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怎样的言语影响孩子的行为

时间:2017-06-16 常用资料 我要投稿
序言: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而幼儿园的班主任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班主任,但管理的范围却很广,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甚至包含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情,比如吃饭、穿衣、如厕等等,然而事无巨细,小事不小——

有这样一个故事——

午餐时分,小班教室里,晖晖和宏宏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晖晖和宏宏扭着头,斜坐在椅子上,相互的交谈着,手里的勺子不断飞舞,无心吃饭。两个人的碗里还剩下小部分饭菜。

思考:针对小班幼儿,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老师走到桌边,在宏宏身边蹲下来,轻声地问他:“宏宏,今天的饭好吃吗?”

宏宏转头看着老师,回答说:“好吃。”说着,他用力的点点头。

老师说:“我看出来了,你的饭都已经吃掉一大半了,肯定很好吃。”

老师继续说:“嗯,那我们继续吃吧,你很能干的,知道怎么吃饭的,对吗?”宏宏又点点头。

老师:“那我们赶紧把剩下的吃完吧。”

宏宏高兴的埋头吃起饭来。

思考:这位老师的言语,对我们有些什么启示呢?

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这时,旁边的晖晖一只手挥舞着勺子,一只手肘靠在餐桌上托着腮帮子,眼睛一直看着身旁的老师和宏宏。

思考:面对这样的情景,晖晖可能在想什么?

你的判断是什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老师抬头看着晖晖,说道:“晖晖,你也知道怎么吃的,是不是?”

晖晖迟疑了半秒,也点点头。

老师接着说:“我就知道晖晖吃饭吃得很好的,”

晖晖的脸上有点喜悦之情,半分钟后,晖晖开始用勺子吃起饭来。

看见晖晖和宏宏都大口地吃起来,老师继续鼓励他们说道:“嗯,我就知道你们很能干的,会大口大口的吃饭,吃完饭我们一起去散步吧!”

故事暂且告一段落,当然还有后续,只是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看完案例,你会怎样说——

看了案例,你们可能会说:“我也会这样做的、这样说的。”也许……可能有很多的答案。

其实,我呈现这个案例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地看一看,我们可以从诸多的思考中去判断案例中的这个老师,思考她是用怎样的言语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回过头来看看:

第一步,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时
,比如案例中两个孩子不吃饭了,作为观察者和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思考,推测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晖晖和宏宏对吃饭没兴趣了,从小班孩子注意力特点看,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在10到15分左右,很可能已经超过这个注意力时间了,他们对吃饭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这时我们教师需要做什么。适时介入,重新燃起他们对吃饭的兴趣。接下来继续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手段去介入,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情况,是他们根本吃不下了,还是不愿意吃,推测他们此时的想法和感受。从这个案例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来,晖晖和宏宏不是吃不下,而是不愿意吃,由此可见,建立在老师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老师的判断和介入方式是正确。

第二步,当教师选择言语介入时,用怎样的言语才能影响孩子的积极行为?“宏宏,今天的饭好吃吗?”这是老师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询问与描述。老师说:“我看出来了,你的饭都已经吃掉一大半了,肯定很好吃。”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同时又给予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肯定很好吃”。这里不涉及对与错,好与坏,给孩子非判断性的评价。而且这样的评价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肯定很好吃”,是基于“你的饭都已经吃掉一大半了”的具体行为上进行判断的,里面还蕴含了“解释反应”,即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吃掉一大半了”,这样不仅能引导孩子客观认识某一件事情,而且能拉近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们反过来猜测孩子现在的想法,可能会是“老师竟然没有批评我,还表扬我已经吃掉一大半了”,原来我的行为是被老师关注的,从而愿意用积极地行为来支持老师接下来的“事情”,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小,他们现在一个个都很聪明的,知道接下来肯定有事情,不可能就这样算了。从这样一段话里,我们总结出来,在言语交流中,首先要给予孩子非判断性的评价,先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不带感情色彩,由这样的实际情况,可以用简单、精准、积极的语言评价你这样的行为如何。可以表扬,或表示不满,但一定要建立在孩子具体的行为上,不能给孩子一种空穴来风的感觉。

第三步,性格赋予,这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策略。案例中的老师是说“你很能干的”,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原来我在老师心里是个“很能干”的孩子,这会刺激他继续用积极的行为表现来巩固自己在老师心里的定位。平时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是乖宝宝”,“你很棒的”,其实这个意思,或者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引导孩子朝这个目标努力。只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老师的性格赋予切忌空泛,你要给予孩子具体的概念,我是哪里棒,乖在哪里,让孩子给自己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在案例中老师紧接着就说“知道怎么吃饭的,对吗?”你的能干体现在你知道怎么吃饭的,所以孩子接下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第四步,事情发展到现在,提出具体要求或希望就是顺水推舟的了,“那我们赶紧把剩下的吃完吧。”可以推测的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孩子是很愿意完成的了,事实证明宏宏是“高兴地埋头吃起饭”,注意这里,“高兴”,反映了孩子现在的心理状况,接受程度。

从整个事情中,我们归纳出教师与孩子言语沟通的几个步骤:思考、推测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非判断性的评价→性格赋予→提出要求或希望。

从教师对另一个孩子的互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也是围绕这些步骤进行的,同样有效果。当然,这不是千篇一律,都可以解决,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大,首先建立在你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症下药,方能收效。

结束语:

今天我只是简要谈谈班级管理中师幼言语沟通的一小点,其实班级管理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方面。希望我们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思考,如何将班级管理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