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现场研修会有感

时间:2017-12-06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动车在飞快的前行,辗转八个多小时,我们五人一行来到了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参加全国“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现场研修会,此次会议于2009年12月1日召开并于3日结束。短短的三天会议,三部分的内容---专家讲座、现场观看、各地项目实验单位经验介绍,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一身的疲劳随着收获的满足随风而去。在听讲的过程中,担心记录不够全面,于是便用相机拍照了部分内容,我觉得非常有价值。下面就专家讲座以及倾听实验基地的经验之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做一下交流。

一、教研内容的特殊性。过去,幼儿园的课程定位于“六科”,教师的核心知识是“六法”教研组织是学科组,所以“研课”主要是教研内容,听课评课是主要的教研形式。现在,强调有别于中小学的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改革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确立大课程观、大教学观,认为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学的形式不只是上课。因此,教研的内容应当包括一日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研形式更多是应对这些问题的研讨而多种多样。

二、 教研的必要性。教研就离不开问题和困惑,而问题源于每个教师自身实践中的困惑,如“幼儿这个问题我应不应该去介入”、“是否应该组织她给娃娃剪头发”、“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家长这个问题”等。都需要专题研究,以便为教育行为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关注教研形式还是关注教研内涵

1.问题的针对性---有问题吗?

研究了哪些问题?

研究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布置的任务

这些问题是怎么提出的?(应该是来源于教师的困惑--提出,存在的不足--诊断)

教师的发展:解答教师的疑问,改善教育行为,理论的提升。

@_@我是分割线@_@

2.个人反思---关注数量还是质量

反思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吗?有多少个人反思的案例在教研中用于同伴相助?积累了多少个经典的反思性实践案例?

研究型教师的人格特质:问题发自于好奇与敏锐;思考取决于兴趣与智慧;探索来源于勤奋与责任。

3.集体研讨--对话还是发言?

置疑和质疑的比例有多少?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平行性发言,,不构成对话。是否形成认知冲突?有冲突才有发展,习惯于评价性、总结性发言、气氛表扬、三分商榷、一份建议、不构成对话。

用事实说话多还是套话空话多?研讨中说话的依据是事实,而不是原则性的套话,否则虽然句句正确,但没有说服力。

4.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的价值何在?

具有准备的教研活动:示范课:课前要经过备课性研究探讨,把握教学的示范性。对执教者是展示的平台,对观课着是学习的机会。

研讨课:课前要提出问题,把握教学的挑战性。对执教者是问题求证,对观课着问题论证。

5.一课多研---目的何在?

同课异构--备课性实践研究--横向---低结构教材

同课:相同的教学内容(素材)、相同的教学目标

异构:不同的设计,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尝试性活动

连环跟进--反思性实践研究--横向

@_@我是分割线@_@

跟进:解决问题的时间

连环:不断完善的过程

面向同一教学对象的补偿性活动。

四、教研员在园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了解幼儿园教研动态--学期调研、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支持--资源库建设、搭建专业咨询平台--问题解答(专家库)、组织国际交流--国际教研教研通讯、建立专业团队--专题研究组(共同性问题研究)

五、对教研质量的评价指标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专业引领者---在专业团队中的威信、教研制度--满足多种教研需要的保障机制、教研资料--过程发展性的资料积累。