“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唐韩愈)“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唐翁承赞)“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宋欧阳修)“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清袁枚)“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清张维屏)等等如此圣贤之理,但却忽视了人的个性发挥,往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使统治阶段大失所望。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教育仍带有较重的泛政治化色彩,加之教育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性,以致我国培养的人才存在相当的比例失调现象,培养的人才大多个性化思想缺失、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思想僵化保守,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一体化的系统,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培养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按照同一类型模子铸造出来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按照同一类型模子铸造出来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应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既要求受教育者必须通过文化的养成实现个人生存的`社会有序发展的目的,又要体现个性差异,实现社会中的创新和变革。

  三、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构想

  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与过去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

  实现教育创新,首先要首力于思想的转变。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不仅服务于政治,更重要的是它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遍规律。马克思特别指出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社会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因此,教育本身的内容、形式及结构也越来越变得多样化。教育是政治的附庸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重道德,轻科学”是不正确的治学态度。教育应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综合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创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和人文的有机整合,使现代教育焕发青春和活力。

  (二)明确教育方向,发展创新的教育质量观

  明确教育方向是顺利实现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

  1、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近十年来,我国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不断变革,但总体而言,教学内容依然陈旧、落后,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显得不足。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视为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为加快教育创新步伐,推动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育内容革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吸收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的科学成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时代特色;

  (2)学科内容要结构化,这便于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兴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3)课程设置要综合化,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联系,开设综合课程,协调好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变革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注入式”的灌输教学就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典型例子。改革陈旧教法,以“启发式”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3、完善教育组织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国家正积极改革,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目前,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其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革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探索和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最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4、革新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教育技术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自身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需求。

  (三)更新培养目标,确立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观

  我国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承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应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目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全面素质,即:

  (1)具有迎接科技和经济发展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的行为方式和应变能力;

  (2)具有自学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国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

  (3)具有基本文明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发展个性的能力;

  (4)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人才。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若施以适应其特点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成才。我国传统教学从来都是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成绩好的学生被视为“人才”,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成绩差的则往往受到厌弃,遭到批评或指责。在这种传统人才观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完全被抹杀了。社会发展需要改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都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行行了状元,个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应是贯穿于现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评价的积极性,形成评价主体的多校化与开放性。在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固守传统的一隅。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教育应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洋为中用,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纳入到全球性的视野中去,使民族性与全球化接轨,推进世界文明、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2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作为儒学的缔造者,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常常教导他们要“立志有恒”。立下一个长久的志向,这是一个人奋斗的基本目标,一个潜在的动力。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一一点评,最后引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把学生往仁道方向去引导。孔子认为,立志是在教导学生的首要任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的主题。孔子还时常的教导学生“内省不疚”,其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学生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

  同时,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值得现代教育好好提倡的。颜渊好学,孔子给予的多是鼓励;子路好勇,孔子给予的多是批评;冉有好商,孔子给予的多是提议。孔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和百姓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对待他们要给予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开化,不能遗弃。对待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开导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孔子仁德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教导世人立恒志,树立一个长久的奋斗目标;对待世间万物都抱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言行能够给予时时的自省,问心无愧;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都能像仁德方向发展,那么和谐社会将不是一句口号,孔子口中的大同社会将在今朝。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孟子不像孔子,他更像是一位政治家。但作为亚圣的孟子,在教育理念上也给予现代教育一些启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孔子仁爱的思想具体化,通俗化,为世人所了解。如果世人都抱有一个仁爱之心,那么世间的种种纷争也就可以避免了。同时,在道德礼法上,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原则。

  现如今,由于教育的种种弊端,人们对于曾经的道德礼法模糊了,也就出现了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伦理问题,悲剧也就随之上演。所以说,对于古代的三纲五常,我们不予评论,但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还是要给予肯定和重视的。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礼节是教育的一大课题。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就有了可靠保证。片面的追求学业的成绩,是当今教育的弊端。升学率只是对于学校重要,但对于作为学校培养对象的学生,道德教育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说,让被培养教育的学生日后能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至少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所以,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孔孟的理想都是恢复周礼,而且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一生。但在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没有一个国君去听他们的谆谆教诲的。直到一千四百年后,南宋朱熹的出现,重拾孔孟之道。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朱熹认为,“主敬”是一个人道德培养的一个方面。这是源于其师程颐的主敬思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一个人的道德态度应该是谨慎小心,严肃,不放肆,始终一贯的,也就是常说的“存天理而去人欲”,保存必要的食宿条件,去掉不必要的奢华糜烂;保留必要的道德伦理,去除不必要的骄奢淫逸。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以前有了不同,人们追求一种奢华糜烂的生活,所以说,在从事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也是必要的一课。在道德上,严肃,谨慎,不放肆,是必要的。应该可以说是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朱熹在对自己学生言传身教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日三省吾身”,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抑制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

  最后,朱熹在教育学生之时,也是教导学生“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书本知识,不必死记硬背,做到熟读知晓就可以了,书中的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所教授的道理;义理不必专研的精深,凡事多想想,前后思量好了精深的义理也就心领神会了。唯有立志这一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偷巧的。立志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人处世立命的根本。这也是孔子立恒志的延伸与细说。

  孔子、孟子、朱熹是我国教育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传承到了现在。虽说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其思想的光辉是无法磨灭的,它将影响着现代的教育,也将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一个参考。但身处现代的我们,对于其立志,仁爱,自省,严肃谨慎的道德规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要给予继承和发扬的。它们对于现代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对于解决现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都给出了我们明确的处理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同样也是适用于教育这个行业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治病救人”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3

  中美两国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不仅影响着彼此,而且影响着世界。本文从美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中美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从深层次对美国文化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思考,以期在广泛汲取精华中,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发展的国家,美国独立以前,北美大陆受欧洲人统治长达几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移植,文学和艺术绝大多数是欧洲的舶来品。殖民地时期美国仅有的几位诗人和民间作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自身生活的局限,也没有能写出具有美洲特色的作品。只有到了十九纪,美国才真正进入了民族文化的灿烂时代,以小说和诗歌为主要形式的浪漫主义文学掀起了美国建国以来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此开始了美利坚民族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崭新阶段。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浪漫主义高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现实主义高潮和二十世纪初开始,以马克·吐温和弗兰克·诺里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直接培养出他们出色的继承者,好几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使美国小说成为第三个高潮。

  一、美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从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来看,“自由”、“独立”、“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所独有的特性。美国语言语言学的特点可以以上面所述的三次高潮为标准,笔者认为,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美国文学在语言上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尤其是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许多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十分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表现突出。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美国的文学作品具有十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传统,作者善于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三)美国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明显。整体而言,美国的多元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极具兼容性与宽容性,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实验性、疏离性等特点。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种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种族组成最为复杂,文化交融最为密切,但民族关系却最为稳定的国家。这一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

  中国与美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文化的差异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化的差异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象。

  (一)中国文化的悠久性与美国文化的近现代性。由于“自古以来无美国”,美国文化主要是从英国移植的现代文化,由于历史短暂,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但这个缺点同时也是优点,美国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可以轻装前进。因此,美国的历史、美国的文明、美国的文化短而又短,缺乏厚重感、历史性和稳定性,常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是建立在商业化之上的赤裸裸的利益和金钱关系,而美国发达的市场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而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同时,与其他文明一样,中国文化的积淀中难免会有一些糟粕,一些消极的、保守的思想观念,还在不同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基础,对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进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必须要时刻学会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积蓄能量。

  (二)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和”的思想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优势思想。由于中国与美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导致两国在处理各类国际事务中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比如,在一系列国际纷争中如在新世纪的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战争问题中,中国一直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作用来解决,并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而美国则意在操控联合国,一旦无法操控,便倾向于单边主义。美国的这种态度除了有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考虑外,含有明显的强国优势论。美国力促北约东扩,又借打击恐怖主义之机进人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并将中国当做未来假想敌等等。而中国一直坚持反恐非扩大化,在国际社会反复倡导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独霸世界。

  (三)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中国负责人(任)大国思想与美国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一味单方面强调其对华贸易逆差的中国倾销因素,而回避谈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则坚持认为贸易逆差的造成是美国方面部分产业发展过分受到保护而失去竞争力,贸易纠纷应该在双方让步的情况下进行解决。在近些年来世界发生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中美国两国的各种表现,中国均是以负责人(任)的大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一点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金融的脆弱性,美国不顾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大量增印钞票,把压力和通胀传递给别的国家,也印证了中国的判断,为全世界树立了负责人(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美国文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美国文化的多元化,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空间,随着两国间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美国文化从各个层面影响和渗透到中国的高校,并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高等教育开放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美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善于学习借鉴、模仿直至创新,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容失败,包容成功,这种价值取向、这种诱人的文化氛围对世界各地顶尖级的专家学者,带来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因而美国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创富能力都是全世界瞩目的。随着中美两国人民交流交往的不断深入,这种开放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吸引和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高校越来越认清开放合作的极端重要性,逐渐在打破步伐一致的习惯性发展模式,促使大学自觉摒弃传统大学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采取兼收众国之长,建立多元、创新型的宽容性教育管理制度。

  (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将继续引向深入。在美国,突出的文化就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个人发展的多样性,这种个性化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的自由发展,减少了不必要的思想上的束缚与桎梏,使个人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得到大力推广。中国高等教育是传统初级教育的延伸,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难打破传统教育“惯性”的束缚,而在“一个模子”下培养人才,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制约。受美国个性发展的文化特质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有要长足地发展,则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刻也不能放松,这也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美国文化的反面教材引起中国高等教育强烈反思。美国特有的鼓励个人追求个性发展,追求个人物质享受,造成人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我行我素的生活哲学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困惑。美国社会上贫富悬殊、吸毒、暴力、同性恋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此起彼伏,这些也会引起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值得大家认真进行反思,在汲取美国先进文化精华的同时,要自觉去其糟粕,让文化成为大学发展的强大引擎,让大学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永动机”。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4

  摘要

  中国茶文化精神植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中,其中所具体蕴含及展现的文化精神中,让我们系统化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影响力。这一精神理念为当前学前教育活动的结构再塑,内涵完善提供了实质性影响。本文拟从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认知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精神的理念内涵认知,结合学前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的具体诉求认知,从而探究中国茶文化精神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具体影响和融入机制。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精神;理念驱动;学前教育;教育模式;影响理念

  在当前学前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进程中,我们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思维,从而影响了整个学前教育的优化实施,因此,挖掘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本质内涵,并且将其与学前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相结合,从而实现学前教育活动的理想效果。

  1、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认知

  学前教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活动,其中所包含和彰显的内容是全面的,除了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和习惯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培养理念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其对学前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比如:其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学习精神和兴趣内涵和必要的文化素养等。尤其是在教学理念日益丰富的今天,以正确的心态来开展学前教育活动就至关重要。学前教育活动指的是家长和幼儿教师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具体的教学元素来对学前儿童的智力进行有效开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培养,乃至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引导,从而使得幼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并且在该过程中,实现学生终身培养的理想实施。

  我们必须对学前教育活动的价值形成深层次认知和理解,特别是通过完善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理想实施。随着我们对学生教育认知不断深化,我们如今能够以科学视角、人文化视角来对学前教育活动形成全面认知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学前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科学合理、正确得当的教学模式正是激发儿童学习思维的重要诉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学前教育阶段中,其存在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尤其是多数儿童的心理素质尚不成熟,加上这些幼儿学生普遍未能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形成层次化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得学前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理想教学目标。此外,当前整个学前教育活动在整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未能形成层次化、成熟化认知,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模式,还是其中所应该包含和诠释的内容,都没有得以全面认知。

  事实上在整个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前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多样,所以需要我们在丰富学前教育理论认知的前提下,充分注重结合学前教学活动的实施内涵,调整教学思维,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就发展成为我们更好开展学前教学的关键所在。

  2、中国茶文化精神的理念内涵认知

  茶文化精神理念中诠释的是人文思维和礼仪文化,尤其是茶文化形成于品茶活动之中,所以通过品味茶文化,我们能够具体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茶的口感和味道,更是能够层次化感知茶文化精神中所诠释的精神引导。在我国茶文化精神的诠释时,其通过具体的思维方式来优化展现、层次表达。对于中国茶文化精神理念的展现与表达来说,其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的内涵所在,进行层次化感知,从而实现精神诠释与文化融入的理想效果。茶文化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精神,其中所向我们表达的,正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形成成熟认知的关键所在。在我国茶文化不断发展进程中,其通过融入诸如佛儒道精神理念,优化文化应用机制,从而实现该文化精神的丰富诠释与生动展现。

  3、学前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的具体诉求认知

  对于当前整个学前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优化教学体系,丰富筛选合适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其将实现整个学前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结合学前教育活动的价值诉求和实施内涵看,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也需要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教育机制,通过立足学前阶段儿童的基本特点,从而满足该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当然,将茶文化精神融入到学前教育活动的重要过程,不仅有效培养学前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基于学生培养理念深化发展下的再完善。就学前教育活动中,多数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相应的兴趣内涵,尤其是很多学生未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内涵形成层次化认知。所以,将中国茶文化精神融入该教学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创新理念、时代发展内涵为前提的学前教学创新。学前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其理解能力较为有限,其参与学习的热情相对有限。所以在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时,要以改革创新,推动学生对具体教育内容形成突出认知。从另外角度看,随着当前我们对整个学前教育活动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幼儿学生具体培养时,要立足学前学生培养的综合诉求,通过融入中国茶文化精神理念内涵,从而在具体丰富学前教学内容的关键前提下,从而实现学前教学活动的全面提升。

  4、中国茶文化精神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具体影响和融入机制

  对于学前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传统茶文化精神对学生思考问题,构建成熟的文化观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影响力,所以,中国茶文化精神所诠释的精神思维,对我们当前开展学前教学活动发挥了有效引导力。

  4.1中国茶文化精神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客观地看,将中国茶文化精神融入到整个学前教育活动之中,这将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全新观点。融入该精神理念,优化学前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前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特点。不仅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精神在当前应用与展现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传播途径和渠道,学前教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观念和精神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将茶文化精神融入其中的过程,更是实现学前教育活动创新优化的核心“因子”。客观上看,这也是为传统茶文化体系优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关键。当然,茶文化精神中所展示的人文理念和精神思维,也为学生自身思维理念的深化融入和有效塑造,提供了实质性指引。

  4.2融入中国茶文化精神实施学前教育活动的具体机制

  系统化的学前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将我国茶文化精神与具体的学前教学相结合,其必然能够为学前教学的创新优化与合理实施提供本质性支撑,对于学前教学来说,融入该精神,优化教育活动时,其需要充分注重做到:首先,弄清整个教学活动的实质所在,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成熟、完善的教学认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对于当前所具体实施的学前教育活动来说,其中最大的不足在于未能对传统文化形成必要融入,所以将该文化理念与具体的学前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在发挥茶文化精神的引导力基础上,让学前儿童在具体的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其次,要注重构建极具特殊性的学前教育机制,在充分诠释学前教学独特特点的和本质前提下,使学前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想效果。事实上,对于学前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中所需要具体诠释的,不只是客观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的层次化融入。最后,通过具体认知学前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我们看到该教学活动作为文化知识和精神理念融入的统一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复杂,特别是精神理念的重要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学前教学时,在适当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知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思维。

  5、结语

  事实上,在引导学生参与学前教学活动中,通常存在诸多不可控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加上必要的文化习惯,才能实现整个学前教育活动的全面创新。结合我国茶文化精神的本质内涵看,其中所向我们具体表达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成熟的文化思维,同时更是成熟的精神理念,所以理性认知该精神的价值内涵,并且使其与具体的学前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前教育的理想效果。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5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蒙古族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在当前蒙古族的现代教育中,没有做好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有效的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导致蒙古族现代教育与民族文化严重脱节,对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也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的传承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以不断的推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蒙古族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蒙古族的长远发展。该文主要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1、蒙古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蒙古族快速发展中,蒙古族教育也发展非常迅速,在此其中,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由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且能够给现代教育以启迪,明确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现进行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1.1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多年,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具有较高的需求,并且真正的融入到现代经济市场发展中,而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发展也非常迅速[1]。例如,从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上来看,蒙古族注重农耕、放牧的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坚韧的品格,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具有较大的渴望和追求,进而该种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2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主要是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教育,从某个角度上来讲,现代教育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当前经济市场以及科技的发展,并学会如何将其运用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现阶段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其非常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而也推动了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例如,现代教育从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上获得启迪,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技等。例如,蒙古族在进行农业发展中,积极创新生产方式,满足了现代经济社会生产的需求,并且对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渴望和追求等,从而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也对蒙古族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追求创新,追求效率,进而提高了蒙古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3蒙古族民俗习惯的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俗习惯,包括蒙古族也是如此。蒙古族一些优秀民俗习惯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另外,蒙古族的民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的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汲取蒙古族民族习惯中的精华,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例如,蒙古族民俗习惯中存在的思进取,勇追求的思想;敢于突破枷锁、勇于创新;注重团结合作,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民俗习惯中的精华部分,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以不断的促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2、如何利用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教育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在蒙古族现代教育中,应该积极的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并且积极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开展现代教育,以不断的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2.1将传统文化中的“解放思想”理念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解放思想”,作者认为应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首先,在进行现代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教育,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积极改变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提升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追求,推动民族思想观念的革新,不断的向着现代文明方向发展。其次,在进行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应紧密的与蒙古族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实验,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蒙古族现代教育质量,充分做到服务社会、发展民族经济,从而推动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2.2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

  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应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推动蒙古族的快速发展。首先,对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应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不断的用先进技术手段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其次,应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使蒙古族人民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繁荣发展民族经济,而且,蒙古族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通过勤劳和智慧,再加上现代科技的结合,对推动民族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大胆尝试,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蒙古族的民族学习意识、竞争意识较高,勇于去尝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科技,从而提高了蒙古族的现代教育质量,为此,作者认为,对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应大胆的去尝试,不断的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首先,应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蒙古族人们的责任心,要将民族富强、民族发展作为积极的工作,应全心全意为民族振兴、民族繁荣服务,全面提升蒙古族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现代教学效率,推动蒙古族的快速发展。其次,现代教育中应注重对蒙古族人们的学习生存观念培养,并不断的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激发民族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蒙古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以及快速发展的文化、教育等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推动蒙古族的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族发展中需要高度的重视现代教育,并且在现代教育中还应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积极的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通过以上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蒙古族现代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进行剖析,同时,该研究者也提出了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教育,如,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尝试,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等,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进一步促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蒙古族现代教育的质量,实现蒙古族的振兴和繁荣。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6

  摘要:

  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品位和层次。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高等院校篮球文化构建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篮球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有义务、有能力为篮球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篮球作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入门门槛低,场地易寻,所需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多地方从小学,就有很多的篮球爱好者,这为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的调研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比较系统的篮球文化熏染,很多人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篮球文化,篮球事业所拥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篮球爱好者没有能更好地从篮球爱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在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对篮球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让篮球事业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篮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丰富学生在高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和学校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是如何认识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如何建设合适的篮球文化,国内学界并无定论,本文将就以上几个主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由于篮球运动对于场地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是太高,费用和时间的限制较少,开展篮球运动能锻炼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篮球教学,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这也决定了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篮球场地、提供篮球教学课程,没有对篮球事业进行统籌安排,从建设篮球文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因此时篮球教学显得比较单调,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篮球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发展。

  二、营造篮球文化的相关对策

  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篮球文化在内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不揣浅陋,作者就发展篮球文化的策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发展篮球文化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篮球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文化,不仅要在宣传上体现出来,还要拨付必要的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在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细节上考虑,重在落实。

  (二)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

  目前在高等院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手段比较单一,一些学校只是会组织一些篮球比赛或者进行篮球视频教学,这些手段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能进一步丰富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话,积极开发篮球活动的.开展形式,提升篮球运动的参与度,效果会更好。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设计要主要考虑参与者的舒适度,进行专家咨询,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吸引不同层次的

  (三)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篮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师团体,篮球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篮球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在规划篮球事业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去提升篮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当然篮球教师也要自加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毕竟在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拥有更自信的现在。

  三、结语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鉴于大学生年龄阶段与心理阶段,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教育变得十分关键与重要。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篮球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最后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7

  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我国是将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视为政治指导理论。要一直针对我国的核心政治理论、思想,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这样才可以将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很好地培养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对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很好地改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向作用。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局势,就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久发展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且得到了逐步的深化。我国目前的局势,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便为经济发展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继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有可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改变了相关的教育环境,我们必须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继承下来,对教育形式进行灵活的选择,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充分发挥出来,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服务,这样也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确保社会主义经济的持久活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具有企业特色价值体系的确立

  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内容,要将其确立下来,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枝繁叶茂,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地指导,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维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然而,建起了企业自己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还需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来慢慢地影响。要想使企业员工更好地理解价值观内容,就不得不对其认知教育和政治宣传教育进行强化,这样才能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促使企业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体系,那么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这样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并逐步深入人心,那么企业的价值目标就会更加明确,相关工作的开展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将有助于企业员工更加团结一致,为企业理想、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实际上这就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到每一位员工的价值的转化。在促使这一价值理想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尤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它对于认识的加深和思想的统一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还能极大地调动起企业员工的进取心,这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2、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在发展、前进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负面问题,若是措施采取得不到位,就会造成物质损害、道德沦丧等后果的产生。企业的发展过程,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正、负向价值,受到原本思维的影响,人们固守着“自私、懒惰、利己”等思想。要想正面地转化这些思想,就不得不使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增强。过去的.企业发展,一直过分看中经济效益,乃至于影响到了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如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正确的导向。企业切不可因为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必须将二者并重,才会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就相应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我国拥有公平、开发和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在重视创新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诚信,从而做到位社会和法律负责,如此也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但这一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和自己的员工对这个道理真正理解透彻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才会指日可待,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3、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文化占据了企业文化中大部分内容,不论是企业哪方面的交流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企业运行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促使企业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更新人际关系观念,过去视人为机器,为工作工具,因而不曾考虑过深入理解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是伴随着一定的矛盾和喜恶的,要正视和正确分析这些现象,才能促进人的长远发展。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产业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营造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如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已经较为成熟,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更好完善,必然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相应的人际关系适时地解决好,使企业的团结协作能力更强,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价值得以实现,如此就能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其长远发展产生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点分析,试图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希望有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促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8

  一、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1.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认为“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意识和观念;二为“文物”;三为“制度和风俗”。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历代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美术作品和资料,如彩陶、青铜器、雕刻、汉画像石、壁画等等,都富含生动的文化内涵,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而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谦谦君子,仁者爱人”等思想,凝铸着美术艺术工作者的灵魂,闪烁着他们高尚的行为准则,影响一代又一代国人,可谓“先做人,后做画”,是画如其人的真实写照。

  2.当代基础美术教育体现了人文价值的塑造。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以重建,我们应着重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这一单一、狭隘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因为每一种、每一个时代的美术都与一种特殊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因此必须把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作为美术课程价值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新课程的改革也把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文精神与传统的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与生活联系一起”,“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技巧的训练”,美术学习应“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这些都体现了美术教育对于人文价值塑造的要求。

  3.民族传统文化升华美术教育的人文素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就具有生命,正是立足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让他走向了世界艺术的巅峰。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中,传统文化是肥沃的土壤和无尽的源泉,更是历代美术和艺术大师成功的基石,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与人文素养高尚的艺术大师,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证实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和美术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作用,不断升华历代大师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水准。在当代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回归、发展、创新。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溶

  1.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

  翻阅中小学美术教材可以发现,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内容相当少,传统文化正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地进行技能传授,结果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究其原因在于: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增强审美能力、启发艺术创作思维、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僵局的打破,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是一个重要途径,重建美术文化生存、发展和传承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2.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日常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引导,首先要认真品读作品,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作品变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作品,最后还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把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临摹一些艺术作品、手工艺品等,也可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相互交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人文精神的支撑,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美术教育服务,切实提升人文精神,其有效的结果又必然有利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双赢。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9

  一、儒家伦理文化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儒家的伦理思想不仅在中国千年的封建家庭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当代家庭。当代的家庭教育,不但要紧跟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亦需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

  1成熟的儒家伦理思想给予后世家庭教育以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有一套成熟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人脑中根深蒂固,不随时代而变迁,也不随朝代而更迭,而是通过教育绵延至今。儒家伦理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其对天人合一的推崇,及对人道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仅影响着古代家庭教育,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家庭教育。

  1.1知孝明悌的家族观

  知孝明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孝”指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悌”指友爱兄长,包括朋友情谊。儒家伦理文化认为知孝明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培养人性和谐的“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孝悌观念历经千年,早已植根于中国千万个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绝大多数父母不仅尊敬孝顺上一辈,而且会积极运用儒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观点教育下一辈。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还是对下一代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1.2和睦相处的处世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即使做生意也追求“和气生财”。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互相友爱的性格。相比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使得孩子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为己是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喧闹繁华的世界背后,需要的是真、善、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我的真诚和谐的联系。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冷血无情的人。

  1.3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诚信是儒学伦理文化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杀猪教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一方面,教育孩子诚实不说谎话。另一方面,曾子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当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含甚广,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诚实守信不仅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而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态。诚实守信的孩子持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们待人诚信,同时也愿意相信别人会在自己有困难时伸手援助他们。谎话连篇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易妒忌、猜疑,不信任他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榜样的作用。在很多示范性事物中,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1.4修身养性的精神意趣

  这里所提到的修身养性主要是指礼仪教育。我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

  2积极影响背后的消极因素

  2.1唯古是从,缺少创新精神

  很多中国家庭就“中国文化”这一问题,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免会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话虽没错,不免让孩子心生一种高傲自大之情,误认为中国文化都是好的,造成一种唯古是从、盲目崇古,因循守旧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且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中庸思想,竞争意识薄弱

  中庸思想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人伦思想,即人的内在精神;二是,外在的行为方法,即适度、适时,合乎人们的行事准则。但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中庸的深层含义,只是停留在表层含义,例如泛泛的理解为“折中、调和”,如此的理解尽管其本身没有错,但我们的部分家长若本身学艺不精,在教育后代时,势必会造成偏差。导致下一代错误地将中庸理解为平庸、不偏不倚,维持一个中等位置。这种有偏差的`思想继而又会影响到孩子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发展。

  2.3愚忠愚孝,专制氛围浓厚

  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父权制为主的农耕文化,从而产生“重尊卑、知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等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注重尊老爱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与年轻人的不平等,并且在家庭中或许会催生出严肃、专制的氛围,让孩子自小就无法感受民主氛围,一味地愚忠愚孝。

  二、儒家伦理文化给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伦理文化成为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统一体。我们的家庭教育面对传统儒家思想时,通常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一是,全面否定,盲目从外;二是,全面肯定,高傲自大。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平常家庭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很多国人心里也存在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应该摆平心态,逐步克服。当代家庭在运用儒家伦理文化时,应做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应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得以维系、社会得以维稳的轴线。但其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服务于无尚王权,其自身必然存在着不符合当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文化思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到客观辩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停留在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我们的家长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的合理部分,以及行动上深刻践行其理念指导,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三、总结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甚至现在流行胎教。家庭教育在人生各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教得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占有强大的优势;家教不当,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可能危害社会,遗患无穷。纵观古今,儒家伦理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家庭环境中都发挥着轴线作用,并且成为家庭教育的楷本。我们不得不赞叹儒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包容共生力,但任何思想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局限,正如前文所述一般。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就伦理教育方面,应合理运用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10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明确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改善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音乐教育;民族文化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包括很多领域,如影视、新媒体、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等。音乐教育能够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对音乐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文化创意产业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领域,音乐教育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在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进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

  传统音乐教育理念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了解。在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还应具有服务市场的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运用,进而提高音乐教育的创新性。现阶段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教育方向脱离了当前的市场环境。艺术本身是对人的情感进行抒发或表达,而传统音乐艺术的教育导致学生远离了社会环境,使学生不能了解当前市场经济下人的心理,弱化了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创意能力,这对学生在音乐艺术上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新与创意能力尤为重视,缺少了创新与创意的作品就相当于缺少了灵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音乐教育只是教师讲授课本知识或是个人经验的总结,缺少创意的课堂让学生无法挖掘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魅力。传统的音乐教育手段使学生很难具有创新、创意能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民族文化与艺术创意的深入挖掘,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创意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忽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传统音乐教育让学生单一地学习一门课程,如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等,没有将各种流派的优点相融合,缺少创新。单一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弘扬民族文化对提高音乐作品的魅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融合各种流派的优点,并且注重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结合,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作品中,才能在音乐创作上具备创新、创意的表现,以此适应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提升音乐教学的策略

  2.1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各类创意产品争相进入市场。人们在生活中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文化创意产品,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自身艺术修养,因此提高专业艺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要求,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丰富音乐教学手段,研究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并且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得到良好发展。结合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注重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宝库,民族文化元素在音乐艺术创作中的融合对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应该在融合各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张丰毅、段奕宏、朱亚文合唱的歌曲《中华好儿孙》。开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创意新媒体文字设计,“中华好儿孙”五个大字将观众的视线引入传统民族文化的意境当中。歌曲曲调轻快、唱腔坚毅,歌词中有这样几句话:“爷爷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两万五。精卫衔石来,女娲把天补。是谁卧薪尝胆,吃的是苦中苦。嫦娥舞广袖,后羿劲头足。俯首的神农,为民谋幸福。仓颉播文明,大禹展抱负。是谁三顾茅庐,说我家能文能武。龙有龙世界,虎守一方土。是中华好儿孙,怎能无傲骨。左手进军号,右手摧阵鼓。龙行天下,喜地欢天的是中华民族。”歌词流露出对民族文化的'弘扬,非常具有民族魅力,在文化创意上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再如,由吴京、张震以及河南塔沟少林武术学校共同表演的武术节目《江山如画》(图1、2)中,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精神融入到音乐中,在融合本土文化的同时,弘扬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4分55秒的时间,《江山如画》所展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武术,它将灯光、音乐、舞蹈、道具等完美地糅和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盛世中华的画面,被誉为春晚中最有创意的武术节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第二,加强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文化创意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普通事物加以创造。创意和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因素,作品一旦缺少了自身的独特性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与创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鼓励学生创造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

  第三,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促进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加强音乐教育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另外,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其创意灵感不容易被复制,但是创意产品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一些抄袭、复制的情况屡有发生。这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对音乐人才的创作成果予以保护。音乐艺术是文化创意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增强专业人才的技能是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在音乐文化艺术发展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制定扶持政策,从根本上鼓励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加强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增设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音乐课程,如音乐艺术市场分析,以此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目标式的教学。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能够有效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意能力,为其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加强政府支持,有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文化创意将普通事物加以创造,赋予作品灵魂,满足了人们对美和艺术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作能力。同时,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并加强监管力度。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是促进音乐教育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11

  1对传授者素质的挑战

  网络时代是开放条件下的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信息,应该及时掌握和更新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新事物的易感人群,新事物的领导者,支持者和实践者,是各大论坛,社区,聊天室的主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者,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在互联网文化的背景下,传授者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网络一定的可预测性,灵敏性和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到网络中,并制定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得到他们的信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机遇

  2.1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也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思维。

  2.2方式进一步创新。虚拟网络的独特的模式操作,如开放性,互动式,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单向、垂直性向大学生的.灌输,通过生动形象的创新使用,一个现实的多媒体互动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抽象到具体,枯燥变得有趣,时事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2.3针对性进一步增强。由于网络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甚至是腾讯最近推出了一个十几人同时都视频聊天QQ,平等和隐蔽性的特点,这些已成为当今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学生享受网上表达意见的自由,敞开心扉说实话,道真理,直言不讳和激烈的讨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的网络窗口,更广泛,更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和要求,了解自己,做更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充分利用网络“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并综合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在线教育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在线生活,在线教育传统教育两手都要抓。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舆论,指导他们和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合理及正确的思想和态度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网恋,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西方资本主义有针对性的软入侵已经慢慢渗透到当代青年的心,妄图改变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判断。

  3.2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文明,还需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共同进步,与他们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利用这种“时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随着高层次的政治理论开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思想教育能力教育平台,培养有高层次的网络能力传授者,使用新的“三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迫在眉睫。当然,关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要符合网络思想教育的总体要求以外,也应探索网络思想教育的新观念,在新的质量和文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相应的创新意识,要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与时俱进。传授者要很熟练的利用的网络对话,充分吸引学生的思维对话模式,勇于尝试,建立更具创新性的在线教育。

  总之,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描述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的机遇,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多渠道,多角度的条件下完成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和所谓的挑战(由网络引起的阴暗面)作斗争,并找出相关的对策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文化背景的新形势下,注意面对机遇跟挑战的方式是否是对的,主动和正确应对网络文化的影响,但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在黑暗中前行,体验进步。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10-10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0-17

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0-26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03-03

浅谈现代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10-25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03-25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03-25

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02-23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